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9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宁夏2019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ID:255795

大小:124.3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5-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据《史记·殷本纪》载,从开国之君成汤到亡国之君帝辛共 17 代 30 王,其中以弟继兄为王 者有 14 王,以子继父为王者有 10 王。而《史记·周本纪》指出,自文王到幽王共 12 代 13 王,有 12 王为嫡长子继位。据此可发现 A. 商朝时期是嫡长子继承制之滥觞 B. 周朝的王位继承争议已经杜绝 C. 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分封制的核心 D. 宗法血亲是商周政治重要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文王到幽王共 12 代 13 王,有 12 王为嫡长子继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体现了商朝主要以兄终弟及为主,而周朝自文王以下到幽王,12 王均为嫡长子继承为王, 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故 D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其中以弟继兄为王者有 14 王,以子继父为 王者有 10 王”可知,商朝时期主要以兄终弟及为主,而不是嫡长子继承为主,故A 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共 12 代 13 王,有 12 王为嫡长子继位”可知,这时期主要以嫡长子继承为主,但 王位继承争议没有杜绝,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而不是分封制的核心,故 C 选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导致王朝覆灭的重大农民起义几乎都首发于黄河流域,这是 小麦种植最悠久的地区,由于耕作条件不良,一旦土地兼并,往往导致农民起义;而水稻的 种植区则相对泰平,因为南方有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观点 A. 违背基本的唯物史观 B. 体现独特的历史解释 C. 忽视一定的时空逻辑 D. 缺乏科学的家国情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观点认为农耕条件不良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体现独特的历史解释, 故选 B;材料中观点体现出一定的时空逻辑和唯物史观,排除 AC;材料信息与家国情怀无关, 排除 D。 3.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 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 翔实的资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 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C. 经济中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 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时珍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 民间有效的单验方,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说明《本草 纲目》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 B;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中心转 移”的问题,排除 C;材料信息与“市场机制”无关,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 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4.黄宗羲赞叹“东汉太学三万人……公卿避其贬议”,主张主管太学的“祭酒”应位同宰相, 天子、宰相、百官都需定期到太学听祭酒评论政治得失。这反映出 A. 士人干预政治的愿望 B. 黄宗羲不满宰相把持朝政 C. 理学官方地位的沦丧 D. 明末清初政治的民主倾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天子、宰相、百官都需定期到太学听祭酒评论政治得失”可知,黄宗羲主张 士人参与政治,体现了士人干预政治的愿望,故选 A;材料不能看出宰相把持朝政,排除 B; 清朝时期,理学仍然是官方哲学,排除 C;明请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子、宰相、百官都需定期到太学听祭酒评论政治得失”,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 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 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 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孙中山割辫表明了坚持改良主义的立场 B. 黎元洪割辫体现了其人坚持革命的倾向 C. 袁世凯割辫反映了民主科学已深入人心 D. 三人割辫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答案】D【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时期的割辫体现出的是革命的精神,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割辫都折射了近代 民主革命成为潮流,D 正确;孙中山割辫表明了革命的立场,A 错误;黎元洪属于旧官僚,显 然不倾向于革命,割鞭子显然是处于无奈,B 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口号,袁世凯 割辫是欺骗革命的需要,C 错误。 6.下表是 1918 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关于全国农户占有土地比例的统计。对此表格的解读较为合 理的是 类别 户数(户) 百分比 10 亩未满 85 42.7 10 亩以上 12,611,998 26.4 30 亩以上 7,651,575 16.0 50 亩以上 4,625,096 19.7 100 亩以上 2,467,648 5.2 合计 47,708,602 100.0 A. 土地私有化的状态下土地兼并不断 B. 土地私有化状态下小农经济占主导 C. 精耕细作仍是近代农业经营 模式 D. 地权的转移与分散加速土地私有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格信息看出,1918 年占有土地在 30 亩以下的农户占有 69%以上,说明小农经 济大量存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 B 正确;材料表明,100 亩以上的户数只有 5.2%,说 明土地兼并不严重,A 错误;表格信息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地权的转移 与分散加速,排除 D。 7.徐州撤退时,国民党军各部竞相丢弃辎重,唯恐漏入包围圈。某少尉直截了当地说:“不准 的备便衣才是傻子啦,你认为突过江南就有办法了吗?中央政府都已准备搬家了啦!”上述情 形最有可能发生于 A. 1947 年末 B. 1948 年初 C. 1948 年 7 月 D. 1949 年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徐州撤退时”“你认为突过江南就有办法了吗?中央政府都已准备搬家 了啦”可知,这里指的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失败的场景,此战役结束时间是 1949 年 1 月 10 日,选项 D 正确;1947 年末、1948 年初、1948 年 7 月淮海战役尚未开始,排除 A、B、C。 