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历史3月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历史3月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65358

大小:1.07 M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6-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东省济宁市 2020 届高三 3 月线上自我检测 (一模)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其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分封宗法秩序 B. 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 C. 防止殷商旧族叛乱 D.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中信息可知,西周的环形防线是由同姓诸侯国如“蔡、鲁、燕、晋”组成,主 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比较富庶且战略地位重要,故 D 正确;而“巩固分封宗 法秩序、防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及防止殷商旧族叛乱”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ABC 错误。 2.战国时代,中国的名家讲求辨别名实异同,注重文字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强调论辩技巧。由 此可见,名家与雅典智者学派的相同点在于 A. 忽视评价事物的客观标准 B. 有统一的政治追求 C. 普遍忽视民众的政治需求 D. 仅契合贵族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名家注重文字和逻辑关系,强调论辩技巧,善于语言分析。 这与智者学派注重实利,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的工具,辩论方式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有共同之处,都忽视“评价事物的客观标准”,故 A 正确;材料未涉及二者名家的政治追求及 民众的政治需求,BC 错误;D 与材料无关。3.公元前 118 年,汉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公元前 113 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 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其做法旨在 A. 统一财政经济 B. 打击王国势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方便赋税 征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规定“三官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 货币,其目的是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C 正确;五铢钱的铸造与使用只是货币的统一,不能 体现“统一财政经济”,A 错误;B 不是主旨;D 与材料无关。 4.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 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 A.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 B. 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 C. 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D. 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如“广 通仓、常平仓”的设置,其目的是保障都城长安的粮食供应,B 正确;粮仓的设置不能反映商 品经济的新突破,A 错误;C、D 与材料无关。 5.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 200 年至 1851 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 的是 A. 首次过亿得益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 世界联系加强背景下首次达到两亿 C. 1700 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D. 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到,1600 年中国人口达到了两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新航 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B 正确;生产技术 革命性变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技术, A 错误;1700 年后人口直线上升是因为高产农作物引进,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同时也与赋税 制度改革有关,但不是根源,C 错误;220 年以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国家分裂但 人口是上升的,D 错误。 6.1860 年 11 月,太平天国政权在常熟贴出告示:“谕各业户,各粮户,不论庙田、公田、学 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第二年再出告示:“勒令百长司马,细查田数,尽数补出, 如再隐匿,察出二罪俱罚。”这些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 A. 重视地方经济的恢复 B. 力图恢复传统的经济秩序 C. 注重削弱地主的实力 D. 与农民的关系在日趋紧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征收租税,这表明其“力图恢复传统的经济秩 序”,B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征收租税,ACD 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不论庙田、公田、学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考查 的是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土地政策的理解,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照旧完粮纳税”,《天朝田 亩制度》并未实行。 7.1870 年,清政府修改《大清律例》,规定:“内地奸民在洋行充当通事买办,设计诱骗愚民, 雇于洋人承工。……诱拐已成,为首斩立决,为从绞立决”,“其华民情甘出口……仍准其立 约”。这反映出 A. 诱骗华工出国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清政府以华工出国来讨好西方列强 C. 清政府已初步意识到维护主权的重要性 D. 中国律例的修订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1860 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材料中说明只要华工情愿出国, 的就允许订立合同,这反映了中国律例的修订具有半殖民地色彩,D 正确;19 世纪末列强侵华 的主要手段是“资本输出”,而不是“诱骗华工出国”,A 错误;BC 与材料不符,排除。 8.1921 年,北京大学预科招生文言译白话的题目取材《世说新语》,白话译文言题目取材《儒 林外史》,标点文章题则选了《稼轩词》,这些选材都是一些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 笔记小说。这说明当时的北京大学 A. 具有勇于挑战正统观念的精神 B. 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 C. 西式的教育理念占据主导地位 D. 揭开了反思新文化的序幕 【答案】A 【解析】 【详解】北京大学在招生考试中的选材选是一些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的 做法体现了“挑战正统观念的精神”,A 正确; B 不是材料主旨;C、D 与材料无关。 【点睛】材料的关键词是“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 的理解和读取能力。 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是要稳步地促进相互联系的两个转变。