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ID:1072632

大小:3.52 MB

页数:53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若耶溪①归兴王安石若耶溪上踏莓苔②,兴罢张帆载酒回。汀草岸花③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④。 注释:①若耶溪:又名浣纱溪,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相传春秋末越女西施浣纱于此。②莓苔:草莓和青苔。③汀草岸花:语本五代顾复《河传》:“棹举,舟去。波光渺渺,不知何处。岸花汀草共依依。”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④逐人来:随人而来。杜甫《诸将五首》之五:“锦江春色逐人来。” 赏析:这首诗为王安石鄞县任上(1047~1050)过越州时所作。诗的首句写游兴,第二句转写归兴。张帆,见顺风;载酒回,见醉翁之意不在酒。三、四句写归兴所在。汀草岸花,虽曰丰茂繁丽,未必无情,而游者浑然不见。所见者,乃青山无数;又不独青山无数,且又随我而归。李太白《敬亭山》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是不厌,而安石之与若耶山,不仅不厌,更相随而归。这种拟人化手法,赋予若耶山以人的眷恋之情;虽未直写作者对青山的眷恋,而人情自在其中。不见溪头花草,只见溪上青山。个中情愫,足堪体味。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3)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孤桐》)(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5)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半山春晚即事》) (6)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甘露歌》)(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咏石榴花》)(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9)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桂枝香 金陵怀古》)(10)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浣溪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除《字说》《钟山日录》两书已经散失外,尚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 从本文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答案: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后加的美称,这里是人的名字 答案:1.尽/禁得起,能承担/优美的/胜利2.道路/说出/风尚/道义/道理3.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代词,那,指代慧空禅院/代词,那些/代词,他们/代词,自己/副词,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答案:1.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2.名词作动词 命名3.名词作状语 从旁边4.动词作名词 见到的景象5.形容词作名词 险峻僻远的地方 答案:1.不平常2.①……的原因②泛指求学之人,读书人3.到了 五、指出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碑仆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判断句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前修筑的房舍。2.状语后置句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3.省略句 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王安石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辩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探究: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答案: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答案:写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详加介绍。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 3.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答案: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则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答案:“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答案: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成功源于奋斗。但是,奋斗并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奋斗者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历史不会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尽了一些方法,努力奋斗过,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我们后代也同样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视他为一个无能的失败者,他竭力争取的过程不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吗?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作者为文“务为有补于世”的原则。这篇游记的写作特点是:一、把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前后照应,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部分是记叙部分的照应,记叙部分为议论部分设伏;二、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重点写游华山洞的经过和体会,着重记叙游后洞的经过。在阐述“志”“力”“物”三者关系时作者用墨如泼,而在阐述“深思而慎取”的道理时,却又惜墨如金。这种写法,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在这篇游记中,作者借游褒禅山的经过,说明无论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他事情,都要矢志不渝,尽力而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和讲究方式方法,“深思而慎取”才能成功。文章强调了“志”,同时又重视“力”和“物”的作用,这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该肯定。