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黄岛区)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黄岛区)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ID:257963

大小:63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5-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页 1 青岛西海岸新区高中 4 月模拟试题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 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 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 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 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2.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比较下表内容, 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 B.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 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 D..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 3.《齐民要术》强调,优题速享种葵应“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三十亩”,种芜菁要“近市良田一 顷”,种胡荽要“近市负郭良田一亩”,种红蓝花也要“负郭良田一顷”。这一农学认识主要源于 A.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C.精耕细作农业的探索 D.农业商品化生产实践 4.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 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史料 A 《诗·齐风》:公田“维莠骄骄”。 《国语·周语》:“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 草间,攻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第页 2 C. 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 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 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 A.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 B.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 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D.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 6.如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况(单位:万两)。据此可知 A. 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被政府实际控制 C. 资金不足是民族工业最大困境 D. 政府为实现自救积极创办近代工业 7.1916 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庆祝活动的纪录。正如某报道所称:“共 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新文化运动已席卷全国 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 C.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 D.复辟帝制行为有违潮流 8.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 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 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的历史事件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C.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D.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9.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可以推知 A. 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 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 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第页 3 10.下表所列史实说明 1949 年以前 部分学者 主张“体育救国”“体育强国” 1952 年 6 月 毛泽东 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0 世纪 50 年代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反对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错误 做法,甚至不惜退会 A.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 B.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 C.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 D.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挖掘 11.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 “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这说 明 A. 民主政治造就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 B. 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它的文明 C. 文化发展促进人文主义的对外传播 D. 城邦制度促进了公民创造力的发挥 12.俗语即方言。但丁认为拉丁语是人工的,而俗语是自然的,俗语要比拉丁语高贵。但是,但丁认可的 “光辉的俗语”必须是中枢的、宫廷的,而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材料说明 A.俗语成为思想解放重要依托 B.人文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C.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 D.文艺复兴带有阶级局限 13.1928 年初,斯大林连发指令,要不遗余力的“打击粮食商贩和富农”,“逮捕投机商人和囤积粮食的富 农”,用严酷的刑罚惩戒“苏维埃政权的破坏者”,以震慑中农。促使斯大林发出这一指令的主要因素是 A.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激化了社会矛盾 D.战时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仍然存在 14.1920 年底,李达发表《社会革命底商榷》一文,认为社会革命的目的在于推翻有阶级特权的旧社会,达 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非妥协的直接”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 好……譬如一千八百七十一年法国地方自治团在巴黎干的猛烈运动。”这表明他认为,巴黎公社 A. 历史意义得到广泛认同 B. 引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 造成了社会的极大破坏 D.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样板和实践 15.如表为二战后美国部分科研机构或职位设立时间表第页 4 该表格说明,二战后美国 A. 国家干预继续推行 B. 科技发展主要服务冷战 C. 科技发展领先世界 D. 推动了知识经济的诞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16.(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代的笔记文)(成书于 1095 年)有一则笑话:顷有秉政者, 深被眷倚,言事无不从。一日御宴,教坊杂剧为小商,自称姓赵名氏,负以瓦瓿,卖沙糖。道逢故人,喜 而拜之。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小商弹指叹息曰:“甜采你即溜也,怎奈何!”左右皆笑。俚语以王 姓为“甜采”。 材料二 《马可·波罗行纪》,亨利·玉尔的辑译记载:“在这座城市归属大汗之前当地人不懂得如何制 作精糖,他们只是习惯于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即变成黑稠糊。” 材料三 元代官修《农桑辑要》甘蔗一节有云:“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并收编了详细的“煎熬 法”,是将甘蔗“压挤取汁”之后,“即用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 无令烟火近锅。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用瓦盆一个,底上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 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极好者澄于盆;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 ——以上均摘自《读书》2019.9 (1)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什么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得出什么重要信息?(4 分) (2)你认为上述关于沙糖的叙述是否真实?以三则史料的价值为依据说明理由。(6 分) 17.(11 分)(2020·福建福州高三期末·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托先秦古文经典, 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形成古文经学。