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和县一中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上)高一年第一次月考卷 历史 范围: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二,考试时间:100 分钟 ,总分:100 分 第 I 卷 一、选择题:60 分 (每题占 2 分) 1、据史料记载: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人,历任陈州通判、开封府 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据此判断韩绛应该生 活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周礼·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 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这反映出( ) A. 周朝社会动荡战争频繁 B. 周王室的军队数量庞大 C. 天子严格控制诸侯军队 D. 分封制下等级秩序森严 3、 谱牒即家谱,是一种记录宗族谱系的书籍。魏晋“人尚谱系之学, 家藏谱系之书”,“家之婚姻,必有谱第”,谱学研究成为风尚。导致 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 ) A. 重建夏商同宗法制度 B. 九品中正制度的推行 C. 回家分裂制据的状况 D. 佛道传播冲击了儒学 4、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体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 四周是外服。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 )A.中央集权得以确立 B.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C.宗法制度开始形成 D.“天下一家”政治理念得以强化 5、汉遇“七国之乱”,唐遭“安史之乱”,汉、唐时期的这两次叛乱体 现的冲突是( ) A. 神权与王权 B. 皇权与相权 C. 中央与地方 D. 外戚与宦官 6、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 释正确的是( ) 概念 解释 A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B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 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 C 行省制 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各行省有很大 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 D 明朝内阁 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 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 A. A B. B C. C D. D 7、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 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这 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礼仪规范不断完善 B.等级制度趋于森严 C.专制政治走向极端 D.丞相权力逐渐削弱8、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 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 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到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9、史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 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 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10、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 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 之权”。下列能佐证其观点的有(  ) ①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 ②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 ③监督行省官员,实行省官互迁 ④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在谈到我国古代农民心中的理想社会的时候,有学者认为,农民 心中的最理想的国家形态其实是“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他们喜欢把 官吏被称为‘父母官’,他们心目中的皇帝应是‘爱民如子’的慈 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 家国同构观念 B. 宗法血缘关系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12、 “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 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 “它”是指( ) A.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度 13、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开始于( ) A. 西汉 B. 唐朝 C. 元朝 D. 清朝 14、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 郡县……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他认为( ) A.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B.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C.强调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当时历史客观条件所决定 D.肯定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 15、有人考据,两宋时期 50 以上的进士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 43 的 进士出身于贫寒家庭。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强化君主专制主义制度 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16、古代有这样一个机构,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咨询,是皇帝 私人的秘书班子,“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期间”,这个机 构最有可能是( )A.御史大夫 B.门下省 C.内阁 D.军机处 17、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 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 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 中。”这表明( ) A.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 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 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 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8、假如邓世昌、丘逢甲、张自忠等名人共坐一起回顾谈论各自人生, 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最有可能是( ) A.推翻清政府 B.建立民主政体 C.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 D.驱逐日本侵略者 19、“英国人这样有步骤地在中国进行掠夺,并使中国人服从其指挥, 乃至于他们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贸易、报纸、商 港和政治。”这情形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20、1842 年 8 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 B. 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C. 清朝官员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D. 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21、道光皇帝于 1842 年 7 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 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 当可就我范围。”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道光皇帝与英方妥协议和 B. 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 C. 揭示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原因 D. 此密谕促成《南京条约》的签订 22、1895 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开放四个城 市为商埠,其中一个商埠属于浙江,它是(  ) A. 杭州 B. 宁波 C. 温 州 D. 台 州 23、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 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 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 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 ) A.促成了中国近代化起步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24、义和拳本为练习拳棒、传授武术的民间反清秘密会社,近代逐渐 演变为反洋教组织,转而支持满清政府。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政策改剿为抚 B. 列强侵略不断加深 C. 中西宗教信仰冲突 D. 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25、下列列强不平等条约的有关条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②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③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④英国商民既在各口通商,难保无与内地居民人交涉狱讼之事…..英 商归英国自理 A. ②④①③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26、刘永福在他的《盟约书》里写到:“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 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下列与《盟约书》直接相关的历史 事件是( ) A. 黄海海战 B. 收复新疆 C. 甲午战争 D. 反割台斗争 27、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 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 因最有可能是( ) A. 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B. 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C. 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D. 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28、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 11 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 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章:“臣等 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下列属于 该条约内容的是( ) A. 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B. 增开天津为商埠 C.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 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29、下图是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片,据图可知( A、列强侵华出现暂时同盟 B. 中国已经出现被瓜分局面 C、中国抵抗意识逐渐丧失 D. 列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 30、近代史上,列强在华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①③② D. ②③①④ 第 II 卷 二、材料分析题:40 分 (分别占 16 分、15 分和 9 分) 31、(16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 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 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时间 职 位 基 本 职 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 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 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 分)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 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 意义?为什么?