其中 一个转变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另一个转变则是 A. 由半殖民地向独立自主的转变 B. 由专制独裁向民主政治的转变 C. 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 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国胜利后,中国从农业 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C 正确;A 是新中国成立 的意义,排除;B 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排除;D 是三大改造的意义,排除。 【点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两个转变”,考查的是学生对七届二中全会内容的掌握。949 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国胜利后,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10.如表是 15、16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的论述或做法。如表这反映出当时A. 对艺术的人文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B. 对艺术家的赞美成为新时尚 C. 对人文主义 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D. 对人生的目标有了新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中知识分子的论述和做法都强调了绘画中“人的非凡能力”,A 符合题意;文艺 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当时的新时尚,而对艺术家的赞美是人文主义的具体表现之一,B 不是材料主旨;材料未体现“新的理解”,C 错误;D 与材料无关。 【点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论述或做法”,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文艺复兴的指 导思想是“人文主义”。 11.1781 年,美国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杰伊发如表封致各州的公开信,详细介绍了当时的财政 状况,呼吁各州为了共同的福利,向国库交纳应缴的派款,但其呼吁收效甚微。这种状况出 现主要是由于 A. 战争对美国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 大陆会议没有强制性的征收权力 C. 美国各州之间存在着复杂矛盾 D. 各州普遍存在对中央政府的疑虑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1781 年”可知,此时美国是“邦联制”,(大陆会议)中央政府无实权,故 B 正确;ABD 与材料无关,排除。 12.1921 年 10 月 21 日,美国《纽约时报》载文指出,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虽是“明智之 举”,但“如果认为他们能解决问题,就大错特错了”,中国“还没有成长到足以获取尊重和 的显示力量的地步”。这反映出美国的主流媒体 A. 对列强的外交规则有清醒认识 B. 低估了中国人民维护主权的决心和能力 C. 能够正视中国问题出现的原因 D. 为美国逃避国际责任的行为作积极辩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讨论中国问题的时候,中国代表团向会议提出了收回山东 权益的要求,最终中国收回了“日本在一战期间占领的山东”。因此材料中美国的主流媒体“低 估了中国人民维护主权的决心和能力”,B 正确;ACD 与材料无关。 13.1932 年 1 月,美国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取代国家金融公司,该公司有权在取得足够担保的 条件下,向银行、保险公司、铁路公司等工商企业放款。第二年,国会允许贷款给各州救济 失业机构和自负盈亏的公共工程。美国的这些做法旨在 A. 缓解日趋尖锐 社会矛盾 B.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为全面推行新政创造条件 D. 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此时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政府采取了贷款的方式给工商企业、 救济失业机构和公共工程,目的是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D 正确;材料不仅有对救济机构的 贷款,而且还有对企业的贷款救助,故 A 片面;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是胡佛政府时期,而强 化国家对经济干预是罗斯福新政,B 错误;C 与材料无关。 14.如表为 1941~1945 年苏联和德国各个武器门类产量方面的对比表。 的表中数据的对比反映出 A. 苏联具有绝对的军事优势 B. 德国战败是由双方的实力决定的 C. 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卓著 D. 德国的经济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显示苏联各个武器门类产量方面都远远强于德国,这反映了苏联在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化建设成就卓著,C 正确;A 不是材料主旨;德国战败是在盟军的强 大攻击下失败的,其法西斯侵略的性质导致其失去民心,而不是“双方的实力决定”,B 错误; 此时德国实行的是国民经济军事化,D 与材料无关。 15.1959 年 3 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收回北约对法国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同年 6 月,他迫 使美国将运载核导弹的战斗机撤往美国在英、德的基地。1966 年,正式通知北约盟国,法国 结束对北约组织一体化的从属关系。法国的这些做法意在 A. 顺应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B. 缓和西欧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C. 加强西欧国家间的军事合作 D. 提升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法国收回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和脱离北约的做法都表明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 政策,提升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D 正确;材料中“北约”与欧洲一体化无关,A 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国家”及“西欧国家间”关系,BC 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命户部榜谕两浙江西之民:“……近来两浙江西之民多好争讼,不遵法度,有 田而不输租,有丁而不应役,累其身以及有司,其愚亦甚矣。曷不观中原之民,奉法守分, 不妄兴词讼,不代人陈述,惟知应役输税,无负官府。是以上下相安,风俗淳美,共享太平 之福。以此较彼,善恶昭然。今特谕尔等宜速改过从善,为吾良民。苟或不悛,则不但国法 不容,天道亦不容矣。”于是,户部以所谕颁布浙江、江西二布政使司及府州县,永为遵守。 ——《明太祖实录》卷 150 史学界有人认为明太祖的政策背离“唐宋变革”趋势。请结合史实对这一结论做出合理解释。【答案】对材料结论的历史解释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①简要说明“唐宋变革”趋势,如商 品经济发展;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商业政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等。②指出明太祖“榜谕” 的实质,如加强人身控制;强化重农抑商以维护传统经济秩序;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想要避 免贫富不均造成的社会动荡等。③最后应说明明太祖“榜谕”对“唐宋变革”趋势的违背, 如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等。 其他合理的历史解释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唐宋变革”趋势、明太祖“榜谕”的实质及明太祖“榜谕” 对“唐宋变革”趋势的违背等角度回答即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和《东方杂志》分别是清末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两种媒体在 20 世纪初大量刊登关于“十八世纪”的报道和争鸣。