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相关读物 童心说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七单元 相关读物 童心说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ID:1042931

大小:1 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相关读物 童心说童稚最美你拿着两个大芭蕉扇,夹在腿间,一前一后,这便是你的车了。没有其他车快,没有其他车样子好,但你的车可以带你翱翔在幻想的天堂中,可以带你畅游在梦想的海洋中。你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所有事情都是如此神奇。你的车便是你的杰作。爽风吹来,带来一片蓝天白云,你要在这里,用你的车前进,奔驰在草原上。有绿树,红花,还有阵阵凉风轻轻地推着你前进。这里,你可以在天空翱翔,可以在地上奔跑,可以在海洋中畅游。此时,你是世界的中心……你的孩童的天真和天马行空的想像使你成为了未来的一颗明星!【注】 画中的孩子——瞻瞻,是丰子恺的长子丰华瞻。著名教授、作家。1.字音辨识遽失(jù)   根柢(dǐ)   湮灭(yān)第15页共15页 懵懂(měnɡ)渊薮(sǒu)2.通假举要(1)龙洞山农叙《西厢》(“叙”同“序”,作序)(2)矮人何辩也(“辩”通“辨”)3.一词多义(1)非(2)辞(3)卒(4)安(5)本4.词类活用(1)药医假病(名词作状语,用药)(2)无人不文(名词作动词,写文章)(3)而事假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做)(4)决定目之为经矣(名词作动词,看,视)(5)文假文乎(名词作动词,写作)(6)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动词作名词,听到的,看到的)(7)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形容词作动词,增多)(8)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形容词作动词,厌恶,憎恨)5.古今异义(1)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2)随时处方第15页共15页 古义:处置,处理。今义:医生为病人开药方或开的药方。(3)决定目之为经矣古义:必然,一定。今义:对如何行动作出决定。(4)矮人何辩也古义: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今义:身材短小的人。6.文言句式(1)童子者,人之初也(判断句)译文:童子,是人的最初阶段。(2)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状语后置句)译文:湮灭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学者。(3)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定语后置句)译文:我又怎么能够找到真正童心未泯的圣人,一起来讨论文学创作呢!个性自由和解放的追求者——李贽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主要生活和活动时期是嘉靖到万历年间,正是明代封建专制集权主义走向极端,理学教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他26岁考中举人,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以后做了20年小官,50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辞官。晚年著书讲学,对当时耿定向之流的道学家多有揭露,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也作了激烈抨击,因而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童心说》第15页共15页 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宣扬永葆真心的经典——《童心说》《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其进步性与深刻性。1.什么是“童心”说?李贽认为怎样才能保持“童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是最纯洁的,未受一点儿污染的,因而他也是最完美的,最具一切美好的可能性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如果丧失了这种自觉的“本心”第15页共15页 ,那么,人就失去了个体价值,人就不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而存在:“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和人性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2.李贽的《童心说》批评了“多读书识义理”对人的消极影响,这种观点正确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童心说》批评了“多读书识义理”对人的消极影响,是针对盲目信从儒家经典的态度而言的。李贽所谓的多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这种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意义。3.“童心说”在当时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二、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第15页共15页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三、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是对个性的自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呼唤;是躁动于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是与初步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确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第15页共15页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曷:如何B.