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一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异姓贵族为“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就真正存在那样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说明周王朝 A. 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平等 B. 重视血缘关系,用于治国理政 C. 制定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 D. 讲究礼贤下上,广泛网罗人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对同姓和异姓贵族的不同称呼可以看出周王朝非常注重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此周人建立了一个以“尊尊” “亲亲”为原则的等级社会,西周王朝缔造出了一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选B。宗法制下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不可能提倡万民平等,A排除;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周王对人才的广发搜罗,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要从材料中周王对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的不同称呼看出血缘关系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2.《续封泥考略》所收汉朝齐鲁封泥(古代用泥团制作的印章)中,有“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由此可知,汉朝 A. 城市建设有明确的设计规划 B. 各地城市的布局规格完全一致 C. 对商业活动进行区域化管理 D. 政府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空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 ‘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可知,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区域性的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故选C。材料仅涉及“市”的划分,这不代表整个城市有明确的规划,排除A;仅从齐鲁封泥无从得知各地城市是否完全一致,排除B;区域化的管理是为了规范商业活动,而不是限制它的发展空间,如果是限制,也就没有必要设置这么多个不 同的“市”了,排除D。‎ ‎【点睛】“由此可知”提醒考生一定要尊重材料,切不可自己结合书本知识随意发挥想象。‎ ‎3.宋末元初人金履样提出:“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况可专其利以自私哉?”南宋思想家叶适也说:“有民而后有君,有天下而后有国。有国有君,而后有君与国之用。”这些思想主张是 A. 宋朝经济新气象的反映 B. 不同学派对程朱理学的严厉抨击 C. 社会各界思想大解放的体现 D. 文人学士对家国命运的深度思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有民而后有君,有天下而后有国”等信息充分体现了文人学士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与反思,这是对家国命运的深度思考,故选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清时期,宋朝还并未具备新的经济生产方式,排除A;金履样为程朱理学的继承者,对朱熹的观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B项说法错误,排除;仅从金履样和叶适两个人的观点无法看出社会各界的思想状况,排除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首先是将书本中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观点与材料中人物观点进行对照,帮助自己理解完全陌生的历史材料,然后再结合选项和所学知识作出判断即可。‎ ‎4.据历史记载,南京的明孝陵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之外,还有12座臣子墓。由于长期没有发现12座臣子墓,人们多怀疑其真实性,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陆续找到9座,尽管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但鲜有人再怀疑“12座臣子墓”之说了。这说明 A. 古代史书的记载多是真实可信的 B. 来自考古的历史认识最为可靠 C. 考古发掘可为历史记载提供佐证 D. 历史认识必须经过考古的检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由于长期没有发现12座臣子墓,人们多怀疑其真实性”“但鲜有人再怀疑‘12座臣子墓’之说了”可知,人们态度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历史文献资料得到了考古发掘的佐证,增加了历史文献的可信度,故选C。古代史书因为时间久远、人为等原因早已使 历史脱离了原本的面目,所以这需要我们比较多种历史资料,去伪存真尽可能地逼近历史的真相,排除A;考古挖掘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历史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得出的历史认识却并不一定是最为可靠的,毕竟得出历史认识的是人,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5.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据此可知 A. 世俗理性的觉醒只存在于西方社会 B. 社会环境差异造成中西方不同的理性观 C. 民族危机延缓国人追求理性的步伐 D. 儒家的思想意识扼杀了近代国人的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可知,近代中国因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遭遇到严重的民族危机,故中国人觉醒的是避害趋利意识,而不是西方的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故选B。由材料“近代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可知世俗理性觉醒中国也有,排除A;民族危机刺激了国人追求理性的步伐,C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儒家的思想意识对国人理性的扼杀,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将选项一项一项与材料进行相互印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6.下图为1812~1888年中国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该图说明当时中国 A. 税收项目较为单一 B. 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关税税率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主要税种有田赋、关税等,说明税收项目并不单一,排除A;关税增加,说明进出口贸易增加,结合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我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B;材料无关土地兼并信息,排除C;近代以来,由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为了便于列强的商品输出,关税税率不断下降,排除D。