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0届高三历史5月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青岛市2020届高三历史5月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65355

大小:1.29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6-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高三年级统一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桃应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法官),瞽瞍(舜父)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 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 何?”曰:“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乐而忘天下。”孟子倾向于 A. 主张治国应当施以仁政 B.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C. 主张治国应当施以法治 D. 不遵守法治而顾全人伦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乐而忘天下”等信息来看,“窃负 而逃”是孟子依据儒家伦理对问题解决办法的假设,说明孟子倾向于德化天下的王道之治, 主张治国应当施以仁政,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孟子区分“庶人”和“大夫”,以及不 同的解决办法,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主张“德治”,排除 C 项;“不遵守法治”说法绝对, 排除 D 项。 2.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 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 汉 A. 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 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 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以 看出,分封制被郡县制逐步取代,秦汉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答案为 B 项;从“虽 封建遗形尚未全绝”来看,分封制没有真正结束,排除 A 项;钱穆探讨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 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 D 项。 3.《明史·食货志》记载:“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缴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 办……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不侵犯地主官僚利益 B. 免征力役为农民减负 C. 简化税制以杜绝腐败 D. 有利于商晶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条鞭法将田赋或力役一律折成银两缴纳的方式,对赋税采用“计亩征银”,有利于 商品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 D 项;一条鞭法清丈土地,使不少地主隐瞒的土地缴了税,排除 A 项;一条鞭法统一赋役,计亩征银,只是改变了方式,没有免征力役,排除 B 项;实行一条 鞭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封建统治的税收,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杜绝腐败,排除 C 项。 4.《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有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A.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 B. 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C.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征服中国 D. 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中的“一起拉”反映的是列强合谋出兵,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从“但是不要 比其他人用力”来看,说明列强之间又各怀鬼胎,各谋私利,故答案为 B 项。“门户开放” 是美国提出的对华政策,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A 项;帝国主义列强在合谋的同时又各谋私利, C 项对漫画信息反映不全面,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5.史学家雷颐认为:改革愈迟,所付出 “利息”也将愈大。然而清廷对此毫无认识,他总是的在下一个阶段才做原本是上一个阶段应做的事情,而且拒不“付息”。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从根 本上导致了 A. 清政府对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力 B. 清政府对改革思想认识不到位 C. 清政府直接被革命的洪流推翻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不愿改革,顽固坚持封建专制制度,导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半殖民地 化程度不断加深,故答案为 D 项;AB 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均排除;C 项中的“直 接”说法错误,清政府是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的方式结束统治,排除。 6.下表反映了 20 世纪初三十年间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指数增长情况表 经济作物 1904—1909 年 1914—1919 年 1924—1929 年 1929—1933 年 棉花 100 127 164 382 花生 100 89 122 122 芝麻 100 200 250 225 油菜籽 100 140 180 187 烟叶 100 132 526 大豆 100 163 179 A. 中国部分经济作物成为出口的大宗物资 B. 中国部分经济作物生产布局不平衡加 剧 C. 中国部分经济作物生产商品化快速发展 D. 中国整体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大大提 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20 世纪初三十年间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都有较大增长,作为经济作物,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说明这一时期中国部分经济作物生产商品化快速发展,故答案 为 C 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出口状况,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作物在各地的生 产状况,不能反映生产布局不平衡,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排 除 D 项。 7.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认为学生的爱国运动特别是采用白话文宣传,对新文化运动有很大的 推动和促进作用,使之从校园传播到了全国。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 治性干扰”。胡适这变化主要由于 A. 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 B. 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 C. 救亡和启蒙相互矛盾冲突 D. 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并最终 取得胜利,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胡适对这一结果不满,因此才有不同时期对五四运动的 不同看法,故答案为 D 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胡适不同时期的观点,不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 排除 A 项;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与胡适看法的变化无关,排除 B 项;救亡和启蒙的矛盾 在当时就有,不是胡适后来看法改变的原因,排除 C 项。 8.1935 年,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两重性的阶级,他们一方 面不喜欢帝国主义,一方面又怕革命的彻底性……在殖民地化威胁的新环境之下,他们的态 度可能发生变化。”