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扬:发扬C.非笃实生辉光也笃:忠诚D.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卒:最终【解析】 “扬”:张扬、显耀。【答案】 B2.下列四项中,是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B.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C.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D.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解析】 李贽的《童心说》主要针对宋明理学蒙蔽人心而言的,故“有道理(道学家之说教)从闻见而入”是“童心”泯灭的主要原因。C、D两项从属于B项,从下文论述的重点也可以看出。【答案】 B3.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篇被时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论文里,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观点是:“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B.李贽认为儿童之心还未受到“道理闻见”的污染,最自然,最真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真诚和自然。C.所谓“童心”,在李贽看来,不仅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文学创作的首要的价值标准。D.李贽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解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童心者,真心也”,即“童心”。【答案】 A第15页共15页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纯粹是真实的,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心。(2)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多懂得仁义道德而蒙蔽了原来的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的书,说那么多的话来蒙蔽学者呢?第15页共15页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第15页共15页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局部探究”第4题句(1)就属于这种判断句)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12题第(2)小题。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写序时,在末段说道:“聪明智慧的人,可千万别讥笑我还保留着一颗童心,这就可以了。”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没有一点儿虚假的,纯粹是真实的,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的人。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有真诚的本性。第15页共15页 童子,是人的最初阶段;童心,是人的最初本性。人心最初的本性为什么可以失掉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人的童心很快就失去了呢?恐怕正值人的童年时,通过耳目得到了视听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就会取代童心的位置而主宰他的内心。当人长大后,有很多道理从视听信息的积累中逐步形成,这些道理又会取代童心的位置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长期发展下来,随着成年人的各式仁义道德和各种信息量日益增多,所谓见识也就日益增多,于是又增加了追逐美名的欲望,而张扬美名的欲望必然取代童心。同时又懂得不好的名声是使人厌恶的,于是便想方设法来掩饰自己的丑行,童心又必然丧失很多。这些道理见识,大都是从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而得来的。古代的圣人哪一个不读书呢?即使不读书,童心依然存在;即使多读书,也是为了巩固童心让他万勿失掉罢了,绝不像后来的学者们,反而因为多读书多懂得仁义道德竟然蒙蔽了原本的童心。学者们既然因为多读书多懂仁义道德而蒙蔽了童心,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书说那么多话来蒙蔽学者呢?童心被蒙蔽之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言不会发自内心;表现在政治管理上,管理就会失掉根本原则;表现在著书立说上,文章词语就不能诚信通达。如果不凭借心灵深处美好的道德修养,如果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实品行的锤炼锻铸,想要求得一句道德真知,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至信真诚的)童心被蒙蔽以后,只剩下道听途说的见识和虚伪的仁义道德来迷惑心灵了。既然只剩下道听途说的见识和虚伪的仁义道德来迷惑心灵,那么所谈论的必定都是道听途说的事情和理论,而不是发自童心的真诚话语。语言虽然精致,与我有什么关系?