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经典实用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报任安书经典实用课件

ID:1096465

大小:6.96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2-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报任安书 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体会作者在叙事说理之中饱含的痛苦悲愤之情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听朗读,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段意(G1) 第一节:书信开头格式语第二节:引出对方来信内容,领起下文,并对迟复表示歉意。第三、四节:阐述作者的荣辱观和生死观,说明受辱不死的原因。第五、六节:说明著成《史记》,可以偿前辱之责。第七节:总收愤叹之意,呼应前文。第八节:书信结尾格式语 研习1-3节 1、第3小节,哪些句子写出了自己屈辱的地位?找出来加以体会。明确: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 2、第3小节,又是如何写自己遭受的屈辱的?“四不辱”和“六受辱”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明确: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3、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明确:①说明自己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更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②说明若要自杀应在受辱之前。③不自杀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让“文采表于后世”。4、为什么自杀应在受辱之前?明确:①列举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极辱;②用比喻、对比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③举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能自杀的例子,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 分析第4-6节 1、第四节中,司马迁再次说到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试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明确: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第五节中,司马迁列举古代先贤的例子,目的是什么?明确: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分析第7节 1、找出第七节中表现作者内心极度痛苦、愤懑的句子,加以体会。明确: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2、这节哪些句子照应了开头?明确: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3、全文情感真切,时而悲愤,时而豪壮,时而痛苦,时而感伤。试结合全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明确: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翻译下列句子1-3节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译文:信中情意诚挚恳切,好像是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行事(效法您),而是听信了俗人的话。我是不敢这样做的。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译文: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有区别。 3、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译文:猛虎在深山(的时候),(足以)使百兽震恐;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积聚长期的威力制约而逐渐形成的状况。4、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译文:所以,有这样的士人,(即使是)在地上画个圆圈作监牢,他也一定不肯进入进去;削个木头人作法吏,面对这样的审讯也决不回答,而是决计在态度鲜明(受辱)之前便自杀。 5、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译文: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所造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6、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译文:古人之所以很慎重地(不轻易)对大夫施刑,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翻译下列句子4-6节 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译文: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照顾妻子儿女;至于被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2、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译文: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为名节而死,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译文: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污秽的牢狱之中而不肯去死,是因为我遗憾自己的心愿尚未实现,如果平平庸庸地死去,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传。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译文:古代富贵而姓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不可以数得尽,只有卓越不凡、不同凡响的人才被后人称颂。 5《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译文:(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6、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译文:就像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终究不能被君主重用,(于是)隐退著书立说来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章来显现自己(的思想)。 7、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译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弄痛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的学说。8、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译文:我果真能够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中流传,这样我就补偿了以前受辱的旧债,即使一万次遭到侮辱,难道有悔恨呢! 翻译下列句子7节 1、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译文: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在家时总是恍惚迷离,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常常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2、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译文: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译文:如今少卿却拿推荐贤能之士教导我,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