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ID:1074131

大小:938.59 KB

页数:79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分类号:G633.3单位代码:10346密级:学号:20141130160硕士学位论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中文论文题目: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英文论文题目:ResearchonStrategiesforReadingandTeachingSuShiciinHighSchoolClass申请人姓名:耿士伟指导教师:王光龙合作导师:专业学位类别: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学科教学(语文教育)所在学院:人文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8年5月 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评阅人1:评阅人2:评阅人3:评阅人4:评阅人5:答辩委员会主席:张英飞委员1:马骉委员2:陆忠发委员3:孙宜志委员4:斯炎伟委员5:答辩日期:2018.5.27 ResearchonStrategiesforReadingandTeachingSuShiciinHighSchoolClassAuthor’ssignature:Supervisor’ssignature:ExternalReviewers:ExaminingCommitteeChairperson:ExaminingCommitteeMembers:Dateoforaldefence: 附件3:独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杭州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杭州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杭州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高中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中文摘要高中苏轼词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加强学生诗词鉴赏素养,提升其人文底蕴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苏轼词的阅读教学都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苏轼词的阅读教学策略,为个性化的诗词阅读教学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苏轼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以诗为词”的手法、词的风格以及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解读了苏轼词的个性特点,探究了其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章从阅读教学现状以及阅读教学评价现状两个方面剖析当前苏轼词教学情况,试图明确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三章通过对2017新课标诗词阅读核心素养的解读以及对苏教版苏轼词的编选特点的分析,以苏教版教材所选五篇苏词为例,设计了高中苏轼词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第四章基于教学现状中的问题以及教学目标内容,本文制定了从苏词的韵律、意境,人物形象以及情感思想四方面展开的教学策略尝试,通过在吟诵中发现苏轼词的声韵美、在对比阅读中品味苏轼词的意境、在读写中品读苏轼词人物形象以及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苏轼词中的情感哲理,学生可以从多角度体悟苏轼词篇的艺术魅力,强化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第五章通过苏轼词阅读教学的实践案例,综合运用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初步达成了诗词阅读核心素养要求的目标。关键词: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I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searchonStrategiesforReadingandTeachingSuShiciinHighSchoolClassAbstractTeachingSuShiciisoneofthemajortasksofclassicpoetryteachinginseniorhighschoolandthisisofgreatimportanceinenhancingstudents’capacitytoappreciateclassicpoetryaswellastoenrichtheirculturalaccumulation.However,foralongtime,readingandteachingSuShiciinhighschoolhasconfrontedcertainproblems.ThisthesisfocusesonexploringfeasiblestrategiesofreadingandteachingSuShici,hopingtoprovidesomeguidanceforhighschoolpoetryteaching.Forthispurpose,thethesisisdividedintofivechapters.ChapteroneinvolvesinterpretationofphilosophicalthoughtsinSu’sci,stylesofSu’sci,Su’swritingtechniqueof“composingciaspoetry”aswellastheinfluenceofSu’sciuponhighschoolteenagers.Basedontheseanalyses,thischapterclarifiesthesignificanceofreadingandteachingSuShici.Chaptertwotriestofindoutspecificproblemsthatexistintoday’sSuShiciteachingbyanalyzinghowtheyaretaughtaswellashowtheteachingprocessisevaluated.ChapterthreeelucidatesseveralkeyqualitiesofpoetryreadingspecifiedinOrdinaryHighSchoolLanguageCurriculumStandards(2017edition)andexamineshowSuShiciarecompiledinhighschooltextbooks.BasedonSu’sfivelyricsselectedinseniorhighschoolChinesetextbooks(Jiangsuedition),itdesignsspecificgoalsofreadingandteachingSuShici.ProceedingfromproblemsthatexistinSuShiciteachingprocessandteachinggoalsthathavebeenset,chapterfourdevisesfourviableteachingstrategiesfromtheperspectivesofthemetreandrhyme,theartisticconception(yijing),theimageofcharacteraswellasemotionsandideasofSuShici.Withthesestrategies,studentscandiscoverthebeautyofSuShici’srhythmthroughchanting;theycansensetheII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artisticconceptionsinSuShicithroughcomparingthemwiththoseinotherSongci;theycanbetterunderstandthecharacterimagesinSu’scithroughrewritingtheminprosaiclanguage;theycanalsocomprehendtheemotionsandthoughtsinSuShicithroughcooperativeinquiryandresearch.Afterputtingthesefourstrategiesintopractice,studentsareexpectedtolearntovaluetheartisticcharmofSuShicifrommultipleanglesandstrengthentheirabilitytoappreciateclassicpoetry.ChapterfiverecordsseveralSuShiciteachingcaseswhereteachersappliedthefourstrategiesdiscussedabovetotheirclasses.Itrevealsthattheseteachingpracticeshavebasicallyfulfilledclassicpoetryteachinggoalsinhighschoolclass.Keywords:seniorhighschoolChineselanguage;SuShici;readingandteachingstrategiesIII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目录绪论................................................................................................................................1一、选题的缘由和价值................................................................................................1二、研究综述..............................................................................................................2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4(一)研究目标...................................................................................................4(二)研究思路...................................................................................................5(三)研究方法...................................................................................................5第一章苏轼词的阅读教学意义..................................................................................6第一节苏轼词中的传统哲学思想......................................................................6第二节苏轼词“以诗为词”的手法..................................................................8第三节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8一、铁板铜琶的豪放派词风..........................................................................9二、胸襟博大,旷达洒脱的词作..................................................................9三、婉约深沉,寄情高远的词作................................................................10第四节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10第二章苏轼词阅读教学现状分析............................................................................12第一节苏轼词的阅读教学现状剖析.................................................................12一、教学方法和理念落后............................................................................12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素养不高............................................................13三、文本解读层次和方法不足....................................................................13第二节苏轼词阅读教学评价现状剖析.............................................................14一、苏轼词教学评价误区............................................................................14二、对于教师苏轼词教学质量评价现状的分析........................................15三、对于学生苏轼词学习成果评价现状的分析........................................16第三节苏轼词的教材选编现状剖析................................................................18第三章苏轼词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20第一节新课标关于诗词阅读教学目标的阐述.................................................20一、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二、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目标........................................................................21第二节苏轼词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以苏教版五篇为例.........................21一、《念奴娇·赤壁怀古》........................................................................22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23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24四、《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25五、《卜算子(缺月挂疏桐)》................................................................27第四章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29第一节在吟诵中发现苏轼词的声韵美.............................................................29一、苏轼词的音韵特点................................................................................29二、课堂教学中吟诵的设计形式................................................................31第二节在对比阅读中品味苏轼词的意境.......................................................33一、苏轼词与他人词作对比阅读——以辛弃疾、柳永为例....................33二、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对比阅读............................................................38第三节在读写中品读苏轼词人物形象............................................................39IV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一、通过联想想象创设人物情境................................................................39二、通过诵读体悟人物形象........................................................................41三、通过散文化改写丰富明晰人物形象....................................................42第四节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苏轼词中的情感哲理.............................................44一、自主探究,提出个人见解....................................................................44二、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苏轼词主题........................................................45第五章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课堂实践案例............................................................48第一节《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48一、制定学习目标........................................................................................48二、布置课前预习任务................................................................................48三、课堂教学实践........................................................................................48第二节《定风波》教学案例...............................................................................52一、学习目标:............................................................................................52二、教学过程................................................................................................52第三节《江城子》教学案例...............................................................................56一、学习目标................................................................................................56二、教学过程................................................................................................56第四节教学反思.................................................................................................59一、注重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59二、注重审美鉴赏和情感体验....................................................................60结语..............................................................................................................................61参考文献......................................................................................................................62附录..............................................................................................................................64附录1:学生问卷调查...............................................................................................64附录2:教师访谈调查...............................................................................................66附录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卷...............................................................................67致谢..............................................................................................................................69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70V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绪论一、选题的缘由和价值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殿堂中的一尊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厚重的人文精神,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始终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宋词教学是传递文化传统,加强年轻一代文化底蕴,培养其文学审美的必要实践。而高中的语文课堂无疑是这一实践的重要阵地。当前,对于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推行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实践,语文教学也在发生着轰轰烈烈的变化。如何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的改革目标,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成为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十年如一日地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及时转变和调整教学策略,总结新的教学方法,是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始终保有生机活力的关键。具体落实到宋词的课堂教学时,传统的“作品大意梳理—重点知识点讲解—学生记忆应对考试”的教学模式已然落伍。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非但无法带领学生体会到宋词蕴含的审美趣味,反而会加深学生对宋词学习的厌倦感。因而高中教师有必要在宋词教学上进行新的策略尝试和规律总结。苏轼作为两宋词坛的代表人物,以诗为词,并开一代豪放词风之先河,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苏轼词作虽然只占其词篇的冰山一角,却仍然体现了苏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分量之重。以苏教版教材为例,除去在必修教材中收录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外,在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专门辟“新天下耳目”专题收录《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四首苏轼词作,兼顾了苏词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风格。