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目标: 一、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文”、“气”。 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三、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四、引导学生领悟“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教学难点: 文气的形成与内在修养和外在游历的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第一段中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翻译1、2、3自然段。 初步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领悟“外在游历”对“养气为文”的作用。 一、导入: 你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吗?那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同中举人,想进一步发展,就给当时的枢密使韩太尉写了一封自荐信,在信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才华,表达自己的崇敬、谦恭之情,赢得了枢密使韩太尉的好感与赏识,下面我们来读读这封“自荐信”。 二、板书、解题 上:呈上 枢密:宋朝掌管军事的高官。 太尉:秦国时掌管军事的高官叫“太尉”。 两个称呼其实是两者兼顾,说的是同一官职。这个人的名字叫韩琦。(一个人给予两个称呼,表达对看信人的崇敬赞美之情) 书:即“干谒”书,即自荐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颂读课文,划出难读之字音、难解之词,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难读之字音。学生熟悉文章内容。 四、讨论研习,体会领悟。 1、从整篇文章来看,少年苏辙以什么打动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 高雅拔萃的思想见解 1、2段 不同凡响的文笔才华 得体自然的崇敬之情(3、4段) 诚恳谦恭的求教之语(5段) 2、少年苏辙首先考虑在信中以什么打动韩琦呢? 独特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 3、请学生口译第一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难译之句: 实词:
执事:供使令的人。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 好:喜欢气:胸襟气度、见识情趣、学问阅历等。 称:相称周:普遍充:充满中:心中 溢:水满出来的样子,溢满。貌:外形动:流动 见:同“现”,体现。 虚词: 至:非常,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至今仍用——至高无上、至尊 乎:相当于“于”,介词,往往和后面的成分构成补语,文中均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难句: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4、苏辙发表的观点是什么?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论证? 5、在“养气为文”的两个要点中苏辙着重阐述哪一点?为什么着重阐述? 着重阐述“外在游历”对“养气为文”的作用,因为这样才能渐渐触及求见才略冠天下的韩琦的话题。 6、少年苏辙怎样论述如何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呢? 要加强自我阅历 7、通过什么方法来加强? 8、请学生口译第2自然段,梳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难译之句。 实词: 〖生〗出生〖有〗通“又”,表示余数。 〖其〗指代自己,翻译为“我”。〖与游〗结交,往来。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决然〗坚决地样子 〖舍〗舍弃 〖去〗离开家乡 难译之句: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9、小结:这两个段落,开篇阐述自己思考而得的“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观点,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论证。为下文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作铺垫,也为提出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打基础,显得不落俗套。其“养气为文”的文学见解,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 板书设计: 文者气之所形内在修养:孟子,文章有宽厚宏博之气不 出类拔萃(道理论证)同 的思想见解气可以养而致凡 (观点)外在游历:司马迁,文章有疏荡之气响 (事例论证)文 去乡远游:拓心胸气笔 加强自我阅历游山揽胜:开阔视野才 见欧阳公:知天下文华 第二课时 理解四、五段中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4、5自然段。 继续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领会本文的“文”“气”。 10、少年苏辙怎样表达自己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呢?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才略冠天下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高山仰止 自然得体的崇敬之情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人见欧阳公 尽天下之大观 欲见太尉 11、请学生口译4、5段,梳理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翻译难译之句。 〖想见〗想象 〖慨然〗感慨万端地〖宏辩〗雄辩 〖秀伟〗清秀俊伟〖游〗交往 虚词: 且:而且,连词 而:表示顺承,连接前后两句话,可不译。 难译之句: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12、少年苏辙在信中最后用什么打动韩琦呢? 益治其文 诚恳真挚的求教之语且学为政 可教而辱教 五、思考探究,整体理解 1、全文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 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其次论述增广阅历对养的作用。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2、那么,文章的整体思路是怎样的呢?文章这样写能打动韩琦吗? 作者先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鲜明地提出“养气为文”的观点。第二段联系个人实际,叙述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表明增广阅历可养气的本意。说明自己求见之由是见识豪杰以养气益文。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 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 3、怎样理解“文”与“气”? 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虽然“气”看似一种无影无形、玄妙非常的东西,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批评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说的“气”
,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作者认为“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技法,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然而“气可以养而致”,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请同学们尝试概括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提出与论证“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以及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渴求一见的心情。 这是一封求见信,写信人是刚满19岁的新科进士,收信人却是掌管着全国军政大权的枢密使。本文虽意在求见,却以论“浩然之气”开头,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层层深入,最后打动对方。 六、学后思考、借鉴: 假设你想去拜访某位名人,又怕他不肯见你,试借鉴苏辙的做法,先写封信给他,尽可能地打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