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江西省瑞金一中高三高考历史押题卷(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届江西省瑞金一中高三高考历史押题卷(解析版)

ID:258635

大小:104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5-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江西省瑞金一中 2019 年高考历史押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诸国的变法使基于血缘关系的贵族世袭制逐渐被基于君主意志的军功官僚制替代,权力的天平偏 向了君主一方。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 礼乐秩序逐渐崩溃 B. 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C. 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时间定位为战国时期,其主旨为此时权力天平向君主一方倾斜,贵族血缘政治逐渐被替代, 这体现了地方分权体制逐渐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故 D 符合题意;A 项礼乐秩序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 意;士阶层崛起的确是战国时期存在的现象,但是材料侧重的并非士阶层,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 “最终确立”,C 不符合题意。 2.汉文帝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把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权力下放民间,使得诸侯、豪强、大 商人“訾至巨万”,以至于出现国家政权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的现象。这一现象 A. 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C. 反映了地方势力 强大 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汉文帝时期“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权力下放民间”,出现了“国家政权离不开地方经济 的支持的现象”,由此说明盐铁私营提升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力量,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发展,故 C 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是汉初的基本政策,但与材料信息不符,A 不符合题意;B 项侧重强调盐铁私营对经 济恢复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 B 不符合题意;“三大权力下放”使地方豪强势力大增,加之 封国现象的存在,威胁到中央集权,D 项不符合题意。 3.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 的- 2 - 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到明清时期谏官与监察制度合一,形成单一的监察 体系,这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致,故选 D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并不能 说明效率的提升,故 B、C 两项错误。 4.《宋刑统·盗律》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如“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 人登时杀者勿论”;有敢于“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者,计所烧减价,并赃以强盗论”;“恐吓取人财物 者,准盗论,加一等”,材料体现 A. 宋代政府惠商的经济政策 B. 宋代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 C. 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 宋代法律体系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宋朝对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说明宋代政府实行惠商的经济政策,故 A 正确;宋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确立新的经济观念,B 错误;宋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无 法体现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 C;材料只是反映了宋代部分惠商政策,不能体现宋代法律体系完善,排 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刑统·盗律》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紧扣 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重农抑商政策分析解答。 5.1901 年前后,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 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一现象说明 A. 维新思想已成社会共识 B. 国人民族意识日渐觉醒- 3 - C. 梁启超开始对清廷不满 D. 西方学说已被广泛接受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可知,国人已经能够 区分“朝廷”和“国家”;由“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可知,国 人关注社会的进步;由“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可知,国人的民族意识日渐觉醒。由此可知,B 项符 合题意;“已成社会共识”太绝对,A 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的史学观点,无法反映出其政 治观点,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午饭反映“被广泛接受”,D 项不符合题意。 6.1913 年,孙中山试图改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并向其宣 誓绝对服从;1924 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入党誓词中要求“全党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 致遵行”。这表明其 A. 缺乏真正的民主意识 B. “三大政策”由来已久 C. 革命思想出现了倒退 D. 希望强化革命的领导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全党党员守则 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可知,孙中山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强化革命的领导力量,D 项符合题意;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其中“民权主义”是其核心,A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 项不符合题意;由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不断进步,C 项不符合题意。 7.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 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 B. 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C. 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 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 4 - 【答案】B 【解析】 【详解】20 世纪 30 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 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故答案为 B 项。对传统文化应当辩证看待,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不能说明 日趋理性,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主导这一趋势,排除 C 项;D 项没有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排 除。 