本文认为研究苏轼词篇的阅读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在吟诵中领悟苏词之音韵美,在对比鉴赏中品味其意境美,在读写尝试中还原苏词人物形象美,在合作探究中内化词篇蕴含的情感哲理,通过这样从音律到意境到形象再到哲理思想的细致品读,可以帮助学生对苏轼词作产生由表及里的认知,不再停留在鉴赏技巧的死记硬背上。通过这种“读、写、思、辩、悟”并重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诗词学习中,唤起他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们对苏词的兴趣,深化他们的个人品读体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其文学审美。此外,以苏轼词篇为例的教学策略尝试,对于打造更高效更生动更受学生欢迎的宋词教学课堂无疑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二、研究综述目前,国内外的学者以及中学教师对于苏轼词的研究以及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关于苏轼词篇的研究多以学术出版物1的形式呈现。由夏承焘主编的《宋词鉴赏辞典》收录286位词人共1294篇词作,以时间为序对两宋、辽、金期间的词作加以梳理,并在每篇词作后附上生动细致的赏析文章。《辞典》收入苏轼词篇85首(基本涵盖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所有苏轼词篇),对于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苏轼词的多样词风、多重主题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是高中语文苏轼词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王定璋先生的《宋词2寻故》系统梳理了宋词的起源、发展以及千姿百态的风格流派。此书重点选取了两宋期间主要词人的代表词作予以视角独特的分析,透过个别词篇或词集审视各家词人于创作风格、主题等方面的特色。在讨论苏词何以“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时,定璋先生客观公正地肯定了苏轼对于宋词革新的重要作用,即对词创作题材的拓展以及对其艺术风格的转变,肯定了苏轼对于提升词品,丰富3词风格的贡献。此外唐圭璋、钟振振先生所编《宋词鉴赏辞典》梳理了柳永、范仲淹、王安石、苏轼以及秦观和周邦彦等人对于北宋词风格演变的贡献,为北宋词篇的发展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同时在充分认可苏轼寻求宋词发展突破的同时,分析了苏轼的嫡系学生晁补之、黄庭坚等人对苏轼词风的扬弃,为审视苏轼所作革新的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除了以上立足宋词整体发展的著作外,亦4有不少论述苏轼词篇的专著。邹同庆、王宗堂合作编纂的《苏轼词编年校注》共三卷,吸收了包括薛注在内的前人研究成果,对苏词编年、辨伪进行了审慎的处理。全书汇苏轼一生词作,并作编年校注,按正编、附编、附录编次。此外本书附录收苏轼传记、相关总评资料等,对于系统研究苏轼生平和其词篇创作背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相较于《苏轼词编年校注》这样略显专深的著作,马玮所编1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王定璋.宋词寻故.[M].成都四川教育出,2003.3王圭璋,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2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5《苏轼词赏析》则更通俗易读。全书选取苏轼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84首,进行逐篇赏析,从词的类别、创作背景等进行分析,所加注释清晰明了,是较为通俗的关于苏轼词作的书目,不仅可用作教学参考,也可介绍给学生作为苏词教学的6补充读物。日本学者保苅佳召在《新兴与传统:苏轼词论述》一书中,虽基本认可苏轼创作“以诗为词”的特点,却在此传统解读的基础上,对苏轼所作诗和词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异同分析,品评苏轼诗与词的区别和联系。此外作者以“狂”、“梦”、“雨”、“多情”为关键字对苏轼词作所含的情感和人生态度进行了解读,为深入了解苏轼其人其精神世界提供了一定的参照。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的研究领域,与宋词教学相关的文献著作也层出不7穷地涌现。黄润苏先生在1991出版的《古典诗词教学与写作》中系统介绍了诗词的格律体式等常识性信息,并举例分析了诗词语言的艺术(如词性的活用)以及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兴、用典等)。书中关于宋词阅读和鉴赏技巧的论述十分翔实,为高中教师强化自身宋词阅读鉴赏和教学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而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自2011年以来,在知网中收录的有关“高中宋词教学”的文章达284篇,其中不乏一些勇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的优秀篇目。朱莉在《苏8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一文中,以苏教版的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为研究对象,尝试针对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使用该教材,摸索出体现自身特色的、有效的诗词教学策略。夏蓉华在《苏教版高中古典诗词9教学研究》中仔细审视了高中语文教学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延伸三个环节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师生通过共同努力打通以上三个环节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尝试。除此以外,陈麓伊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1011、李敏《论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论介入》以及朱芸《诗歌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12等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高中语文的宋词教学作出了教学策略的探索和实践。5马玮.苏轼词赏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6保苅佳召.新兴与传统:苏轼词论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黄润苏.古典诗词教学与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8朱莉.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1.9夏蓉华.苏教版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10陈麓伊.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11李敏.论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论介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5):9-11.12朱芸.诗歌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1.3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然而在完成对上述文献的初步梳理后不难发现与“苏轼词研究”以及“高中课堂宋词教学”相关的课题研究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1.从宏观角度谈宋词教学。在尝试探索有效的宋词教学策略时,往往将宋词视为一个整体,泛泛而谈。但事实上,不同时期、不同派别、不同词人的作品往往有着细微的差别,甚至同一词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也会在风格、主旨等方面出现大的转变。笼统地介绍一些鉴赏技巧作为阅读和评析宋词的万金油,尽管看起来论述详尽,于学生而言可操作性并不强。2.就作品而谈作品,在对作品“条分缕析”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文学底蕴及其阅读审美的培养。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13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宋词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对于词人生平经历、词篇创作背景的教授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篇的认识,将阅读体验上升为审美体验。宋词的学习关乎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如果单单将其落实到某首词作的理解和记忆上,不免失之偏颇。3.关于苏轼词的学术研究与高中课堂的苏轼词教学结合不紧密。苏轼作为两宋词坛的领军人物,向来为研究宋词的学者所青睐。而苏词在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词作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苏轼词的教学无疑是高中教师诗词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关于苏轼词的研究与关于苏轼词的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笔者认为对于多数课业繁重的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有精力在课堂之外再花时间阅读关于苏轼词的专著,像夏承焘、王定璋先生等人的大部头著作更是无暇理会。因而教师需要对当前苏轼词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内化吸收,并结合高中诗词教学的实际目标任务将其整合加工后传给学生,启发学生从不同视角解读苏轼词作。遗憾的是,极少有教师作出这样的尝试。多数教师还是以应对高考为首要任务,对着早已设计好的学案照本宣科。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一)研究目标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鉴赏苏轼词作的教学策略并1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将其付诸实践。针对当下高中课堂上教师教学理念固化,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情况,笔者试图对高中诗词的教学误区有所指正。通过对于“如何教好苏轼词作”这一课题的探究,重新审视诗词教学的目标任务,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尝试,并记录相关策略的课堂实践案例,以此探索总结出一套有效的高中语文苏轼词教学策略,以便指导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二)研究思路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旨在阐释苏轼词的阅读教学意义,对于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多变的风格以及蕴含的哲理思想进行梳理,明确苏轼其人其词对于加强当代高中生的文学底蕴培养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第二章介绍分析苏轼词阅读教学的现状。从苏轼词的教材选编现状、阅读教学现状剖析以及阅读教学评价现状三个维度剖析苏轼词教学存在的不足。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阐述了苏轼词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如何针对相应的教学目标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最后一章是对论文中所提出的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检验,收录了相关的课堂实践案例,并就此总结反思实行相关教学策略时的注意事项以及不足之处。(三)研究方法论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文献法用于前期了解与这一研究论题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继而发现不足之处,同时在后期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时,也会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吸收前人提出的有益教学尝试。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了解教师和学生双方对苏轼词教学现状的认知评价。在最后的相关教学策略实践环节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苏轼词的实际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记录反思。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第一章苏轼词的阅读教学意义苏轼词拥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它以诗为词的手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各种风格的词作交相辉映,都带有苏轼个人鲜明的印记,词作的思想主题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与发展,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苏轼词中的传统哲学思想苏轼的一生始终以一种开放兼容的态度,容纳吸收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构建14了属于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弟苏辙在论述兄长一生之学时,感叹曰:“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15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可谓对苏轼的学术思想概括颇为全面。苏轼少年时意气风发,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好贾、陆之书,望习得治世之术。后期慢慢接触老庄思想,庄子之言与苏轼天性颇合,思想上便形成儒道互补的局面。而黄州遭贬之际,苏轼深受打击,他在闲居幽思中,尝试探索人生之意义,最终在佛家思想里找到依托。毫无疑问,三教圆融对于苏轼的哲学思想建构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些思想贯穿于苏轼的所有文学作品,包括其词作。因而教师在教授苏轼词时,有必要对于其词篇中所流露出的相关哲学思想进行内化吸收,并在实际教学时带给学生,以此陶冶其道德情操,提升其审美意趣和人文素养。这也是品读苏词,在高中课堂教授苏词的第一重意义所在。苏轼词作中,儒释道的思想交互作用,加上每首词创作背景和心境不同,词中的哲理思考往往纷繁复杂,不可概而论之。本文尝试分别论述三家哲学思想在苏词中的映射。苏轼词中关于儒家思想的哲学构建在其早年时期便形成,即使到了后期与道家、佛家思想融合后,也始终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中占一席之地。在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上,苏轼秉承着儒家积极用世的态度,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他的词作中常有积极入世、忠君报国之思想。如外任密州时,他作《江14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2.15苏辙.栾城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49.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城子·密州出猎》,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使遭遇政治上的不得意,苏轼也始终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君主。而在《水调歌头·中秋》中则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之语。在归隐与入世的一番纠结后,还是选择回到“人间”,回归儒家的生活哲学。据传宋神宗在读此词后评说“苏轼终是爱君”。可见苏轼虽处江湖之远,亦不忘其君。在其《满庭芳·恩放归阳羡》亦有“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之叹。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未放弃自己的治世思想,对民对君始终一片拳拳之心。然而苏轼的很多词作与传统表露儒家忠君报国思想的词篇多有不同。提到苏词,人们常常会赞叹其词中的超脱旷达。这无疑反映了苏轼与道家思想的渊源。苏轼词中的超脱与旷达实则体现了他身处忧患却能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是其对庄子思想的吸收和践行。与儒家思想倡导的积极作为不同,庄子讲究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身处乱世而乐天知命。这一思想,并非是让人消极、无所作为,而是主张追求一种不受物累,超越利害得失与是非谋虑的绝对自由之境。苏轼在《墨妙亭记》中云“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充分显示出他的“乐天知命”哲学:尽责任而后坦然自若,了无遗憾。这一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影响了苏轼的全部创作生涯,在诸多词作中都有体现。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半途遇雨的苏轼既有“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豪气,也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明确表达了自己愿“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谪居岭南时,苏轼虽仕途失意,亦不为外物所困,处世从容,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不仅不抱怨岭南不好,反而笑云“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外,苏轼与佛家思想也有较深的渊源。苏轼少时便受佛教濡染,于佛理有所了悟。后“乌台诗案”贬逐黄州后,心中苦闷又常闲来无事,便认真研读佛书,并以孔老之学融之,试图得到精神解脱。佛家所云“万法皆空”、“凡幻皆灭”16的思想对于苏轼认识现实,关照人生起到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其词作中有不少反映他在参透生命后视生命为虚幻,并保持一种随缘自适的态度。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望江月而叹曰“人间如梦”,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感叹“万事到头都是梦”,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以“世事一场大16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303.7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梦,人生几度秋凉”之语自我排遣。苏轼深知浮生若梦,所有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都不应长时间郁积心中,对人生境遇当处达观自适的态度。第二节苏轼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提到苏轼的词,不得不提到他“以诗为词”独树一帜的创作手法。在苏轼以前,长期存在着“诗尊词卑”的现象。词虽具一定“奇巧”,但不具“高韵”,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种文学形式。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不仅新天下耳目,更难得的是改变了词“不入流”的地位,突破“艳词”之藩篱,拓宽了词的题材,扩展其表现功能,使其得以更好地关照社会和人生。这是高中课堂教授苏词的又一重意义所在。苏轼习词晚,他早期的志趣在诗文而不在词。到其开始作词时,他的诗歌创作已达较为成熟的境界,因而他的词作多受其诗歌创作影响。他以作诗的态度作词,摒当世流俗之气,借诗的创作理念提升词的格调韵味。具体而言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尝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便是对词创作题材的拓宽。刘熙载《艺概•词概》中指出,“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在苏轼的创作尝试中,词可以用来记事,咏物,怀古,可以唱和,寄赠,送别,可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还可以记述人生际遇。词的题材一变,适用范围随之拓宽,境界也随之提升。其次是对词创作主旨的延伸。词不再是只适合浅斟低唱的妇人之语,而是可以言志,可以抒情,可以析理,能够传达的人生哲思与审美趣味也就丰厚起来。最后是对词创作风格的拓展。在苏轼之前,词基本上以婉约风格为主导,尤以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哀婉为最。而苏轼开豪放派词风之先河。在他笔下,词亦表现出诗一般的大气豪迈,大大改变了“诗庄词媚”的现象17。第三节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苏轼虽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但其词篇风格多样,并不拘于任何一种特定的风格。其创作风格之变化多端,在宋代词人中实属难得。在苏教版高中课本中选入的苏词亦不限于婉约或豪放一端。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苏词时,结合具体词作17史素昭.从诗词分界看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路上的两重性.[J].中国文学研究,2008(1):8-9.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分析苏词的不同风格,强化学生对宋词不同风格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苏词的审美体验。一、铁板铜琶的豪放派词风余文豹在《吹剑录》中提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可见苏轼与前人对比词风之豪放激越。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谈及自己对“豪放”的看法,他说:“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由此可见词至苏轼,已不再是浅斟低唱的“妇人之语”;他希望对词进行变革,使其在豪放风格中寄妙理、抒真情。苏词中不乏笔力雄健、气象恢弘的作品。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绘“千骑卷平冈”的出猎盛况,又抒“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志,激昂慷慨,令人为之赞叹。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凭吊赤壁古战场,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语描绘之山河壮丽。这些作品气象磅礴,意境高远。二、胸襟博大,旷达洒脱的词作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苏轼的词篇,除去其遣词造句的豪迈,更是富于追求自由,磊落旷达的精神。这是他与其他豪放词人的一个显著区别。苏轼一生几经浮沉,政治理想始终未得到圆满实现,但他却能在佛道思想影响下,自我排解,以广博的襟怀应对人生之不如意事,最终表现出一种超脱积极的态度。他愿意“且将新火试新茶”,秉持着“诗酒趁年华”的积极态度。他乐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无惧人生中不期然的风雨。他在短暂的苦闷忧思后,却能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知徐州时,他身处乡间,与桑麻为伴,却言“使君原是此中人”。居岭南时,他怀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释然从容。这种豁达通透的情怀是苏轼的人生智慧,贯穿着他整个创作生涯,在很多词作中都有体现。