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抚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附答案Word版)

ID:261471

大小:264.07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4.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下图的虚线 所示)。其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宗法秩序 B.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 C.防止殷商旧族叛乱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5.春秋时期,“工商食官”逐渐被冲破。一批新兴私营工商业主逐渐拥有庞大资产, “贵” 的阶级外,又增加“富"的阶级,“贵"“富"由合一走向分离。这一变化促成 社会结构由贵贱等级转向为( ) A.城乡之间的国野之分 B.地主和农民的阶级鸿沟 C.士农工商的职业区分 D.君主与平民的统治结构 26.唐御史中丞宋璟,常常在朝堂之上评论朝廷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 敕璟外任,璟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 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这说明( ) A.女性执政受到质疑 B.监察权具有独立性 C.御史制度存在弊端 D.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文科综合试卷 第 6 页(共 14 页) 27.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 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 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 A.提出要建立民主政治 B.否定君主制的合理性 C.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D.未能摆脱时代的局限 28.下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 200 年至 1851 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 较为准确的是( )A.首次过亿得益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世界联系加强背景下首次达到两亿 C.1700 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 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 29.维新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 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这可以用来说明慈禧太后意图( ) A.以有限变法谋富强 B.还政予光绪帝全权 C.借口变法实施政变 D.与维新派达成共识 30.1920 年 11 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 成立。该工会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形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表 明当时( ) A.工农革命联盟已经形成 B.工会直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C.强调无产阶级团结斗争 D.国民大革命进入发展新阶段 31.1958 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职工总数从上年度的 3100 万剧增至 5194 万。 1961 年,中央又作出大幅度精简职工的决策。随后两年,全国共减少城镇职工 2546 万人。这一变化( ) A.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 C.导致后来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整顿 D.说明当时生产力不足以支撑快速城市化 文科综合试卷 第 7 页(共 14 页) 32.下表是 17 世纪中叶到 18 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有 阅 读 能 力 的 人 占 法 国 总 人法 国 妇 女 的 欧 洲 年 平 均 出 版 普 通 人 藏 书 口的比例(%)识字率(%) 新书(单位:部) 量(单位:本) 17 世纪中叶 29 14 约 1000 1—20 18 世纪中叶 47 27 约 4000 20—100 表格中的信息反映了( ) A.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推动欧洲文化的进步 B.妇女地位的提高得益于工业革命推动 C.印刷术传入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突飞猛进 D.启蒙运动使社会形成重视文化的风尚 33.20 世纪初,内阁成为英国宪政制度的核心。内阁将一些有可能发挥多种职能的不 同权力结合在一起,使英国政府体系达到了统一。英国强化内阁制( ) A.使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破坏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偏离了正常民主政治轨道 D.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34.美国经济史专家哈罗德.H.福克纳曾不无自豪地说:“(20 世纪初)美国农业一次 收成,就可以把比利时王国的一切连同国王一起买到手,两次收成可以买进意大 利……五次收成,就能把俄罗斯帝国从沙皇手中买进来。”这主要说明( ) A.先进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B.产业革命推动美国农业产值的攀升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升了美国的经济竞争力 D.美国确立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 35.美国电影《白夜》描写了追求艺术和自由的芭蕾舞演员罗德钦科从苏联逃到美国, 而 为了政治和社会信仰的美国黑人踢踏舞演员格林伍德则从美国逃到了苏联,但格林伍 德被克格勃秘密地作为人质,与一名被捕的苏联间谍进行交换,回到了美国。这表 明( ) A.冷战并未阻断国际交流 B.电影成为新交流媒介 C.美苏之间对抗局势缓和 D.意识形态的软性输出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978--2002 年企业所有制结构文科综合试卷 第 11 页(共 14 页) 1998-2002 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20 世纪 70年代,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 连续执政 18 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 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并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13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改革措施的异同点。(12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西方文明是近代文明历史演进过程的主角,其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总结了八个西方文明的 特征:宗教、语言、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机构、个人主义、希腊、罗马古典 遗产。鸦片战争后,中国文明与来自西方的近代文明全面接触,古老的中国开始慢慢吸收融 合近代文明。其中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法治”、“代议机构”和“个人主义”。 ——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从材料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教育从洋务派创办各种“洋务学堂”起,就开始落地生根。1904 年 1 月,清廷批准《奏定学堂章程》,一直延用到 1911 年清朝覆灭,秉承的宗旨是“忠君”与“尊孔”。袁 世凯为自己当皇帝复辟帝制,重新尊孔,在教育方面更是通令恢复学校祀孔典礼。面对这种 情况,“全国教育联合会”讨论、研究新学制,胡适在新学制草案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1922 年 11 月 1 日,北京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新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 “壬戌学制”。该学制基本参照美国学制,以小学、初中、高中的“六三三制” 取代了原来 的小学、中学“七四制”。