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上《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上《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设计

ID:1077843

大小:24.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土壤里有什么【作者】谷惠【单位姓名】洛南县西街小学【教材依据】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课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利用放大镜观察,再用沉积和加热土壤的方法,来探究土壤的成分,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亲历,体验科学探究后,了解土壤的组成,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设计思想】本课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的教学过程:提出问题——预测猜想——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课后延伸的探究。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的。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部分。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对岩石风化及风化的结果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生常见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探究,了解自然中土壤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是学生掌握记录观察试验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进行推测及猜想研究,在通过实验验证,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物。学情分析我校的学生多数生活在农村,对于土壤他们司空见惯,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可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那里来,更会想到土壤来源于岩石,土壤的成分,他们对土壤既熟悉又陌生。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了解土壤对生命的意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教学难点:依据收集到证据后得出结论;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方法】:以观察探究为核心,采用设疑—观察—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情景教学及多媒体辅助等教学,让学生在亲历,真实的实践中学习新知。【学法指导】:以观察实验活动为方式,变课堂为生活,坚持观察,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教学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新鲜土壤一袋、干燥土壤一袋、一个放大镜、一个烧杯、一把药匙、一根筷子、一杯水、一张记录表,一个纸盒,一张报纸,五根牙签等。演示材料:酒精灯石棉网干土火柴铁盒三脚架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岩石变化图片。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二、寻找土壤的成分:猜测: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大胆的说说你的预测。实验(一):观察新鲜土壤1.请同学们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花园里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2、从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3.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4.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5.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6.阅读资料:(课件呈现)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实验(二):用沉淀法了解土壤大成分1.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3.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4.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5.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6.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说说土壤中有什么?课件呈现:放大后得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演示实验:用加热土壤,验证土壤中含有腐殖质1.师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3.结论: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焦的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三、土壤和生命:课件呈现图片:1.观看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土壤里有青蛙,花栗鼠,蚯蚓,昆虫等等。)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3.自由交流。4.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5.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6.小组内极极交流汇报。7.小结: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四、总结引伸:阅读课本65页内容。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呈现本课小结内容)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阅读课本65页内。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家园就要靠我们所有人。实验报告表:实验名称: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日期:  年 月 日实验方法实验现象肉眼放大镜倒入水中燃烧土壤板书设计:                  动物             生物        土壤        植物        组成        水             非生物  空气                  腐殖质                  矿物体会与反思:根据科学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课要进行科学探究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都有好处,我本着这一理念设计了此教案。把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使学生能在自己操作的实验中, 增加科学兴趣,获得科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实验探究这一环节分了两部分:观察和实验。首先,通过耳闻,目睹,手捏,鼻嗅等观察的方法对土壤的成分做出分析,这样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其次,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和条件中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挫折,学生才能健康成长。本课实验部分是小组内人人参,生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既积极投入,专注地研究,初步有了进行科学研究的专注和激情,同时,课堂活动又不显得混乱无序。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沟通、思想交流,充满了平等、真诚的氛围。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也有不理想的地方:一方面是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方法、水平和质量等问题都不尽人意,另一方面是我考虑到时间的因素,所有的土壤材料都是我给准备好的。土壤的种类不全,使得学生的观察没有得到全面的展开,使得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一定引领孩子还原大自然的真实。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