三、婉约深沉,寄情高远的词作尽管人们谈到苏轼时,多将其对于词发展的贡献归结于豪放词风的开创上,9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但苏轼在婉约风格的词上也有不小的成就。由于其“以诗为词”理念的影响,也由于苏轼本人性格的洒脱旷达,苏轼所作婉约词与他人婉约词有明显的不同。一方面无论是咏物还是抒情,苏轼的婉约词多寄情高远,意境深沉。他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抒发对亡妻的悼念,在感慨阴阳相隔的同时,又糅合了自己十余年来宦海沉浮的辛酸,设想妻子面对十年后的自己,“纵使相逢应不识”,道尽了世事沧桑,身心疲累。此词作所含感情深沉厚重,境界开阔,令其他悼亡之作很难望其项背。而在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他借物以抒情。借写杨花,实写思妇,最后点出离情别绪,其情深远,缠绵婉转而不露骨。另一方面,苏轼的婉约词作往往婉约中蕴含旷达,不像一般婉约词有缠绵悱恻的忸怩之态。人言婉约词作容易沉湎于一己的痛苦,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晏几道和秦观被称作“古之伤心人”。但苏轼的婉约词往往不会一味沉沦于消极的情感,而是会有所超脱。无怪乎刘扬忠先生认为苏轼的婉约之作呈现“婉中有旷的特点”。18在《蝶恋花》中,苏轼虽写暮春季节“花褪残红”、“柳绵吹少”的伤感景象,但并没有沉浸于这样的氛围中,而是继而劝慰道“天涯何处无芳草”,让伤春之人不必过于挂怀即将逝去的春景。有此一笔,整首词的感伤氛围便被冲淡许多,给人以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美好的安慰。这样的达观开朗,在婉约词中实不多见。第四节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熏19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苏词,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也是为了在带领学生了解苏轼其人其词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苏轼的一生屡遭政治打击,他虽偶发抱怨失意之语,但更多时候还是本着“乐天知命”的态度,在得失荣辱的变幻中学会自我排解,在多次的打击中学会随遇而安,而不是一味消极沉沦。他面对挫折时的坚韧态度以及善于自我排解的乐观心态无疑会对学生应对未来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带来一定启发。另外,苏轼虽屡为北宋党派之争所累,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为官时尽忠职守造18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52.1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0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福一方百姓。他这种“积极入世”的处世之道无疑会给价值观尚在形成时期的高中学生留下极深的影响。同时苏轼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但他总能及时调整看待问题的视角,半道遇雨时能以“竹杖芒鞋”穿梭于平生风雨,在不得重用时能想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让自己的心境有所开阔。如何带领学生通过学习苏轼词篇,体悟苏轼的处世智慧,完善自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苏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着深远的意义。1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第二章苏轼词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在探讨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之前,有必要对相关的教学现状作出分析,从而可以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试图从苏轼词的阅读教学现状以及苏轼词的阅读教学评价现状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节苏轼词的阅读教学现状剖析为了解当下的苏轼词教学现状,笔者在从教的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个别师生进行了采访。笔者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发现当前的教学现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学方法和理念落后高中的语文教师,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很多老师在具有一定的从教经验后,教学理念固化,同时会忽略对教学方法的及时改进,这就使得诗词的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从教学理念来看,一些老师认为教学是一种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度活动,在设计课程时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在学习苏轼词时,只需要背诵默写,记住相关的鉴赏技巧即可。这时尽管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的参与度却很低。殊不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2017年《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20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在课堂上秉持“教师是主体”的理念并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形式显然是有问题的。此外,许多老师的苏词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多数老师会采用教案、板书和口头授课的形式进行苏词教学,多年来不作任何教学方法的改进,鲜有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案例。在实际授课环节,很多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鉴赏诗词能力,选择对词作逐字逐句地死抠,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说,将一首完整的词作肢解得支离破碎。当老师把知识点讲完了,一节课的时间也差不多耗尽了,学生便很少有自主提问、合作讨论的机会。2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素养不高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尽管苏轼是他们在中学阶段较为熟悉的一位词人,但他们对苏轼词的阅读学习兴趣普遍较为低下,学习素养也有待提升。一方面,教师刻板单一的授课模式常常让学生觉得学习苏词是一种负担,他们在课上状态不佳,懒于动脑、动口。而另一方面,学生在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对苏词学习无法投入热情,对待具体的学习任务常常糊弄了事。长期以来,词篇学了不少,但阅读鉴赏苏词的素养却迟迟未得到提升,而这种素养的欠缺又会让他们进行苏词的鉴赏实践时感到力不从心,几番打击后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意兴阑珊。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分析苏轼词中的人物形象,学生给出的答案往往千篇一律,都是一些类似于“寂寞”、“忧愁”等大而化之的词汇。让学生讨论苏轼婉约词中的景物描写,他们也只会选取“优美”、“美丽”等极不准确的形容词进行泛泛而谈。简言之,学生在学习苏词的过程中,因兴趣缺乏,往往不动脑子,等到他们真的尝试动脑分析时,却又不知如何动脑。三、文本解读层次和方法不足在前面讨论苏轼词在高中教材中的选编情况时已不难发现,高中语文课本所涉及的苏词都是苏轼最为经典的作品。然而在处理诸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样的经典词作时,教师对于文本的把握尚存火候不足的问题。很多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层次不够细致。尽管多数教师都有从词作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主旨思想”“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文本解读的意识,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有的老师往往只注重梳理大意、逐句介绍修辞手法、归纳总结词作的思想情感,以培养学生做高考诗词鉴赏题的解题技巧为重。当然,对苏词与其他风格或题材相似的词作进行比较阅读的教学尝试就更少了。其次,有的老师在讲授苏词的创作背景、语言风格时常常也会出现描述不准确、不清晰的情况,这或许是因为备课不仔细的缘故。此外,教师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也存在方法不当的问题。有时教师过度注重文本的细致解读,将文本掰开揉碎,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实则破坏了词篇的整体美感,学生很难体会到词的整体意境,只能记得零碎的修辞手法和炼字炼句。其次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文本讲解,忽视了文本诵读。他们采取自己讲授,学13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生聆听、记笔记的方式展开文本分析。即使给学生时间诵读,也从不对诵读方式提出指导,导致多数学生不是吟诵,而单纯是为了记忆而背诵。其实不管是诗还是词,都有很强的音韵美,教师对学生的吟诵作出指导,甚至亲自示范诵读,不仅可以将苏词具有的声韵美感体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词作意境主旨等方面的认识。最后,在教授苏词时,老师讲授的往往是自己对词作的理解,这固然能给学生以启发,但不应当成为文本解读的全部。为了让学生把自己对于词篇所含情感哲理以及刻画的人物形象表达出来,教师不应该扼杀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不管这种表达是通过课堂讨论还是词作改写的方式呈现。但实际上,很多老师怕麻烦,追求课堂进度,并不给学生这样的实践机会。第二节苏轼词阅读教学评价现状剖析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21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评价活动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调整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改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苏词的阅读教学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全面了解苏词的教学现状以及作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调整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将基于苏轼词的阅读教学评价误区、教师方面的评价以及学生方面的评价三个角度展开剖析。一、苏轼词教学评价误区常见的教学评价误区之一便是对教学评价环节的忽视。以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为例,教师在教授苏词时,往往比较注重前期的教学准备,中期的实际教学操练,而对于后期课程结束时教学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教学的实际质量如何鲜有关注,这就形成了教学评价环节的空白。即使部分教师会在教授苏词时开放公开课,欢迎其他教师前来听课并进行交流评价,但实际听课时经常出现人员不齐,听课中途离场或是听课结束后并不严格就授课质量进行讨论评价的情况。21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教学评价方法的单一化。以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为例,在苏词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往往采取考试的形式,比如考察名句的默写,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相关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评价的结果也以量化的形式呈现,即考试分数。尽管以考试形式呈现的评价方法容易操作,且评价结果直截了当,但这种方法很难完成对教学效果的全面评价,无法顾及一些在试卷上呈现不了的东西,比如学生对词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思想的体悟理解。最后不得不指出当下苏词阅读教学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还不够。张华曾指出教育目标本质上是指人的变化,即学生的行为模式中产生所期望的某种变化,而2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就是确定这种行为变化的程度。但是在实际衡量学生学完苏词后的变化程度时,往往很难找到足够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究竟什么样的课堂及课后表现可以算作学习效果好,这尚存争议。尽管当下有一些针对高中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探究的学术书目,但在高中诗词教学研究领域还很少有人明确提出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二、对于教师苏轼词教学质量评价现状的分析在笔者所任教的高中,对教师苏轼词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有时甚至会出现教学评价工作的缺失,比如会以测验中各班苏轼词鉴赏题平均得分情况来衡量相关老师的教学质量,以此取代苏轼词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笔者以所在年级语文教师为样本,针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教学工作展开了一次评价实践。下面将对此次教学评价活动进行分析,以期映射笔者所在高中教师苏词教学评价的整体现状。此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第一个显著问题是评价主体所反馈数据的可信度不够。本次教学质量评价采用了教师互评和班级学生匿名评价的方式,通过收集来自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数据对各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但实际操作时,来自教师同事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反馈数据都欠缺一定可信度。在教师互评环节,老师们出于同事间的情面,往往都会在各评价单项中给彼此打较高分。同时因为部分老师的授课时间存在重合,有的老师无法抽身到同事课堂听课,就仅凭先前对对方授课的印象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在学生匿名评价环节,学生们多半出于2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8.1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对老师的敬畏尊重,而不太愿意对教师教学的不足之处作出真实直接的反映,即便评价问卷是以匿名形式发放。另一个问题是评价内容无法包含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除了课上的词篇讲授以外,还包括了课前准备(如教学目标的制定、导学学案的设计、集体备课时重难点讨论)和课后复习指导(如针对学生学习苏词过程中的学习障碍进行个性化指导)。但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时,很难兼顾到教师在课前和课后所作的工作。只截取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进行评价,未免失之偏颇。有的教师为了为应对此次苏词教学评估,十分用心地设计了课程内容,但在教学评估活动结束后却忽略了对学生学情的课后辅导。也有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十分用心,在集体讨论教学重难点时给出十分有益的见解,但这样的准备工作并未算入此次评价活动的评价内容里。最后一个问题是将评价标准定量化的欠科学性。在设计评价问卷时,笔者结合新课标提出的五项教学建议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教师苏词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评价条目。但从反馈情况来看,不少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效性)是较难以量化的。即使采用评分方式(从1-5中选取一个最贴合实际情况的分数),也很难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在填写问卷时,甚至通通选取了1-5的中间数3作为评定结果,因为他们并不确定给某位教师某方面的表现打一个什么样的分数才是最公正的,索性就全部采用了五个等级的中间数。三、对于学生苏轼词学习成果评价现状的分析就笔者任教的高中而言,对于学生苏词的学习成果评价主要采取考试或小测验的形式,评价结果以考试分数的形式呈现。这样的评价现状在评价主体、评价依据和评价模式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学生学习苏轼词的成果如何仅仅由老师说了算。教师通过一张卷子便将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三六九等。但17年颁布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鼓励教师、家长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外,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倡导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养1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23成自我监管,持续反思的习惯。换言之,当下对学生苏轼词学习成果评价时恰恰忽略了学生自身对于学情的评估和反思以及周围同学对某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对于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不足,调整学习方法,发挥学习主动性都带来了一定的妨碍。其次是评价依据不够全面。长期以来对于苏词学习成果的评价缺乏全面的评判依据,很多时候仅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作为全部的评价标准,只考察学生对相关词篇是否会背会默,是否理解词篇大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苏词过程中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情况。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应当只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如考试分数),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引导24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评估学生苏词学习成果时应当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作为基本依据,衡量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及测验中的表现。如依据“审美鉴赏与创造”进行评价时,除了考察学生对于所学词篇的大意理解以及对于相关表现手法的掌握外,更要关注学生对于词中意境、词中人物形象以及词作情感的理解程度,考察他们在尝试词篇改写时是否能较好还原词中的意境,刻画出相关的人物形象,传达出词人的情感。最后是评价方式单一,可靠性不足。目前在评价学生苏词的学习情况时,多采用考试的形式。考题又以客观题(如名句默写、重点实虚词释义等)与主观题(如鉴赏词篇中的意象、人物形象等)的形式呈现。但这种结果导向型的评价方式尽管可操作性较高(考试分数往往一目了然),却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并在具25体的语文学习情境中加以考察。除了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考试测验学生学习情况外,更需要注重学生课堂的表现,如课上诗词吟诵表现,小组研讨时的发言情况,体验性表演活动(如对词中人物形象的课堂扮演)中的表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有效弥补单一评价方式所带有的片面性,增加评价的科学和可靠性。2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42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62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117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第三节苏轼词的教材选编现状剖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熟悉教材的编写特点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第一步。笔者将以苏教版教材为例,考察高中语文教材对于苏轼词作的选录和编写情况。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除去必修二第三专题所收录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外,在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专题中收录《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四首苏轼词作,基本兼顾苏词的不同风格。总体而言,苏教版在选编宋词时,对苏轼词相当重视,和人教版粤教版等都将其视为宋词代表之一,与柳永,辛弃疾和李清照三人词作并列。但各版教材又分别具有自身特色。在必修教材中,人教版将两首苏轼谪居于黄州时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编在一起,并在课后练习中引导学生将这两首词以及另一作于黄州时期的作品《赤壁赋》进行思想情感的异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苏词创作背景以及具体词篇中情感的把握。苏教版则在必修三中将苏轼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另一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怀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编在一起,在课后练习中启发学生对两首怀古词所抒发的情怀以及采用表现手法的异同进行对比阅读。相较于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在必修教材中只含一首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选录在“古典诗歌”单元的“宋词四首”版块,但且并未将其与其他宋词作品进行相关比较阅读,教材的编写略显单薄。在选修教材的编制方面,相较于其他版本,苏教版对苏词的收录和编写更加精细。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收录两篇苏轼文赋和一首诗作但并未收录苏词。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选录苏词两首,而苏教版的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则收录苏轼题材迥异的四首词,涵盖了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等多重艺术风格。苏教版选修教材在课后的“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版块还设置了关于词作主旨,表现手法、前人评述等方面的研讨问题,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对于苏词与之前所学晏殊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艺术特点之异同有所感知,充分肯定苏词在宋词发展过程中所起“新天下耳目”的独特作用。