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与寻根文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汪曾祺与寻根文学

ID:1094135

大小:33.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汪曾祺与寻根文学西安石油大学(社会科学版)汪曾祺与寻根文学鲁美(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化寻根"浪潮是当时"文化热"中争议最多的文化一文学现象.在"寻根"源头问题上,很多人找到汪曾祺.其作品是否真与此思潮有着"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渊源,存在不同看法.通过对与汪曾琪有关的一些事实的考实,认为这个说法有待商榷,因汪曾祺与"寻根"文学的作家们在关注视角,思想根源,个人体验及对民族精神的感知,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关键词:寻根文学;汪曾祺;两者的渊源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45(2009)04—0087—050引言新时期伊始,从揭示"伤痕"到"反思"过去,中国的文学经历了一连串的反思.与前期一些政治社会角度的作品相比,"'寻根'是一种更深邃的历史反思,它以文化为根,发掘民族传统与文化心态,并进行一种审美评价,只是这种反思是力图深人到历史传统之中,掘发人生的奥秘."[](P262)1概述寻根文学1984年,一些中,青年作家聚会,肯定了"寻根派"的艺术思维格局,"伤痕还是依照旧的五六十年代的套路.要改变这种规范,就要从"原有的'政治,经济,道德与法'的范畴过渡到自然,历史,文化与人的 范畴."[2](P272)之后,韩少功发表了《文化的根》,提出向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去寻找自我的'寻根'口号.[2](P272)寻根作家们的关注点在于:"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P32"由寻根文学开始,文学回到文化生活领域,少了政治的压抑,阶级的论调,脱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作模式.文学开始关注自己民族的文化——最基本也最深切的资源.寻根文学留下许多研究空间.在潮头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找到汪曾祺.因汪曾祺晚年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等写的是其故乡高邮的事事人人,被认为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加之其理论宣言《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的发表,于是有些评论家认定:"最早的潮流则要追溯到汪曾祺发表于《新疆文学》(1983年2月号)上的理论宣言《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H1).但也有评论家认为:"'寻根文学'的发动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背景,汪曾祺的小说也许从一个侧面启发了作家们对民族文化的根底的寻找和反思.但是,汪曾祺的小说更深远的意义还是连接了被中断的抒情小说传统.并给后来的写作者以深远的影响."【】(P27)汪老也说:"近四五年来,有人说我是这个那个流派的始作俑者,这是很出乎我的意外,我从来没有提倡什么,我绝无'来吾导乎先路也'收稿日期:2009—04—01作者简介:鲁美(1984一),女,吉林吉林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一 87—西安石油大学(社会科学版)18卷4期的气魄,我只是'悄没声地'自己写一点东西而已."【5](P460)2汪曾祺与寻根文学的渊源评论者认为汪老对于寻根潮流有"征兆——启示"作用.汪老对此持否认态度.这其中究竟有何渊源,下文试作分析.2.1乡土视角的异同所在评论者认为汪曾祺开"寻根"的风气之先,原因是其作品都以乡土为依托,展现民族特质,与寻根作家们的关注视野相似性显着.汪老的作品原汁原味地展现故乡高邮的事事人人,抛开一切政治因素和阶级属性,书写这种群体生活下孕育的一方风土人情,在百姓的生活中透出民俗文化和人性的美好.寻根作家们也关注此方面,在"文化热"大氛围下,将找寻传统文化的目光投注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用不同地域的生活做载体去找寻民族特质.这似乎是一个契合.当汪老的《受戒》出世时,有人惊叹"小说可以这样写."其实此种抒情笔法写的小说可以追溯到周作人的"闲适"散文,沈从文的湘西作品,这些作品都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关注人性.汪老也如此.寻根作家们是形而上地关注这个视角材料,要的是在底层人民那里如何表现民族文化.如果说他们间有什么相似,或就在于此.只是汪老在描写生活本身时就打住了."小说可以这样写."这是一个断裂的传统,汪曾祺拾回来,他要继续这个抒情的传统,用生活去抒情,并不是借以生活去讽喻现实,文化,毫无符号化的味道符号.