8.1980 年,步鑫生接任濒临破产的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采取“联产计酬制”的做法,按照完成定额好 坏对工人进行考核,实行实超实奖,实欠实赔,超产得奖不封顶,欠产扣赔不保底,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他这一做法 A.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 B. 引入市场化管理冲击了企业僵化的局面 C. 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 D. 旨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改革开放初期,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在海盐衬衫总厂进行企业改革,创品牌、闯路子,努力搞 活经营,严格内部管理,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B 项符合题意;步鑫生采取“联 产计酬制”的做法,是借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A 项不符合题意;《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是 1984 年通过的,故 C 项不符合题意;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 1992 年以后国企改革的目标,D 项不符合题意。 9.古罗马曾设置专门法官处理民事纠纷,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私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 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思一致为契约基础。这说 明,罗马法 A. 在法官学者的推动下不断革新 B. 特别重视个人的权利义务 C.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D. 继承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答案】C 【解析】 为- 5 - 【详解】依据材料中“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私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 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思一致为契约基础”可知,罗马法涉及经济 交往内容,说明罗马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故答案为 C 项。AB 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革新 和重视个人的权利义务,排除;D 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与材料中罗马法涉及经济交往活 动不符,排除。 10.1832 年到 1867 年,英国有十届内阁因下院的不信任投票而倒台。1867 年议会改革之后形成一个常规: 大臣必须是两院中的人,首相则必须来自下院。迪斯雷利首相曾说:“全部国家权力都集中于下院。”这 说明,当时的英国 A. 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B. 责任内阁制已名存实亡 C. 首相权势被明显削弱 D. 议会垄断国家一切大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可看出英国的下院可以制衡内阁、大臣、首相,是国家权力的集中地,这说明议会权力 至上的君主立宪制日益走向完善,故 A 项符合题意;责任内阁制是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题干中内阁因 下院不信任投票而倒台及大臣和首相必须来自议会,充分说明了英国推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故 B 项不符合 题意;题干中只是强调首相必须来自下院,且 19 世纪中期,伴随着两党制的完善.首相权势逐渐增大,故 C 项不符合题意;国家权力集中于下院只是强调议会权力较大,并不说明议会可以垄断国家一切大权,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11.有学者在评价美国政治制度时说,联邦依靠他们使各州服从,而各州则依靠他们抵制联邦的过分要求。 公共利益依靠他们去抵制私人利益,而私人利益则依靠他们去抵制公共利益。……只要人民同意服从法律, 他们就力大无穷;而如果人民无视法律,他们就无能为力。材料中“他们”属于 A. 政府首脑 B. 最高法院 C. 参众两院 D. 联邦宪法 【答案】B 【解析】- 6 -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各州与联邦政府、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需要独立的司法部门来协调,联系所学 可知,最高法院司法权独立,与行使行政权的总统和行使立法权的国会分权制衡,最高法院既不代表政府 首脑,也不代表地方,而只代表宪法和法律权威,故排除 D,B 项符合题意;总统代表联邦政府利益,各州 不可能靠总统抵制联邦,A 项不符合题意;参众两院由各州代表组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各州在联邦事务中 的利益和话语权,与材料不符,C 项不符合题意。 12.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稳步上升;而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复苏乏 力,国内贫富差距扩大,民众的不安全感和被剥夺感不断增长,民族主义情结滋生,政府在对外政策上表 现为国家利己主义。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 导致发达国家处于日益不利地位 B. 缩小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C. 扩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 D. 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构成了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有所增长,而发达国家的力量有所削弱,在政策上的反全球化倾向 正是发达国家极力维护旧的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表现,故 D 项符合题意;发达国家的经济 衰退是经济周期性的正常波动,经济全球化只是起到了加剧波动的作用,不能因此就认为是经济全球化使 发达国家处于不利地位,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是否缩小,B 项不符合题 意;C 项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不完整,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41、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5~47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上海物价稳定。除了少数年份因丰歉 偶有涨落外,粮价相对稳定在这个水平。……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进口,使松江等地手工纺织业开始衰 退。鸦片进口量骤增,从 40 年代中叶的每年 4 万多箱至 50 年代每年约 7 万箱。十余年中,进口鸦片总数 达七八十万箱,合三四亿银元。尽管中国茶、丝出口量直线增长,但外贸价格受外商、买办商人的控制, 致使白银外流,物价(米价)上扬。 材料二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国民政府退出上海,上海成立日伪政府……至抗日 。- 7 - 战争胜利。这一时期是物价狂涨时期,米价从每石 238 元涨至 150 万元,上涨 6302 倍,且上涨率逐年递增。 日伪政府成立米统会,企图限制黑市,平抑米价,结果食米来源越来越少,米价则愈涨。民国三十三年底, 黑市米价每 500 克竟达 5 万元以上,黑市煤每吨涨至 20 万元以上。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 1978 年前,在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上海市的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 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1993 年,按照国家规定,上海放开粮油购销价格,食品价格才上涨明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上海价格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上海米价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伪时期上海米价疯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米价变动的积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物价变化的认识。 