这难道不是借假人来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章吗?恐怕人要是假的,那一切就都成假的了。由此可知,在社会中往往是用假话与假人交谈,假人就会高兴;把假事告诉假人,假人也会高兴;写假文章与假人交流,假人必定也是高兴的。第15页共15页 没有什么不是假的,就没有人不高兴,(观众围着看戏,圈内为场,)虽然满场都是假把戏,但是看戏的矮子又怎么能分辨呢?即使有天下的至理名言,湮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学者,这种情况难道还少吗?这是什么原因呢?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发自童子般的真心。如果真心常存,那虚假的道德原理就不会通行,虚假的见识就不会成立,没有哪个时代不写文章,没有什么人不会写文章,没有任何创新的文章体裁不可称作文章。那么,写诗歌何必师法盛唐的古诗,做文章又何必效仿先秦的散文。六朝以来,文学体裁先后演变出近体律诗,又演变出唐代传奇小说,又演变出宋金院本,演变出元代四折杂剧,以及二十折的杂剧《西厢记》和长篇小说《水浒传》,到现在又演变出科举应试的文章,当代贤明之人与古代圣人的理论都可以是古往今来的最好文章,不能够以时代的先后评论文章的好坏。因此我从这里推论出:大凡发自真心的都是自然而成的好文章,为什么只懂得一味地推崇六经和《论语》、《孟子》呢?在六经和《论语》、《孟子》中,不是充满了历代史官给予的过高的评价,就是百官们的溢美之词。再不然就是迂腐的儒生和糊涂的学子们,凭着记忆来回想老师的言语,他们记住了开头便忘掉了结尾,回忆起后头的内容却又遗漏掉前面的内容,又凭着他们肤浅的理解,随意写入了典籍之中。后代的学者不经过深入的考察,便认为这些典籍全都出自圣人之口,于是就一定将其看待成为儒家经典,又怎会知道其中大半都不是圣人的教诲呢?即使真的出自圣人的教诲,也总要为了一定目的而发,其目的不过是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开处方,用此来挽救那些糊涂的学子和迂腐的儒生罢了。医治的是假病人,处方又难以固定,真假难辨,这难道可以被认为是突然间产生的、放之四海、涵盖万代而皆准的真理吗?其实六经和《论语》、《孟子》,不过是道学家们的幌子,假人聚集的地方啊,绝不可以把它看成是发自童心的真理。哎呀!我又怎样才能够同真正的圣人、童心未泯的人,一起来讨论文学创作呢!拒绝虚伪,永葆童心第15页共15页 李贽是明代中晚期整个汉民族的良知,他第一个扪心自问:读书立言是为何?人类的本性究竟如何?当时宋代理学已经覆盖了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他本应知道在这个谎言之世如此的思考只能给他带来名声的败坏、舆论的指责和最可怕的杀身之祸。但李贽的思考毕竟是意义非凡的,首先而来的是他对人性的认识。当时的士人恐怕三岁时就能将“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挂在嘴边,而他首先就肯定了人欲的存在。在欲念与邪恶之间显然不至于划上等号,但人显然也不是生而性静的动物。他惊奇地发现,这些历代之士的著书中都是些千篇一律的主干思想,风格压抑。假使持有同样人生态度的人真有那么多,为何在他们之间还存在尔虞我诈而不愿互诉心声?如此证明,这些人只是在极力掩饰自己的本性,以寻求一种毫无意义的共性。这种共性于是成了不成文的法律,为主流社会甚至是中下层社会所共同恪守——这是什么?就是人们为自己戴上的枷锁啊!童心(即人性最初始的共通之处)被湮没在滚滚红尘之中,真诚不复存在,因为我们离它已经越来越远,以至不能看到它本来的面目了。“赤子之心,莽莽尘中,何处觅之?”李贽没有寻找到知音之人,我们却同样要敬佩他的思想的力量,傲然立于几乎空旷无人的中国哲学启蒙运动的风头浪尖上。【应用角度】 “勇敢”“人性”“虚伪与真诚”等。如果自己的女儿和她的同伴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当这样危急且两难的选择出现时,长沙县黄花镇村民肖广果断选择:先救离岸更远的同伴,再将女儿抱上岸。第15页共15页 两个孩子同时落水虽然已经过去了数天,但回忆起那天的场景,肖广依然历历在目。那是个晴朗的下午,自己正在菜地里挑水浇菜。四岁的女儿小欣与邻家五岁的女孩小羽,带着自己两岁的小儿子在不远处的池塘边玩耍。眼看着三个孩子离水塘越来越近,肖广扭头提醒自己的母亲:“您去把孩子们叫回来,我担心他们会去玩水。”母亲张亮球听罢,立即朝水边的孩子们走去。当肖广再回头,往孩子们的方向看,发现塘埂上只剩下小儿子愣愣地站着,而水面上,一圈圈涟漪荡漾开来,夹杂着小孩的哭喊声。与此同时,母亲张亮球也发现了孩子们落水。“有人掉塘里了,救命!救命!”听到呼声,肖广撂下担子,甩掉拖鞋就往水塘边飞奔。先把更危险的扯上来肖广到达岸边发现,女儿小欣跌落在自己左手边离岸约三米处,而邻居家的小羽则在右手边,离岸两三丈远,在水波的荡漾下,小羽的身体越来越往塘中心飘去。肖广看了一眼正在浮沉的女儿,“扑通”一声跳下水,朝着更远的小羽游去。到达其身边时,肖广一把抓住正在挣扎的小女孩,一手将其托起,一手奋力向岸边游去。“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就想着快,快,快!”将小羽放在水边的石阶上,转身再看女儿小欣,水已经渐渐没过其头顶。回忆起救女儿这一幕,肖广又心疼又好笑:他游到女儿身边,一把将其托举到水面,女儿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爸爸,赶快救小羽!”由于抢救及时,所幸两个小女孩均无大碍。【媒评文摘】 1.两人同时落水,无论是谁都要救,但如何“救”第15页共15页 ,不仅仅是一道伦理难题,更是一个考验智慧的难题。体现急救和救援的最大化原则并非是一般先救那些最容易救援的人,而是要尽可能了解当地环境和险情,随机应变做出最优化的选择。这是一种更大的救援智慧,值得专业人员研讨和推广,也值得所有人学习。——《新京报》2.肖广的选择,无疑是舍己救人的“仁爱”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延续。还有杭州勇救坠楼女孩的“最美妈妈”,不顾自己安危托举女童的广州“托举哥”,都是在极短的思考时间内,几乎是本能地选择了帮助别人,而没想到自己。他们的行为达到了道德的高峰。这样的选择,我们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对于能这样做的人,我们不应该投之以冷嘲热讽,却应该报之以最美的鲜花和最多的赞美。——《检察日报》第15页共15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