滕王阁序(3课时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滕王阁序(3课时教案)

ID:1101996

大小:77.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滕王阁序【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 宇文新洲之懿范 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 霁:ji 天气晴朗 D 逸兴遄飞 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 “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 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 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故:旧   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 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 七.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 彻:普照   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 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    三.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 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 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 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五.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第三课时  一.再理结构:    第 一 段:扣“洪 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四.语言揣摩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秋声赋【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能对文章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交流诵读体会,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教学难点】:1、文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体会。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教学方法】:1、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2、用评点法研习文本,品味文章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一、自由朗读课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并能对之进行评点。(一)字音悚(sǒng)然    萧飒(sà)   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    戕(qiāng)贼(二)释词义1、通假字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2、古今异义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3、词类活用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  春生秋实 (名词作动词,结果实)4、文言句式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  呢)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二、研读课文第一小节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明确:秋声 2、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明确:比喻的方法3、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这些妙处何在?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三、研习第二节    1、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明确;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2、此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4、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明确;“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4、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遍 四、整理课文出现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三小节1、朗读、找出本文的主旨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的多。因而,想想这是谁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秋声了。简言之,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2、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讨论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理由。 明确: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同时,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二、尾段“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三、学生说一说本文的独到之处 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四、布置作业:背诵本文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