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污水和污水处理》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污水和污水处理》说课稿

ID:1083688

大小:10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污水和污水处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污水和污水处理》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中第二部分“对生活用水的研究”中的内容之一,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水污染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内容为三个部分,我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内容进行了调整,我先上第二部分,让学生认识到“绝大多数的水污染都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接下来再研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我觉得这样更自然,让学生更好理解。能使整个活动自然承上启下。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污染源的讨论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通过查找资料,对水的污染源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意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污水最终会影响整个水环境,我们特别要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从而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第二部分: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生活污水和自来水,运用沉淀和过滤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比较生活污水和自来水。第三部分:污水的处理污水的处理一般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每一个环节中污水得到怎样的处理,实际使用的是什么方法。认识到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污水经过处理,一般可以无害地回归环境,还有一些污水经过处理后,还是不能作为饮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这节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过程。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过程与方法:做污水净化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教学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增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教学难点:做污水净化实验,理解污水净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有关多种水污染的影像资料、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处理的课件学生:准备用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的简易过滤装置、生活污水、自来水三、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泼开朗,喜欢质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四、教法和学法1.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从内心向探究的活动,组织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穿插一些讲解、示范、点拨、启发、评价、恰当使用课件等手段,力求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获得一整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2.学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实验体验法、分析比较法掌握相关知识。让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思维互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五、教学过程1.多种水污染源录像导入,引入课题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有关被生活废水、工业污水等污染环境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新课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看完后让学生讨论:看了这些内容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和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将学生带入到今天的课题中。接着问: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里呢?自然的将学生引进第二环节。2.有关污染源的讨论 在这里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查找的资料,对水的污染源展开讨论。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一起完成教材82页的网状图。通过完成的网状图归纳出: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水最终会流向河流、湖泊,我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最终会影响整个水环境。3.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在这个环节里运用沉淀和过滤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比较生活污水和自来水。我出示一杯生活污水和一杯自来水,让学生观察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把污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讨论出过滤方法。这样的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出实验的方法。然后再参考教材中的实验方法用自己课前制作的简易过滤装置做净化污水的实验。在实验中我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比较、记录实验的情况,然后根据实验记录汇报比较净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区别?原来的污水达到自来水的洁净程度了吗?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出这两种方法只能分离一部分污水中的杂质,净化前后的水不同,但净化后的水与自来水还是有较大差别。同时达到了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的目的。因此得知,淡水在自来水厂除了沉淀和过滤,还要经过灭菌消毒。由此引入下面的部分。4.污水的处理为了保护水环境,污水应该经过处理,再排放到自然水域中。污水一般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程序用一般的方法比较难,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P83的现代废水处理系统示意图,然后提问:污水处理一般要经过哪几道程序?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污水得到了怎样的处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通过阅读和思考,在学生头脑里有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污水处理过程。为了让学生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我放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过程的课件,形象地展示了污水处理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能较直观的理解污水处理的程序和方法。知道了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化学方法方法主要用于消毒。之后,我又让学生深入讨论:废水经过处理后有什么用呢?能直接饮用吗?然后归纳出;污水经过处理,一般可以无害地回归环境,还有一些污水经过处理后,还是不能作为饮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饮用水是否洁净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5.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六、教学板书6、《污水和污水处理》污水源:生活、工厂、农业 实验前:自来水污水实验后:污水处理方法:物理:分离生物:分解化学:消毒附送: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浩瀚的宇宙》说课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按照“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展开想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银河系和宇宙的组成、大小,认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认识。活动1“银河系和宇宙”是从问题引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图片,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解银河系和宇宙的组成、大小和形状;科学在线也为此提供了有关银河系和宇宙方面的知识。活动2“给宇宙飞船命名”,旨在培养学生科学小论文的写作能力,以及一种关注人类科学探索事业的精神和态度。但是我们通过总体分析教材认为,宇宙飞船是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工具,和本课的联系不是很大,可以把它放在《探索宇宙》一课中进行。