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宁夏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ID:255793

大小:125.5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5-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一、选择题 1.在对先秦时期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当时已有专门的排水系统。如二里头木结构排水暗沟、 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这说明 A. 先秦时期各地存在密切联系 B. 先秦时期农业灌溉技术发达 C. 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很先进 D. 先民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先秦时期的古城就已有专门的排水系统。这说明先秦时期的居民非常重视日常生活 中的排水,即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故 D 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先秦时期各地存在密切 联系,故 A 错误;材料信息和农业灌溉无关,故 B 错误;没有对比的信息,不能得出城市建 设中基础设施很先进,故 C 错误。 2.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 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 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 D. 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而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依据所学 知识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故 B 正确;察举制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故 A 错误;“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故 C 错误;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地主豪强势力发展,故 D 说 法错误。 3.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 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 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A. 小农经济具有灵活性和张力 B. 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 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 D. 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答案】A【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农民从商,同时兼营农业,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灵 活性和张力,故 A 正确;允许农民兼业与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没有关系,排除 B;材料无法 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普遍认同,排除 C;材料反映的主旨不是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排除 D。 4.徽班初入京时,唱白纯用方言乡语,仅五十一多年,许多艺人“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他 们还根据百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广受欢迎。这些都促成了京剧的形成。 这表明京剧形成过程中(  ) A. 满足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B. 实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 融合了其他剧种 特长 D.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根据百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 可知徽班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了当地居民百姓的兴趣和需要,促成了京剧的形成,故 D 项符 合题意;材料中反映的是徽班满足了百姓的需要,而非统治阶级,排除 A 项;材料内容没有 反应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排除 B 项;京剧的形成是迎合了百姓的需要,没有体现融合其他 剧种的内容,排除 C 项。 5.五四运动后,“劳工神圣”“与劳工为伍”逐渐成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呼唤,他 们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到工人群众中去。这一行动 A.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B. 极大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C. 使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得到提升 D.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知识分子纷纷到工人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 运动相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A 选项正确;知识分子到工人中去不能说明知识 分子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B 选项错误;知识分子到工人中的主要目的不是提升工农群众的 阶级觉悟,C 选项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到工人中去动员和宣传,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即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符,D 选项错误。 的 的6.据统计,“八七”会议后的三个月内,各地爆发的武装起义多达 22 次,但唯独毛泽东领导 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代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这主要是因为湘 赣边秋收起义 A. 提出了土地革命策略方针 B 首创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C. 打破了苏联革命道路束缚 D.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湘赣边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 到向农村进军,开始了把革命力量引向农村的伟大实践,打破了苏联“城市中心论”,产生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革命思想,因此 C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1927 年八七会议上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B 选项错误,首创了一支新型 人民军队的是古田会议;D 选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秋收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故正确 答案为 C 选项。 7.下表为某学者对 1937-- 1945 年《大公报》图书广告的分类统计。这表明此时的出版业 A. 具有强烈现实性 B. 开始市场化经营 C. 实现了迅猛发展 D. 凸显大众化特征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1937-- 1945 年《大公报》图书广告的分类统计中,抗战类的占到 33%, 比例最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此时的出版业适应了抗战的需要,具有强烈现实性, 故 A 正确;“开始”表述错误,故 B 错误;表格数据体现不出迅猛发展,故 C 错误;大众化 特征从数据中也无法体现,故 D 错误。 8.