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

ID:1072693

大小:34.8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流程】  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人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讲解的主旨  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之长乐王回深父何可胜道也哉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老师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学生答: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老师问: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学生答: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老师问:“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老师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学生答:“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老师问:“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学生答:至洞之深处。  老师问: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学生答: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老师问: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学生答:“无限风光在险峰”。  老师问: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五、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⑴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⑵ “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⑶ “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2、学生练习背诵。  六、课堂练习  一词多义:  ⑴ “卒”:  ① 死,“卒葬之”。  ② 终于。  ③ 士兵,“疲敝之卒”。  ⑵ “文”:  ① 碑文,整篇,“其文漫灭。”。  ② 文字,“独其为文”。  ⑶ “道”:  ① 道路,“有碑仆道”。  ② 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③ 道理,“传道受业”。  ④ 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词性活用:  ⑴ “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⑵ “名”:  ①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  ② 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⑶ “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答疑:  ⑴ 为什么说“华山”是“音谬”?  答:古文无“花”字,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⑵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4、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板书设计  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八、课后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3、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2、讲读课文第2、3、4、5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第2段  1、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⑴ 概括这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⑵ 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⑶ 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  ①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三、讲读课文第3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⑴ “观”:   ① 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  ② 景象。“非常之观”。  ③ 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大王见臣列观”。  ⑵ “得”:  ① 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 心得、收获。“往往有得”。  ⑶ “夷”:  ① 平坦。“夷以近”。  ② 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  ③ 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  ⑷ “相”:  ① 帮助、辅佐,读xiàng。“无物以相之”。  ② 宰相、丞相,读xiàng。“操虽托名汉相”  古今异义:  “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  作介词用:  ① 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 用来、拿。“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① 表并列。“险以远”。  ② 表承接。“由山以上”。  句子:  ⑴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⑴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⑴ 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句中所说的“有叹”。  ⑵ 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  五层意思:  ①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四、讲读第4段   1、指名朗读、口译,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⑴ “悲”:  ① 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 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 “胜”:  ① 尽,shēng。“何可胜道也哉”。  ② 能承担,禁得起,shēng。“沛公不胜杯构”。   ③ 优美的,shèng。“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 胜利,shèng。“终不能加胜于赵”。  词性活用:  ⑴ “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⑵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2、讨论如下问题: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全班齐读3、4、5段   七、板书设计  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二部分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八、课后作业  1、思考文后练习一,找出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并试行编写本文记叙与议论部分前后联系对照表。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三、四。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解答重点练习并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步骤〗  一、总结虚词其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  后“其”:代词,那些。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7、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既其出——助词,无义。  0、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1、谬其传——代词,它。  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  二、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提示:  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三、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教学反思】事实证明:脉络清晰学生就会创造出令人惊异知识的沃土。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积极创造自主学习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当前创新教育实施新课程该改革的需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把大海、蓝天真正的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吧。   【教学建议】语文的图表式教学   近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学经过了几次巨大变革,整个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方式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教学法、单元教学法、自学导读法等曾被广大语文教师普遍接受,现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又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但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教学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步履维艰,改革的步子喊了几十年,变化不是很大,一些旧观念仍在束缚着人们的手脚,满堂灌,机械填鸭、死学死记还常有所见。为高考而教学,整天讲练,还普遍存在。如此高中语文教学,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怎能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挣脱精神的窒梏,走向一条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新路,这样就必须建立语文立体化教学的新格局。  所谓语文立体化,就是课内课外相连通,书内书外相交融,立体化,多元式,大语文。高中语文教学立体化的提出是时代的挑战,它要求语文教学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语文的教学形势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内容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为此,我认为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学习去充实,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便是难于超越的语文教科书。我想本文宜图表式教学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