1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苏教版创造性地为李杜诗、苏辛词单独设立了教学单元,这是对苏轼词坛地位的认可。苏轼词专题导语,评价苏轼在题材、立意、语言和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境界,从四个方面确立了苏轼词的地位和成就。对师生而言,苏轼词何以“新天下耳目”也就一目了然。他的词作风格介绍,打破了学生关于苏轼词就是豪放壮阔的呆板印象,并且对所选篇目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定风波》表现其豁达超脱,《江城子》表现其诚挚深永,水龙吟表现其清新明快。这些不同风格的词作教学不仅对苏轼词的教学具有拓展和延伸意义,也对宋词教学具有借鉴的意义。19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第三章苏轼词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本章结合高中各版本教材对苏轼词作的编选现状做了分析,发现苏教版对于苏轼词作选入最多,风格也最为多样,于是笔者根据苏教版选入的苏轼词作5首和17年新课标关于诗词核心素养的阐释,分别制定了5首词作的教学目标。第一节新课标关于诗词阅读教学目标的阐述17年新课程标准围绕四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阐述了12条学科目标。下文中笔者将以17年新课标作为依据,对诗词阅读教学目标进行总结。一、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26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新课标凝练出的四项学科核心素是制定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具体而言第一项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形成个体的言语体验,发展自身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简言之便是关乎语言的学以致用。第二项核心素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思维品质在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方面的全面提升。第三项核心素养是“鉴赏审美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自身健康积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并由此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最后一项核心素养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形成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2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20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二、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目标结合四项核心素养,新课标将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具体到古代诗词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条。1.语言积累与建构。诗词教学应当指引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进行背诵积累,并将已有积累建立有机联系,在探究中加深对不同诗词的理解,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语言文字规律(如诗词格律,诗词中的词性活用、词形变化等规律)。2.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诗词学习学生应当获得对诗词语言和诗词中涉及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相关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个体经验。同时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要自觉分析和反思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3.传承中华文化、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通过学习古典诗词,学生应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增加自身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热爱并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诗词文化。同时要学会体悟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文字美感,感受其表达的凝练简洁、表意的含蓄深远、声韵的流畅优美等特点。4.学会鉴赏诗词作品并进行美的表达和创造。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学生应当体会诗词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评价不同作者、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词作品,形成健康的诗词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在学习诗词之余,要利用自己对诗词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表现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追求自身语言表达的美感和表现力。第二节苏轼词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以苏教版五篇为例以上述四项诗词教学目标为依据,笔者针对苏教版五篇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进行具体的苏词教学目标的设定,并为下一章苏轼词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苏教版所收录五首苏词在创作背景、题材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自然有所不同,因而有必要对这五首词逐个进行分析,明确教学重2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难点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收录于必修二“历史的回声”单元,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同构成“千古江山”版块,都是怀古词的代表作。此词作于苏轼遭遇生平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在黄州期间,任团练副史之闲职,政治上颇受打击的他,在黄州辟第耕种,游历访古。在访黄州之赤壁遗址时,他遥想曹操、周瑜赤壁之战的场景,胸怀激荡,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27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壮心消磨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照历史和人生。上阕由眼前赤壁江景,联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开头三句,从滚滚东去的江水入手,用“浪淘尽”三字把永无止息的江水与已经逝去的英雄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奠定基调:千百年来,江水奔流不止,而人的生命却有限,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最终会消逝于人世。透露出无限的惆怅。“故垒”句点出访怀的具体对象——三国周郎赤壁。而“乱石穿空”三句,写尽江流之气势非凡,短短数字便用了“拟人”(惊涛拍岸之“拍”),比喻(“雪”)以及夸张(“千堆”),以视、听双重角度激发想象,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声色皆备、富于动感的画面。“江山如画”两句既总结上阕,又引出下阕,前半句是对眼前江山的感叹,后半句则是触景生情,有江山引发的思考——如此江山,必有无数与之相称的英雄豪杰。下阕赞叹周瑜赤壁之战的功绩,引发出与之对比,自己壮志难酬、年华老大的感慨,但最终找到了自我排解,转而以达观的态度看历史和人生,获得思想上的解脱。“遥想公瑾当年”六句,写一场决定至关重要的战役,突出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和从容不迫的才略。而“多情应笑我”句直至最后,由缅怀历史人物转到对自身境遇的思索。感慨自己多情,所以华发早生,但转念一想,人生如梦仅短短数年时光,再伟大的风云人物也最终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暂且以一樽酒洒向江中,祭奠古人吧。至此词人自我宽慰,得到解脱。而同为“千古江山”版块的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表现手法与所抒情怀上都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所不同。词人通过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借用大量典故,以古讽今,抒发自己受奸佞压抑,壮志难酬的情怀,27《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9822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道尽词人心中一腔悲愤之情。在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目标时有必要将两首词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二者在怀古咏怀上的区别。结合新课标规定的古诗词阅读教学目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1、语言积累与建构:通过诵读本词,体会传统诗词独具的音韵美;围绕“崩”和“穿”、“拍”和“裂”、“强虏”和“樯橹”、“人间”和“人生”等比较分析词中的遣词造句的特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对词中的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鉴别、评价苏、辛二人怀古词在立意、情感走向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3、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此词作中的修辞技巧和表现手法;利用散文化改写的方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尝试,用文字表达对词作的理解。4、文化传承和理解:感知本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词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以及“人生如梦”的感慨,体悟其中蕴含的传统的儒道融合的哲学。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选修教材“新天下耳目”的专题中,选录苏词四首,兼顾苏词的不同风格、不同题材。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需要针对每首词设计特定的教学目标,也需要将整个单元视为有机的一体,通过专题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苏词的不同风格。本专题中第一首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同为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1082年)。词人与朋友外出同游,风雨忽至,躲避不及,同行人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词的上下两阕都由叙事到抒情,通过遇雨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坦然的处世态度。上阕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骤风狂,让一行人猝不及防,但“莫听”二字又点出作者不以为意的潇洒态度,果不其然“何妨”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继而作者以竹杖芒鞋漫步雨中,“轻胜马”言作者此时的轻松豪迈,传达出一种笑对风雨的坦荡自在。“谁怕”二句直抒胸臆,道出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此处之“一蓑烟雨”既是指此次所遇之雨,亦暗指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上阕由自然界之风雨引发对人生风雨的议论,读来令人心胸开阔,耳目一新。下阕写春风吹酒醒,酒意渐退,作者感到些许的凉意,不防却看见了“山头23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斜照”,一派雨过天晴之景。“料峭”三句既承上阕所写风雨,又为下文人生感慨的抒发做好铺垫。“回首”三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道出作者此次遇雨后的顿悟:自然界的雨或晴都不过是短暂的天气现象,而人生中的福祸风雨、荣辱得失也一样不足挂齿。苏轼一生因朝中党派争斗屡屡不得重用。公元1079年又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险些丧命。被释后来到黄州,担任闲职,写作此词时已是四十五岁。多年来的宦海沉浮,抱负难施,让作者不免有些郁郁寡欢。但此词篇作者由生活中的小事生发议论,最后得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结论,成功地做了自我开解,获得了较为达观的心境。学习此词时应带领学生理解“以曲笔写胸臆”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一件小事生发人生哲理思考的的写作思路,同时也要注重鼓励学生学习苏轼在词中蕴含的达观的处世态度,强化苏词对高中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语言积累与建构:理解用词的双关意义。2.思维发展与提升:评析词人“以小见大”、“以曲笔抒胸臆”的创作手法,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丰富个人的情感世界。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情景交融、隐喻寄托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词中蕴含的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坦然自若的精神。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著名的悼亡词,此词虚实结合,既写悼亡,又写个人际遇,是难得的佳作。此词作于1075年苏轼知密州时,词人夜里梦见亡妻王氏,写下此悼亡词。词的上下两阕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开头“十年生死”三句感情勃然而发,写词人与亡妻阴阳相隔十余载,思念之情凄婉深厚,不必思量,自是难忘。“茫茫”二字道尽词人胸中莫可名状的空寂之感。“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句写两人距离空间之遥,妻子之坟远在眉州,自己却在密州,纵是满腹思念却无处倾诉。“纵使”三句假设相逢场景,由悼念亡人,融入对自我际遇的感慨。“尘满面、鬓如霜”只寥寥数字便将一位受生活折磨、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词人形象刻画出来,而此形容之改变又侧面点出十余年来词人生活境遇之坎坷、心境之凄凉。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由思念转入梦境,思念成疾,终于得以在梦境中相2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会。“小轩窗”四句叙梦中之景,叙夫妻平淡生活的温馨情景,虽为梦境情却真挚,虚景中含实情。“料得”三句又由梦境转入现实,美梦易醒,现实中妻子之坟与自己毕竟相隔千里。词人推己至人,设想亡妻在孤坟地下的心境:料想长眠地底的爱侣,在年复一年的漫长岁月里眷恋世间亲人,恐怕也是肝肠寸断吧?“明月夜、短松冈”与上阕“千里孤坟”遥相呼应。整首词词人由思念入梦,梦中短暂相聚,梦醒后又只剩下冷月松冈,其情更加凄苦。此词情感真挚,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到无数不多的悼亡作品,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对词作中情感的体悟,同时要学习作者是如何利用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手法传达出如此诚挚深厚的感情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语言积累与建构:背诵词篇,把握词作的节奏声韵之美;对关键字词的炼字分析,感悟语言传情的丰富性。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词中亡妻与悼亡者双方的形象,还原“梦前”、“梦中”、“梦后”的情景。3.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鉴赏此词篇中所含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等多种表现方法;与其他悼亡诗词作品(如贺铸的《半死桐》)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词与其他人词作在抒发悼亡之情上的异同。4.文化传承与理解:诵读感受此悼亡词中的复杂情感,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悼亡作品的特点。四、《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与之前几首作品不同,苏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一首次韵之作,和苏轼同僚章质夫的杨花词。这首词在题材和风格上都与先前几首大有不同,是苏轼代表的咏物之作,也是其拓宽词写作题材的有益尝试。章词原作既已“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苏轼唯有另辟蹊径,方可写出新意。纵观全词,其新有二:一为避开章词的实写,而从虚处着笔,28将杨花刻画为“有思”之人;二为托物言情,赋予杨花思妇般的百转柔情。上阕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壮此词之两端,既咏物象,又言人情,刘熙载28《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63-164.2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29称之为“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因其“不离”,全词便可以“杨花”之意象为依托,作为咏物抒情之基础,因其“不即”,词篇并不囿于杨花本体,可恣意展开想象,托物抒情。次句“也无人惜从教坠”,“坠”字写杨花飘零坠落之态,“惜”字带有感情色彩,既点明惜杨花者甚少,又传达出词人自身对杨花的怜惜之情。“抛家”三句,承上文杨花之“坠”。词人写杨花“抛家”,看似无情,暗合韩愈诗中“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之语。但转而词人又说杨花看似无情实则“有思”,为下文借花写人铺垫。“萦损柔肠”三句展开想象,将所咏之物化作有生命的人——思妇。她因相思而饱受折磨,沉醉春梦,一双娇眼困酣难开。此处词人已将花人合一,似写花又似写人,充分展现苏轼咏物言情的艺术创作力。“梦随”四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金诗为“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又自然承接前文“困酣娇眼”之句。将一位在春梦中寻郎而去的思妇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下阕“不恨”三句,写春花凋零,春景将逝,之所以“不恨”,是承接上阕杨花“无人惜”之语。“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之问,试图寻觅雨后杨花遗踪,但可惜杨花无迹可寻,只剩下“一池萍碎”(注:这里词人之所以要写“一池萍碎”,是因为苏轼相信“杨花落水为浮萍”)。作者的惜花之情产生,也为下文感慨春逝铺垫。“春色三分”三句,构思奇特,词人将春色进行划分,并认为有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样的说法想象新奇,而仔细思量“二分尘土”暗合杨花坠落“抛家傍路”,“一分流水”又呼应杨花在雨后只剩下“一池萍碎”。至此,花已落,春已逝。词人借杨花的零落表达自己惜春、伤春之情,咏物抒情的功力可见一斑。而词末“细看来”三句再次将杨花与思妇形象联系起来,虚实相生。眼前之景,既像点点杨花,又像思妇的点点泪珠,照应开头“似花还似非花”的30论断。苏轼的这首次韵之作,与章氏原作《水龙吟(燕忙莺懒花残)》在立意、写法、语言方面颇有不同,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二者的对比阅读。本词的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语言积累与建构:分析领悟描摹杨花用词的传神性。2.思维发展与提升:构建理解苏词中“杨花”以及“思妇”的形象,29刘熙载.艺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0朱德才.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把握这两重形象之间的联系,领会作者是如何建立起这样的联系。3.审美鉴赏与创造:将苏作与章氏原作《水龙吟(燕忙莺懒花残)》在立意、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方面进行对比鉴赏;尝试对两首词中的“杨花”意象进行散文化改写并比较两位词人笔下“杨花”形象的不同。4.文化传承与理解:诵读这首咏物词,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五、《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不同于先前所学四篇苏词,在这首《卜算子》中词人的感情似乎更为含蓄复杂,难以言说。此词为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但与创作于黄州时期的其他两首词作《定风波》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含情感大有不同。在教学时有一定难度。词的上半阕写寓居定慧院夜间的寂静情形。“缺月”两句,言定慧院中夜深人静,漏壶中滴水减少,一弯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枝丫间。恍惚间词人似乎看到一个幽居之人独自往来,留下一抹如同孤鸿般的身影。而这个“幽人”是谁呢?词人并未明言。下半阕“惊起”二句承接上文写孤鸿,他心中惊恐难安,心怀隐恨却无人能知,在一番挑选后,却不肯在哪个寒冷的枝条上安歇,而是选择到荒凉的沙洲中寻得寂寞的归宿。此词似在咏物。但联系词人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的背景经历不难得知,所谓“幽人”所谓“孤鸿”正是词人自己的写照。他在词中以比兴之法,借“孤鸿”意象抒怀,表达自己在遭受“乌台诗案”的打击后幽愤难平寂寞失意的心境,而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行为亦暗示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决心。词作语言灵动,黄庭坚评之为“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豫章黄先生文集》),而清人陈廷焯在《词则》中亦称此词“运笔空灵,措语忠厚”。尽管谈到苏词时多会重点讨论苏轼开豪放派先河的功绩,对其豪放词作称赞有加,但实际上苏词风格千变万化,除了豪放洒脱之作以外,这首词便极好地证明苏词风格之多变,词中情感之错综复杂。因而这首词对于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苏轼其人其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苏教版教材选录的最后一首苏词,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必要结合已学词篇进行融会贯通。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语言积累与建构:诵读体会词篇文字“运笔空灵,措语忠厚”的特点。27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中“幽人”、“孤鸿”的形象特征以及这两种形象与词人本身的联系。3.