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Word文档(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像山那样思考Word文档(2)

ID:1046292

大小:4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2、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教学重点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难点“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  教具准备教室、教科书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及方法设计第二次备课【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面对大自然,郁达夫、高建群们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柳宗元们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齐背《敕勒歌》。●哪位同学知道“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和茫茫的沙漠,在近二十年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环境恶化。  ——开垦种田造成水土流失。   ——沙漠的进攻。同学们分析的是其中的部分原因,我国曾经有一段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草原受到过人为破坏。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国为保护草原、保护植被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每年还有大面积的草原在荒漠化,这中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牧民的过度放牧,草原的牲畜承载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其实,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人们常常会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方极力捕杀,一方是全力保护,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究竟是以经济利益为重,还是多去考虑一下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引发了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板书课题: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                        ●快速地阅读全文。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   请大家体会这一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这声嗥叫是狼对人类捕杀狼的强烈抗议和不满,从“不驯服的“对抗性的”可以看出来。  ——这里表达了狼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叫出了它们抗争的决心,所以是。不驯服的”,含着“蔑视”。  ——这是对死去的同伴的哀悼,所以是“悲哀”的。  ——这声狼嗥饱含着希望与人类和平共处的“深沉的”呼唤。◆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这声嗥叫中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等课文学完后大家会有更深的思考。  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留意的事物有“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他们想到的是死亡、战斗、食物、金钱。◆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有两类事物留意了狼的嗥叫,他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感情成分?◆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文章末段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段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段齐读一遍,这段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含义?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看来狼比人先知先觉,那么它“骄傲”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  ——狼骄傲自己懂得自然规律,悲哀的是人类尚不懂。●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是啊!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只有“像山那样思考”,才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发现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与一般介绍自然、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文章不同?不同在哪里?  ——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较多地用了排比句。●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下面我们再来做几句仿句练习,体会一下排比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尽量以大自然为仿写内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屈身笼中的金丝鸟,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风凛凛的雄狮,也不是气吞万里的猛虎,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只驯鹿。    ——我不是巍立峰顶的巨石,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钟乳,而是风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也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灿烂阳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木是时间的通史,年轮是过去,树叶是现在,种子是未来。    ——森林是树的家园,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动物、鸟儿是森林的成员。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乐章,田垄是五线,稻草人是高音谱号,小麦、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图画,岩石是轮廓,绿树是调子,七彩的花和万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台。云彩是遮幕,太阳是灯光,虫鸟走兽是观众。【课堂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布置作业】1、阅读《寂寞》中的一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主张?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主张进行比照,找出两文的异同。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蛙呜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提示:此段文字主要写了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这样一个愉快的傍晚。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都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当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比如他们笔下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而梭罗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像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像有一反一正的味道。    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  2、我们生活中破坏生态环境的例子还很多,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找出三至五个没有“像山那样思考”造成的危害的例证,对正在发生的事写一封信加以规劝。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狼嗥鹿……猎人        山  客观的思考       “我”希望、恐惧         草原、高山植被       充满生态忧患意识无可挽回地退化       大声疾呼生态价值          生命意义课堂训练: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