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 57 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 616 个中心 问题,提出了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这反映了党中央和国务院 A. 在科技领域犯有左倾冒进的错误 B. 确立领先世界的科技发展战略 C. 利用计划经济的优势加速科技发展 D. 制定全面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就是要集中力量、集中发展重点方面, 这样就可以加速发展我国的科技,C 正确;重点发展,不是全面发展,迎头赶上,不是超过, 当时已经从苏联引进了不少技术,并且在继续引进,因此计划是基本可行的,另外左倾冒进 错误主要开始于 1958 年,A 排除;当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希望我国科技水平达到世界先进(不 是领先)水平,B 排除;西方指的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 经济封锁,从西方大量引进技术是不可能的,D 排除。 9.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很多城邦出现了雇佣兵完全或大部分取代公民兵的现象,雇佣兵屡次成 为城邦内部并不占主导的政治派别和僭主的政治工具,服兵役不仅是他们单纯的义务,更是 谋生的手段。这说明,雇佣兵的盛行。 A. 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 C. 调动了公民生产积极性 D. 增强了城邦的战斗能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雇佣兵完全或大部分取代公民兵,服兵役更是雇佣兵的谋生手段。依 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对公民的城邦集体荣誉感是沉重的打击,由此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 故 B 正确;这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 A 错误;这也无法调动公民积极性和增强城邦的战 斗能力,故 CD 错误。 10.“地图探究历史”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结合所学判断下图斜线部分标记的是A. 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C. 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成员国 D.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分布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斜线部分涵盖了英国、加拿大、南非、埃及、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由所学 知识可知,这应该是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故A 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扩展到印度、 埃及、南非等地区,故 B 错误;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成员国包括美国、欧洲、中国、日本等国 家和地区,故 C 错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包括英国、加拿大等,故 D 错误。 11.有学者认为,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中作用 发挥,加之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 社会主义认识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逐渐将这些战时的非常措施升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政策, 这是对他们的严重束缚并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该学者旨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 B. 能够向社会主义过渡 C. 应该进行适时的调整 D. 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后,被升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政策,结果给 布尔什维克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该进行适 时的调整,故 C 正确;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都不是学者强 调的主旨,故 ABD 错误。 12.该文学流派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运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 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 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对该文学流派叙述正确的是 A. 以浪漫主义风格寻求理想世界 B. 以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社会丑恶 C. 以印象主义技巧再现宁静自然 D. 以现代主义手法表达复杂情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浪漫主义文学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运用夸张手法,情节跌宕 起伏,追求理想世界,故选 A;现实主义主张真实描绘社会现实,现代主义反传统,反理性, 故事情节不明,因果关系不清,BD 不符合题意,排除;印象主义是绘画流派,重视光色变化, 的不符合“文学流派”,排除 C。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唐到宋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拿唐的 750 年与宋的 1050 年做一个比较。就会发 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 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 1/8-1/4 的人 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 1/2 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 -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 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 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 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 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 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 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 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 13 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 的人有 45 万人,但只有 500 人得到进士。. ——摘编自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 nation 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 1500 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 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 500 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 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 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 把自己的疆城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 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 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 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 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500 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并指出 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答案】(1)表现:外交多元化;经济重心南移;商品(市场)经济发达,科技(文化)先进;士 人政治。