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ID:230097

大小:48.5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1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0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29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归省/省份  行辈/一目十行  兴高采烈/方兴未艾 B.康健/慷慨  思慕/蓦然回首  疏疏朗朗/书声琅琅 C.叨唠/叨扰  闭塞/塞翁失马  装模作样/模模糊糊 D.优待/侍卫  踊跃/风起云涌  愧不敢当/惊心动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怠慢  茂腾腾  耐人寻味  戛然而止 B.讫立  宝塔山  大彻大悟  红旗飘飘 C.眼眶  写包票  叹为观止  人情事故 D.振撼  一股劲  垂珠联珑  汪洋恣肆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虽知追求成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平常中不起波澜对人宽容平和,遇事 随方就圆才是大彻大悟。 B.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杂技演员小心翼翼地走过了一段离地面几十米 高的钢丝,表演结束,背景音乐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C.说书先生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聊三国了,精彩绝伦处让人叹为观止! D.不为灯红酒绿诱惑,不以觥筹交错为欢,不被人情世故左右。我以我心践 诺言,慎行,永葆共产党员本色。4.下面语段中每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4 分)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 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在 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 论物价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 者。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互换位置。 (2)第②处结构混乱,应将__________删去。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第④处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 分)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 前。 C.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每年腊月二十五到次年的元宵,古黑的铜锣架就会在族人聚居的一座古老 而宽大的四合院子里支起来。 ②因此,那时的我特别喜欢撞铜锣,能把祖上传下来的几种旋律敲得滚瓜烂 熟。 ③浙江老家过年时有撞铜锣的习俗。④也敲去了我们许多清冷的时光。 ⑤那声声迭起的铜锣声,敲出了节日的气氛。 ⑥铜锣由一面一米余高的落地鼓和两大一小的三片铜质锣组成。 A.③⑥①⑤④② B.⑥①④⑤②③ C.③①⑥④⑤② D.⑥⑤④②③① 7.下列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3 分)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 节日。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我”少年时期到赵庄看 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傅雷家书》中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 是:先为艺术家,次为人,再为钢琴家,终为音乐家。 D.《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青衣。 8.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 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7 分) (1)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有的 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 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 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3 分) (2)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 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即可)(4 分)①往日牛郎常拭泪    ②山意冲寒欲放梅 ③喜见树前闹杏花    ④开门迎春春满院 A.春节    B.清明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相逢马上纷桃雨 下联:抬头见喜喜事多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C.七夕节    D.冬至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岸容待腊将舒柳 下联:今宵织女欲过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探究(41 分)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 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3 分) 10.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怎样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3 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 分)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 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前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 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 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母亲 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 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母亲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 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糯米红红白白, 泡在瓷盆里;包粽子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 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 母亲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 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 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母亲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 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 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 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母亲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 下五除二,穿衣蹬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 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 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儿露水就打湿 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 我便想起了母亲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 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 60 年以前的事了。我的 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 1962 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 25 年了,而母亲 离开我也已近 10 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 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 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母亲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 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1.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1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4 分) 13.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句子。(3 分)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14.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画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的理解。(3 分) 15.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4 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 分)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声。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至 彻底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声。