8.1984 年,上海市、天津市获得了自行审批总投资在 3000 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大连市获 得了审批 1000 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这主要得益于 A.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 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1984 年,我国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上海市、天津市、大连市都属于被开放的沿 海港口城市,故选 B;上海市、天津市、大连市都不是经济特区,排除 A;90 年代对外开放格 局形成,排除 C;1993 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 D。 9.如图是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社会关系简图。据此分析,雅典社会发展前七 世纪末——前六世纪初 A. 需要解决财产与权利关系 B. 应重点关注外国人与奴隶权益 C. 必须消除贵族与平民界限 D. 应进一步细化社会阶层的划分【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的雅典社会中,平民上层有财产却无权利,下层平民因为财 产问题有可能沦为奴隶,所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财产与权利,故选 A 项;外国人与奴 隶不是当时雅典的公民,所以不属于重点关注的问题,排除 B 项;当时要解决的应该是财产 与权利问题,而不是取消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和细化社会阶层划分,排除 CD 项。 10.《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 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 70 多个议案,对此, 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 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 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 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 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 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 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 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中央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 分立”,三部门之间分权制衡,但是在关乎国家利益和统治集团利益的问题上三部门之间是共 同合作的,材料信息就体现了美国政治的这一特点,C 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A 项明显不符 合题意,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美国 1787 年宪法史实,排除;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符合 题意,排除。故选 C。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 1787 年宪法 11.有历史学家指出:“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 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 式”。下列西方社会的发展场景,不是这一现状促动而成的是 A. 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B. 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了勾勒人类未来的深思 C. 英国出台《十小时工作日法案》以增加社会福利D. 工人运动勃兴并出现经济诉求与政治要求同存的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摇滚乐等现代主义音乐成为主流音乐,时间与“工业革命” 不符合,但符合题意,故选 A;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了勾勒人类未来的深思,指《共产党宣言》, 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不符合题 意,排除 B;工业革命后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勃兴,英国政府为了缓 和阶级矛盾,出台《十小时工作日法案》以增加社会福利,CD 都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符合 题意,排除。 12.如图是有关二战结束后初期世界形势的漫画《美国式的“合作”》。该漫画可用于揭示 A. 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反苏 B. 欧洲一体化步伐加快 C.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目的 D. 美欧之间的关系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图片可知,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受到美国控制,这主要是马歇尔计划的 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扶植和控制欧洲,欧洲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受美国控制, 故选 C;通过“美国式的合作”可以看出材料叙述的主旨不是反苏,排除 A;图片中,西欧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受美国控制,并不能体现出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 B;材料信息“合作”不能 反映出美欧之间关系恶化,排除 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有一个非常惊人的“胚胎发育”模式,大多数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经历 了这个阶段。在 16﹣18 世纪的英国,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 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劳动密集型的 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19 世纪晚 期,美国、德国采用电力与化工等新技术,大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巨型私企有效调控重工业 的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从而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老老实实地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1978——1988 年,中国乡镇企业数量 增长了 12 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 14 倍,GDP 占比从 14%上升到将近 50%.1988﹣1998 年, 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 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 的需求。