他们从现 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 保存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今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政 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 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 ——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 第页 5 材料二 咸丰年间,古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并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 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途”,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患之书,治经当探求圣 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 ——李军《论清代夸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汉朝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分析西汉今文经学受到尊崇的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源思想特点,说明其影响。(5 分) 1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和《东方杂志》分别是清末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两种媒体在 20 世纪初大量刊 登关于“十八世纪”的报道和争鸣。“十八世纪”的应用范围始终与世界历史发展相联系,而中国并未与 这一词汇发生直接关联。以下表格是《申报》与《东方杂志》在 1905 至 1911 年间对“十八世纪”的具体 刊载情形。 ——据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中国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 19.(12 分)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904 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 1910 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 24 个。工商业者在拥护 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商会参与了收回 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 革。 ——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 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武汉成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1926 年底,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 江中游。轰动世界的大革命在这里进入高潮,继而大革命在这里彻底失败,继而土地革命又从这里开始。 ——摘编自田子渝《武汉曾是赤都》 的第页 6 材料三 1957 年 10 月 15 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 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 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 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 设人才。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1954 年 2 月 6 日)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3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能够在武汉进入“高潮”的历史条 件。(4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5 分) 20.(10 分)下表 世界近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发展变化大事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盛斌、黎峰的《世界格局变迁中的金融体系变革》 采用一个新的尺度,对近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是第页 7 解析版 1. 【答案】D 【解析】 通过材料“夷夏之辨”在战国时期被遗弃了,实际上反映出战国时期统一的民族心理的形成,故 D 正确; A 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于秦汉时期,排除 B; 材料未涉及到尊卑秩序,排除 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族观念。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统一民族观念的形成。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统一心理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 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 【答案】C 【解析】 通过史料 A“公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通过史料 B“分地则速” 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田大量出现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 出现和确立,故 C 正确; 材料信息并未说明小农经济,排除 A; 材料未涉及到农业耕作方式,排除 B; D 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 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 【答案】D 【解析】 ABC 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作物主要是经济作物,而且要求种植距离市场要近。所以体现了农业商品化。D 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近市良田一顷”“近市 负郭良田一亩”。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成熟的表 现。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5. 【答案】A 【解析】 A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B 项不符合题意,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 的特征; 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第页 8 D 项不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有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唯一机 构、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 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分析。 6. 【答案】D 【解析】 从表中可知,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于官府出资、官僚商绅出资,表明政府为实 现自救积极创办近代工业,故 D 正确; ABC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 况”。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 利于社会进步。 7. 【答案】D 【解析】 A 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B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C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信息“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体现了辛亥革命后民主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了历史潮流,D 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 往年所可比”。 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 【答案】A 【解析】 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场运动应该是指大革命,结合大革命的史实,我们可知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 的势力。 B.结束 2000 多年的皇帝制度是辛亥革命。 C.完成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应该是解放战争。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应该是五四运动。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大革命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民主革命的过程特征。 9. 【答案】B 【解析】 A.材料没有看出工业布局是否均衡。 B.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获得了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在当时农业的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应该是在实施计划经济之前。 D.出现冒进的现象应该是在第 1 个 5 年计划以后。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 1 个 5 年计划,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第页 9 10. 【答案】A 【解析】 A.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发展体育的重视,能够看出体育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B.发展体育张扬国威,只是材料一部分的意思不完整。 C.材料看不出人民体育体制的建立。 D.材料不光是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教育事业,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教育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1.