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鲁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鲁教版

ID:1077643

大小:62.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目标:  一、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文”、“气”。  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三、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四、引导学生领悟“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教学难点:  文气的形成与内在修养和外在游历的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第一段中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翻译1、2、3自然段。  初步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领悟“外在游历”对“养气为文”的作用。  一、导入:  你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吗?那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同中举人,想进一步发展,就给当时的枢密使韩太尉写了一封自荐信,在信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才华,表达自己的崇敬、谦恭之情,赢得了枢密使韩太尉的好感与赏识,下面我们来读读这封“自荐信”。  二、板书、解题  上:呈上  枢密:宋朝掌管军事的高官。  太尉:秦国时掌管军事的高官叫“太尉”。  两个称呼其实是两者兼顾,说的是同一官职。这个人的名字叫韩琦。(一个人给予两个称呼,表达对看信人的崇敬赞美之情)  书:即“干谒”书,即自荐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颂读课文,划出难读之字音、难解之词,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难读之字音。学生熟悉文章内容。  四、讨论研习,体会领悟。  1、从整篇文章来看,少年苏辙以什么打动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  高雅拔萃的思想见解  1、2段  不同凡响的文笔才华  得体自然的崇敬之情(3、4段)  诚恳谦恭的求教之语(5段)  2、少年苏辙首先考虑在信中以什么打动韩琦呢?  独特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  3、请学生口译第一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难译之句:  实词:   执事:供使令的人。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  好:喜欢气:胸襟气度、见识情趣、学问阅历等。  称:相称周:普遍充:充满中:心中  溢:水满出来的样子,溢满。貌:外形动:流动  见:同“现”,体现。  虚词:  至:非常,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至今仍用——至高无上、至尊  乎:相当于“于”,介词,往往和后面的成分构成补语,文中均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难句: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4、苏辙发表的观点是什么?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论证?  5、在“养气为文”的两个要点中苏辙着重阐述哪一点?为什么着重阐述?  着重阐述“外在游历”对“养气为文”的作用,因为这样才能渐渐触及求见才略冠天下的韩琦的话题。  6、少年苏辙怎样论述如何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呢?  要加强自我阅历  7、通过什么方法来加强?  8、请学生口译第2自然段,梳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难译之句。  实词:  〖生〗出生〖有〗通“又”,表示余数。  〖其〗指代自己,翻译为“我”。〖与游〗结交,往来。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决然〗坚决地样子  〖舍〗舍弃  〖去〗离开家乡  难译之句: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9、小结:这两个段落,开篇阐述自己思考而得的“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观点,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论证。为下文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作铺垫,也为提出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打基础,显得不落俗套。其“养气为文”的文学见解,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  板书设计:  文者气之所形内在修养:孟子,文章有宽厚宏博之气不  出类拔萃(道理论证)同  的思想见解气可以养而致凡  (观点)外在游历:司马迁,文章有疏荡之气响  (事例论证)文  去乡远游:拓心胸气笔  加强自我阅历游山揽胜:开阔视野才  见欧阳公:知天下文华  第二课时  理解四、五段中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4、5自然段。  继续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领会本文的“文”“气”。  10、少年苏辙怎样表达自己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呢?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才略冠天下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高山仰止  自然得体的崇敬之情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人见欧阳公  尽天下之大观  欲见太尉  11、请学生口译4、5段,梳理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翻译难译之句。  〖想见〗想象  〖慨然〗感慨万端地〖宏辩〗雄辩  〖秀伟〗清秀俊伟〖游〗交往  虚词:  且:而且,连词  而:表示顺承,连接前后两句话,可不译。  难译之句: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12、少年苏辙在信中最后用什么打动韩琦呢?  益治其文  诚恳真挚的求教之语且学为政  可教而辱教  五、思考探究,整体理解  1、全文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  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其次论述增广阅历对养的作用。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2、那么,文章的整体思路是怎样的呢?文章这样写能打动韩琦吗?  作者先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鲜明地提出“养气为文”的观点。第二段联系个人实际,叙述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表明增广阅历可养气的本意。说明自己求见之由是见识豪杰以养气益文。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  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  3、怎样理解“文”与“气”?  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虽然“气”看似一种无影无形、玄妙非常的东西,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批评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说的“气” ,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作者认为“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技法,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然而“气可以养而致”,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请同学们尝试概括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提出与论证“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以及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渴求一见的心情。  这是一封求见信,写信人是刚满19岁的新科进士,收信人却是掌管着全国军政大权的枢密使。本文虽意在求见,却以论“浩然之气”开头,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层层深入,最后打动对方。  六、学后思考、借鉴:  假设你想去拜访某位名人,又怕他不肯见你,试借鉴苏辙的做法,先写封信给他,尽可能地打动他。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