审美鉴赏与创造:从孤鸿意象出发,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结合《定风波》,对比鉴赏苏诗两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区别,体会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复杂的心境;对比鉴赏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的区别。4.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背景知识,尝试理解苏轼自比孤鸿的思想情感,领会此词篇透露出的士大夫的心理状态。2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第四章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结合第二章中对于苏轼词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第三章中对于苏教版苏轼词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本章中将提出四项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体会苏词的音韵美,感受苏词的独特意境,构建苏词中的形象以及体悟苏词中蕴含的情感哲理。第一节在吟诵中发现苏轼词的声韵美学者周汝昌说:“词的欣赏,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欣赏。离开这一31点而侈谈词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辞泛语。”在最开始时,词的创作便是“倚声填词”,是为了和曲而作,因此词的音乐性要远远高于其他传统文学形式。要领悟词的格律音韵之美,首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诵读体验。但在分析教学现状时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教授苏词时并不注重学生对苏词的诵读实践。有的老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不会留给学生诵读实践的机会,也有的老师虽然允许学生有诵读尝试,但很少对诵读方式作出引导,诵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在第三章中明确苏词的教学目标时,为了加强对苏词语言的积累和理解,传承苏词、增进对苏词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吟诵教学是苏词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当通过引导学生吟诵苏词,感受苏词的音韵之美,体会传统诗词语言的美感。一、苏轼词的音韵特点32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吟诵的语调有客观的规律。”的确,吟诵不同于为了记忆词篇内容而进行的背诵,也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读,需要掌握词篇格律规律,继而进行声情并茂的演绎。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尝试前需要首先熟悉苏词的音韵格律特点,对所教词篇的平仄、押韵和停顿有所熟悉。苏词音律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意为凭、句式富有灵活性。不同于诗,词在最开始诞生时,就有不同的词牌,每一个词牌都标志着相应词篇的音乐属性。像“念奴娇”、“江城子”等词牌都表明每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各个曲调规31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序言.[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32叶圣陶.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61.29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33定了“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人的工作便是依据这些规定好的曲调往里填词。而苏轼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为了迁就句意的表达,并不受相关词牌所规定“句有定字”的限制,而是灵活变化。正如其门人晁补之所言东坡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而陆游也认为苏轼词“非不能歌”,而是“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句,若是参照“念奴娇”词牌规定的曲调,定格为“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按句意却应断为“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苏轼词的变格。而同样是“念奴娇”词牌的上阕第一句,在另一首《念奴娇·中秋》中苏轼又处理为“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的断句方式。又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按“水龙吟”词牌规定,应为“五-四-四”的拍(参见章氏原作“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即“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而教材中是“三-六-四”拍:“细看34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由此可见,苏词断句常常是以意为凭,而不是单纯为了满足词牌之“句有定式”的规定。又因为今日学词时学生们多半不是为了和乐而唱(相关的词牌乐谱多已遗失),而是在吟诵中有所感悟,所以在尝试对苏词进行断句时,不能过多拘泥于词牌乐谱的停顿规定,而是从句意出发,按语意进行停顿。苏词音律方面的第二个特点是用韵的灵活性。与诗相比,词的押韵情况更为灵活复杂。李智明在《口诵心惟以声传情》一文中总结到词与诗的第一处不同便是词的韵脚位置不定,或一句一韵,或两句甚至多句一韵;此外,韵脚的平仄也比较灵活,有平声押韵,有仄声押韵,也有同一首词中平、仄韵共存的情况;不35同于诗的“一韵到底”,词既可以用一韵,也可中途换韵。词押韵时的这些特点使得词的声韵更富于变化,读起来也更加抑扬顿挫,利于抒情。而苏轼的词无疑也有着这样灵活用韵的特点。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苏轼采用的平声韵一韵到底的策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仄平平,中仄仄平平。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33夏承焘.读词常识.[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5.34余毅恒.苏轼词音律方面的特点.[J].宜宾学院学报,1988(3):23.35李智明.口诵心惟以声传情——高中宋词吟诵教学例说.[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28.30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仄平平,中仄仄平平。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注:“中”处用字“可平可仄”,下划线处为韵脚。)而与之相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则为仄声韵一韵到底。但处理“平声韵”和“仄声韵”外,苏词中也有“平仄韵错叶格”的尝试。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含平仄韵相反的两处不同韵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注:“中”处用字“可平可仄”,下划线处为韵脚;加粗处“仄声韵”为不同于其他处平声韵,且三句中所押“仄声韵”各不同。)本词中因韵脚所押之韵几经变化,韵脚平仄又有不同,全词语调富于变化,读时抑扬顿挫。二、课堂教学中吟诵的设计形式吟诵是苏词教学的第一步。要把吟诵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便必须在教学设计上花一番功夫。本文以苏教版五首苏词为例探讨课堂教学中吟诵设计的技巧。1.课前预习,了解创作背景,扫清字词障碍。在开始诵读尝试前,学生需要了解相关词篇的创作背景、词人当时的际遇,这是对词中情感进行“合理预判”的基础,也是后续进行诵读尝试以及鉴赏品味的前提。如学生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前,需知苏轼是在何种机缘下来到黄州赤壁的。他并非是像今人旅游一般到名胜古迹随意浏览,而是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游访赤壁遗迹。政治失意的他看到赤壁古战场的遗迹,联想自身遭际,心境必定与寻常人游山玩水有所不同。此外,在学习古诗词时,清除字词障碍也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有些学3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生就是因为课前马虎,不好好预习,在课上诵读尝试时将“羽扇纶巾”中的“纶”读成“lún”。2.小组合作,标明平仄、找出韵脚和断句方式。在解决生词障碍后,诵读的第二项准备工作便是对词篇平仄、韵脚和句读的处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在书中标出平仄,韵脚以及断句处。首先是标平仄。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进行标注并要求学生在标完平仄后,自己要试着按照平仄规律朗读,由此体会平仄音发声时的区别,把握不同字的声调在高低、长短、轻重程度上的变化。教师在学生自行标注平仄并练习朗读后,可以带着总结平仄音的发声特点:一般而言,平声音长,仄声音短;阴平阳平音高而平,上声先低后高,去声由高而低。诵读时36加以注意便不难读出抑扬顿挫的效果。当然因为汉语发音的变化,有些词中个别字的平仄发音古今有异,学生在标明平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惑,教师应及时指导。第二步是找韵脚。学生在先前学习古典诗歌时就已经对诗的韵脚有所熟悉,并且也知道韵脚对于诗“朗朗上口”的重要作用。而在学词时,韵脚同样具有着将涣散的句与句相联结,使整首连贯、上口、易于吟咏。但不同于诗,词的韵脚使用更加灵活复杂,既有平仄韵换用,也有中途换所押韵母的情况。因而学习词前,有必要把词里的韵脚找对找全。如要求学生预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教师就要检查学生是否找对了所有韵脚,除了平声韵外,是否找到了三处仄声韵,“马”、“怕”,“醒”、“冷”以及“处”、“去”。如果忽略这三处换韵,这首词的整体韵律感会降低很多。也有学生在找韵脚时发现韵脚实则不押韵,这时也需要向学生解释今日所通用的普通话里有些字发音与古语发音有所不同。最后是断句。断句练习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诵读情况,也影响着学生对于词篇的理解。若断错了句,将本不该断处断开,相关句子的含义就会被拆解得支离破碎,表情达意的功效也大有损伤。学生必须自己通过梳理句子含义,体会句子应该断在何处,才能在后续的诵读实践中把句子读得更有气势,情感表达更加充沛。学生如果在断句练习的过程中存有疑问,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探讨,也可以和老师交流。如在预习苏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时,学生对于最后一句的断句便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应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也有人认为当处理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值得注意的是,有36李智明.口诵心惟以声传情——高中宋词吟诵教学例说.[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28.32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些句子的断句方式或许不止一种,学生言之成理即可。3.情境创设,诵读实践,以声传情。在前述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苏词诵读实践。学生可以在掌握平仄、用韵、停顿的基础上,对词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产生自己的主观解读,并以诵读的形式传达出词中的情感。为了让学生对词中内容和词人情感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影音材料,也可以自己示范诵读,甚至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词中形象,进行情境再现。通过这些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释放情感的诵读情境,让学生敢实践,想实践。在这样的诵读实践中,学生既可以在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中体会苏词之音韵美,也可以初步领会句子背后的情感,体会千年前词人创作此词时的心境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样的读,不再是为了完成读背任务,而是一种不同于背诵或默写的审美体验。诵读是苏词教学策略的第一招,亦是调动起学生学习苏词积极性的关键一招。作为教师,自身掌握丰富的古汉语知识,总结分析教材中苏词的平仄、押韵和句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有感情地读,让学生从之前应付式的、“有口无心”的朗读误区中走出来。第二节在对比阅读中品味苏轼词的意境在分析教学现状时笔者观察到高中课堂在讲解苏词时,应试性比较强。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板,注重知识点的讲解,通过逐句分析,讲解修辞技巧和表现手法,希望学生把握诗词的鉴赏技巧。但逐字逐句分析的授课形式往往会破坏词篇的整体性,就技巧而谈技巧的应试性讲解也容易让学生心生厌恶,由此他们很难感悟到词中所含意境之美。笔者认为,在苏词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授必要的鉴赏技巧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品味苏词的独特意境,提升学生在读苏词时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应培养他们对诗词意境的敏感度,学会鉴赏区别苏轼不同词篇中的不同意境以及苏轼词篇与他人词篇意境之异。这也符合苏轼词教学的四项教学目标所作要求。一、苏轼词与他人词作对比阅读——以辛弃疾、柳永为例在教学苏词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意境的把握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对于33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词篇中意境的体悟往往显得浅薄贫乏。在被问及相关词作中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时,他们也只会用自己知道的些许形容词进行一番硬生生的描述。这种近乎“套路化”的词篇意境体验方式,可能是因为孩子们学习时不够心细,不够敏感,因为个人阅历有限对词篇体悟不深,各种词篇学下来感受都差不多,对于意境的体悟也只形成了一个浅层片面的印象。但更有可能是现行的教学策略不得当,对学生的启发工作做得不够好。笔者认为有必要以对比阅读的方式教授学生自主体悟苏词意境。通过对比的形式,学生会发现即使同为“豪放派”,苏词与其他豪放词人的作品是截然不同的;而同为婉约作品,苏词中的意境也与其他婉约派词作有所区别;甚至同样出自苏轼之手的作品,其意境也常富于变化。对比阅读教学,可以让不同词作所含意境之间的细微差别鲜明化,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词与词意境间的区别,不再是每读到一首词,便只对其意境产生一个大而化之的印象。因苏教版教材所含词人词篇较多,笔者选择辛弃疾的豪放词和柳永的婉约词分别与苏轼的豪放词和婉约词进行对比阅读教学的示例。1.苏辛二人豪放词作的意境差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词的境界即词中意境。但究竟何为意境呢?一般来说,意境是词人主观情感和外部客观事物相契合的产物,是词人从自身观察角度出发,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一定物象进行刻画所呈现出的境界氛围和情感。具体而言,词人通过选取一些物象,即词的“意象”,在描述过程中赋予这些意象以情感色彩,最终意象的组合便营造出全词的意境。词的感染力,常常体现在它所营造出的意境上。学生对意境的感受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词篇所含情感哲理的理解程度,决定着他们是否能获得与词人间的共鸣。苏辛二人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但其豪放诗作在语言、立意、表现手法等多方面都有不同,而最终营造出的意境自然也大不相同。本文选取同为怀古题材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进行分析。这两首词都是词人怀古咏怀之作,词中涉及的意象也有一定重合,如苏词中有东去的“大江”,辛词中也有滚滚而流的“长江”,苏词中有三国人物“周郎”,辛词中则有年少成名的英雄“孙仲谋”。但两首词所营造的意境分别如何呢?苏词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写浩瀚的江水汹涌东去,构建出一派浩瀚3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广博的气象和辽阔壮观的动态画面;同时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建立联系,江水汤汤,奔涌不息,可人世间再厉害的英雄人物最终都只能消逝不见,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一个“尽”字营造出沧桑与邈远,道尽历史的厚重感。在由眼前景遥想起赤壁之战中从容指挥的吴军将领周瑜后,词人再次写实,描绘赤壁矶边惊涛拍岸之景。一连串的意象组合“乱石”、“惊涛”、“雪”(浪花)后接“穿”、37“拍”、“卷”三个动词,画面感顿生,展现出一幅壮阔雄奇的赤壁岸边之景。词人感慨江山如画,也感慨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胸怀激荡,满腔豪情。“遥想”之句写周瑜之雄姿英发,指挥作战游刃有余,是为与下文感慨自身境遇对比:与周瑜相比,前来凭吊的词人华发早生却一事无成。至此,词中氛围似乎变得有些凝重。但苏轼并不是一味沉浸于低沉情绪中的人,他继而写到“人生如梦”,呼应“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语。作者在感慨过自己的遭际后,转而一想,即使像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纵横一生,也敌不过时间的洪流。对于所有人来说,与自然的永恒比,短短的一生恍如一场梦,稍纵即逝,再多感慨也无济于事,不如就此抛开尘世的烦恼,“一尊还酹江月”,学会自我排解。将“梦”字与人生建立联系,让词人“早生华发”的烦恼被抛开,整首词的意境变得豁达超旷起来,怀古不再是为了抒发个人一时的情绪,而是传达出词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彰显了词人知命、坦然的生活智慧。回顾全词,不管是眼前实景“大江”、乱石”、“惊涛”、“雪”、“故垒”,还是想象之中“千古风流人物”、“公瑾”,共同营造出一派壮阔恢弘的意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思考透露着词人自我排解后的豁达通透。全词虽为怀古,却并不见有沉郁忧愁的氛围。反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对意象的处理和意境的营造则与苏词不同。开篇即写词人登高望远将北固楼的风光尽收眼底。看见长江,作者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长江水滚滚而去,在这不舍昼夜的奔流中,有多少关乎盛衰荣辱、成败兴亡的大事曾发生过,又最终湮没于历史。“悠悠”二字,配合着“不尽长江”,将悠远、深沉的怀古之情铺展开来,词之悲怆意境初显。下阕怀想占据东南,与曹刘对峙、作战不休的东吴霸主孙权。尾句表面感慨作为孙权敌手的曹刘二人未能生出孙权一般的英雄后代,实则感慨南宋朝廷缺失孙仲谋这样的英勇将领,寄托自己希望如孙仲谋一般英勇抗敌的抱负。“当如”的无奈假设透露出词人自己恨不得报效国家,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猛将。同37杨昊.苏、辛怀古词词风之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27):31.3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样是由眼前江水引发对历史变迁、世事兴衰的感慨,同样由眼前古迹追忆到三国将领,辛词所抒发的并非是苏轼“自然永恒”、“人生如梦”的思考,而是对历史英雄的钦羡,对自己一腔报国豪情无处施展的悲慨。辛词中的意境,更加深远沉重,遥想古人“坐断东南”的豪壮背后夹杂着“时无英雄”但自己又壮志难酬的悲怆。而辛弃疾的另一首怀古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苏轼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意境上的区别则更为明显。这首词是作者任建康通判时所作。上阕写词人登上赏心亭后极目远望,冷落凄凉的南国秋天,天空一望无际,滚滚长江向远处奔流,最终和天空化作一处。“清秋”的“楚天”,将秋意延伸到无际无边的长江“水”一起组成了词篇的背景,营造出苍凉清冷的气氛。而下文中如“玉簪螺髻”般的远山,楼头斜照的夕阳,以及失群孤雁在长空中的悲鸣,三个意象叠加起来,将原本的凄清气氛加深,写出了身为江南游子的词人眼中忧愁与愤恨,整首词的意境孤寂清冷,悲怆苦闷。“把吴钩看了”句中“吴钩”暗合李贺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充分显示词人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和豪情,可如今他上不得战场,只能看着吴钩,拍遍栏杆,纵是英雄却毫无用武之地,满腔愤懑自然可以理解。下阕虽连用典故,表意更加晦涩,但所营造氛围却与上阕相承接。词人在岁月流年里不得作为,却始终心系国家,担心风雨飘摇中的动荡局势,洒下的一把“英雄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至此,全词的意境越发悲壮深沉。通过苏辛二人怀古题材豪放词的比较,不难发现虽是同一题材,选取类似意象,苏词与辛词所营造出的意境全然不同。苏词怀古咏怀,抒发人生思考,最终得到自我排解,词一收尾词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超脱,词的意境高远壮阔,气象宏达,但见旷达不见悲戚。辛词借古讽今,怀古时心中记挂个人和国家的遭遇,词中有杀敌报国的豪情,亦有抱负难施的悲愤,词收尾时词人的心境并没有由忧转安,反而可能越发沉重。全词意境雄浑深远,悲愁中含愤懑,全不同于苏词的超旷豁达。学生在对比阅读时通过选取意象并在具体词篇语境中进行分析,便不难把握词中的意象组合所营造出的意境氛围。2.苏柳二人婉约词作的意境区别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分,婉约词通常形式上阴柔优美,表情含蓄蕴藉,绵长深远。代表词人如柳永、李清照等。苏词中也有不少可以归为婉约风格的词作。但3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苏轼在对词的发展进行革新时有意避免词中沾染“柳七郎风味”,因而苏轼婉约词中创造出的意境与柳词并不相仿。本文选取同为表达宦游在外羁旅愁思的词作《沁园春(孤馆灯青)》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进行对比分析。苏词《沁园春(孤馆灯青)》写词人客居在外,早行上马时思绪纷繁,便写作此篇寄给弟弟苏辙。上阕堆叠大量意象,营造意境,下阕则议论抒情,表达人生思考,因而本文重点分析上阕的意境营造。词篇开头,词人从“孤馆灯青”着笔,借孤零零旅舍中青冷的烛光点明自己客居人的身份;“野店鸡号”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之句,言明出行之早;“旅枕梦残”承“鸡号”之语,写羁旅之人被鸡鸣声打破的残梦。此三处四字短语句式相同,三足并立,交代羁旅早行之背景,馆之“孤”、灯之“青”、店之“野”、梦之“残”已初步营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氛围。后四句以一个“渐”字引出,写晨光中如练的月色淡去,地上的晨霜透着一片晶莹;远处山上的白云如锦缎般铺展开来,朝露点点映射着晨光。此四句写早行所见“月光”、“山色”、“晨霜”、“朝露”,意象组合,与前三句并列,七个四言句组织绵密,构成一幅完整的早行图画,烘托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使得下文有关“世路无穷,劳生有限”羁旅愁思的感慨显得38顺理成章。柳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词人游宦江浙之时所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同样是写羁旅愁思,柳永词上阕选取的是一连串秋日之景。