在这一点上寻根的作家们与汪老的追求是不一样的,要表达的心情也是有差异的. 同处一个时代,写出的作品就被认定为同属一个思潮是牵强的.虚构和现实的差异是很大的.汪曾祺的原生态展示是平视生活,得到的是生活本真的触感,给予的是缓缓的心灵触碰.寻根小说是俯视生活,要么夸大要么缩小,在原生态中加入猎奇,神秘,虚无,得到的是表现生活的底蕴,给予的是悲凉之后的浓郁感伤,在沉重的调子下去挖掘厚重的民族特质,纷繁而又不知所云.寻根作家们找到民族底蕴又无力使其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只有开头而无终结,无法再走下去,这也可能是1987年寻根的流脉消散的原因之一.而汪老的言说是持之以恒的,起初就没有挖掘的重任,只是在生活的原生态中去体味,随着时代,年龄,阅历的增加,昆明旧事,故乡旧事,北京生活,主题不断交迭,与生活的步调一致.用自己吃透的材质去创作,创作是不会枯竭的.寻根作家是没有这一层次的.眼光在看向远方的时候,不看脚下前行的路,只会留有时空的间隙,而没有把握生命的安全.形而上的思考,要牵古至今才会有效用.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他声明,"对于商州,外界人的眼里认为我了如指掌,实则在商州人的眼里,我只是作了点勉强的解说,我不在那里受商州户口登记处管辖已是十二年,儿时的印象虽深入骨髓,却反倒漠然.[8](P139)2.2阅历不同.对民族的感知是相异的一对于一个"派别"而言,气质相近,思想意图相近,才能归结在一起.就气质而言,寻根作家们和汪老是有内在差异的.寻根作家们大多知青出身,其满腔热血,但是在荒谬的年代其青春却被浪费.在重新 站立起后文学青年们热衷寻找出路.在那个禁锢多年的气候中,挣脱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时又不敢太多触摸"洋"的东西,毕竟大气候还不稳定,于是希冀在本土寻找属于自己发挥的天地.这个初衷就有了明显的排他性,因为他们受的教育是凡是西方的就是不好的,而现代的就是颓废的,古代的表现手法又接触不多,有限的就只有写实主义.而汪老儿时受到浓郁的古典文学的熏陶,20世纪40年代其在大学受过正规的西方现代手法的浸润,加之右派的经历,文革的遭遇,20世纪80年代再度提笔时,其心态,气质,修养,文化底蕴与知青的一代是相差甚远的.时代的变迁使其拥有谨慎的处事之道.但他不排斥西方,认为好的东西都可以用.虽然1948年和1980年《异秉》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但都是用熟知的材料去感染大家,在逝去的寂寥生活中寻找永恒.汪老的创作主体经历了从"小我"变成"大我",又回归自我的过程.而寻根的作家们从一开始接受的就是"大我"文学观,其作品也更希望在逝去,虚构的生活中一88—鲁美:汪曾祺与寻根文学寻找永恒的规则,民族的根基,寻根作家们不断在社会的下层寻找"文化"的本质与"原型",希望变为新的感知材料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这样的雄心是汪曾祺所没有的.复出时的汪曾祺时年六十岁,特殊的经历使他对什么事都能淡然处之,他是谨慎,淡定的.他总是希冀"悄没声响"地自己写一点东西,给读者以美的启示,生活的信心.因而他的小说总是善意的抓取平 凡和谐的生活.其中蕴含的是文化现象的串联,不追求深刻,只求和谐.他所反映的群体的生活是由各个乡人的独特生活组合连成那么一个条,一片网,各自都占了位置,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多元,那么自然.这些具体的生活整体展示,没有任何深意,不用费力去找寻现象背后隐含的是糟粕还是精华,是规范还是非规范,这都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给人一平凡的美,淡定的和谐.而寻根作家意图要深邃的多,他们从底层人民生活人手,总要揭示些什么,就是要找到那文化本身的意义在哪.于是韩少功《爸爸爸》找到生命的停滞,丙崽的永不长大.而有行动能力,说话能力的乡人却过着原始部落的群居生活,一有个动向就全寨齐动,没有了自己的个体.最后的仲满慷慨地率领全村老弱喝毒酒以便把更多的资源留给后生晚辈,给这个族群留下更多的生活空间.对此,大家都没有异议,认为这是一种功德,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一种陋俗,悲壮中隐隐地显着作家的文化批判意识.在《小鲍庄》中,出现的是一个孤立的村庄,一个传统生活中的族群,这个封闭的地方,大家都讲"仁义".但这"仁义"遭到了扼杀,最"仁义"的捞渣死了.而后大批的人以他为榜样."于是一种可以被称作'仁'的行为就硬被纳入到'礼'的规范中去了.'仁'和'礼'的对立,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内在矛盾.'寻根派'作品中关于这种价值冲突的揭示,也是一种对人的文化境遇的描述,在世俗的背景下'仁'与'礼'的反差十分明显0"C2](P271)寻根作家都在刻意地去探寻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身,这与汪曾祺的写生活,写人性,写美,促成和谐的文化现象揭示是迥然不同的.韩少功说:"贾平凹带上了浓郁的秦汉文化色彩,李杭育颇 得吴越文化的气韵.乌热尔图链接了鄂温克族文化源流的过去和未来.他们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根'.