另一方面应看到,他的“志”当然是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思想范畴,这与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志”是无法相比的。 另外,他的“深思”和“慎取”这种严肃认真的从政和治学态度是应该肯定的,但也应看到他的“深思”和“慎取”基本上也没有离开书本知识的范畴,这是他的阶级局限。适用主题:“努力”“最好的风景”“自信”“盲从”“成功的要素”等相关的话题。 尽吾志也不是每一朵鲜花都可以成为果实,但如果一朵鲜花,他沐浴阳光,汲取雨露,尽其力量却依然没有成为果实,他尽力了,可以无悔了。王安石,一朵没有成为果实的花。大宋王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面对国库的日益亏空,国力的日益下降,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一个书生,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变法的大旗。他要兴修水利,他要方田均税,他要整顿太学,他要整顿的俨然是一个封建制度,是在虎口拔牙。然而他做了,亦无悔了。他失败了,但历史没有记住大宋皇帝,却记住了他。 王安石变法,没有果实,但王安石尽志了就是一朵开不败的花。荆轲,亦是一朵没成为果实的花。秦国强盛,无人与之抗衡,但,为了一个国家,为了一国人民,他,还是走上了那条不归之路。秦国的宫殿,檐牙高啄,士兵手里的矛戟,寒气逼人,嬴政的眼眸,让人不寒而栗。他,没有退却。当图穷匕见的那一刻,他注定了失败。然而,他做过了,尽志了,亦无悔了,从此,他达到了令后人仰视的高度。荆轲刺秦王,没有果实,但荆轲尽志了,亦是一朵不会衰败的花。 王安石,荆轲,他们都尽志了,所以,他们是历史这棵大树上永开不败的花。我们,也即将面临人生的转折,没有人可以预测我们是不是可以成为果实,然而,不管结局如何,我们会全力以赴,尽我志也。力足以至者,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所以,尽管不是每一朵鲜花都可以成为果实,但我们仍要做最鲜艳、最芬芳的那一朵,因为我们沐浴在阳光下,成长在雨露中,我们没有权利怠惰,我们应朝着太阳,坚持自己的方向,尽吾志也。 尽吾志也,虽败亦犹荣;尽吾志也,无果亦无悔;尽吾志也,生命亦发光;尽吾志也,虽不会都成为果实,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亦或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点评: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虽然能激人立志,但是也须辩证的看,光有志而不尽志,那事能成吗?当然,没有志,也无所谓成与不成了,但有志而脱离了实际,则事也难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心身体力行,则事也不一定能成;只有立定切近实际之志,加以坚持不懈的奋斗,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双喜临门江南人家结婚,都通行贴红双喜字,为啥要贴“囍”?传说这与北宋宰相王安石双喜临门的故事有关。那一年,王安石二十二岁,正值大比之年。他赴京赶考,为了方便,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城东舅父家中住宿。刚来到东门,忽然看到马员外门前熙熙攘攘,挤满了人。他抬头一望,只见门楼上悬挂着一只大彩灯,上书一副上联:“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 王安石摇头吟毕,不禁拍手称好:“好对呀好对!”这时,旁边站着的一位老家人连连向他作揖:“哈哈,这上联已贴了好几个月,至今尚无人对出,相公既说好对,请你略等片刻,让我进去禀报我家员外知道,一定求教。”王安石刚才是赞赏上联出得好,不想老家人以为他已对出下联,他因明日要去赴考,今日也无时间思考答对,不等老家人出来,便回舅舅家去了。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上,见试题不难,略加思索,一挥而就。主考大人见他年纪轻轻,才华出众,就传面试,指着厅前的飞龙旗说:“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命他答对。王安石想起昨天看到的上联,正好作对,便随口答道:“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主考大人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好不高兴。王安石考毕,回到舅父家去等待朝廷发榜。谁知刚进舅父家门,只见昨天那位老家人早已在那里恭候:“哎呀,相公昨天我找你好半天,今天才打听到你住在这里,快去快去,我家员外等急啦。”一面说,一面拉着王安石就走。 马家员外一见王安石,急忙施礼让座,取出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请他写答下联。王安石就将刚才主考大人的上联,挥笔写上:“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马员外看他写得龙飞凤舞,下笔如神,十分满意。便吩咐丫环拿给女儿去看。马小姐一看,字体遒劲,对仗工整,含羞应承。马员外大喜,便对王安石说明:“此上联是我独生女为选婿而出,已悬挂半年,至今尚无人应对。现在,为王相公对出,联句成对,姻缘成双。”马员外当即征得王安石舅父同意,选择三日后的吉日良辰,为他们两人完婚。 到了第三天,结婚喜日。忽然,大门外人欢马叫,两个报子前来高声报道:“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头名状元。明日一早,皇上亲自召见,请赴琼林宴!”王安石喜上加喜,顿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与马小姐拜过天地,进入洞房。新娘笑着对王安石说:“王郎才高学广,一举成名,今晚又逢洞房花烛,真是‘大登科’与‘小登科’双喜临门。”王安石听后,哈哈大笑,便将此事经过叙述了一遍,说:“全仗娘子出得好联,下官何功之有!”说罢,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两个斗大的喜字,并排贴在门上,咋一看去,就是“囍”字。接着又吟诗一首: 巧对联成红双喜,天媒地证结丝罗;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从此,结婚贴红双喜,就流传开来,成为喜庆吉祥的标志;不仅是堂上挂个“囍”,大门外贴着“囍”,而且窗花也剪“囍”,棉被、枕头上也要绣上“囍”以得吉祥如意的彩头。 千年褒禅一日游沿着一篇游记而来。还是王安石的那座山,还是王安石的那方洞,但时间已随满山的树叶飘落了近千年。 坎坷逼仄的官道,变成蜿蜒平坦的大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已不在险远,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将褒禅瞬间拉到我的面前,看款式新颖之履踏平了山径的崎岖。慧空禅院正大兴土木,佛塔高过山峰,一缕唐宋的香火飘过2009年的天空。临川先生的像下,我胸中泛起的诗情是如此的渺小。重温那一篇游记,听导游在碑刻的字句间诠释人生。华阳洞前,碑不仆道,其文红艳。侧出之泉流了千年,也洗不净人类的俗愿。一棵长在现代的榆,粗可盈握,因为贯名“摇钱”,被一双双手去摇抚。 涉溪入前洞,逆“临川王某”之游,一迈步,就是其“不得极夫游之乐”之险远。非志也,非力也,乃“物以相之”也。然灯明路坦的洞途,又少了多少“游之乐”与“思之深”,导游三分形似、七分想象的解说,使“有得”显得多么牵强与浮浅。然洞终得天地之造化、鬼斧之神工,自然不以时间的流转和人类的印记,来改变它的美丽与雄奇。自然更因底蕴深厚的人文相得益彰,启迪人类的思想与文化,流芳万古。 听溪水之潺潺,得天籁之音律;抚亿年之石乳,叹岁月之厚重;探幽深之岔洞,思人世之神秘……沿时空之隧道,一路向上。豁然开朗处,已是当年先生四人“拥火以入”之后洞。不见前人身影,但闻叶落声声,清风拂面,瞬间已过千年。下山,仍在一篇游记中彳亍。——摘自2010年7月11日《江淮晨报》作者:方华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