【答案】(1)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买办商人控制了中国外贸,导致白银外流;晚清政局动荡、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2)影响:加重了上海市民的负担;加速了日伪政府的倒台;进一步激发了国人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扩 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阻碍了上海近代化的发展。 (3)意义:稳定了上海的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政权;推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转变;加快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增加了上海市民的市场意识;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认识:物价的变化与社会政局、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国家必须加强对物价的宏观调控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上海米价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进口, 使松江等地手工纺织业开始衰退”“但外贸价格受外商、买办商人的控制,致使白银外流,物价(米价)” 可概括出晚清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买办商人控制了中国外贸,导致白银外流,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 晚清政局动荡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上海米价的影响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日伪时期上海米价疯涨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日伪政府成立米统会……米价则愈涨”“黑 市米价每 500 克竟达 5 万元以上”可概括出加重了上海市民的负担、加速了日伪政府的倒台,再联系所学 知识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上海近代化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 1978 年前”“由政府统购统销”“1993 年”“上海 放开粮油购销价格”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助于巩固新生政权、转变经济体制、融入世界市场,以及丰富和 发展邓小平理论等方面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从材料中米价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物价的变化与社会 政局、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现代中国对米价的调控可得出国家必须加强对物价的宏观调控.- 8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8 年 9 月,长篇小说《活着》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其中许多情节反 映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地主少爷徐福贵年轻时嗜赌成性。把家里的田产和家产全部输光,变成租地为生的佃户。之后,福责 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被解放军俘虏,后被释放回到家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贵分到了五亩地, 过上了踏实的日子。到了 1958 年,福责家那五亩地全划到了公社名下,只留下屋前一小块自留地,村长也 改称队长了。队长每天早晨在村口吹哨,村里男男女女都扛着家伙到村口集合,分头去干队长分派的活。…… 多年后,福贵的儿女及女婿相继意外死亡。外孙苦根和福贵一起生活,过了半年,村里将一亩半地分给福 贵。福贵没法像从前那样混在村里人中间干活。现在田里的活是不停地叫他,他不去干,就谁也不会去替 他干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 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你所提取的情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慨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情节:村里将一亩半地分给福贵,福贵没法像从前那样混在村里人中间干活,现在田里的 活是不停地叫他,他不去干,就谁也不会去替他干。历史现象: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慨述和评价:1978 年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粮食获得大丰收,后来这种政策逐渐被推广到全国,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实行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首先,根据小说的梗概提取情节。然后,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 如从政治上,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济上,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最后,调用相关史实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自李悝撰《法经》以来,个人作律盛行,如萧何作《九章律》、叔孙通作《傍章》、张汤作《越 宫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诏陈群、刘邵、韩逊、庾嶷、荀说等人纂修《魏律》。汉初实行尚简的立法 精神,约法省刑,到汉魏禅代之际,汉律十分繁杂,“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余条,七百七 十三万余言”,魏律按照“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原则,实行律、令分编,将原来的傍律、单律、章句- 9 - 等归并到正律中,废除一些有名无实的旧律,将各项律令中同类的条目合并为一律,又于律外再修编魏令 一百八十余篇,分为州郡令、尚书令和军中令三大类,内容涉及民治、吏治和将治,属于行政法规。汉律 中具律在第六篇,具律规定罪名条例,是律文的总则,既不在篇首,也不在篇末,魏律改具律为刑名,置 于篇首,统领全文,“律始于刑名者,所以定罪制也”。这种体例遂成此后封建法典的定制,也与现代法典 总则在前相吻合。 ——摘编自刘笃才《论魏晋时期的立法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编撰魏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律编撰在立法史上的影响。 【答案】(1)个人作律盛行,法律杂乱;汉律繁杂,为断案带来困难;部分律令有名无实。 (2)开创了集体修订法律的先例,为后世所借鉴;在编纂体例上总则在前,影响后世法律编写体例;条文 简要,开始就繁至简的转变;律令分编,开始刑法与政令的分离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个人作律盛行……等人纂修《魏律》”,可见个人作律盛行,法律杂乱;由材料“汉 魏禅代之际,汉律十分繁杂”,可见汉律繁杂,为断案带来困难;由材料“一些有名无实的旧律”,可见部 分律令有名无实。 (2)根据材料中由个人作律到多人纂修,可以分析出开创了集体修订法律的先例,为后世所借鉴;根据材 料“律始于刑名者,所以定罪制也”可分析出在编纂体例上总则在前,影响后世法律编写体例;根据材料“律 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废除一些有名无实的旧律”可以分析出律令分编,开始刑法与政令的分离,同 时还可以得出条文简要,开始就繁至简的转变。 16.(20 世纪世界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 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种植烟草、蓝靛 和棉花为主……奴隶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 年 4 月, 南北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 ——摘编自李惠胤等《略论“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名狼藉,战后加强联 邦权力和威权是顺理成章的逻辑发展……推进了美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南北战争以统一战 争始,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在战争期间颁布的宅地法……就是用革命的手段,以最有利农民的方 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废除了黑奴制直接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障碍,土地问题的解决直接推动农业资本- 10 - 主义经济的发展。