从 1998 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通 过基础设施升级、高新技术创斯、高铁联网大动脉,逐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 颈,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崛起现象,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工业 革命到现在接近 250 年,但目前只有 10%的人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 自己的工业革命,意味着又多了 20%的人能够进入现代工业文明。 ——摘编自文一《伟大 中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答案】(1)同:都经历乡村(镇)企业发展的原始工业化阶段;都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 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厂;都以轻工业为中心;都大力拓展商品市场;都得到政府支持。 异:英国以市场为主导,中国主要依靠政府引领:英国经历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中国经 历了建国以后工业化探索的曲折;英国依靠自身进行技术积累,中国借鉴西方科技成果以及 成功经验。【 (2)特点:起步晚,尚未完成;政府主导导;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交叉进行。 意义: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国力提升,和平崛起;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有益 探索;有利于世界工业化的整体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异同和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意义,主要考查学 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的 的(1)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英国的“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 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用劳动密 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和 中国的“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 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的不同点,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以根据“从 1998 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 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其意义 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先秦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 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秦汉时期:外来食物黄瓜、菠菜、 胡萝卜、简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升”。 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两宋时期:“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 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元明清时期:忽必烈力主 的“测羊肉”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 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顺治、康熙时 代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阐述: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 汉时期,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文化,隋唐实行科举 制,饮食文化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体现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 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元明清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吸收了蒙满民 族气息并打上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烙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凝聚了时代气息,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解析】 【详解】论题,据材料“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贵族饮食……外来食物……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 食……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例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阐述,再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先秦时期宗法 制与分封制特征、秦汉时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隋唐社会阶层流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 移、元明清时期蒙满民族气息和全球物种交流等方面予以阐述。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950 年, 接收天主教会在华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取缔天主教会在华的一切特权。全国接受外国津 贴的 20 所高校,其中燕京、金陵等 11 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东吴等 9 所学校改为人民自 办的私立学校,政府予以补助。1950 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 业大学。一些高校陆续聘请苏联专家学者。国家有组织地翻译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 材和教参,仅高校翻译出版的教材就有 1391 种。从 1950 年开始,我国高校同波兰、捷克、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互换留学生,1951 年 8 月第一批派 375 人到苏联留学。1952 年,高等工 科院校从 31 所增加到 47 所,工科招生量增加 11 倍。高等院校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 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摘编自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案】(1)主要内容:没(接)收教会在华学校;建立人民公办、自办(私立)学校(或 新民主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国家互派留学生;聘请苏联专家;仿效苏联制定教学计划、大 纲,翻译苏联教材(或仿效苏联教育模式);仿效苏联进行院系调整;发展专门学校,重点培 养工业人才。 (2)意义:贯彻和实践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或贯彻了“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巩固了政 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教育;适应了国家工业化(或一五计 划)的需要。 