开篇写“潇潇暮雨”洒落在江面上,而经过这一番暮雨洗礼的秋景,显得分外凄清寒凉。“潇潇”二字,写秋日之雨绵延不绝,天地都被笼罩在这样的雨幕之间,极容易引发人的愁绪。“渐霜风凄紧”三句由一个“渐”字引起,直贯而下,写凄凉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气象,而残阳的余晖还照耀在高楼上。风之“凄”、关河之“冷”、斜阳之“残”,境界肃杀而悲壮。“是处”两句直接点明秋日自然界的破败萧条,“衰”、“减”、“休”写尽了花凋叶枯、一切美好的景物都已衰残的景象,使词中的悲戚之意更加深重。最后“唯有”二句写长江水,却没有“大江东去”的磅礴气象,而是写其“无语”东流,在这样万物衰败的日子,即使是长江之水,也只是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而去,活力不再。在这样的凄清、悲怆的氛围里,词人感慨自己“何事苦淹留”,羁旅愁思越发深沉,思38夏成焘,施议对.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7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乡之情越发浓重,最后只好倚着栏杆,愁肠百转。同为宦游人,同写羁旅词,苏轼与柳永词中意境各有侧重。苏词写早行,除了刻画周围环境的凄清冷落外,更添了一分独自一人的孤寂感,但全词中并没有过于鲜明的悲怆之意,可谓哀而不伤。但柳词不同。柳永在肃杀的秋日里,羁旅在外,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眼中所见之景皆凄凉萧条,而自然界“红衰翠减”、“苒苒物华”尽休的破败之象更是让他难免生出一丝悲戚。可偏偏自己还要滞留在异地他乡,饱受思乡折磨,不得归去,这愁绪久久不得排解,只得叹一声“正恁凝愁”。柳词的意境多了些萧瑟凄怆,悲戚之意更浓。由此可见,即便是将相同风格、类似题材、类似创作背景的两首词进行对比阅读教学,苏词中的意象描绘和意境创造都有其自身侧重点。学生在品味苏词意境时,不可先入为主,凭着自己先前所学诗词积累,对苏词意象和意境有一个大而化之的印象式理解;需要结合具体词篇情境,分析意象的特点,感受意象组合所营造出的意境。同时需要提高鉴赏能力,学会感受不同词人所作同一风格、类似题材的词篇中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对不同词作中意境的体悟更加敏感细微。二、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对比阅读除了将苏词与他人词作进行比较外,将苏轼所作豪放词和婉约词进行比较也有助于学生体会苏轼不同风格的词作所营造意境之不同以及相应情感的差别。本文以苏轼的两首《江城子》为例分析其豪放词和婉约词中意境的不同。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身为太守的自己率一众人出猎时的盛况,全词气势磅礴,豪迈雄健。上阕中通过“黄色猎狗”、“苍鹰”、“貂裘锦帽”、“千骑随从”等意象描绘出一番宏大热闹的出猎场面,充分刻画太守苏轼如少年一般满怀豪情的狂放形象。下阕中写自己“鬓微霜”,可这一意象,并不是为了凸显词人的迟暮衰老,而是以“又何妨”的形式表明词人虽两鬓泛白可全不在意,反衬太守胸中有万丈豪情和激昂的报国之志。全词意境豪迈壮逸,恢弘激昂。而另一首婉约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夜半怀念亡妻所作。开篇点明自己与亡妻已经历“十年生死两茫茫”后,选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子孤坟、词人如今满面风尘、两鬓如霜的面容、梦里临窗而坐梳洗打扮的妻子形象以及妻子坟墓所在的松冈等一系列意象,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意境,由此抒发自己3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对亡人的思念,对十年来身世际遇的感慨,情感真挚深沉。同为《江城子》,一首豪迈,一首哀婉。学生需要把词中的所有意象全部串联起来,在具体词篇语境中解读词人在意象中注入的情感,理解物像与人情的契合方式,从而品味出词作创设出的意境。第三节在读写中品读苏轼词人物形象17年公布的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四项核心素养,其中一项便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落实到诗词教学便是要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诗词学习学生应当获得对诗词中所刻画形象的直觉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加深自己对相关形象的感受与理解。在教授苏词时,笔者发现苏轼极擅长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借此传达特定的情感。不管是《定风波》中执竹杖穿芒鞋,无惧人生风雨的潇洒词人形象,还是《水龙吟》中春困正酣、眼睛欲开还闭的思妇形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应当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加深对词作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这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词中所含情感的体会,从而丰富苏词鉴赏体验。本文将从情境创设、诵读体悟与散文化改写三个方面呈现教授学生品读词中人物形象的教学策略。一、通过联想想象创设人物情境苏词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脱离不了具体的情境;同样,学生在品读领悟苏词中的人物形象也需要回到相应的情境中。唯有“身临其境”,才有可能对词中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体察,而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对人物所处情境的还原,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教师在授课时应鼓励学生并向他们示范如何通过个人想象,进入词中情境。在基本理解词篇创作背景、词篇内容含义的基础上,学生在还原词中人物所处情境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人物所处外部环境(天气阴晴、季节变化等)。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开篇就写在“乍暖还寒”的季节里,不管如何寻觅,也只见一片“冷冷清清”的萧瑟气象。对环境的刻画让读者第一时间就能领会词中人物面对这种天气时的39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憔悴、单薄。外部环境的创设,对于帮助读者进入词中情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苏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序言中,词人介绍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原来词人与朋友外出同行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而偏偏负责拿雨具的仆从已先行离开,词人与随行之人不得不冒雨而行。在“穿林打叶”的暴雨声中,词人并没有选择暂时躲一躲雨,也没有为衣衫尽湿而感到狼狈,反而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在暴雨里,他手执竹杖,脚穿芒鞋,竟还觉得这样的出行方式比骑马还要轻便。学生在脑海中还原此词篇的下雨场景,联想自己以往遇大雨的经历,再联系词人在一蓑烟雨中恣意行走的作为,便不由得加深了对这样一个无惧风雨,超旷自在的词人形象的感知。2.人物的外貌神情特征。苏轼词中常有对人物的外貌神情描绘。这些外貌神情特征往往能直观体现词中人物的形象,暗示人物的情感,是词篇情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同样是写苍老之态,苏轼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此处的“鬓如霜”和“尘满面”是为了解释前文假设“即使夫妻二人再度见面,恐怕妻子也要认不出自己来了”,因为自己容颜衰老,已不再是妻子记忆中的模样。“鬓如霜”和“尘满面”通过写人物外貌变化,实则凸显词人在与妻子阴阳两隔的十余年间所遭受的人生艰辛。学生通过抓住这样的外貌描写,不难体会因宦海沉浮而身心俱疲的词人形象。但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太守亦有老态。词人写太守“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此处“鬓微霜”配合着纵情饮酒后“胸胆尚开张”,并不是写迟暮之感,而是以对“鬓微霜”的不以为意,更加衬托出太守出猎时的少年豪情,刻画出太守两鬓斑白但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形象。3.人物活动(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仅一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便让人记住了他渴望奋战杀敌但却抱负难施的爱国形象。而苏词中不乏对人物的身心活动描绘。因而为体会词人形象,学生还需关注词中人物的身心活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在感慨周郎的英雄事迹后,回到自身,写道“多情应笑我”。这是词人游赤壁后的心理活动,是将自身境遇与三国将领周瑜的事迹进行对比后发出的自嘲。词人说“可笑我太多情善感,早早地就生出了白发来”,这样的自嘲里感慨有之,调侃有之,但并未见太多悲戚,与辛词“可怜白发生”的悲叹并不相同。从这样的心理活动出发,并不难理解词人能在词尾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这是他尝试自我排解40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思考。这一句自嘲便从侧面展示了词人善于自我开解,并不过度沉溺于伤感情绪中。而在《蝶恋花·春景》中,词人刻画了一位在围墙外面路过的行人。暮春之际,一位行人经过某家院子的围墙,墙里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不时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也听得到。可过了一会儿,少女笑声渐渐听不见了,墙外的行人怅然若失,感到“多情却被无情恼”。词尾的这一句心理刻画,让全词中这位不知名的行人形象立马生动起来。一个“恼”字写出他的怅然若失,让人不禁猜想墙外的这位行人会不会就是一位多情的少年郎。二、通过诵读体悟人物形象在本章的第一节笔者肯定了“诵读”对于提高学生苏词鉴赏能力、强化其审美体验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具体的诵读教学策略。在对诵读策略加以实践时,笔者发现诵读过程中学生的眼、耳、口、心俱到,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传统诗词的音韵美感,更可以加深对词篇中人物形象的感知和理解。学生通过充分的预习工作(确定平仄、韵脚、断句方式)能掌握读词时每句话、每个字的抑扬轻重特点,在以声传情的诵读过程中,他们对词中人物的情感体会更加深刻,从而离词中人物的形象也更近。如他们在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时,对“莫听”这一词的重读处理体现词中人物对大雨的毫不在意。读“何妨”二字时音调升高,引出后文“吟啸且徐行”的建议,并体现出词中人物中途遇雨却依然兴致盎然的心情。“吟啸且徐行”五个字读时语调应舒缓平稳,体现行径在雨中的悠然姿态。“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对“轻胜马”稍作强调,意在体现步伐轻快,心情轻松。到了“谁怕”二字音调转高转急,引发设问,并在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回答时音调下降,声音放缓,体现人物不畏风雨的从容坦然。通过诵读练习,学生在抑扬顿挫的吟咏声中尽可能地与词中人物情感达成同步,并在在获得同情共感的同时,不知不觉缩短了自己与词中人物形象的距离,强化了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三、通过散文化改写丰富明晰人物形象笔者在教授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时曾向学生推荐梁衡的评传4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性散文《把栏杆拍遍》,希望学生借助这篇文章更好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中复杂深厚的情感。在教授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向学生推荐了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他们很喜欢这样的评传性质散文。文中不仅有关于词人生平经历的梳理,更以散文化的文字对相关词篇进行了改写,将词中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词中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其实这种词篇改写的尝试不是只有散文大家能行,学生们自己也可以自行实践。这也完全契合苏词教学目标中关于“学会鉴赏诗词作品并进行美的表达和创造”的论述。对苏词进行散文化的改写,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对词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词篇改写的过程中,学生要用自己的文字将词中人物形象刻画出来,这种将个人理解诉诸笔端的练习无疑会明晰丰富学生对词中人物形象的体验。笔者在教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曾要求班上学生对这种诗进行散文化的改写。后期查阅作业时,发现不少优秀的改写作品。如有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模仿苏轼口吻对词篇进行了改写:茫茫然间已是十年过去了。这十年间你我阴阳相隔,我虽从未刻意地去想你,却总是不能释怀,无法忘却。你埋在了千里之外的眉山老家,与我相距甚远,我这满腹愁思,无人可说。哎,即便你现在见到了我,也一定认不出我的模样了吧。这十年来,岁月蹉跎,我已是满面风尘,两鬓如霜,形容早已狼狈不堪。晚上我竟然梦见自己回到了家。我看见你正坐在窗前,对镜梳妆,依稀间又回到了我们刚成亲的时候。而我们相视的那一刻,心中有千言万语,竟又不知从何谈起,只有默默地流着眼泪,注视着彼此。可好梦不长,没多久我又醒了过来。辗转难眠,我想你也一定年年饱受着相思之苦,在每一个月夜,在那满是矮松的山冈之上,想着尚在尘世的人吧。这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改写尝试,将自己代入词人的情感世界,在悼念亡人、感怀身世的同时,勾画出一位身世浮沉、苍老疲惫的词人形象。又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笔者鼓励学生进词作的散文化改写。其中一名学生还是采用第一人称进行改写:浩瀚的长江滚滚而来又向东奔涌而去。江边大浪滔滔,仿佛要淘尽世间万物,千百年来有多少英雄人物就此湮没无闻。我漫步于凋敝破败的营垒西边,听人说那就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零乱的崖石堆砌着,有42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穿入云霄之势。惊天的大浪自远处袭来,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掀起的浪花似千万堆白雪般铺展开来。眼前之景,壮阔雄奇。这如画的江山啊,见证了多少英雄豪杰的卓越功绩。我不禁想起了当年指挥赤壁之战的将领周瑜。当年他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式意气风发豪气满怀的时候。在赤壁战场上,他手摇羽扇,头戴纶巾,指挥若定,于谈笑间便将敌方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这是怎样的气魄和胆识啊!可前来凭吊的我呢?和周瑜比,非但没有一点儿意气风发的样子,还因这些年来的多情善感,任凭岁月的风霜早早地袭上鬓角。想来也是有些可笑啊。可周瑜毕竟不在了,历史长河中的诸多英雄人物也最终都和他一样在短短数十年后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样一想,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罢了。在世时的荣辱兴衰,最终都会幻灭破碎。与其为此感伤,倒不如斟一壶酒,洒入这江中,祭奠这一轮明月吧!这位学生无论是刻画前来赤壁凭吊咏怀的词人形象还是还原赤壁之战中的周郎形象,文笔都十分生动,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将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而另一位学生则尝试着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写了一篇记叙散文:神宗元丰五年,带着一身失意和疲惫,他来到了黄州。团练副使是个闲职,他无事时便时常四处游历,聊以遣怀。这一天他独自一人来到了江边。据说,这是赤壁之战的遗址。其实,是与不是,他并不在意,他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可以静心冥想自我倾诉的地方罢了。赤壁边江风猎猎,鼓起他宽大的衣袖。长江水滚滚而去,澎湃汹涌,浪潮翻卷如雪,巨浪撞击在石壁上,声若惊雷。面对这如画的江山,他不禁想起了历史长河中的无数英雄人物。当年正是在这赤壁战场上,东吴将领周瑜指挥着吴军大败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一战成名。是啊,他多羡慕周瑜,有年少得志、建功立业的机遇。他也曾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可初入仕途的他不知世事艰难,几番宦海沉浮后,济世为民、匡扶社稷的抱负未能实现,却因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险些丢了性命。残酷的现实如一盆冷水,浇在人头上,令人心灰意冷。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他,再看世事变迁与个人荣辱得失时已不再是少年时的那番心境。人生在世,恍然如43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梦,短短数十载,英雄豪杰也好,无名蝼蚁也罢,最终都敌不过时间,都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所有的不甘、不平,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罢了,华发早生又如何,抱负未施又如何,在自然的浩瀚无穷面前,这些都不值得烦忧。还不如就此举杯,致敬这浩然天地间的一弯明月。在黄州,在赤壁,在这一弯江月的银辉中,他寻到了人生的突围,找到了个体的自在。这篇叙事性的散文改写,通篇未提到“苏轼”二字,却将作者对《念奴娇》中词人形象的理解全都呈现在了纸上,细致描绘出词人的思绪流转,他的自我纠结与自我突围。由此可见,对所学词篇进行散文化的改写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词中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教材中选录的苏轼词篇进行这样的改写尝试,并对每一个学生的改写作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选出立意新奇、文笔优美的改写范文供全体学生交流传阅。第四节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苏轼词中的情感哲理17年公布的新课标在叙述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时,将“文化传承与理解”视为一项核心素养。为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教师在设计诗词教学目标时不能忽略学生对诗词中所含情感和哲理思想的体悟:学生应当通过对传统诗词的学习,体会其中蕴含的特定情感和人生思考,从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所含人文精神的理解。苏轼尤好以议论入词,其词篇除了抒情以外,往往还含有一定的个人思考。因而在制定苏词的教学策略时,有必要带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苏轼词中的情感哲理,加深学生对苏词思想主旨的理解和体悟。一、自主探究,提出个人见解新课标在给教师提供教学建议时提出,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合理设计各式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39在体悟苏词情感思想的语文学习实践中,教师同样应该鼓励自主思考和自由表达。在探究学习的第一阶段,应给学生时间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查阅资料、文本3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4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细读等方式,得出自己的体悟,提出个人对于苏轼词中情感思想的解读。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接近尾声时,笔者要求学生就词中所传达的情感和个人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想。不少学生都试图从词人“人生如梦”的感慨中体悟出词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但在具体分析时,班级中产生了分歧。部分同学在作业中认为“人生如梦”的感叹表明词人认为人生充满了幻灭感和虚无感。他们联系到苏轼被贬黄州前刚遭遇了人生最重大的打击“乌台诗案”,并为此险些丧命。词人写作此篇时想必还没有从仕途的失意中走出来,心灰意冷,百无聊赖。“人生如梦”这一句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消极看法: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万般苦乐荣辱最后都会幻灭消失,似乎找不到什么存在的意义。另一些同学则认为“人生如梦”是对人生苦短的感叹。苏轼回想三国时期将领周瑜的作战功绩后与自己当时年华老大却未有建树的境况进行对比,继而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因此这一句话或许意在表明苏轼认为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梦境般短暂,自己还没有能像古人一样施展个人抱负就已白发渐生、年华老去了。“人生如梦”重在抒发对生命短促,时光易逝的慨叹。但还有一些同学在作业中对苏轼“人生如梦”的解读与上述两种理解都不太相同。他们指出从下文“一尊还酹江月”的举动看,苏轼在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后并没有沉浸于一种消极的虚空感中,他很快有了自我觉醒,找到了不同于虚空幻灭的梦境的一种真实存在。他们认为苏词中有入梦就有觉醒。词人在回想周瑜当年指挥赤壁之战的豪迈英姿后很快回到了现实中,视线落回了眼前这奔流不止的江水和江上的一弯明月。即使如今的赤壁遗址中再看不到一点当年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即使后人回首周瑜的英雄事迹时感觉这一切仿佛一场梦幻,可那又如何?词人从这一场梦境里醒来,看着滔滔江水,看着江心皎洁的明月,洒一杯酒与江月同饮,还是能找到些许排遣,找到一些真实的自在。二、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苏轼词主题上述这些想法抒发了同学们学习词篇后的直观体验和个人理解,角度各异,且都有一定道理。但为了更深入领悟苏轼《念奴娇》中词人关于人生的思考,还需要进行集体交流和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在初步交流了上述几种看法后,学生们认为要理解苏轼这一句感叹所蕴含的哲理思考的全部内涵,有必要结合苏轼的人生际遇以及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进行一番综合性考察,以期还原苏轼在生发出4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人生如梦”想法时的真实心境,毕竟“人生如梦”的这一番感慨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之后大家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展开了探究。第一组同学在查阅了资料后指出,“人生如梦”的说法表明苏轼很有可能受到了佛家关于人生看法的影响。有资料显示,苏轼在谪居黄州以后,为了找到一种自我排遣的方式,转向了佛法的修习。苏轼曾对友人说:“谪居以来,杜门思咎而己。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40而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问。”而他在《黄州安国寺记》甚至描述了自己在41寺庙静修时所达到的“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也就是说,在黄州时期,苏轼开始亲近佛教,研究佛家思想并吸收了佛法中的一些哲学观点。对佛家推崇的人生观稍作考察便不难发现这一句“人生如梦”原本就是佛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意在指出人生的不真实和无常性。