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 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自觉,甚至觉得 理所当然或势所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 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 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 “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 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 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 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 已经成为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 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 简单,却成为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 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 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 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 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⑦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 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 金鱼儿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⑧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⑨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 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 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 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 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 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16.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3 分) 17.文章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 憾?(4 分)18.第⑥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 分) 19.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 分) 20.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4 分) 三、写作(50 分) 21.你也许去过很多地方,也许很少外出,但你一定接触过不少你感兴趣的东西, 并为此去探索,或者游学,或者实验,或者比赛,或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或者查找资料……总之,你亲身体验过,实践过,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获得 了一些启示。请你以“体验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600 字以上。要求:① 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第一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1.C 解析:四个选项的读音分别为:A.xǐng/shěng,háng/háng,xìng/xīng;B.kāng/kāng,mù/mò,lǎng/láng;C.dāo/tāo,sè/sài,mú/mó;D.dài/shì, yǒng/yǒng,kuì/pò。 2.A 解析:B.“讫”应为“屹”;C.“事”应为“世”;D.“振”应为“震”。 3.C 解析:“叹为观止”的意思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而这里是 “听”,应该改为“拍案叫绝”。 4.(1)传承文化 传递感情 (2)把(或“被”) (3)品尝 品赏(或“欣赏”“品析”“品味”等) (4)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 5.C 6.A 解析:③句引出撞铜锣的习俗,放在开头;⑥句紧承③句介绍铜锣的 样子;①⑤④句具体记叙过年时敲铜锣的情形;②句说明“我”喜欢撞铜锣的原因, 放在最后。 7.D 解析:A.“国庆节”不是传统节日;B.《社戏》出自小说集《呐喊》; C.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8.(1)示例:我们应该认真传承民族文化,过好传统节日,但在继承发扬传 统节日的同时,我们也不要盲目排斥洋节。 (2)A.④ B.③ C.① D.② 二、(一)9.“辅”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 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 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10.示例: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一改送别诗离 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基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 鼓舞,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11.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表明了文章行文线索。 解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一般为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 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 标题有独特之处(含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 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本文的标题既是文章的叙事线索, 又表明了文章所写的事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 情。据此理解作答。 12.家乡包粽子、吃粽子、割艾草、插艾草等端午习俗。 解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 +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13.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被煮时发出的声音;表达 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盼之情。 解析: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最后写出表达效果。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 了……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或形象生动等)地表现了(写出了)人或 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14.表达了“我”对儿时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15.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比如:“母亲就赶夜 给我做红布肚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绣得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 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 (三)16.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 自然;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消失的年声;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 表议论做铺垫。 解析:先阅读全文,了解“年声”是什么,即可了解“放鞭炮”与“年声”有关, 是“年声”之一,文章开头这样写是为下文所写的内容做铺垫,再从“以至彻底消 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句中来体会作者对与“放鞭炮”一样的其他“年声”的消 失的遗憾心情。 17.大年夜燃放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儿的吆喝声。因为这两 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 望),寓意丰富。 18.声音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 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阅读所示段落,找到描写吆喝声的句子即“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 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摘取其中的关键词来概括吆喝声的特点即 可。从这吆喝表现人们过年的情绪和营造节日的气氛两个方面来分析句子描写所 表达的效果即可。 19.过年,既要有年味,又要有年声;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积 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解析:先理解所示句子前一句“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 漫主义的”,所谓“现实主义”指人们的物质生活,而“浪漫主义”指人们的精神生活。作者感叹“年声”消失,希望“两者结合”,即是对人们需要精神生活的强调和呼吁。 20.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 遗憾和惋惜;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三、21.思路解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体验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的意思。 我们可以有两种思路,一个是体验正能量的东西,让我们感到快乐与愉悦的东西, 如:爱、幸福、快乐等;另一个是体验让人感到痛苦的东西,比如:恨、失败等。 例如,“体验成功”可侧重于笨鸟先飞,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悬念,一波三 折;“体验失败”可写欲速则不达,凡事都要打好基础,从而突出基础的重要性。 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例如,可以写面对成长中遭遇挫折的体验。可以这样写:可 能一开始面对生活中某些挫折的时候,我动摇了,气馁了,过度消极了,但后来, 也许因为一句关切的话,或一个关注的眼神,一篇文章,一个电视节目,自己的 一次思想顿悟,抑或是自然界一个有启发性的现象,给了我内心强烈的震撼,让 我重树信心,重新燃起拥抱梦想的热望,走出了挫折的阴影,获得心灵的丰盈充 实,收获刻骨铭心的记忆。如果把这个过程描述精彩了,文章就成功了。本文适 合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选取一些 小的点切入主题,以点再现体验的过程,从中表达内心情感、表达对体验的回顾 和思考,这样或许可以写出从幼稚到成熟的体验过程。另外,成功的细节描写往 往能够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在叙述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跌宕 起伏,但需要叙述得真切,细致入微。 例文略。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