【解析】【详解】(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接收天主教会在华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同时将接受 外国津贴的大学改为公办,“沪江、东吴等 9 所学校改为人民自办的私立学校,政府予以补 助”同时在苏联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 教育改革在学校方面没(接)收教会在华学校;建立人民公办、自办(私立)学校(或新民 主主义教育);留学建设方面,1950 年起,我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互派留学生;在教学方面,“一 些高校陆续聘请苏联专家学者。国家有组织地翻译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参, 仅高校翻译出版的教材就有 1391 种”可知我国聘请苏联专家,同时仿效苏联制定教学计划、 大纲,翻译苏联教材(或仿效苏联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因此在招生和学 校建设方面,根据材料可以得知发展工科院校,重点培养工业人才。同时仿效苏联进行院系 调整。 (2)意义:根据所学,结合第一问中改革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体现了 国家外交方针中的“一边倒”政策,有利于巩固政权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自办了一批大 学,有利于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教育;大量培养工业人才,发展工科院校,有利于我国工业化 建设的需要。 16.材料 1945 年 9 月 22 日,美国公布与《波茨坦公告》精神大体一致的《日本投降后 美国初期对日方针》,作为美国占领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指出占领日本的两个最终目的:一是 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二是最终建立一个和平的、负责任的日 本政府,该政府尊重他国权利,支持体现联合国宪章之理想与原则的美国目标。为实现这两 个目标,手段之一就是“日本解除武装且实行非军事化一。随后,通过天皇和日本政府解除 了本土及海外 711 万日军的武装;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大东亚省等二 批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机构;废除了《国防保安法》、《军机保护法》、《治安维持法》、《治安警 察法》等一系列为天皇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服务的法令;取缔了在乡军人会、大日本政治会 等 147 个法西斯主义团体;根据《波茨坦公告》对战争罪犯的处罚规定,分三批逮捕了包括 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在内的战争疑犯 108 名,并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定罪。解 除了 20 余万与军国主义有牵连的人物的公职。 ——摘鳊自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非军事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非军事化”的影响。 【答案】(1)背景:日本战败;美国军事占领日本;对日占领政策的制定等。 (2)影响:铲除了军国主义体制;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减轻了日本的军事负担;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为随后的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实现等 【解析】 【详解】(1)根据“1945 年 9 月 22 日,美国公布与《波茨坦公告》精神大体一致的《日本投 降后美国初期对日方针》,作为美国占领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指出占领日本的两个最终目的”并 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日本战败、美国军事占领日本和对日占领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探讨相关背景。 (2)根据“通过天皇和日本政府解除了本土及海外 711 万日军的武装;解散了大本营、 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大东亚省等二批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机构;废除了《国防保安法》、 《军机保护法》、《治安维持法》、《治安警察法》等一系列为天皇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服务的 法令;取缔了在乡军人会、大日本政治会等 147 个法西斯主义团体;根据《波茨坦公告》对 战争罪犯的处罚规定,分三批逮捕了包括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在内的战争疑犯 108 名,……解除了 20 余万与军国主义有牵连的人物的公职”等内容可从铲除军国主义体制、打击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减轻日本军事负担、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为日本民主改革创造条件和 有利于美国利益实现的方面进行总结。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赫德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极力“赞助”,并且善于在官场周旋,因而获得了清政府 的赏识,1863 年,他被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当时,中外贸易不断发展,海关收入逐渐增加。 1876 年,清政府同英国订立《烟台条约》时,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却以赫德为帮办。在中法 战争中,赫德竟成为订立《中法新约》的重要角色。在美国公使的鼓励和支持下,赫德“在 政界从事隐蔽的活动”。凡是公使不能出面成不便出面干预的事情,往往由他出面活动。当时, 陈炽就指出其罪行“海关厘税岁入三千万,仰其鼻息以为盈虚。引党类数百人,糜工资百万, 渐而阴持朝议,显馆邦交……英君主授以男爵,功在彼国,其事可知。”后来,任命赫德为 总海防司之职的主张虽未成为事实,但他的权势继续有增无减。控制中国海关 48 年之久。 ——《赫德与晚清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德能长期控制清朝海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赫德活动的认识。 【答案】(1)原因:为清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帮助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为列强争取利益,获 得列强的支持与帮助;有一定的个人才能,结党官宦势力。 (2)认识:赫德 活动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清朝统治腐败不堪;尽管赫 德给中国带来一系列近代化元素,但国家主权应由中国掌握;迎合了西方列强的侵华要求, 的加剧了对华掠夺。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赫德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极力‘赞助’,并且善于在官场周旋,因而 获得了清政府的赏识”、“在中法战争中,赫德竟成为订立《中法新约》的重要角色”、“显 绾邦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帮助清政府镇压人民的反抗、列强的支持、个人的才能等方 面来分析出答案。 (2)依据材料“中外贸易不断发展,海关收入逐渐增加”“控制中国海关 48 年之久”并结 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