毛泽东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B.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与利益诉求 D.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华侵 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在殖民地化威胁的新环境之下,他们的态度可能发生变化”可以看出, 毛泽东认为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背景下,资产阶级也会站在人民一边 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故答案为 A 项;资产阶级态度变化的依据是民族危机加深,而不是中共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与利益诉求,排除 B、C 项;1937 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扩大对华侵略,排除 D 项。 的9.改革开放后,股份制企业发展出现两个高潮时期,1989—1991 年,股份制由“热”变 “冷”,1991 年,党和政府肯定了股份制并强调试点,中国又掀起了股份制发展高潮。这些变 化 A. 体现了乡镇企业兴衰的社会现象 B. 改变了当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C. 反映了现代企业改革的探索历程 D. 推动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股份制由“热”变“冷”,到 1991 年掀起高潮,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探 索,故答案为 C 项;股份制改革针对的是国有企业,并非针对乡镇企业,排除 A 项;股份制 改革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 B 项;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 心的转移,排除 D 项。 10.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时期 外交理念 20 世纪 50 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 世纪 70 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 世纪 80 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 世纪 90 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 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 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 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B. 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 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答案为 D 项;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 A 项;新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方针,排除 B 项;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根据国际形势有所 调整,排除。 11.恩格斯说:“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随着罗马 法的被重新发现,教士即封建时代的法律顾问和非宗教界的法学家之间确立了分工。不言而 喻,这批新的法学家实质上属于市民等级……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这说明 A. 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现成的法律武器 B. 为早期资本主义提供现成法律形式 C. 成为资产阶级法学家们的研究对象 D.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研究批判的对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权,规范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秩序,从材料中的“不言而喻, 这批新的法学家实质上属于市民等级……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来看,罗马法为早期资本主 义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故答案为 B 项;文艺复兴没有利用罗马法为武器,排除 A 项;材 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反封建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作为学术研究,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反映马 克思主义者对罗马法的批判态度,排除 D 项。 12.巴黎公社下设相当于政府各部的十个委员会,制定法律,并讨论决定一切大事,公社委员 执行委员会的决定,并对委员会和人民负责。这说明巴黎公社委员会 A. 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B. 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 兼行行政权和立法权 D. 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的典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制定法律”和“公社委员执行委员会的决定”等信息可以看出,巴黎 公社委员会兼行行政权和立法权,具有“议行合一”的特点,故答案为 C 项;巴黎公社没有 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排除 A 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但没有建立起社会 主义国家,排除 B 项;巴黎公社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来的,排除 D 项。 13.瓦特负责研究工作,企业家博尔顿负责提供新厂房、研究设备、优秀的工匠及样机的试销。 随着新型蒸汽机被制成样机并不断改进,大量资金不断涌入,形成研发—生产一研发的良性 循环。这反映了 A. 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工厂应运而生 B. 蒸汽机发明起源于自然科学的发现C. 研发与生产相结合推动了技术变革 D. 机器的应用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大量资金不断涌入,形成研发—生产一研发的良性循环”等信息可以 看出,对新型蒸汽机的研发与生产,推动了技术变革,故答案为 C 项;改良蒸汽机发明前工 厂制已经产生,排除 A 项;蒸汽机发明起源于生产技术的积累,排除 B 项;工场手工业也属 于资本主义工业,排除 D 项。 14.前苏联女英雄帕夫丽琴科在 1941 年至 1942 年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狙杀了 309 名德军。 1942 年秋天她在访问美国的巡回演讲中说:“先生们,你们不觉得躲在我背后的时间太长了 吗?”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可能 A. 使美国改变了中立政策 B. 推动了第二战场 开辟 C. 强调苏联付出巨大牺牲 D. 使英法改变了绥靖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先生们,你们不觉得躲在我背后的时间太长了吗?”,是批评美国没有参 加在欧洲的战争,从“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可以看出,可能推动了第二战场的开辟, 即推动美国参与在欧洲大陆的对德作战,故答案为 B 项;1942 年秋美国早已改变中立政策, 已参加战争,排除 A 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是呼吁美国尽早开辟欧洲战场,排除 C 项;英法 推行绥靖政策是在二战爆发前后,而此时法国已经战败,英国积极抵抗德国的侵略,排除 D 项。 15.下表是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进程,这反映了 时间 体系 简介 1880—1914 年 金本位体系 金银是唯一的信用担保 1918—1939 年 国际金本位制度 恢复 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本位货币 1944—1973 布雷顿森林体系 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 的年 1973—1976 年 浮动汇率制度过 渡时期 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 1976 年至今 牙买加体系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 强特别提款权等 A. 世界经济全球化 B. 世界格局多极化 C. 经济区域集团化 D. 