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铸剑》的文学解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鲁迅《铸剑》的文学解读

ID:1083466

大小: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鲁迅《铸剑》的文学解读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鲁迅的小说《铸剑》进行解读。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的。其一“小说概况”主要从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故事的溯源三方面来解读。其二“内容”则是对原小说的四个部分分别进行详细的内容分析。最后的“形象”分析则从眉间尺、晏之敖和剑这三个形象入手着重探讨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和现实的联系。角度选取主要参考了一些学者对《铸剑》创作背景分析得出的结论。一、小说概况《铸剑》一文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并且是鲁迅颇为得意的作品。他在《致徐懋庸》的信中,说过“《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是只给铺排,没有改动的。也许是见于唐宋类书或地理志上(那里的“三王冢”条下),不过简直没法查。”但是以现在的文献检索手段来审视的话,《铸剑》小说的原型应该是可以回溯到《搜神记》中的《三王墓》一文。原文如下: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於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视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晋]干宝.搜神记[M].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8)129页.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鲁迅虽然只是看过一次原文小说,但是其改编还是很忠于原文的,只是在细节处略有改动,原文中干将造剑私藏雄剑这是犯错在先,而楚王杀他在后,在道德上没有站在一个很高的台阶上。但是在《铸剑》当中眉间尺的父亲则是全身心造剑但是因“王”的贪婪而送了命,这在立场上便有了一个转变即从有错变无错,复仇的正当性显著增强甚至是理直气壮了。从鲁迅自身的创作社会条件来讲的的话,1926年10月,初到厦门的鲁迅并未与厦大当局、现代评论派间生出大的矛盾。他一个人“3 被供在图书馆楼上的一间屋子里。白天还有馆员,订书匠,阅书的学生,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烈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海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三闲集·怎么写》,《鲁迅全集》第4卷,第18-19页。这种心境与其写《野草》时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的生命体验极为一致。可以说,初到厦门时期的他的生命体验依然是“野草”时期心理场的延续,是亲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散落,“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的“彷徨”、忧愤、悲怆与抗争。龙永干,《创作时间考释及其他》[J].鲁迅研究月刊,2012,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和理解《铸剑》的话,其创作背景还有象征意义是一目了然的了。因此本文也将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对《铸剑》一文进行解读。二、内容鲁迅的《铸剑》创作于1926年,当时正值鲁迅被排挤出北京,任职厦大。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复仇故事,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眉间尺”在成长为复仇者之前的情况。小说以“眉间尺”夜不能寐挑逗老鼠为发端,引出其母在暗处观察他的行为并将杀父之仇的仇恨意识灌输给他做结的。整个第一部分中,交代了眉间尺优柔寡断的人物性格、母亲隐忍坚定的复仇心理以及他父亲聪明睿智的远见卓识,为后文复仇者的成长和情节发展做足了铺垫。第二部分则将重心放在了眉间尺出门寻仇并最终遇到晏之敖替其报仇上。这一部分中,眉间尺已经出门在外只身一人,没有母亲可以依靠他只能背负着家仇和利剑。但是在王城他首先见到的是麻木的城里人,之后是出门玩乐的王,而后又是无事生非的干瘪脸青年,小说中将眉间尺初入社会的心理过程描绘的细致入微。但是在这个见识社会险恶的过程之中眉间尺并没有成长反而他更为困惑和胆怯,直到遇见晏之敖解救他于困难之境并要替他报仇时他才真正成长起来并且毫不犹豫的献上了自己的宝剑和头颅。这看似荒诞、血腥的情节却给人以正气凛然的观感,自然而然的引出后文复仇的高潮中复仇者的成长。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以三唱《哈哈爱兮歌》将情节逐步推向最精彩的终极鏖战。这时小说的幻想色彩最为浓烈:会舞蹈、歌唱的小孩头颅,能够操控水火的黑衣人以及入水作战的王的断头。小说在这里以一种荒诞离奇的方式呈现了一出另类的复仇剧,不论是主人公还是大反派都在肉体死亡之后进行了精神之战,并且夹杂着正义被邪恶欺压并且最终正义仍旧战胜邪恶的“成功之路”总是曲折的真理。很显然在第三部分之中,英雄的结局和反派的结局一样都是走向最终的灭亡,在同归于尽之后留下一个“接下来会怎样”的悬念,因此接下来的部分要有一个自然的收尾。第四部分可以看作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在沸水里3 煮的烂熟的三个头颅,麻木的看客无法分清哪一个才是王的脑袋,而为了不错葬了王竟然荒谬的把三个头骨和一具无头尸葬在了一起。最后文末再次出现了王的仪仗队,长长的车马队和长长的围观的群众,他们装着哀戚的颜色,同眉间尺第一次看到他们时一样,带着伪装的表情麻木的、事不关己的注视着闹剧的结束。总体上来说,整部小说的主线是讲述一个复仇母题下的故事。