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加入VIP免费下载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ID:1084355

大小:867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阿长与》《风筝》选自《朝花夕拾》选自《呐喊》选自《朝花夕拾》选自《野草》《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雪》选自《野草》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这笔是投向敌人心脏的匕首!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 《朝花夕拾》书名释义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能拾起来,给人们以意义、以启迪。内容简介原名《旧事重提》,是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这十篇散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且介亭杂文》得名由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鲁迅先生写《且介亭杂文》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所以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的右半,“介”为“界”的下半)。住在“半租界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名《且介亭杂文》。 检查预习玄虚诓骗慨叹搽粉xuánkuāngkǎichá根据句子意思写出相应成语疆土辽阔,物产丰富。地大物博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为民众的利益向上级、政府提出意见和要求。为民请命怀念往昔,哀叹现在,是一种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怀古伤今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反问,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文简介 文中列出对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下文批判对方错误观点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人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敌论点中“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敌论据中所述“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为武器,击中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如何找批驳的“突破口”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驳论证)突破口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起讽刺否定的作用。“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作者历数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埋头苦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拼命硬干的人”:指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比喻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文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间接反驳 作者在最后一段是怎样理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中国人: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古今统治阶级的欺骗宣传,尤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状元宰相:指的是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在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 朗读,思考并填写下表:部分段号在论证中所起的作用所揭示的要旨一12二345三678四9摆出对方论点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驳斥对方的论证——论据不能充分证明论点①失掉的是“他信力”②发展着“自欺力”直接反驳(提出自己论点及论据)间接反驳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今的“中国的脊梁” 1、驳论文的关键是抓批驳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以是对方的论点,可以是对方的论据,也可以是对方的论证过程。课文是以什么为突破口的?为什么选择这个突破口?2、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3、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出例句分析。反驳对方的论证,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对方论据是事实论据,但只是部分事实,论点以偏概全。论证是其薄弱环节,因此本文以反驳论证为突破口。(1)尖锐、泼辣,富有嘲讽意味和战斗性。(2)排比、反问等修辞的巧用照应题目,作回答,驳斥对方论点以偏概全。 文章中很多文字为什么带着着重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腐败无能的本质,揭露了他们种种可笑、可恨的丑态。当时的堂堂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在大敌当前、民族危难之际,不是积极抵抗、救国救亡,反而举办什么“时轮金刚法会”,寄希望于虚幻的神佛,愚蠢之极。由于鲁迅先生的这些尖锐批判、无情讽刺的文字深深刺痛了当局,所以被“书报检查处”将其删去。此举暴露了反动当局内心的恐惧和虚弱。 文中的中国人有几个含义:A、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B、广大中国人民;C、所有中国人D、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1、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C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A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BC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AD 小结2、反驳的方法和技巧3、驳论文的语言特色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1)鲁迅的语言特色: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2)驳论文中常用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加强驳论效果。1、感悟鲁迅的民族自豪感,树立自己正确的民族自信力 本文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的亡国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走狗文人诬蔑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文章主题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第3、4段用批驳敌论论据以反驳敌论论点的方法,揭露敌论的荒谬。信“地”、信“物”、信“国联”,形成敌论论点的三个“事实”,指出他们从未信过自己,因此无“自信力”可失,失去的只是“他信力”。相信自己了吗?逐渐玄虚起来了“求神拜佛”,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所代表的那部分中国人发展“自欺力”,无能到只好靠求神拜佛麻醉自己,勉强度日。目的是为掩饰悲观失望、丧失自信力的心态。第5段明确指出这些人执迷不悟地“发展着自欺力”。该段只有一句话,言简意赅,但痛心、愤恨之情跃然纸上。起过渡作用。 承上,指出这部分中国人的自欺并非新东西,是他们一直赖以生存的精神麻醉品,只不过现在更日见其明显罢了。针锋相对提出正确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运用排比句歌颂从古以来中国大地上的脊梁人物。文章概括地列举了四种英雄人物: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历史上的改革家、发明家,如毕昇、李时珍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前者如陈涉、李自成等,后者如岳飞、文天祥等;为民请命的人--指为民族苦难而呼吁的爱国知识分子,如杜甫、白居易等;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的著名僧侣,如法显、玄奘等。 “中国的脊梁”指古今志士仁人,在当时主要指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人民。这些人充满民族自信力,一生为人民为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他们的作为和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客和社会名流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这些铁的事实对敌人论点是一个有力的反证。第8段中是如何描写这些人的呢?这段话情感复杂:既有对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坚持抗日的广大军民的敬佩之情,又有对国民党政府对外屈膝,对内镇压的反动行径的痛恨,语调十分沉重。末尾更义正辞严地批驳了敌论对全体中国人民的无耻诬蔑。第7、第8两段,感情饱满,立场鲜明,语句齐整,形象生动,体现了鲁迅杂文“诗与政论结合”的特点。 第9自然段,概括全文,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脂粉”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状元宰相的文章”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地底下”暗指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运用了比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