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的文化十分繁荣,这主要和城邦制度造成的宽松思想环境有关,D 正确; A 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未对比希腊文明和其它地区的文明,B 排除; C 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结合古希腊城邦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希腊城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体现的是城邦促进文化的发 展。 12.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光辉的俗语”必须是中枢的、宫廷的,而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可以看出但丁认为中枢 的、宫廷的俗语是光辉的,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说明其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故 D 项正确。 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的传播,故 B 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斗争拉丁语,故 C 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光辉的俗语”必须是中枢的、宫廷的,而下层人民的俗 语则是低劣的”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以但丁思想为背景材料考查文艺复兴及其局限性,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 的能力。 13. 【答案】A 【解析】 “打击粮食商贩和富农”,“逮捕投机商人和囤积粮食的富农”,用严酷的刑罚惩戒“苏维埃政权的破坏 者”,以震慑中农”表明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 A 正确;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已废除,故 CD 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打击粮食商贩和富农”,“逮捕投机商人和囤积粮食的富农”,用 严酷的刑罚惩戒“苏维埃政权的破坏者”,以震慑中农”。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 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14. 【答案】D第页 10 【解析】 “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譬如一千八百七十一年法国地方自治团在巴黎干 的猛烈运动”表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样板和实践,故 D 正确; ABC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是“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譬如一千八百 七十一年法国地方自治团在巴黎干的猛烈运动”。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巴黎公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答案】A 【解析】 题干显示“原子能委员会、国家科学基金会”等相关科研结构或职位先后有政府设立,体现了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故 A 正确。 B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 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知识经济在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故排除 D。 故选:A。 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模式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原子能委员会、国家科学基金会等。 本题考查美国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6. 【答案】 【小题 1】(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沙糖的材料”可知,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用 来硏究沙糖的主题。第二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可见北宋时期,普通 人日常使用的糖是糖浆状态;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他们只是习惯于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 即变成黑稠糊”可见直到元代一些重要制糖产地所生产的糖仍然是黑稠浆即沙糖;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 “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可见《农桑辑要》中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稠浆是沙 糖的最终形态。 (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则源于宋代笔记文笑话集,以亲历、亲见和亲闻来反映 了宋代日常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史料意义。第二则《马可•波罗行纪》是元代马可波罗的长篇游记,记载 沙糖是黑稠浆,印证了沙糖是液态糖。第三则《农桑辑要》属于官修农书,认为沙糖是流质的,正与前两 则信息吻合。这三则史料相互印证,符合历史孤证不立的般原则,所以关于沙糖的叙述是真实的。 故答案为: (1)用来研究中国沙糖的历史。第一则史料,北宋时期,普通人日常使用的糖,是糖浆状态;第二则史料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证明了直到元代,一些重要制糖产地所生产的糖,仍然是黑稠浆,即沙糖;第三 则史料《农桑辑要》中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稠浆是沙糖的最终形态。 (2)真实。第一则源于笔记文笑话集,反映了一个时代日常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史料意义。宋代以史料 笔记一类为最发达。其主要特点在于多就“亲历”、“亲见”和“亲闻”来记叙本朝的轶事与掌故,内容 较为切实,不乏第一手资料。第二则《马可•波罗行纪》是元代马可•波罗的长篇游记,世界学术名著之一, 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典籍。记载沙糖是黑稠浆,印证了沙糖是液态糖。第三则《农桑辑要》属于现存最早的 官修农书。认为沙糖是流质的,正与前两则信息吻合。这三则史料相互印证,符合历史孤证不立的一般原 则。所以关于沙糖的叙述是真实的。 【小题 2】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沙糖的 材料”及材料一中“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材料二中“他们只是习惯于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第页 11 却后,即变成黑稠糊”;材料三中“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的主旨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三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北宋人王辟之《渑 水燕谈录》(宋代的笔记文)”“《马可•波罗行纪》”“元代官修《农桑辑要》”,并正确掌握史料的作 用及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论 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7. 【答案】 【小题 1】(1)一问根据材料一“..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 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于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 的保存者..视孔子为教育末、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 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从文字与传本、研究方法、 对六经认识及对孔子评价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服务现实政治、儒学发展及隶书字体特点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西汉令、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 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可知魏源思想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二问结合所学从关注 现实、推动儒学更新及向西方学习进行分析阐述。 故答案为: (1)区别:文字和传本不同(前者古篆文,后者隶书);研究方法不同(前者重文字训诂,后者重阐发应 用);对六经认识不同(性质不同,排序不同);对孔子的评价不同。 原因:服务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儒学自身的发展);隶书字体易于接受传播。 (2)特点: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 影响:发扬了今文经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促进了传统儒学的更新;引领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启发了一批 先进知识分子面向世界,向西方学习) 【小题 2】 【解析】 (1)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根据题干“..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 古文的经典..