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士族衰弱(庶族崛起);选官、赋税等制度改革;汉学衰弱(理 学兴起或新儒学出现);市民阶层崛起。 (2)准备: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民族国 家出现;制度变革。实质差异: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 社会(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信息“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 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唐时有 1/8-1/4 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 1/2 的人口在南方”、“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 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 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宋朝9%的学生考不 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概括得出:外 交多元化、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士人政治等。 “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封建经济发展、士族衰弱、科举制完善、赋税制度改革、理学兴起、 市民阶层崛起等角度分析。 (2)“准备”,根据材料二信息“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 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概括得出: 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新航路开辟;由材料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 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城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 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得出:民族国家出现;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变革的角度补充。 “实质差异”,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宋是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是封建社会 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对比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人类文明是按下列顺序,依次运行的: (1)平静和满足:人们放松对非物质价值观的坚守,变得越来越满脑子都是物质享受。 (2)幻灭和痛苦:当物质主义不能满足人性需求时,生命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旧的精神 权威被证明是假的。 (3)挽救价值观:他们的注意力被重新引导到人类生活的性质和价值这一根本问题上, 他们再次找到它。(4)创造力时期: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生活有了新的含义,幻灭消失;生活再次变得 可以忍受/宜人。他们是幸福的。 (5)平静和满足的状态:这一循环周而复始。 ——整理自詹姆斯·克里斯蒂安《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 1:西周末期,随着生产力进步和私田的开垦,诸侯开始争夺土地和人口,追求 物质享受,周天子权威下降,这是“平静和满足”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礼乐制度崩 溃,人们不再坚守以往的价值观。诸侯掀起一系列争霸战争,漠视人民的生命,这是“幻灭 和痛苦”阶段。于是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各个学派针对现实提出自己的主张。儒家主张加强 君主权威,同时要求君主以德治国,爱惜民力。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和法家、道家等思想, 提出新儒学。从此,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达到了“挽救价值观”的目标。思想的统一巩固了 汉朝的统一,也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了汉朝的繁荣,这是历史进入了“创造力时期”。 示例 2:西欧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现世的享受、追求物质 财富,社会上出现了“寻金热”,这是“平静和满足”时期。传统的天主教会却主张禁欲主义 和来世观念,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天主教会的束缚,打破以往精神权威,这是“幻灭和 痛苦”阶段。于是兴起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强调人性反对神性,打破天主教会的权威, 鼓励人们实现自我价值。18 世纪兴起的启蒙运动,强调人的理性,摆脱君主专制和教会束缚。 这是“挽救价值观”时期。经过一系列思想解放,资产阶级开辟了新航路,进行了资本原始 积累,发生了工业革命,确立了代议制,资本主义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是历史进入了“创 造力时期”。 【解析】 【详解】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能以准确史实为依据对观点加 以论证,史论结合,注意逻辑的严密与思路的条理清晰,规范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二)选做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初,进士科考试内容不以儒家经典为重,主要考查诗、赋、论、策。明经虽以儒 家经典考试为主,重点在于考查记忆力,谈不上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儒家经典在贡举制度中 居于次要地位。经学考试方法僵化,脱离了儒家倡导的经世致用传统。考试内容、答题范围有 严格的限定,儒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不利于儒学的发展,造成经学研究的低 落。为顺应时代要求,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相继对贡举制度进行改革。北宋的贡举改革主要涉及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个方面。改革大体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制度 层面改革考校程式,完善考场规则,杜绝场屋弊端。保证取士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这个 阶段从太祖朝开始,到真宗朝止。第二阶段从仁宗朝开始直到徽宗朝止,重点在于改革考试 内容和取士科目,纠正士人“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流弊。贡举改革不仅有助于全面 提高科举入仕官僚的素养,而且确立了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通过对 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地位,而且 促进了经学变古。 ——摘自杨世文《北宋贡举改革与经学变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贡举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贡举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贡举制度不重视儒家经典考查;考试方法僵化,不利于选拔有用之才; 考试内容及答题范围有严格限定,不利于儒生自由表达观点;经学研究低落。 (2)意义:完善科举制度;强化了中央人才选拔权;有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推动了儒 学的复兴;促进了经学变古。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宋初,进士科考试内容不以儒家经典为重,主要考查诗、 赋、论、策……儒家经典在贡举制度中居于次要地位”得出:贡举制度不重视儒家经典考查; 由材料信息“经学考试方法僵化,脱离了儒家倡导的经世致用传统”得出:考试方法僵化, 不利于选拔有用之才;由材料信息“考试内容、答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定,儒生不能自由表达 自己的观点”得出:考试内容及答题范围有严格限定,不利于儒生自由表达观点;由材料信 息“这些都不利于儒学的发展,造成经学研究的低落”得出:经学研究低落。