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把活动2的内容放到后面课中。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银河系的形状、组成和大小。二、教学过程分析本课教学总体上分三大部分,1、认识银河系(形状、组成、大小)2、认识宇宙(组成和大小)3、拓展:进一步认识浩瀚的宇宙。第一部分:认识银河系教学开始先出示图片,关于地球、太阳、太阳系以及银河系,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初步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认知情况,从而激发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从而认识银河系的形状、组成和大小。 认识银河系的形状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想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银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是不同的形状难度比较大,尤其是理解为什么从地球上看上去银河系是一条满是星星的带子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前教师准备了银河系的模型以及关于银河系形状的音像资料和图书资料(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的是离我们很远的银河系和宇宙,利用音像资料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银河系和宇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再者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我们“置身其中”,所以做了银河系的模型和从各个角度看银河系的卡通课件来帮助学生想象银河系的形状,从而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事物的科学习惯。)来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在实际教学中,估计学生会对“为什么在地球上看银河系是一条亮带?”理解比较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培养学生想象力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先要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猜测,然后可以观看有关银河系形状的录像资料,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想象;学生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教师再出示模型,让学生观察,模拟,想象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银河系会看到不同的形状。通过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想象到银河系的形状,并且能够说出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接下来是认识银河系的组成和大小。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汇报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课堂上师生进一步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估计学生会对“光年”、“银河系中成员的数量”、“以及描述银河系组成和大小的数据”产生疑问和理解困难,教师重点举例讲解,最后播放有关银河系组成和大小的录像。按照这个教学思路,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有关银河系组成和大小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银河系的大小,如何体会银河系的组成数量繁多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在教学中借助了黄豆和数字“0”来帮助学生理解银河系中恒星和行星的数量之多,(1000亿——xx亿颗恒星,1000亿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我们用黄豆来作比较大约5粒黄豆是1克,那么一斤是500克,大约2500粒黄豆,那么1000亿粒黄豆是多少斤呢?4千万斤,如果100斤装一个大袋子,那么可以装40万袋,xx亿粒黄豆的话就是8千万斤,那么就要装80万袋。要装下1000亿粒黄豆需要40万个袋子,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能装下1000亿——xx亿颗恒星的银河系相当于多大的袋子啊。从而想象银河系之大。如果我们画一千亿个0呢,教师在幻灯片上演示,然后让0变大,如果变成恒星和行星那么大,想象一下该有多少啊。看来银河系的家庭成员的数量那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借助于绕地球的圈数来帮助学生理解1光年、xx光年及10万光年的距离(地球半径约6371千米,由此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1光年约10万亿千米,能绕地球2.5亿圈。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xx光年。也就是说光沿银河系直径要走10万年,光穿过银河系中心的厚度也要走xx年。1光年的距离要绕地球2.5亿圈,xx光年,就是绕地球5000亿圈,那么10万光年就是绕地球25万亿圈。如果我们从地球上以光速飞行的话,到银河系的中心还需要约2.8万念呢。多么遥远的距离啊!)整个第一部分的设计目的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地球、太阳、太阳系过渡到银河系,一方面,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为学生认识宇宙做好铺垫。第二部分:认识宇宙: 在学生认识了银河系的基础上,再来进一步认识宇宙。师:银河系之庞大已经令我们震撼,但相对于宇宙来讲,这么庞大的银河系还只是宇宙中极普通的一个成员,那么宇宙中除了银河系还有哪些成员呢?过渡到对宇宙的认识。(分别认识宇宙的组成及其大小)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在有了一定的资料作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宇宙有多大?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无边无际”、“浩瀚无边”,也可以谈谈自己对宇宙浩瀚的解释,然后播放录像,加深体会。在对银河系和宇宙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从地球往宇宙说,也可以从宇宙往地球说,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大的系统,构成这个大系统的基本单位就是像地球和太阳一样的星体,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第二部分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认识了银河系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比银河系大很多的宇宙,而且是浩瀚的宇宙,在此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通过教学,利用各种手段(例如:用绕地球的圈数做比较来想象1光年、xx光年以及10万光年距离的遥远;还有通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宇宙中星系繁多和宇宙的无边无际来想象和体会宇宙的浩瀚;借助于音像资料等等)让学生体会和想象宇宙的浩瀚,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资料的交流和展示,培养学生把资料进行内化后的表达能力;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及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第三部分:拓展通过一节课的交流和学习,学生对银河系和宇宙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发散的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教师提出:关于宇宙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根据课前对学生的了解,估计学生会提出:宇宙的起源?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宇宙中的黑洞是怎么回事?宇宙将来会怎么样?等等很多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你是怎么认为的?谈谈你的看法,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分歧,挑起争论,引出更多的新问题,激励大家继续研究。将课堂上的研究延伸到课下。铃声止,思维不止。本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聆听学生的问题,及时的表扬肯定他们的勇敢精神,培养他们勇于发言的习惯。同时,对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要给予一定的研究指导。这部分教学是伸缩的,具体要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学生认知能力较强,教学进展顺利,我们就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展现的多一些,否则,就少一些。总之,教师要根据课堂的情况,灵活掌握。三、课后反思 通过实际课堂教学,我认为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比较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突出了教学中的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展开想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设计,教学中合理的利用了大量的图片、文字、图书、音像资料的辅助,来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事物,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用系统的思维去分析和认识事物。略感遗憾的是:虽然课前教师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信息的搜集整理,可是符合教学需要的资料还不是很理想,如果有了更理想的资料支持,会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8页共8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