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香港在沦亡百年之后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英国旗徐徐降下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儿童手拿区旗与国旗,迎接回归中国国旗在会场扬起来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历经15年的奋争与期待,中国终昂首跨入WTO大门!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霸主地位。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
2003年,从春到夏,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2005年10月“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神六”顺利升空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飞行员安全返回
21世纪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且介亭杂文》
周树人豫才浙江绍兴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人。伟大的、和。作者简介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时代背景
词语解释①怀古伤今:②慨叹:③诓()骗:④渺茫:⑤前仆后继:⑥为民请命:⑦省(xǐng)悟:⑧玄虚之至:⑨自欺欺人: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现实。有所感触而叹息。欺骗。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来,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Kuāng代表人民的利益,替人民说话。醒悟,觉醒。玄妙空虚到了极点。玄虚,空虚,不真实。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1—5)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3.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一)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6——9)
议论文包括立论和驳论两种。议论文的常识驳论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议论文。(先“破”后“立”)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学习驳论文,首先要看作者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看出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还要学习反驳谬论,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驳论据、论证来驳倒论点。
精读课文,讨论交流第一部分:1.作者开篇树立的靶子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支持这个错误观点的论据是什么?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信“地”、信“物”、信“国联”4.敌方的三个论据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论点吗?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驳论证(直接反驳)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偷换概念:
5.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起讽刺否定的作用。6.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仿拟的修辞手法
因为这部分文字道出了“求神拜佛”的实质,展示了作者无私无畏的精神。7.第四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查管曾删掉这段文字,想想为什么被删去?这段文字有何作用?
精读课文,讨论交流第二部分:一、品读6——8段。1.作者自己的论点是什么?提出哪些论据来加以论证的?2.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证明,热情歌颂从古到今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这是间接反驳)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3.列举的四种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人?请举出具体的人物。
4.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是比喻的说法。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来自下层,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联系背景,说说文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5.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结论阅读最后一段,思考: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1.“状元宰相”指什么?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2.“地底下”指什么?美化伪装,欺骗宣传。3.“脂粉”的意思是什么?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4.“筋骨和脊梁”比喻什么?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体会比喻义
作者写作思路树靶子打靶子立观点摆出敌论点驳斥敌论证证明自己观点归结论
(一)摆敌论点论据(1—2)论据论点两年前:不久:现在: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直接反驳(3—5)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6—8)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不自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文章结构内容(三)结论:(9)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梁
本文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的亡国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走狗文人诬蔑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文章主题
拓展延伸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从古到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神熏陶下塑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
处理习题辨析“中国人”的含义。(题略)①②③④⑤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