佛家认为万法皆空,在世事变迁中世间的一切存在对象都是虚空的,都是短暂无常的,如梦境一般不真实,易幻灭。一个人在世间风光也好,失意也罢,所有的荣辱得失都是暂时的,最后都会幻化成空。苏轼在遭遇“乌台诗案”的打击后,勉强捡回性命,在黄州任团练副史的闲职。在黄州的这些日子他对人生得失兴衰的体悟想必比常人会深刻很多。因此他“人生如梦”的感叹可能也和佛家传达的人生观相似,表明他看待一切身外之物时的一种幻灭感。得意如周瑜也好,失意如他也罢,这些个人荣辱都只是暂时的。另外一组同学很快发现苏轼“人生如梦”看法并不是偶发的想法,不仅只出现在《念奴娇》一词中,类似的想法在其他词篇里也出现过。在《西江月·黄州中秋》中,词人开篇就感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也有“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的惆怅;而《醉蓬莱·重九上君猷》以“笑劳生一梦”引起全词。这几首词均是苏轼于黄州时所作,其中关于人生如梦的一致表述反映出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对人生对世事的看法发展渐趋成熟稳定,也暗示出佛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之深。但这是否就表明苏轼在遭遇政治重创后就彻底采取了佛家的人生观,变得消极沉沦起来呢?最后一组同学将这首《念奴娇》与必修一所学《赤壁赋》联系起来,试图考察《赤壁赋》中词人是否也透露出与“人生如梦”相关的看法。在《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人之口,举“一世之雄”曹操的例子,叹其“而今安在哉”,传达出对40孔凡礼校.《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1859.41孔凡礼校.《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392.4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于人生短暂、世事虚幻无常的看法。但苏轼并没有沉溺于这种“哀吾生之须臾”的想法中不可自拔,他以苏子劝告客人的形式抒发了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他先举水与月的例子,指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明世事之变迁无常乃是常态,非人力可阻止,所以应当坦然接受这种无常的变化。继而他指出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对天地之间的一切身外之物,得失之心过重,只会徒增烦恼。但最后他又指出,虽说世事变幻,人生无常,行走于世还是可以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这是最简单的得其自在的方式。在学生综合各组的探究成果后,得出了如下的结论: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哲学思考确实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但并不是照搬佛家万法皆空、世事无常的看法。一方面苏轼看到了世事变幻之常态,他明白英雄如周瑜、曹操,即使他们在世时声名卓著,可他们的赫赫功绩也最终敌不过时间的大浪淘沙。人在世间,地位、声望、官爵等都是一时的风光,都会在几十年后幻灭成空,实在没有必要过于纠结这些兴衰荣辱。这便体现了佛家“人生如梦”观点对苏轼的影响,也反映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政治退避”心理。他已无意再在仕途生涯中争几多荣光。可另一方面,苏轼视人生如梦,这充分表明他已是那个“大梦先觉”之人,他看透了身外之物虚幻的本质后,不仅仅遣除了仕途的失意,更逐渐形成了更为豁达、圆融的生活态度。他并非消极地否定人生之意义,而是将儒道佛的思想融汇起来,不为俗情所累又能在生活中自得其所,找到一种自我超越。47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第五章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课堂实践案例在上一章中笔者重点介绍了四种苏词阅读教学策略,希望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苏词音韵美,意境美、人物形象以及情感哲理的体悟,深化对苏词的感悟理解。但这些教学策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在本章中笔者将自己教授苏教版所选录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加以整理记录,并尝试做出教学反思,从而检验四种苏词阅读教学策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第一节《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一、制定学习目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收入的第一首苏词,是学生了解苏轼其人、熟悉其豪放词风的首次实践。同时作为一首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同被收录在必修二“历史的回声”单元。综合上述考虑笔者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语言积累与建构:通过诵读本词,体会传统诗词独具的音韵美;围绕“崩”和“穿”、“拍”和“裂”、“强虏”和“樯橹”、“人间”和“人生”等比较分析词中的遣词造句的特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对词中的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鉴别、评价苏、辛二人怀古词在立意、情感走向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体悟婉约词和豪放词的不同特点;利用散文化改写的方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尝试,用文字表达对词作的理解。4.文化传承和理解:感知本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词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以及“人生如梦”的感慨,体悟其中蕴含的传统的儒道融合的哲学。二、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参照教学目标,布置学生查阅资料理解苏轼生平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通过自学扫清生词障碍,明确整首词的平仄、押韵和停顿方式,利用早读课时间预先朗读熟悉这首词。三、课堂教学实践4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一)导入新课在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后,笔者在课堂上开启了教学实践。教学从“题解”开始。在课前两三分钟时,在班上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曲子很多同学都比较熟悉,可以将他们代入到有关三国的畅想中。接下来请他们回想之前积累过的有关三国历史或三国人物的诗词。在大家回忆了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词后,带领他们走近这篇苏轼所作的怀古词。千年之前苏轼也曾漫步于赤壁古战场的遗址边,对于当年那场赤壁之战,他又生发出怎样的感想呢?如此便引导学生走近了这首怀古词。(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三)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看注释,叙情形: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你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四)品读重点语句,探究有关问题:1.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要求学生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回答是“江山如画”。“江山如画”背后显示了古人什么样的审美观?讨论交流。49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师提示:古代的画常常是水墨画,写意不写实。化真为假,就是以写意、抽象、含蓄为美。老师问最具有画面感的句子是?学生回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哪一个更好。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生观点如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穿”和“拍”是一组动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力度感,极富冲击力;而“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崩”和“裂”,则强调了这种力量所带来的效果:乱石直插云霄,使云霞崩开了;惊涛怒卷江岸,使土石裂碎了,这些明显带有夸张想象的成分。2.可怀念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小组讨论:小乔初嫁了:美女配英雄,潇洒的风姿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周瑜当时可真是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3.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物和人物相得益彰4.讨论: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人物周瑜苏轼年龄34岁47岁生活幸福美满(小乔初嫁)贫困潦倒(妻子早死)外表英俊潇洒早生华发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成就功成名就一事无成明确:词人刻画周瑜“雄姿英发”和自己“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年少得志,也显出自己的壮志难酬,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建功立业。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50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同江月相比,人生一切都是短暂的,一切英雄人物雄功伟业也都会化为过眼烟云,无须太在意,因此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6.宋代俞文豹《吹剑录》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此语道尽了婉约和豪放的区别,将柳永的《雨霖铃》和本词对比,了解其风格的差异。《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意象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楚天杨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实景)柳岸、晓风、残月人物帐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周瑜)谈笑行动(我)一尊还酹江月作者无绪、留恋、多情自古伤离别、纵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情感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梦,一樽还酹江月。(五)归纳主旨:《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课外查阅一些资料,分析比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赤壁怀古》情感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5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第二节《定风波》教学案例一、学习目标:1.语言积累与建构:理解用词的双关意义。2.思维发展与提升:评析词人“以小见大”、“以曲笔抒胸臆”的创作手法,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丰富个人的情感世界。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情景交融、隐喻寄托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词中蕴含的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坦然自若的精神。二、教学过程(一)预习1、熟读《定风波》,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料峭liàoqiào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2、复述序和词。按照“写了什么——怎么样写——表达了什么”的思路理解全词。3、请思考:人们都说这首词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提示:可就词中的某些字、某些句子,所写的形象)4、标出不理解或有争议的内容。5、回顾所学过的所有的苏轼的作品,尽量全部背诵。特别是被贬黄州的作品:《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6、浏览印发的有关的苏东坡资料(二)导入和朗读52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1、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自己读《定风波》的序和词。2、请一学生朗读,大家正音。3、齐读,按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三)探究词作的思想1、请思考:人们都说这首词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2、结合作者的生平、际遇深刻体会词作,感受作者的思想精神。争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把握以下内容:(1)诗人的形象——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随遇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2)主旨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第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在人生风雨中穿行的,对此,我早已习惯,泰然处之,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这是何等的逍遥!第二句:表层意是写回头看狂风大作,风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深层意则是他淡化、弱化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这是何等的旷达!由初到黄州的“失意苦闷”,到“平和淡泊、乐观旷达”,最后变为“超然物外,了悟人生”,经过了反思、成熟、超脱三个阶段变化,苏轼完成了心灵的蜕变和精神的升华,以超然、淡定、豪迈、放达,给人们展示出一个永远朗笑着吟啸徐行的可敬的东坡居士。我以为,这首词,是苏轼形象的最贴切的定格。53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3、感悟探究,悟透内容:由学生就自己的疑难提问或教师提醒,师生讨论解决。“雨”的含义?东坡为何不躲雨?——本词以一场自然的风雨来实写诗人人生的风雨、仕途上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苏轼对待人生风雨从容淡定、乐观旷达、超凡超俗的态度和精神,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其实有很多时候,风雨也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甘霖,它可以升华苦难,化解悲伤,教人以平常心对待尘世的荣辱。人生哪有一路晴朗?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4、小结:苏轼在沙湖路上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诞生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豪放词。这仅仅是偶然吗?显然不是。此词,作者为作文而作,还是心有所思激情澎湃挥笔而就的?显然是后者。心境的阴霾,由于一种景物的变化油然而生感慨,这才是文学创作的缘起。真正的大诗人,任何一首作品都是他人生的写照,看到一首诗词,就是看到了他的一生。因为那是穷其一生积淀的人格态度及其价值观的思考的结果,这是我们一辈子要努力的东西。所以为什么要终生阅读,终生学习。而,苏轼就是这样的大诗人。朱光潜有一句形容陶渊明的话,我认为,用来形容苏轼也是非常贴切的。让我们一起大声读出这句话吧: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朱光潜(四)鉴赏词作的艺术过渡:这首词的产生,让我们了解一个规律:真正不朽的作品都是由感而发,一挥而就的。无病呻吟、强扭的东西,终无法经受人们的咀嚼和时间的考验。但是,仅有“道”还不够,还要有“术”。基于作者对文字和诗情的长期熏陶和积淀,他才能在纵情之下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文字的技巧,我们不妨来鉴赏一下。1、请选择词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一个字或词进行点评(提示:可以用换字的方法)。争取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词的点评:5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1)“莫听”的“莫”,能不能换成“不”?“莫”是“不要”的意思,这个字可见其性情,表达了对客观存在的外物不足萦怀之意。“莫”字比“不”字好,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语,书面语比较适合词,因为词是雅的文学。(2)“何妨”,是对前句的延伸,俏皮,有挑战环境的那种主观色彩。(3)“徐”,是慢的意思,但不能改为“慢”,同样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4)“轻”,雨中的芒鞋是拖泥带水的,不轻便,又何来胜马?可见,是心轻,是无官一身轻,也是苏轼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的体现。(5)“任”,写出了苏轼在人生风雨中却能处之泰然。不能换为“随”,“随”有随波逐流的被动色彩,而“任”是主观的意愿,更能体现苏轼的潇洒个性。(6)“酒”,可见苏轼是带着醉意出游,为什么会醉?也许,他也曾借酒消愁,如今,这酒终于醒了,从失意中清醒。(7)“迎”,夕阳迎接“我”,赋予夕阳人的动作,充满人情味,驱散词人的“冷”,给词人带来无限的希望。(8)“回首”,回头去看自己一直走过来的路,即使刚刚风雨中的路,也是乌台诗案到现在被贬黄州的这条路,回首,是让自己更好的前行。不能改为“回看”,回看太俗。(9)“归”,可能是词人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联系上的回首句,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2、教师做引申升华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只是作者的心境和人生选择。老师我认为,晴也是情的谐音,无情总是多情恨。然而,经历过人生风雨做到“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境界,才是寻到心灵幸福的最高境界。那个时候,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5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何等儒雅,何等超脱。“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圣经》箴言四章廿三节)。4、小结。(五)背诵全词(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1、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子写才子,惺惺惜惺惺。2、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第三节《江城子》教学案例一、学习目标1.语言积累与建构:背诵词篇,把握词作的节奏声韵之美;对关键字词的炼字分析,感悟语言传情的丰富性。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词中亡妻与悼亡者双方的形象,还原“梦前”、“梦中”、“梦后”的情景。3.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鉴赏此词篇中所含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等多种表现方法。4.文化传承与理解:诵读感受此悼亡词中的复杂情感,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悼亡作品的特点。二、教学过程(一)情意导入1、幻灯片展示一句话: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老师范读“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要读出了“伤心欲绝”“痛彻心扉”的语气,营造氛围,进入课文教学。2、幻灯片展示背景知识:(二)情意探究1、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5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通过导入的铺垫,面对课题,让学生自由谈谈对此诗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基本能初略把握好这一问题。2、播放朗读(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3、进入诗境(1)幻灯片展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引导学生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探究1:“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2)幻灯片展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老师范读,“千里”的长音,“无处”的无奈,“凄凉”的感伤,表现情感基调——孤独凄凉。探究2: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探究结果: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3)幻灯片展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探究3:请想象东坡“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探究结果:一个词——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4)探究4:学生讨论词上片表情达意所用的艺术手法。(5)幻灯片展示: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老师范读,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探究5:①为什么词的下片才开始写梦境?②梦境中的“小轩窗,正梳妆”画面的特点,苏先生语言特点,描写手法。③学生想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画面,对比相拥而泣或互诉衷肠等举动,说明喜欢哪一种的缘由。(6)幻灯片展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57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讲明白为什么“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拓展1:拓展“明月”、“断肠”意象常识。示范: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春日诗》梁简文帝萧纲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清平乐》李煜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御街行》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范仲淹示范: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苏幕遮》范仲淹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三)情意回味1、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2、老师小结:词上阕的“日有所思”,下阕“夜有所梦”,通过“记梦”,借助梦前、梦境、梦后的描写,抒发对亡妻真挚的感情和深沉的思念。