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信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制度层面改革考校程式,完善考场 规则,杜绝场屋弊端。保证取士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得出:完善科举制度、强化了中央 人才选拔权;由材料信息“贡举改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科举入仕官僚的素养,而且确立了 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得出:有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推动了儒 学的复兴;由材料信息“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而且促进了经学变古” 得出:促进了经学变古。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华盛顿会议期间,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评价美国的对华政策时说:“美国 。对中国的野心体现在经济方面,对于美国这种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讲,划定势力范围的政策显 然比不上门户开放政策有优势。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一种自由开明政 策。实际上,有证据表明,只要触犯美国利益,或与美国人抱持的偏见有出入,开明自由原 则也好,人道主义精神也罢,都会失去分量……我在这里举个例子:(1921 年)11 日,中国政 府欠美国某大银行 550 万美元借款到期,但无力偿还。美国国务院威胁北京政府说,久借不 还会对中华民国的财务政治评级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新国际银行团中的美国银 行家提出要向中国政府预付一笔款子,供其偿还上述贷款和其他拖欠债务。这一提议得到美 国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也就是说,美国金融家和政客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既扮英雄,又装恶 棍,他们先是联手制造了一出危险的局面,又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中国,这样一来,就 为中国最终成为美国金融受保护国铺平了道路。” ——据(英)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政策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 【答案】(1)特点:以经济扩张为主,体现金元外交特点。背景: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进 一步增强;欧洲列强实力衰弱;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危机严重;五四运动促进中国 反帝爱国运动发展。 (2)评价:美国打着自由开明、人道主义等旗号,以援助中国为名,实质上是借经济手段加 强对中国的控制;利益至上是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正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20 世纪 20 年代后,美国商品和资本不断向中国渗透,逐步取得对华经济侵略的优势地位。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美国对中国的野心体现在经济方面,对于美国这种经济 发达的国家来讲,划定势力范围的政策显然比不上门户开放政策有优势……美国金融家和政 客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既扮英雄,又装恶棍,他们先是联手制造了一出危险的局面,又在危 急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中国,这样一来,就为中国最终成为美国金融受保护国铺平了道路”概括 得出:以经济扩张为主,体现金元外交特点。“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 增强、欧洲列强实力衰弱、北洋军阀统治危机严重、五四运动促进中国反帝爱国运动发展等 角度分析。 (2)“评价”,根据材料信息“美国对中国的野心体现在经济方面……只要触犯美国利益,或 与美国人抱持的偏见有出入,开明自由原则也好,人道主义精神也罢,都会失去分量……也 就是说,美国金融家和政客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既扮英雄,又装恶棍,他们先是联手制造了一出危险的局面,又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中国,这样一来,就为中国最终成为美国金融 受保护国铺平了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援助中国的实质是借经济手段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利益至上是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等角度评价。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期间,吴文藻广泛接触了罗素、杜威、梁启超、孙中山和胡适等人的思 想。他于 1923 年赴美留学,1933 年回国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并在抗战期间南下抗日, 兼任蒙藏委员会顾问。其时他对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全盘西化的状况感到不满,极力主张“民 族学中国化”,“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让民族学植根 于中国土壤之中”,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他曾邀请拉德克利夫 ——布朗等学者来华讲学,提出了“社区研究”的路径和框架,主张“用同一区位的或文化 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会研究”,组织多批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对费孝 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后辈影响极大。 ——摘編自林耀华《吴文藻传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文藻学术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文藻的历史贡献。 【答案】(1)特点:将西方学术中国化、民族化;重视实地考察和社区研究。 (2)历史贡献:引入西学,培养大批社会学科研学术人才;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学科 研体系;其研究有利于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为抗日战争提供支持,有助于民族复兴事业。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其时他对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全盘西化的状况感到不满,极 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可知,吴文藻将西方学术中国化、民族化;根据材料“他曾邀请 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学者来华讲学,提出了‘社区研究’的路径和框架”和“组织多批学 生进行实地考察”可知,吴文藻重视实地考察和社区研究。 (2)历史贡献:根据材料“他于 1923 年赴美留学,1933 年回国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并结合所学可知,吴文藻引入西学,培养大批社会学科研学术人才;根据材料“建立适合我 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可知,吴文藻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学科研体系;根 据材料“1933 年回国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并在抗战期间南下抗日,兼任蒙藏委员会 顾问”和“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让民族学植根于中 国土壤之中”可知,其研究有利于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为抗日战争提供支持,有助于民族 复兴事业。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