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于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 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视孔子为教育末、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 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魏源与《海国图志》,根据题干“西汉令、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治经当探求 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本题注意从材料从提取有效信息进行解答。 18. 【答案】 本题属于历史评述题,依据表格信息中《申报》与《东方杂志》在 1905 至 1911 年间对“十八世纪”的具 体刊载情形可以看出反映了 20 世纪初中国学习西方政治、经济,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从背景、特点以 及影响进行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 评述:背景:近代随着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同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为了救亡图存,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并不断深化。 特点:受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影响(受社会政治变动的影响);涉及面广泛;媒体发挥重要作用。 影响:十八世纪中国学习西方促进中国思想解放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近代中 国报刊事业的发展。 【解析】第页 12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主旨,抓住题干时间“1905 至 1911 年 间”,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学习西方的背景、特点和影响分析即可。 本题以《申报》与《东方杂志》在 1905 至 1911 年间对“十八世纪”的具体刊载情形为背景材料考查近代 中国学习西方相关知识,理解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 掌握。 19. 【答案】 【小题 1】(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革命形势推动、清末新 政、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本小问的条件,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轰动世界的大革命”是指国民大革命时期,其条件结 合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共合作以及工农革命运动的推动等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的因素,依据材料三的时间,结合所学从一五计划的推动;政府的重视;苏联的技术指导; 科学家和人民的努力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三“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 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结合所学可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京广铁路南段与北段连成一线,对促 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 (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推动;清末新政;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实业 救国思潮的影响。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国共合作的推动;工农革命运动的有力支援。 (3)因素:一五计划的推动;政府的重视;苏联的技术指导;科学家和人民的努力。 意义:使京广铁路南段与北段连成一线,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题 2】 【小题 3】 【解析】 (1)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本小问,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晚清时期时代特征从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 级革命形势推动、清末新政、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本小问,依据材料二可知,大革命是指国民大革命,结合其背景分析。 (3)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时间,结合所学从一五计划的推动;政府的重视;苏联的 技术指导;科学家和人民的努力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近现代武汉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 【答案】 从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上主要国家实行的货币体制以及世界金 融体系的发展变化。划分金融体系的依据可以从是否实行金本位制。以哪个国家为主导,以及用两次世界 大战来作为标准进行划分。 故答案为: 示例一: 以金本位制为标志的国际金融体系。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最大的工 业品生产基地、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建立并主导了以金本位制为标 志的全球金融体系。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削弱。金本位制难以为继。 以美元本位制为标志的国际金融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英国等国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大第页 13 大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1944 年夏,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 金融体系应运而生。它规定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 定。 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金融体系。 20 世纪 70 年代,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实行 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 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示例二: 英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最大的工 业品生产基地。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建立并主导了以金本位制为标 志的全球金融体系。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削弱,金本位制难以为继,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一直在 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英国等国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大 大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1944 年夏,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 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主导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确立。 多元化趋势下的国际金融体系。 20 世纪 70 年代,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实行 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 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金融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示例三: 19 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最大的工 业品生产基地、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1816 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 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建立并主导了以金本位制为标志的全球金融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削弱,金本位制难以为继。除英联邦国家与英镑形成固定的比价关系外,许多国家都 确定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关系,国际金融体系处于混乱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英国等国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大 大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1944 年夏,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 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主导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确立。它规定实 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20 世纪 70 年代,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实行 美元与黄金的自由浮动。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 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金融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要求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 素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划分金融体系发展阶段的标准,可以用金本位的标准,也可以用主导国的标准, 还可以用时间阶段的标准。第页 14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