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与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案与练习

ID:1072664

大小:4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教学要点 1.读准下列字词,掌握它们的写法: 褒禅  庐冢  窈然  仆 碑  怠  胜  相  观  2.重点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 (1)一词多义----观得其然 (2)文言实词者 夫 盖 3.掌握几种倒装句的类型; 4.学习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的写法并 为倒装句分类; 5.学习本文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学习本文以事明理的写法及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二.教学设想 三教时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多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个性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第 一 教 时 一.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记'文,这 些`记'文有什么特点. 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 核舟记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二.引入新课 游褒禅山记 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 你都了解些哪些?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 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 集><临时川集携带遗等. 2.<游>文是王安石矢职回家时,浏览此山后所记. 三.熟悉课文 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褒 庐 谬 窈 怠 惑 相 胜 圭 父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 况;第三/四段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尖情况. 四.作业 1.熟读全文,翻译全文,背会前二段.  .2. 第 二 教 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生字词; 2.请生背诵1-2段. 二.学习第一、二段. 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 ⑴ 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⑵虚词  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盖余所至--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 ⑶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同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 短语后置. 三.重点研读第三段 1.请生翻译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 ⑴ 字词 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对于这件事". ⑵ 句式 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倒装句,介 宾短语后置. .3.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3.讨论: 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 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讨论归纳: 从五方面阐述: 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  "的重要性;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 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 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 吾志"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 、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 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4.第四段,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 慎取的态度. 四.总结全文 1.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秘书的感想: 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 有深思慎取的态度.从今天来看,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五.讨论完成书后练习二,掌握"其'的用法及特点. 关于"其"的几种用法: "其"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作代词和语气助词.具体用法如下: 1.用作代词: (1)代第三人称:可译作"他的""他""他们""它".例: 安求其能千也?<马说> (2)作物主代词,表领属关系,可译作"他(它)的""他(它)们 的".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又作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作"这""这些";远指,可 译作"那""那些".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用在数词之前,表示"其中的"意思.例: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2.用作副词. (1)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作"大概""或许".例: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表示诘问,可译为"难道""怎么". (3)表示祈使,可译作"一定".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4)表示未来,可译作"将""将要".例: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用作助词,表示加强语气. 六.讨论完成练习三,学习掌握"观、名、文、求"等实词的用法.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五. 2.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石钟山记练习1、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蠡(lǐ)        栖鹘(hú)        颧鹤(guàn)      噌吰(zhēng) B、钟磬(qìng)    穴罅(xià)        磐石(bān)          磔磔(zhé) C、桴止(fú)        夜泊(bó)        无射(yì)          汝识之乎(zhì) D、莫夜(mò)    穴罅(xià)        铿然(kēng)      镗鞳(tāng) 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 A、水石相搏(击)       舟行适临汝(往) B、下临深谭(面对)     虽知不能言(说) C、扣而聆之(听)       余方心动欲还(心里有所感动) D、桴止响腾(上升)     自以为得其实(真相) 3、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对李渤的看法“余尤疑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人觉得恐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由钟名。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振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汝识之乎(识:记得)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无射:无射钟) 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5、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6、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7、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8、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C、我从齐安去临汝,但是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 D、余下的船从齐安出发到临汝去,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9、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 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1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北音清越 C、长乐王回深父 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 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2、列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彭蠡之中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于是余有叹焉 C、至莫夜月明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而此独以钟名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微风鼓浪                    事不目见耳闻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大石侧立千尺 D、扣而聆之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4、下列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B、此三者,吾遗恨也            有大石当中流 C、得双石于潭上                盛以锦囊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用兵,本来是极其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乎?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不也。”赵括既代廉颇,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15、对“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所友者以百数”、“尽以与军吏士大夫”、“赵王亦以括母先言”四句中加点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亲身    交友    赠给    由于 B、亲自    交友    分给    因为 C、亲身    结交    分给    由于 D、亲自    结交    赠给    因为 16、对“东向而朝”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括面向东,在早晨接见军吏。 B、赵括在东边,让军吏们来朝见。 C、赵括面向东朝见军吏。 D、赵括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朝见。 17、对“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倘若有不称职的情况,我恐怕要受到牵连吧。 B、就是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够不受到株连吗? C、倘若出现不称职的事情,我能够不连坐吗? D、就是出现不称职的事情,我恐怕要跟着受株连吧。 18、从全文看,对赵括兵败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赵括不从实际出发,只会纸上谈兵。 B、赵括治军过于严厉而脱离了部下。 C、赵括只顾私利,不知体恤部下。 D、赵括不爱护部下,部下不肯出力。 19、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尝与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③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20、翻译下面句子: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而陋者及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答案 1、C(A项中“噌吰”的“噌”应该读“chēng”,B项中“磐石”的“磐石”应该读“pá n”,D项中“莫夜”的“莫”应该读“mù”) 2、A(B言,用语言表达C心动,心惊D腾,传播) 3、A  4、B,该项中“适”应该解释为“往”   5、A。(1)(5)两处的“之”解释为“的”,(2)(3)(4)三句中的“之”是代词。  6、C      7、B        8、A         9、D  10、B。ACD三项的通假字分别是“莫”“父”“厌”。B项没有通假字。 11、D.“其实”的意思是“它的真相”,在现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实际上”,故选D。 12、D,加点词语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13、C。加点字的活用情况都是名词作状语 14、C,都是状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B判断句和省略句,D判断句和被动句) 15、B          16、D           17、C         18、C       19、①赵括曾经跟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认为他正确 ②假使不让赵括为将就罢了,如果一定以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是赵括。 ③赵王也因为赵括母亲有言在先,竟最终没有杀掉她。 20、(1)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 (2)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3)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4)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石钟山记》一、判断句:1、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歌钟也。2、古之人不余欺也。3、 此世所以不传也。二、倒装句1、得双石于潭上(状后)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而大声发于水上2、石之铿然有声音(定后)3、古之人不余欺也(宾前)余是以记之三、省略句:1、郦元以(之)为下临深潭2、今以钟磬置(于)水中3、(余)因得观所谓石钟者4、(余)独与迈乘小舟5、磔磔(于)云霄间6、(余)徐而察之四、通假字:1、南声函胡(含糊)2、至莫夜月明(暮)五、词类活用:1、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噌洪如钟鼓不绝(名作动,敲钟击鼓)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使…鸣)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作状,乘船)大石侧立千尺(名作状,在旁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4、 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