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不是对方言歇后语之类浅薄的爱好;而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7](P2o)显然汪的作品中没有这种刻意的深层挖掘.2.3表达的深意有所不同寻根,是寻找文化之根——民族生活的根基所在,但这些却是在现实存在已经流失的境遇下去编织,挖掘.《爸爸爸》对楚文化的探秘;《老棒子酒馆》,《溜索》对勇士的原始崇拜;乌尔热图展示的"狩猎文化".汪曾祺没有去寻找,他所描写的都是见过,感知经历过的生活.汪老写童年的回忆,他说熟悉那段生活,吃的透,拿起来也利落.写这段很美的童年生活旨在表达他的信念,很美,很健康.不沉重,只有舒缓."而郑万隆的一组《异乡异闻》,追寻一般人所不常到的地方,和不常闻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他来说则是一种亲近'异乡异闻',唤醒了作者童年的记忆,这是他生命荡漾的发源地.都说儿童的生命能量是弱的,也都说老人的生命能量是弱的,但正是这种弱预言了生命的诞生与死亡,酝酿了生命的始终.生命的边缘对文学来说,恰恰是富饶的处女地."【8](P475)这深刻的内涵怎么也谈不上舒缓,和谐;贾平凹写的商州系列主要是为了向"外界披露"商州到底过去是什么样,这么多年来又是什么样子,而现在又是什么样子."[9]fP139):~老则是怀着对童年生活的依恋与思念,用这段自己最熟悉,最美的生活材料去实 现自己给世人和谐的调子.他认为小说就是与一个相熟的朋友聊聊过去的生活.这样的感情是真挚,无华而又经久飘香的.寻根文学的作家们企图在一个西方手法重新植入的年代划上本土的印记,有民族特色的皈依,于是齐鲁大地,雪域高原,东北黑土地都在挖掘根基,希冀从古老的生活方式,礼俗,宗法中写出有中国特色的地缘小说,意在揭示人,社会的种种流弊,哀伤,调子是悲壮苍凉的.汪曾祺在经历了种种年代的变故后,提笔写43年前的旧梦,写故乡熟悉的生活,点点滴滴,没有大的时空驾驭感,不寻求历史定位,也不刻意去宏大,调子是向上的;不揭示丑陋,也没有哀伤,和谐中显示出一种圆润的美.可以说,汪老是距一89—西安石油大学(社会科学版)18卷4期主潮很远的,而寻根作家们始终是时代的弄潮儿.2.4表现方法的差异知青的一代很少受到正统的古典文化熏陶,文革时更是学工,学农,学马克思主义,用的是写实主义.这与汪曾祺《要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似乎很相近.但汪曾祺的"要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是一种融合,有经验在其中.这种现实主义是"容纳各种流派的现实主义,这种民族传统是对外来文化的精神兼收并蓄的民族传统.路子要宽一些."[加](P28)这与寻根作家对待西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寻根作家们是有西方开启之因的.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书写自己民族的秘史进而获得诺贝尔 奖,这是一种良好的启示.于是大家也纷纷关注自己的一方水土.然而这仅是个促进行动的动因,在这个起因后,寻根作家对于西方文学的认知就远没有汪老深刻.寻根作家们认为,"拉美的'实验',有些在西方成功了,那是因为它是西方.而我的根是东方,东方有东方的文化."[11](P210)"西方是一种科学的传统,东方是一种玄学的传统;西方是知识的传统,东方是智慧的传统.寻找就是根据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创作实践状况,两代作家的成长道路,怎样提高一步;第二个是怎样看待东方文化.东方文化的前途和现在面临的迫切需要改造的任务."[](5)关键在于兴盛我们的东方文化,"理一理我们的'根',也选一选人家的'枝',将西方现代文明的茁壮新芽,嫁接在我们古老,健康,深植于沃土的活根上,倒是有希望开出奇异的花,结出肥硕的果."[n])这种嫁接结出来的东西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却着实分不清哪个重那个轻.原有的特色也被同化成了第三种产品.这不是挖掘的意义.因为我们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方法,而不是实物的移植.汪老他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他的一些提法经过"西方成功范例"的外因促成,写作目的是和谐.这与寻根文学要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有学者说汪曾祺的作品表现的美好和谐是因为有着过去痛苦的经历做参照,此说是成立的.经历了一些是是非非,回头看自己的生活,再拿起笔去写东西,心中有了自己新的信念,这就不像知青的这些作家,"整整一代知青群体,对城市都怀有奇怪的陌生感,疏远这个一度拒绝他们而后勉强收留他们的狂妄之徒,回到那片'神奇的土地',回到'我那遥远的清平弯',这 才是一代人明智的选择."[13](rn57)~老的和谐,书写人性美,这和现代的价值尺度是两回事.而寻根的作家们就不然,他们要在东方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西方成功的范例"只是一次促成,回首我们脚下的热土,尽心地寻找散失的文化碎片,此时的西方现代主义在横移就没多大意义了.这一切与汪老的说法是有差别的.不过又都是1985年东西方文化冲突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些想法.3结语1980年的汪曾祺,能发表"那样"的作品是偶然的,然而对作家自身而言却是必然的.