3、探究6: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四)对比阅读1.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从景物、人物和感情等角度在原文中找到不同点。对比项《念奴娇》《江城子》大江乱石孤坟月夜景物惊涛雪浪壮美松冈凄凉指挥若定梳妆无言人物谈笑却敌豪迈泪千行寂寞孤独感情壮志难酬苍凉肠断悲苦5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2.概括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各自特点。对比项豪放词婉约词题材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离情别绪儿女情长意境阳刚开阔阴柔纤弱风格豪放飘逸含蓄蕴藉(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陆游、唐婉《钗头凤》两首,探究诗人的情感。第四节教学反思对于苏轼词的教学,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具体课堂流程的安排都遵循17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总体而言,苏轼词教学采用的教学策略具有针对性,基本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缺陷是创新性略显不足。一、注重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1.多样化的朗读。语文的本质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也是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因此我设置了相当多的教学环节来实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诵读贯穿课堂,示范读,齐读,单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等,通过朗读营造了诗歌的意境,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定风波》的昂扬响亮,《江城子》的低沉哀婉,不同的诗歌意境在朗读中呈现,同时也创设了诗歌教学的良好情境。2.语言的辨析和赏析。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能够辨析语言之间的细微差别,领悟语言文字对于诗情诗境的作用,因此采取了词语替换法、词语语境联想等方式,学生也认识了语言的丰富性含蓄性准确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3.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互动。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的概括是思维训练非常重59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要的一点,学生从具体的诗歌语言概括出抽象的人格特质和景物环境的特征,化具体为抽象,并且能够分析形象的意义和及其蕴含的情感,再根据自己概括的特征,加以联想和想象,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环境或形象,学生在转换中体会诗歌语言的含蓄精炼和散文语言优美丰富的不同特质。学生《念奴娇》的散文化改写让我惊叹,词中对苏轼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思考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出来了,我认为这比告诉他们一个标准答案或者参考答案要有价值,也更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二、注重审美鉴赏和情感体验苏轼词作的语言音韵意象境界形象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特质的美。这种美的感悟和体验特别重要,把学生从支离破碎分割诗歌中解脱出来,学生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染。赏析和阅读文字,是要透过文字和古人对话,和古文化学习思维模式,是自己创造思维的成长。有开阔的思维才能领略开阔的意境之美,感受博大精神的古典文化和精致的文字之美。对于词作主题一般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解决,这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口表达,当众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对于农村中学的很多学生太不容易了,他们是羞于当众说话的,我们平时的检测和反馈是侧重读写的,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这时他们得到了一个机会。另外词作主题中很多时候都包含民族的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他们通过自己的体悟交流,比教师讲解收获的更多一些。笔者进行的苏轼词作课堂教学策略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课堂教学的方法新意不够,没有能够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或者是教学模式;其次是苏轼不同风格词作的教学策略没有明显不同,也没有同其他的宋词教学呈现出明显差异,那苏轼词作教学策略探究的意义何在呢?我想可以由苏轼词作教学推而广之到整个宋词教学之中,起典范和示范作用。60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结语苏轼作为两宋词坛一个重要的领军人物,其词篇造诣非凡,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也选录了他最经典的部分词篇。教师在教授苏词时不应当对着已有的教案照本宣科,把苏词教学课上成一潭死水,也不应当在实际教学时抱有太过功利的想法,一心想让苏词鉴赏课变成高考诗词鉴赏题的练兵场,强加给学生太多的所谓鉴赏技巧,让苏词失去它本身的魅力,让学生对苏词退避三舍。除去教授必要的应试技巧外,如何把苏轼其人其词的内在魅力教给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读苏轼,喜欢上读宋词,是每一个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不能逃避的问题。苏轼以诗为词,一改诗尊词卑的旧风气,拓宽词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大大增加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魅力。不管是苏词的韵律,词中意境,词里的人物形象,还是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个人思考,都值得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挖掘探讨;而苏轼这个人和他一生起起落落的传奇经历本身,更是对引导当代高中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莫大的作用。笔者的教学策略尝试,旨在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生动有趣的高中苏词阅读鉴赏策略。而这样的策略构想需要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改进。希望这样的尝试可以为高中课堂的苏词教学带来一点启示,也希望能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苏轼,喜欢上宋词,让诗词的学习成为他们人生最宝贵的一笔人文财富。6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参考文献学术著作类[1]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王定璋.宋词寻故.[M].成都四川教育出,2003.[3]王圭璋,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5]马玮.苏轼词赏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6]保苅佳召.新兴与传统:苏轼词论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黄润苏.古典诗词教学与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苏辙.栾城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1]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2]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4]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6]《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7]《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8]刘熙载.艺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朱德才.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0]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序言.[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1]叶圣陶.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2]夏承焘.读词常识.[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23]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期刊论文类[1]李敏.论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论介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5).[2]史素昭.从诗词分界看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路上的两重性.[J].中国文学研究,2008(1).[3]余毅恒.苏轼词音律方面的特点.[J].宜宾学院学报,1988(3).[4]李智明.口诵心惟以声传情——高中宋词吟诵教学例说.[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5]杨昊.苏、辛怀古词词风之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27).[6]王多江.高中诗词鉴赏教学“五步读法”探究.[J].教育艺术,2015(2).[7]房日晰.关于宋词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8]王波平.试析苏轼“以诗为词”.[J].时代文学,2015(3).[9]徐长进.“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1(10).[10]陆精康.关于苏轼“杨花词”歇拍的句读.[J].语文学习,2007(11).[11]宗蓓.以平易诉幽微以含蓄道哀伤.[J].江苏教育,2015(8).[12]程振理.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自觉”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4(9)[13]杨胜宽.“以诗为词”辨.[J].乐山师专学报.1992(1)[14]刘石.试论尊词与轻词—兼评苏轼词学.[J].文学评论.1995(1)[15]刘昭明.苏轼发微阴.[J].国立编译馆馆刊.1994(1)[16]陈志宪.论苏轼词与北宋词坛.[J].词学研究论文集(1949-1979)[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学位论文类62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1]朱莉.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1.[2]夏蓉华.苏教版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3]陈麓伊.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4]朱芸.诗歌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1.[5]王莹.以苏轼作品为例探究古代诗歌教学的典范色彩.[D].山东师范大学,2012.[6]王梓民.以苏轼词为例探究高中宋词教学的有效途径.[D].华中师范大学,2016.[7]林金环.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8]孙静.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现状和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4.[9]王一多.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0]缪雪芹.新课标下《唐诗宋词选读》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D].苏州大学,2011.63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附录附录1: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学习苏轼词现状问卷调查答题说明:1.本问卷仅用于了解当前高中学生苏轼词的学习情况,问卷以匿名形式作答,不会泄露您的隐私;2.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在每题答案中选择一个选项打钩,如未作特殊说明,每题只选一个选项;3.感谢您的配合。1、请问您对苏轼词熟悉吗?1.完全不熟悉2.不太熟悉3.一般4.比较熟悉5.非常熟悉2、您对苏轼作品(包括但不限于词)的喜爱程度如何?1.非常不喜欢2.不太喜欢3.一般4.比较喜欢5.非常喜欢3、在课外您会主动阅读与苏轼词相关的文章或书籍等材料吗?1.完全不会2.基本不会3.不确定4.有时会5.经常会4、您对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了解如何?1.完全不了解2.基本不了解3.不确定4.有一些了解5.非常了解5、您对当前的苏轼词课堂教学情况满意吗?1.非常不满意2.不太满意3.不好说4.还算满意5非常满意6、在上苏轼词阅读鉴赏课之前您会进行相关预习工作吗?1.从来不会2.基本不太会3.不好说4.有时会5.一直都会注意:以下题目可多选:7、您认为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A.养诗词鉴赏能力B.提高相应的应试技巧C.提高诗词审美能力和传统文化底蕴D.学习古代诗词没有太大意义8.您认为自己鉴赏古代诗词能力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6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A.诗词语言读不懂B.分析不出相关的表现手法C.不了解诗人、词人和相关写作背景D.把握不准诗词中的思想情感6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附录2:教师访谈调查教师苏轼词教学现状调查访谈说明:1.本次访谈旨在了解当前高中阶段苏轼词的教学现状,访谈内容会被整理保存,用于学术用途,不会泄露您的隐私;2.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就每个问题作出情况说明;3.感谢您的配合。问题:1、您在教授苏轼词之前会进行比较充分的备课准备吗?一般您会通过哪些渠道充实备课内容呢?2、您在上课前会了解学生对苏轼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吗?3、你上苏轼词鉴赏课时一般遵循的课堂模式是怎样的?4、在课上您会与学生进行较多的互动吗?一般的互动方式如何?5、对于学生现阶段的苏轼词学习情况您感到满意吗?6、您是否会针对实际学情对苏轼词教学设计作出相应调整?7、在课后您会给学生推荐其他古典诗词或与苏轼词相关的文章书籍吗?8、在课程结束后,您是否会检验苏轼词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检验?6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附录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苏轼词教学质量评价问卷问卷说明:1.本次问卷旨在就当前教师苏轼词教学质量作出评估,访谈内容会被整理保存,用于学术用途,不会泄露您的隐私;2.请根据您的实际感受,在每题答案中选择一个选项打钩,如未作特殊说明,每题只选一个选项;3.感谢您的配合。注:本次评估内容是根据17年公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六条教学建议而制定。选项中1-5表示程度由低到高。一、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全面发展1、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教授苏轼词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不确定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2、教师在教授苏轼词时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强化他们阅读古代诗词的审美体验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不确定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3、教师在讲解苏轼词时注重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词中意象和人物形象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不确定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4、教师在教授苏轼词时注重引导学生将苏轼词与其它词进行对比阅读鉴赏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总是二、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的关系1、教师的苏轼词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如重点字词含义,词作创作背景)2.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不确定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2、教师的苏轼词教学最终能帮助学生提高古代诗词鉴赏能力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不确定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3、教师的苏轼词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词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情感的体悟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不确定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4、教师的苏轼词教学能够融汇读背记忆、阅读鉴赏和写作表达于一体67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不确定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三、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教师在教授苏轼词时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2.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总是2、教师在教授苏轼词时允许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自由表达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总是3、教师在教授苏轼词时引导学生通过倾听与分享、沟通与合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总是4、教师在教授苏轼词时能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力、特长等,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总是四、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1、教师在教授选修课中4首苏轼词时注重与先前必修所学苏轼作品建立联系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总是2、教师在教授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所收录苏轼词时注重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重点的调整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总是五、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1、教师在教授苏轼词时能整合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不确定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2、教师在教授苏轼词时能鼓励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对苏轼词的课后学习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不确定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六、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1、教师在苏轼词教学准备阶段,能够利用相关资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不确定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2、教师在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等教学活动中能够善于吸收有益观点看法并及时自我总结反思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不确定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此问卷以教师自评,教师互评以及学生评估的形式发放给授课教师,其同事以及其班级学生;学生只需填写“一”、“二”、“三”条目下内容)6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致谢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衷心感谢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和朋友们。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光龙教授,他深厚的学识,儒雅的举止,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从论文的最初选题,开题前的一次次修改,直到论文框架的最终确定,王光龙教授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指出了我的纰漏之处,而且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方法,甚至亲自动笔帮我修改。在王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论文初步完成,在此我向王光龙教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其次要感谢人文学院的各位老师,在开题和中期报告时对我的选题及论文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帮助我更好地完成了论文写作。69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1、主持省级重点课题“高中语文的国学经典课程的实践研究”于2015年结题并于2017年被评为优秀课题。2、主持市级课题“苏教版语文教材有效使用的行动研究”于2015年结题。3、发表《高中语文国学经典文本阅读教学探析》(2015.6《语文天地》)4、《议论文中理性精神的养成》在“全国首届作文创新论坛”论文评比中获国家一等奖。70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