直到现在,依然实行“六三三”制。它还提出了七条教育标准:发 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 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这些措施都深刻影响着当 时中国的社会发展。 ——摘编自雷颐《壬戌学制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壬戌学制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壬戌学制的积极作用。(6 分) 46.(15 分)【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视其为德国东部领土,并于 1955 年 推行哈尔斯坦主义,即: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建交,联邦德国期望依靠 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经济衰退, 以及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迫使联邦德国的政治家们从 60 年代 开始酝酿一个新的东方政策。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维利.勃兰特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出任政府外 长和政府总理,他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统一。1969 年勃兰特出任政府总理,继续推行缓 和政策,最终完成了新东方政策的转变。勃兰特说:“我们的东方政策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 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新东方政策”的意义。(6 分) 47.(15 分)【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代闽侨传奇”黄乃裳,1849 年生于福建闽清。在近代社会剧变的背景下,他 大力倡导革除妇女缠足等。1876 年,与友人合作在福州创办第一批新型学校:福音、培元、英 华。1897 年春,黄乃裳入京参加会试落第,留京不归,参与维新变法运动,协助林旭筹建“闽学 会”,自筹资金创办福建近代第一份报纸《福报》。后又主编出版《福州音普通字教科书》, 在 福州方言区推行普通话:戊戌政变后,避祸返闽。1900 年,黄乃裳确定婆罗洲诗巫(今属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为移民垦殖目的地,先后在福建闽清、古田等地招募大量垦农,移民诗巫, 黄乃裳 和垦民们“食与共席,睡与同榻,凡平生所未尝之苦楚,无弗尽尝”。1911 年武昌首义后,黄乃 裳参与领导福州革合党人的起义行动。袁世凯复辟后,他更是积极奔走,反对帝制。黄乃裳一 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对其家庭成员产生深刻影响,其三弟黄乃模随邓世昌于甲午海 战时以身殉国: ——摘编自《闽清县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乃裳被誉为“一代闽侨传奇”的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归纳黄乃裳一生体现的精神品质。(6 分)文综历史 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D C B D B A C D D D B D 41.(1)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 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 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势。 (6 分)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展 与深人;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7 分) (2)同: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6 分) 异:英国采取大规模出售国有企业方法(私有化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部调整。中 国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 分) 42.示例一 论题:西方近代法治文明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法治进程。(3 分) 阐述:中国传统文明中只有基于人治的法制建设和制度,而无基于民主的法治理念和传统。 近代以来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社会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对传统的专制体制和思想产生了巨 大的冲击。清末新政中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这是中国 近代步入民主法治时代的形式上的标志,但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统治秩序,因 此对民权的保障和对皇权的限制都是极为有限的。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了民众享有的权利,仿照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 现代政治体制,是中国近代民主法治进程的里程碑,但由于其不符合国情,运行缺乏社会基 础和政治基础,最终沦为一纸空文。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颁布了多部宪法,尽管实践效 果有限,但每届政府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逆民意,不得不颁行宪法为执政“依据”以顺 从民意,这说明中国社会的法治精神和宪政观念在不断增强,宪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9 分) 论题二:西方代议制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3 分) 阐述:近代以来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发展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中国国门洞开后,先 后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次的学习过程,其中制度层面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西方资 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康 梁领导的维新变法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解放了国人的思想。清末新政时期预备立宪,代议 制民主成为立宪派的共识,但由于改革落后于革命,最终清政府未能挽救自身命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资产阶级的宪法,实行资产 阶级代议制,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9 分) 45.(1)前期教育改革奠定基础;旧的教育思想严重束缚社会发展;政府的重视;新文化运动 的推动;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美国教育制度的影响。(9 分) (2)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有利于提升国民素养;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 会风尚改变:推动了教育近代化;推动了社会发展。(6 分) 46.(1)原因: 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60 年代以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70 年 代后美国经济开始衰退;在两极格局中展示独立的灵活的外交政策;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吸取历史上德国统一的经验与教训,谋求以和平手段推动德国走向统一。(9 分) (2)意义:新的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推动了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变化;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分裂的德国走向统一。 (6 分) 47.(1)原因:创办报刊,推行普通话,致力于发展地方教育文化事业;积极参与晚清社会 改良和革命;移民垦殖,泽被民生;传播社会实业、革命进取等进步思想。(9 分) (2)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矢志利他,服务大众;不畏艰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移风易 俗,言传身教,身为楷模。(6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