(6 分) 32、(15 分)阅读下列材料: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 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 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 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 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 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 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 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 台……” 材料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 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 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分别写出 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 么共同的积极作用?(8 分)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 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2 分)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3 分)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 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 什么?(2 分) 33、(9 分、2016 年北京高考题)阅读下面佳士得拍卖行得拍卖品清单: 日期 拍卖行 拍卖品描述 1861 年 7 月 佳士得 来自军官们得两批物品,一批 8 样,一批 23 样,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1862 年 6 月 佳士得 来自圆明园的 3 件珐琅制品,“一件大香炉 ------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 年 7 月 佳士得 36 件来自圆明园的物品 请回答: (1)上述拍卖品是那一次战争中被那些国家抢劫的? (3 分)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3 分) (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抢劫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 (3 分)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60 分 (每题占 2 分) 1、【答案】D 2、【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于军制设置等级,“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 军”说明国家不同,享有军队数量不同,体现出分封制下等级森严,故 D 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社会动荡,故 A 错误;B 不是材料体现主旨;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 天子难以控制,故 C 错误。 3、【答案】B【解析】九品中正制度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家谱属于宗法制的体现, 正好与宗法门第相符合,寻找家谱就是为了争取门第,故 B 正确;A 不是材料主要 原因;国家分裂与佛教冲击儒学均与社会状况,不符合材料原因,故 C 和 D 错误。 4、【答案】D 5、【答案】C【解析】“七国之乱”是汉帝国中央与地方王国之间,矛盾激化;“安 史之乱”是唐帝国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问题;二者综合可知,均为中央与地方 之间的冲突。故答案为 C 项;A B 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6、【答案】D【解析】重农抑商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活动,而不是“禁 止”,A 错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与近代西方分权与 制衡的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 主,B 错误;行省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行使权 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C 项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 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符合史实,D 正确。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人们把官员叫做父母官,把心目中的好皇帝 叫慈父,都体现官员和家庭人伦的关系,故 A 选项符合题意。官员和百姓没有血 缘关系,B 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和中央集权无关, C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安土重迁思想,D 选项排除。 12、【答案】B 13、【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中央政府设宣政院, 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清查户口,征收赋税,从而使西藏 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故 C 项正确。西汉尚未实现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排除 A。 唐朝时,西藏属于吐蕃政权管辖,排除 B。清朝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一同管 理西藏,是在元朝之后,排除 D。 14、【答案】C【解析】题干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排除 A、B。分封制被 郡县制取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故选 C。D 项曲解材料。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两宋时期 50 以上的进士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 43 的进士出身于贫寒家庭”可知 举制为下层民众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有利于社 会阶层的流动,故选 A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举制对寒门子弟的影响,而不是强 调传统门第的影响观念,排除 B 项;材料主要强调 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而不 是强调强化君主专制主义,排除 C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而不是强调选拔官员的公平、公正,排除 D 项。 16、【答案】D 1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为正七品官”“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 主断”,可知监察官员位卑权重,故选 A;监察官员不属于地方行政官员,不掌握 地方行政权,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庞大臃肿和行政效率,排除 C、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为正七品官”说明监察官员职位低,“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判断 监察官员权力很大。 18、【答案】C 19、【答案】C 20、【答案】B【解析】《南京条约》提出协定关说,英国进口中国市场关税要和中 国协定,B 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政局并不是稳定,A 错误。清朝官 员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恼火,C 错误。《南京条约》中之开放上海等五 处通商口岸,D 错误。 21、【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耕文明无法战胜强大的资 本主义工业文明,而不是道光帝屈膝投降割让香港。其畏敌妥协也是封建腐朽的 表现。 2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开放了, 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其中在浙江境内的只有杭州。故选:A。本题主 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3、【答案】A【解析】此图反映了中日海军机构体制不同,多元化机构,使中国 海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具有浓厚的私属性和派系特征,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而日本用海军省统一指挥联合舰队,战斗力提高,故选 A。本图无法反映中日舰队 的数量多少,故 B 错误;C 符合史实,是现象,但不是重要原因;日本海军省不是 行省,故 D 错误。 24、【答案】B【解析】A.义和团支持清政府,主要的原因不是由于清政府的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主要是由于中外民族矛盾的加深,是列强侵略加深的影响。 C.宗教信仰的冲突不是主要原因,只是导火线。D.民主平等的思想在义和团中 没有。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过程 来进行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当时 列强侵略中国的特点。 25、【答案】A【解析】①是《马关条约》的规定,②是《南京条约》的内容,③ 是《辛丑条约》的规定,④是《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五口通商章程》中的条款。 ②④①③排列正确,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 B、C、D 项。 26、【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 倭得”,可知这份《盟约书》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倭”是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刘永福参加过反割台斗争。故答案为 D 项。割让领土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 A、C 项;收复新疆与日本侵略无关, 排除 B 项。 27、【答案】D 28、【答案】A【解析】“清政府与 11 个国家签订条约”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的 条约指的是《辛丑条约》,而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属于该条约的内容, 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的内容,选项 B 不符 合题意,排除;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选项 C 不符合题 意,排除;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是《望厦条约》的内容,选项 D 不符 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29、【答案】A【解析】材料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共同侵华的现象,说明列强侵华 出现暂时同盟,故 A 正确;甲午战争后中国已出现被瓜分局面,故 B 错误;八国 联军侵华时期,中国人民并未放弃抵抗,故 C 错误;图片并不能体现列强采取分 而治之政策,故 D 错误。故选 A。30、【答案】B【解析】协定关税是 1842 年《南京条约》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是 1844 年《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是 1901 年《辛丑条约》 中规定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 1895 年《马关条约》中规定的。故顺序为 ①②④③故选:B。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考点:①列强侵 华的主要方式;②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入侵;③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④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学生对近代史不 平等条约内容有明确的记忆。 二、非选择题:40 分 (分别占 16 分 15 分和 9 分) 31、【答案】 (16 分)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 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 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 割相权。(4 分)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 强。(2 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 治。(4 分)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 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 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 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 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6 分) 32、【答案】(15 分) (1)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行省制。削弱地方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8 分)(2)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2 分) (3)《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均可) (3 分) (4)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分) 33、【答案】 (9 分) (1)拍卖品是当时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北京后 劫夺所得。(3 分) (2)上述战争是违背了国际原则的,其性质是侵略战争。(3 分) (3)将通过侵略战争掠夺的财产进行拍卖是不合法的。(3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