美国货币霸权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世界经 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和带来的影响,故答案为 A 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尚未形成,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性经济组织,不是反映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 C 项;D 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 第 1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古代素有修成德、服远人的传统,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不绝于史。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问题。 材料一 骞曰:“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 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厦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诫得而以又义属之,则 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 四道并出……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摘自班固《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材料二 和(郑和)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 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围、古里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年余国, 涉沦淏十万能余里……非仗神功,曷能康济。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皆神之助也。……宣德五年, 仍往诸番国开诏……思昔数次皆仗神明抄护之功,于是勒文于石。 ——摘自《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骞对汉武帝的建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接受其建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郑和刻通番事迹碑这一事件加以评价。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王朝的外交理念。 【答案】(1)建议:出使大夏之路应选择从四川经印度到大厦。 意义:有助于加强西汉和西域诸国、西南夷的联系与交流;有助于加强对边疆的开拓和治理;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提供条件。 (2)评价:郑和刻石纪事客观上有助于记录航海事实并传之于世,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实物史 料;郑和刻石称颂神灵天妃对航海的庇佑,但将航海成功归结为神灵庇佑则体现认识的局限 性。 (3)宣扬威德,崇尚和合,讲信修睦,厚往薄来,怀柔远人,和协万邦。 【解析】 【详解】 (1)从材料中的“从蜀,宜径,又无寇”等信息可以看出,张骞对汉武帝的建议是出使大夏 之路应选择从四川经印度到大夏。汉武帝接受其建议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有助于加强西 汉和西域诸国西南夷的联系与交流、有助于加强对边疆的开拓和治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提 供条件等方面来回答。 (2)对郑和刻通番事迹碑这一事件加以评价,可以联系所学并根据材料中的“海道由是而清 宁,番人赖之以安业,皆神之助也”,从有助于记录航海事实并传之于世、为后人留下珍贵的 实物史料,以及将航海成功归结为神灵庇佑体现出的认识的局限性等方面来回答。 (3)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王朝 外交理念是宣扬威德,崇尚和合,讲信修睦,厚 往薄来,怀柔远人,和协万邦,等等。 17.基层治理关乎社会稳定,宋朝以来绅士阶层随着科举改革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在基层治理 中愈加发挥重要的作用。某学校学生就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同学绘制: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图 的材料二 某同学整理:宋朝以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 社会问题 解决方案 方案 提 出 内容 结果 三舍 法 北 宋王安 石 将各地选送的太学生分为三等,层层 培训选拔官员,改革单纯通过考试选拔官 僚的制度。 变法的政治实验失败。 学校 取士 北 宋程颢 通过学校选拔官员并要求由儒家学 者主导文化教育并获得向朝廷推举官员 的权力。 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采纳。 均田制崩溃以 后,国家不能越过地 主阶级直接掌握土 地与农民。宋朝田制 不立,不抑兼并,地 方绅士阶层难以获 得政权,成将自己的 经济、文化力量上升 为政治力量控制乡 村社会,出现了国家 与地方社会脱节的 现象。 科举 理学化 南 宋姚勉 通过科举理学化,让皇帝承认信奉理 学的乡村绅士才是国家选官的恰当对象, 承认他们在乡村社会的文化权力和政治 地位。 理学的最高解释权归皇帝,将升科举、 理学与官学体系结合,秀才和举人成为功名 身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相关历史信息进行解 读。【答案】(1)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通过皇帝制度、官僚机构,到达州县,再以乡绅自治为中 介,延伸到宗族家庭,实现家国同构和中央集权。 (2)均田制崩溃,大地主势力强大,绅士阶层缺乏稳固地位,国家与地方社会治理脱节;王 安石变法通过三舍法取士,但改革最终失败;北宋学者提出的文人主导学校取士的方案未被 统治者采纳;南宋学者试图将科举理学化,有助于绅士阶层获得功名身份;绅士阶层地位的 提升是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 【解析】 【详解】 (1)从《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图》可以看出,自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的特点,是以儒家 思想为主导,通过皇帝制度、官僚机构,州县治理和乡绅自治为中介,再到基层单位宗族家 庭,从而实现家国同构和中央集权。 (2)从“地方绅士阶层难以获得政权,……出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脱节的现象”可以看出均 田制崩溃,大地主势力强大,绅士阶层缺乏稳固地位,国家与地方社会治理脱节;从“三舍 法”“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政治实验失败”等信息,可以得出王安石变法通过三舍法取士, 但改革最终失败;从“通过学校选拔官员并要求由儒家学者主导文化教育并获得向朝廷推举 官员的权力”“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采纳”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北宋学者提出的文人主导学 校取士的方案未被统治者采纳;从“理学的最高解释权归皇帝,将升科举、理学与官学体系 结合,秀才和举人成为功名身份”可以看出,南宋学者试图将科举理学化,有助于绅士阶层 获得功名身份;从材料总体信息可以看出,绅士阶层地位的提升是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5 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欲强国必须强民,欲强民必须强 体”、“惟其以尚武之精神”,加强军队将士身体锻炼。1902 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 遵循“仿洋改制”,“德、智、体”三育并重,主张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体育,将体育 普及于全体国民、服务于全体国民,积极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加强女子体有从而实现中国“人 种”的改良。 ——摘编自《康有为体育思想考析》 材料二 苏区到处都在进行体育比赛,发展红色体育运动……陕甘宁边区通过实行三三 制、精兵简政、土地改革、大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进行根据地建设……延安军民自力更 生办体育,一方面结合军事训练开展射击、制杀、投掷、越障碍、跑步等活动,另一方面开 展各种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把适当的生产运动体育化,把大众习作的东两体育化。1942年李富春在《新华日报》上指出:每个人都要有能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要经常的进 行……120 师“战斗队”、抗大总校、“八办”等曾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共同开展体育活动。 ——摘编自《延安体育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有为的体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的性质并说明盛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仿照以上问题,补充设计一个思考题。 【答案】(1)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影响下,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的体育思想涉及军事、 学校、社会体育等领域,糅中西文化为一体,反映了时代特征,将体育作为改良政治的重要 手段推动了戊戌变法,冲击了旧有的教育制度,促进了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推动了妇女 解放。 (2)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原因:苏区体育的奠基;陕甘宁边区建设;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广泛的群众基 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延安精神的影响。 (3)示例一: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体育发展的深远影响。 示例二:根据材料示一二,概括近代体育发展的特点。 【解析】 【详解】 (1)对康有为体育主张的评价,根据材料中的“仿洋改制”可以看出受到西学的影响,从“将 体育普及于全体国民、服务于全体国民”可以看出将体育作为改良政治的重要手段,从“积 极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可以看出推动了妇女解放。然后根据分析材料得出的信息并联系所 学,从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2)联系所学可知,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盛行的原 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苏区到处都在进行体育比赛,发展红色体育运动”“延安军民自力 更生办体育”“一方面结合军事训练开展射击、制杀、投掷、越障碍、跑步等活动”等信息 并联系所学,从苏区体育的奠基、陕甘宁边区建设、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广泛的 群众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延安精神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3)材料一二反映的都是近代体育,因此可以确定“近代体育发展的深远影响”“概括近代 体育发展的特点”等问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毛泽东在 1961 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到: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对了 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 而不是更弱了。 ——摘自《毛泽东年谱》第 5 卷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闸释。(要求:表述成文,主题明确,史论 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主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阐释: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1953 年,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到 1957 年底超额完成,社会主义 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1953—1956 年进行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 1956 年中共八大胜利召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 中的高速度,提出了总路线,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迅速 发展,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 1959—1961 年三年经济困难。1960 年冬, 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取得了巨大成就。 总之,1949—1961 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成就是主要的。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和 材料一反映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1949—1961 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问题。从“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可 以看出,总体上是在前进,成就是主要的。因此可以确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 展”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从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 倾错误的危害两方面来说明。解答本题要做到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80 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的 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 的……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 最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蘅译《帝国 年代:1875—1914》 材料二 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 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 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摘编自 1989 年福山《历史的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列强改变世界的方式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驳斥福山的观点。 【答案】(1)方式:经济(黑奴贸易、工业革命)军事(扩张与掠夺、殖民战争)和政治(资 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等多种方式并用。 影响:一定时期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碰撞、交流、互鉴;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原料、 市场和资金;确立了西方对东方的统治,欧洲成为了世界“中心”;同时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 来巨大灾难,但客观上带来先进文明;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示例: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文明是多元共生的,福山认为人类社会终结于资本 主义的观点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符合现实。 说明: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题有所创新,且言之成理,教师可酌情赋分。 【解析】 【详解】 (1)联系所学可知,西方列强改变世界的方式是经济、军事和政治等多种方式并用。其影响 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 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从对人类文明交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世界 体系、西方在世界上地位等积极影响,以及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巨大灾难等消极影响两方 的面来回答。 (2)从材料中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 式’”可以看出福山的观点。联系所学唯物史观可知,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文明是 多元共生的,因此福山认为人类社会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观点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符合现实。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