“十八世纪”的应用范围始终与世界历史 发展相联系,而中国并未与这一词汇发生直接关联。以下表格是《申报》与《东方杂志》在 1905 至 1911 年间对“十八世纪”的具体刊载情形。 ——据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中国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要求:表述成文, 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 【答案】水平三:能结合材料信息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 确,史论结合,相关解释充分合理。 层次 1:说明晚清中国媒体为何注重塑造“十八世纪”。若从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 深的化;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等角度阐释时代背景,表述合理可。 层次 2:说明晚清中国媒体塑造“十八世纪”的主要特点。若从年份相对集中(1905 年、1911 年刊载数量相对较多,反映其深受中国社会变动影响);涉及面较广;媒体发挥重要作用等角 度阐释刊载特点,表述合理可。 层次 3:说明晚清中国媒体塑造“十八世纪”产生的历史影响。若从促进开启民智、 启迪新知;推动近代化(如促进西学传播、为辛亥革命提供有利条件等);促进报刊业发展等 角度阐释历史影响,表述合理可。 水平二:能结合材料信息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准确,相关解 释基本合理。 水平一:能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解释较为合理。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中国媒体注重塑造“十八世纪”的世界,因为“十八 世纪”的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纪潮流,西方先进国家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了工业革 命并对外扩张;而“十八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潮流,并将成为 列强侵略的目标,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而晚清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不断地探 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由“器物---制度---思想”的全方位变化,也说明向西方学习经 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化过程;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媒体的频繁宣传,其 目的是开启民智,唤醒国人。 18.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根据图片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 以图示中的时间尺度为基点,指出中、美、苏关系演变给中国外交发展空间带来的变化,并 结合史实说明相关变化给中国造成的积极影响。 【 答 案 】【解析】 【详解】据图片信息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对峙,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而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政府是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宣 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了与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又与保加利亚、匈牙 利、朝鲜、捷克、波兰等国相继建交,这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政策,保障新中国的国 防安全有重要意义;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1955 年万隆会议的召开,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国的热烈欢迎,中国与亚非 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加之美国在与苏 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与此同时,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 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的,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这样改善中美关系成为双方的共同要求。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时也推动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西方国家与中国改善关 系,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综 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全方位外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 的社会环境。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欧洲大陆共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牛瘟。相应地,英国也爆发了三次 牛瘟,1745—1758 年的牛瘟影响的范围最广,英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病例。关于这场牛瘟 是如何以及何时传到英国,具体的时间已不得而知。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在 1745 年初,瘟 疫从当地国家,即荷兰或比利时通过进口的牛皮或牛犊进入英国。在 18 世纪,英国本土的牛 瘟全部都来自欧洲大陆。 材料二 1745 年 2 月,首个牛瘟病例在埃塞克斯郡被发现。英国政府于 1745 年 11 月 25 日颁布首个针对埃塞克斯郡这一郡枢密令,提出了应对措施。后来,在议会的授权下, 枢密院不断发布新的枢密令。1746 年 12 月,英国政府应对牛瘟的政策框架基本成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明确应对牛瘟的人员框架,郡一级的治安法官,教区一级为警役等 人,后者需要服从前者的领导;限制生牛的交易和转移,并建立许可证制度;对病牛进行及 时宰杀和掩埋制度;为遵守政府规定处理病牛而遭受损失的农户建立补偿制度。此后,英国 政府又陆续颁布多个枢密令,或对旧有规定做出改动,或制定新的措施,不断完善以上这个 框架。尽管英国政府出台了众多措施来遏制牛瘟的传播,但效果并不理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任有权《英国牛瘟与政府干预(1745—1758)》 (1)说明牛瘟在 18 世纪的欧洲不断流行的经济背景。 (2)概括指出英国应对 1745~1758 年牛瘟的特点,并结合英国的制度特色分析其应对“效 果并不理想”的原因。 【答案】(1)背景: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欧洲内部的经济交流和联系不断增强(世界市场 拓展)。 (2)特点:政府主导;逐渐形成严密框架;逐渐完善应对举措。 原因:维护新贵族利益;应对不力(反应缓慢,失去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被动跟进,没 采取有效的强硬措施)。(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1)背景:据材料“牛瘟在 18 世纪的欧洲不断流行的经经济背景”并结合所学可从 欧洲经济的发展、欧洲内部的经济交流和联系不断增强(世界市场拓展)等方面回答。 (2)特点:据材料“英国政府于 1745 年 11 月 25 日颁布首个针对埃塞克斯郡这一郡枢密令, 提出了应对措施”可知,政府主导;据材料“746 年 12 月,英国政府应对牛瘟的政策框架基 本成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可知,逐渐形成严密框架;据材料“此后,英 国政府又陆续颁布多个枢密令,或对旧有规定做出改动,或制定新的措施,不断完善以上这 个框架。”可知,逐渐完善应对举措。 原因:据材料“英国的制度特色分析”可从维护新贵族利益、应对不力等角度回答。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