中间穿插着侠义之情和鲁迅自己一直揭露的“麻木的看客”的国民性批判观点。虽然取自于中国古代的小说但是他也融入了自己感情和创造。他自己更是较为满意这篇作品,在与黎烈文的信中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360201致黎烈文》,《鲁迅全集》,第13卷,第299页。由此可见鲁迅对这部作品所倾注的情感和力气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其创作时间较为特殊让人对其所指也颇为好奇。二、形象如果要谈形象的话绕不开的肯定是“眉间尺”和“晏之敖”这两个复仇主体,但是虽然他们的目的相同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物风格,因此本文也将主要从这两个小说形象出发来解读《铸剑》的形象意义。眉间尺,贯穿故事始终的人物。他的存在在小说连贯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一方面是背负家仇的复仇者另一方面也是引出下文晏之敖的引子。但是这个角色确实“不称职的”,从鲁迅对其行为、心理活动的一系列描写可以初见端倪。对待咬锅盖的老鼠,眉间尺将它狠狠的浸到水里想要淹死它可是看到老鼠被自己踩了一脚吐血之后又心存慈悲万分难受。对待一个老鼠他犹豫、纠结、反复无常正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弱者形象。在他母亲指出其优柔并且将杀父之仇告知与他时,他又试图坚强决绝。内心的挣扎不愿与母亲分享,可是自身的实力又无法达到那样的高度。因此他“肿着眼眶,头也不回的跨出门外”他试图用逼迫自己的方式走向复仇的不归之路,但是一到城中,走路怕利剑伤人,围观时看到王配着刀他先是一冷而后才是身上灼热,这便能看出眉间尺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复仇者,他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没有凶狠的复仇野心。即使在自断头颅从胆小到大无畏后在鼎中与大王搏斗还是被王咬住后颈牢牢牵制,最后不得不受到晏之敖的帮助才战胜仇人。眉间尺在鲁迅的笔下可以说是一个有心无力的典型,如果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很明显似乎在指代着将他排挤出北京的现代评论派,他立场与他们不合,因此把这个用文学力量来力挽狂澜的责任交给一个有心无力的“现代评论派”很明显是不可行的。鲁迅的寄托是好不保留的献给了晏之敖,让他拥有超然的无畏和果决。晏之敖,这是《铸剑》之中最为出彩的人物。在历来的鲁迅研究中都把其看做是一种侠义之士的代表,将其血肉化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看法多少都是受原文《三王墓》的影响而产生的固有印象,但是在《铸剑》一文中,鲁迅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和重塑,人物的性格和形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这里晏之敖应该理解为那把无形之剑的“剑之灵”。从鲁迅的各种描写中可见根据。首先其与眉间尺初见的对话,“哈哈!我一向认识你。我知道你背着雄剑,要给你的父亲报仇,我也知道你报不成。岂但报不成;今天已经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还宫,下令逮捕你了。”如果是一个素未蒙面的侠义之士怎么会“一向”3 认识眉间尺,这必然要跟眉间尺朝夕相处或者说长时间接触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而且他不仅仅知道眉间尺还知道眉间尺的父亲,更为神奇的是他还知道王何时回宫并且发布了逮捕的命令,他更有“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这种不明所以但是物我合一的言论。这些对话中隐约可见其“超人”的气质和能力。其次,从鲁迅对晏之敖的外貌描写上看,他有“外面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这样的金属气质,和当初皇后生下的那块“纯青透明的铁”纯度上不谋而合。再次,当晏之敖看到王与眉间尺的争斗陷入焦灼,并且眉间尺处于下风之时他勇敢的自刎并且成就了最终的胜利。而接下来关于“剑”的描写就是零了,没有人看到剑也没有人去找那把剑,它和晏之敖一样都融合在王和眉间尺的复仇闹剧之中。小说的终结也是三者合葬,《铸剑》的“剑”、复仇的双方三者合一走向最终的同化。这也正是鲁迅将现实的期望投射到小说的人物之上的表现,不论是晏之敖还是眉间尺他们的性格迥异但是他们的目的相同,即使和现代评论派等京城的文化工作者们意见不合但是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去赢得最后的胜利而不是阻碍前进的脚步。不过,这小说中鲁迅很明显在将晏之敖自比,突出了晏之敖的作用肯定了他的决定胜负的能力。剑,小说时刻没有偏离“剑”这一意象。不论是命名还是说由剑而引发的这一故事,剑始终居于主要位置。笔者认为鲁迅这样设置是有一定的指向性的。结合鲁迅的生平经历来看,鲁迅弃医从文从治愈身体伤残转变到治愈国民的精神伤残可以说他把有形的手术刀转换为无形的利器。从这一点来反观《铸剑》全篇,首先小说中的“剑”是无形的,背负于身上别人看不见,这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将“笔”看做“剑”以无形之力来斩妖除魔、报仇雪恨的决心。其次,上文已经论述晏之敖与剑之间灵与形的关系,从晏之敖自报名号的“臣名叫晏之敖者;生长汶汶乡”中来考量为什么是“汶汶乡”。分而观之“汶”是“水”和“文”的结合而产生,说到这里便和小说开始时铸剑的场景契合,铸剑完成之时眉间尺父亲用井华水慢慢滴灌着利剑而后使剑变成了无形的利器。这剑遇水而成材,并且有兼具水的无形之形。至此“剑”和“晏之敖”完美结合而以“笔”带“剑”的情感寄托也不言而喻了。所以鲁迅对于《故事新编》这篇作品最满意的原因还是在于他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和救国思想完好融入其中并且以复仇主题的方式呈现,以正义战胜邪恶为结尾,以英雄和坏人的合二为一为最终形态,将各种元素融合的巧妙自然。综上所述,鲁迅的《铸剑》以其独特的创作背景,自然流畅的形象刻画,推陈出新的情节设计还有紧凑丰富的内容在鲁迅的改编历史小说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铸剑》的文学内涵对作者和社会都是有着独特意义的。3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