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还利用政权,通过“南方重建”等行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第一 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美国梦,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飞 速发展的时代。 ——摘编自余志森《南北战争结束 150 周年记:美国崛起的开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战争对美国崛起所起的作用。 【答案】(1)原因: 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或:南方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的 发展;或南北方在土地、市场、关税等问题上矛盾尖锐。)②美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导致南北矛盾不断激 化,是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③美国人把州权奉为至上,各州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和立法权,分裂主义 和地方主义势力强大。④黑人奴隶制的存在和不断扩大成为美国现代化的障碍,它的存废成为南北一切矛 盾的焦点。⑤1860 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各邦觉得无望,纷纷退出联邦, 这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2)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联邦权力,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废除了黑奴制,解决了农业土地问题, 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加快了南方等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根据“美国南 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美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导致南北矛盾不断激化,是 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根据“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 名狼藉”得出美国人把州权奉为至上,各州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和立法权,分裂主义和地方主义势力强大; 根据“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得出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南北一切矛盾的焦点;根据“林肯当选总 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得出林肯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2)根据“南北战争以统一战争始,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得出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联邦权力, 废除了黑奴制;根据“以最有利农民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废除了黑奴制直接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障碍”得出解决了农业土地问题,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根据“通过‘南方重建’等行动,大力发 展资本主义,……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得出加快了南方等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 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 - 材料:在 19 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中,尤其在美国内战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政治 问题,导致这些社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劳资矛盾激化。1914 年 1 月,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亨利福特 宣布:将把工人的工作时间减至 8 小时,同时提供每天 5 美元的工资待遇,这是原先 2.34 美元日薪的两倍 多。这意味着福特公司每年将为此多支出近 1000 万美元,而当时它的年利润也刚过 1000 万美元。有经济 学家批评福特:“把《圣经》的精神错用在工业场所,拿博爱主义做幌子来争取人心。”美国乃至整个世 界都为之震惊。这个企业家竟然为工人增加了一倍多的工资,而且是在没有受到罢工等任何暴力事件影响 的情况下。但亨利福持却反复强调,给工人以高工资“是效率问题绝不是慈善行为”,而“工人也无须感谢 雇主”,因为“这是一个公平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世界”。事实上,当年年底,福特公司的利润 就上升到了 3000 万美元。 ——摘编自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亨利福特调整劳工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亨利福特劳工改革措施的实质以及该措施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 本主义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在不断完善。 (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局部调整。 影响:劳资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工人待遇的 提高又扩大了市场需求,福特公司因此获得极大的收益。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在 19 世纪 工业化进程中,尤其在美国内战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出现了大 量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导致这些社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劳资矛盾激化”、“将把工人的工作时间减 至 8 小时,同时提供每天 5 美元的工资待遇,这是原先 2.34 美元日薪的两倍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亨 利·福特调整劳工政策的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 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在不断完善。 (2)实质:根据材料“但亨利·福特却反复强调,给工人以高工资“是效率问题绝不是慈善行为”,而“工 人也无须感谢雇主”,因为“这是一个公平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亨利·福 特劳工改革措施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根据材料“将把工人的工作时间减至 8 小时,同时提供每天 5 美元的工资待遇,这是原先 2.34 美元 日薪的两倍多”、“事实上,当年年底,福特公司的利润就上升到了 3000 万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亨 利·福特劳工改革措施产生的影响有:劳资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人的生活水 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工人待遇的提高又扩大了市场需求,福特公司因此获得极大的收益。 的 的- 12 -- 13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