这种偶然掀起文坛的一个浪潮——抒情小说再度兴起.这与稍后的寻根文学只能说在关注底层人民生活这个共同关注的背景上有一定契合.就在这个契合上,初衷也是迥异的,而后的生发更是别有不同.汪老是经历许多是非后,对乡土题材更有心得,是有感而发,它们给予人们的是美的享受;而寻根的作家们是在找寻自己在文坛的位置中发掘乡土这个载体,进而形而上的挖掘,开启,意在探求民族特质的同时展现民族的深层底蕴,给予人们的也不是美的享受,而是斟酌与思考.两者只是载体的相似,而风格与含蕴是迥异的.笔者认为纵使时间有先后,也确有青年作家对汪老的写作进行过效仿,受到过影响.但就其关注点,表达的意义,以及在"大气候'文化热"'的氛围和"小群体'寻根作家"'的认真思考民族文化的走向,文学路子怎么走等问题上,是迥然不同的.汪老是寻着自己的路子顺着写,这其中有过往经历的沉淀和个人气质对于题材的选择.而寻根作家们是要有所作为的,他们意在拉丁美洲作家的启示下探寻久已 中断的对于民族历史和民族心理的挖掘.汪老重的是美感和心境的舒缓,意在表现在"假大空"时代结一90—鲁美:汪曾祺与寻根文学束后的真实生活感受和人性的本来面目.而寻根作家们重在理性的揭示,旨在展现隐秘的乡土生活的同时挖掘历史和积习感染下的民族特质以及民族文化的底蕴所在.在这个问题上,汪老和寻根作家们要得出的意义和表现的论调是有差异的.【参考文献][1]吴秉杰.文化"寻根"与"寻根文学"——评一股文学潮流[A].孔范今,施站军,路晓冰.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上)[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2]李庆西.寻根:回到事物本身[A].孔范今,施站军,路晓冰.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上)[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季红真.文化"寻根"与当代文学[J].人大复印资料,1989,(10).[5]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汪曾祺.七十书怀[A].汪曾祺全集(四)[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韩少功.文学的"根"[A].吴义勤,李莉,胡健玲.韩少功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8]吴亮,程德培.新小说在1985[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9]贾平凹.贾平凹文集寻根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1995.[1O】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A].汪曾祺全集(五)[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郑万隆.我的根[A].孔范今,施站军,路晓冰.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上)[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12]张木荣.再论韩少功的寻根理念[A].吴义勤,李莉,胡健玲.韩少功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o6.[13】陈晓明.个人记忆与历史布景——关于韩少功和寻根的断想[A].吴义勤,李莉,胡健玲.韩少功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Or任编辑陈红娟)WangZengqiandRoot.——SeekingLiteratureLUMeq(&hootofLiteratureandHistory,Nortkzt~tNormalUniversity,Lanzlmu,Gan~u,730070,China)Abstract:Thewaveof"root—seeking"happeninginthemid一80soflastcenturyisthemosteontro-versialphenomenonofthecultureandliteratureinthe"culturalfever".Withregardtothesourceof"root—seeking",WangZenqiisthoughtasthefocus.Itisnotappropriatetosaythathisworkshassomeassoci—ationththisfashion.ForWangZenqiisquitedifferentfromtheauthorsof"root—seeking"literatureinmanyaspectsliketheperspectiveofhisconce!Tl,thesourceofthought,personalexperience,theperceptionforracialspiritandtheattitudetoward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Keywords:root——seekingliterature;WangZengqi;sourcesoftwosides一91—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