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与信息技术整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与信息技术整合)

ID:288128

大小:27.2 KB

页数:3页

时间:2008-09-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2、学生分析 这批学生是新课程的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3、环境分析 多媒体网络教室,使学生直接面对计算机,随时可以从网上找取到跟课文有关的资源。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难点 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探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四、           教学方法 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质疑,组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五、           教学资源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 软件:演示软件(PowerPoint)、素材资源 (http://www.yuwen123.com中学语文资源网)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六、           教学程序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整体感悟 (1)    罗布泊情况介绍(自已动手查找相关资料) (2)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查选图片) (3)    罗布泊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查选图片) (4)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播放视频) 这个环节,学生均是先上网查资料,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再参看文本。这样做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提高了学生的动力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放声自由朗读你欣赏的句子。(播放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出示高龄老人图片) 这一个假设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五板块:课外作业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相关网站)   通过浏览网站,更多地了解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           教学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不足之处就是,我把“悟情”作为重点,学生虽然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做到了人文性,但相对于工具性来说的“语文味”廉顾不足。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