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地坛
作者介绍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转回北京。1974年始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历时七年;其间自学写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文学作品发表。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等。其作品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多全国文学大奖,某些篇章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最受瞩目的是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检查预习
1、喧嚣2、栖居3、颓檐4、盘桓5、堆砌6、滂沱7、愤懑8、惶茫9、磕磕绊绊10、契合11、锲而不舍12、眺望xiāoqītuíhuánqìPāngtuómènhuángKēkēbànbànqìqiètiào
13、譬如14、洁癖15、亘古不变16、倘若17、谴责18、泊19、诡诈20、阿谀21、葳蕤22、挟持23、聆听24、更迭pìpǐgèntǎngqiǎnbópōguǐzhàēyúwēiruíxiélíngdié
25、柏树26、柏林27、黄柏28、时髦29、识别30、标识31、揪住32、畸形33、挥霍bǎibóbòmáoshízhìjiūjīhuò
整体感知
本文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0节)写地坛的安静以及作者与地坛的渊源;第二部分(11—19节)着重阐述写作的意义,并通过写作的意义进一步探寻生命的意义;第三部分(20节)全篇的尾声,照应全篇,呼应开头,再次说明地坛在作家心中的地位。
品析课文
1、第1小节的作用是什么?一是突出了地坛的特点——安静;二是暗示我现在已不常去地坛了,已经离开了地坛,所以说是“想念”。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还要涉及,所以也可以说它是铺垫,是伏笔。
2、地坛的安静是否是万籁俱寂呢?一年四季,自然界各种声音从不间断,因此说“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3、地坛的安静究竟是怎样的?自己经常来地坛,是带着残疾之躯来的,是带着满腹的心绪来的,地坛便也接纳了人世间的忧愁、苦痛与烦恼,所以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地坛的安静是迎面扑来的“清纯之气”、“悠远、浑厚”,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是它的“恒久而辽阔”。它既不完全是客观,更不完全是主观,而是两者的统一。
4、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用“写作的零度”来贯穿。第12小节用了许多《圣经》上的故事来说明人在对生命意义探寻上的疑难、困惑以及人世间的诸种难题来说明写作的意义与重要性。(1)第12节写了什么?
(2)第13节写了什么?第13小节接着说,“写作的零度”并不是不关注现实生活,而是要超脱“现实之网”的羁绊,像许多伟大作家如罗伯一格里叶、贝克特一样去“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零度,看上去本来无意义,但生命既然来了,我们就要给它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这很重要,它说明生命的意义是人给予的,也是人探寻出来的。这看上去有些荒诞,好像本末倒置,但事实就是如此。
(3)第14节写了什么?第14小节,史铁生列举了写作上的种种“异化”现象,如排行榜等等,这种状态下的写作就不再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是去迎合世俗的趣味,写作也不再是写作者自身追问生命意义的需求,而成为其博取荣誉、地位与资本的手段。当写作成为一种权力争夺的是非之地时,那情形是可怕的。
(4)第15节写了什么?文章写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转换,由写作扩大到了生活,扩大到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写作是生命意义的寻求,而人的现实生活也就如同写作一样需要去建立生命意义,而且,后者更重要,更具有生命的现实性。当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遭逢疑难时,就必须回到起点,重新出发,也就是说,人在生活中可能要经常回到零度状态。“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因此,进一步说,回到零度,一方面是为了重新出发,另一方面是对错误以及可能出现的人生的迷途与错位的放弃。
(5)第16节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坛作了对比,想要说明什么?回到零度,也就是回到地坛式的“安静”。在第16小节,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坛作了对比,人世间,为了名声与浮华而争权夺利,而地坛则是安静的状态,那是一种“柔弱”的美德,“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安静”一“零度”一“柔弱”,史铁生在这篇文章的不同阶段用了不同的几个关键词,来说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对人世间种种现象的批判与忧虑,而统领这一切的还是“安静”,其他都是它的不同的表述。
(6)第19节作者在对诸多现象表达了忧患之后,作者进行了总括性的表述,他以自己的写作生活为例,突出了安静的意义。他想要说明什么?对他来说,回望地坛,也就是回望安静,也就会不断认识到写作的意义,不断地放弃许多妄念,回到零度。
5、“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何理解?想念地坛,而不是在现实中走进地坛,当地坛的魂魄已为作家所体认,当地坛的安静已被作家所感受、认同并进入,那么,在现实中是否真要一次次走进地坛就不再重要了,到了这种境界,物我早已合二为一,没有了分别,“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一想到它,人就进入一片澄明之境。——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总结全文
作为《我与地坛》的姊妹篇,《想念地坛》承续了前者对生命的感悟,以自己对地坛的印象、感受和写作生活为起点,论述了安静、零度、柔弱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性,作品批评了当今社会许多急功近利的浮躁,主张人要不断地回到生命的原点,排除干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与有价值的生活。文章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以东西方哲学作为思想资源,议论精湛,发人深省。作者不但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而且具备批判勇气,善于将博大的精神内涵浓缩于有限的字句里,使语言充满哲理,具有格言一样的风格。
作业
1、识记相关的字音、字形;2、完成课后作业。
我们的共同目标!追求人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