‎ 点睛:本题的判定要结合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时间信息“1812年到1888年”,当时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统计信息中的“关税”攀升放到我国当时特殊国情里考察。‎ ‎7.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双语证据汇编后,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李顿调查团。因这一证据汇编具有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这一事件反映了 A.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B. 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 国联的调查结果决定了事变的性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双语证据汇编后,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李顿调查团。因这一证据汇编具有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充分体现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对九一八事变的仲裁结果是东北由国联直接托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想将东北置于英法的控制之下,这并未改变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排除B;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TRUTH(真相)》双语证据汇编的目的不在于研究抗战,而在于为国联仲裁提供参考依据,排除C;九一八事变的性质不可能因为国联的仲裁而发生变化,这就是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略战争,排除D。‎ ‎8.民谣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经过淹,经过旱,经过蚂蚱滚成蛋,经过土匪来捣乱,经过鬼子 撂炸弹,经过食堂喝稀饭,经过‘文革’大批判,如今才把盛世见,一天到晚吃白面!”这个民谣反映了 A. 中国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B. 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国家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 D. 农民对国家新政策的肯定态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经过‘文革’大批判,如今才把盛世见,一天到晚吃白面!”可知农民对国家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持肯定态度的,故选D。到今天为止,我们也只是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使用权,排除B;改革只是首先在农村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工作重心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对材料“经过‘文革’大批判,如今才把盛世见,一天到晚吃白面!”的理解,判断出这首民谣创作的背景,再结合史实对选项作出判断。‎ ‎9.古罗马法有一种“程式诉讼”,即根据各自的陈述,原告如有欺诈、胁迫等事情,被告如有可原宥(原谅)的错误,虽程式书中未列有抗辩,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大法官于原告请求一项后批注“依诚信”字样即可。这说明,罗马法 A. 适度依据诚信原则进行审判 B. 讲究审判程序的公正性 C. 给予法官充分的自由裁量权 D. 剥夺了律师抗辩的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虽程式书中未列有抗辩,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大法官于原告请求一项后批注‘依诚信’字样即可”中可以看出,罗马法一定程度上会依据诚信原则进行审判,故选A。从审判结果“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可知,罗马法只是一定程度上讲究审判程序的公正性,排除B;从材料中看,法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不是充分,排除C;材料只是说“程式书中未列有抗辩”这与是否剥夺了律师抗辩的权利无关,排除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所体现的原则,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10.卢梭认为,如果个体意志之间的碰撞使建立社会成为必要,那么,个体意志之间的一致则使建立社会成为现实可能。由此可知,卢梭主张 A. 社会基于公众的意志而建立 B. 国家不能干涉个体意志 C. 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 君主代表公民集体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个体意志之间的一致则使建立社会成为现实可能”可以看出卢梭主张社会是在公众的意志的基础上而建立的,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个体意志、公共意志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国家、私有制、君主等问题等,故BCD与题意无关,排除。‎ ‎【点睛】“由此可知”即意味着要完全尊重材料,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分析能力。‎ ‎11.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和计算:俄国人每年花在排队买东西上的时间达300亿个工时,这还不包括花在裁缝店、理发店、邮局等候的几十亿个工时,就这300亿个工时来说,就足以使1500万人按每周40个工时计算劳动一年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物配给造成食物缺少 C. 斯大林体制的推行 D. 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苏联人民长期处于“短缺经济” 之中,劳动力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且得不到根本改善造成的,故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买卖的,不会存在排队买东西现象,排除A;实物配给制是指所有一切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均由国家以行政手段分配,取消商品交易,不得进行买卖,也不会存在排队买东西现象,排除B;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那劳动力浪费就不大可能出现,排除D。‎ ‎12.下面为反映美苏“冷战”的漫画。该漫画中地球上插的牌子写的是“自由世界联合体”,赫鲁晓夫嘴下的缺口是“柏林”。该漫画反映了 A. 美苏试图分裂德国 B. 欧洲处于对峙状态 C. 苏联处于战略攻势 D. 美国借口组建北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世界联合体”指的是资本主义阵营,赫鲁晓夫嘴下的缺口是“柏林”寓意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欧洲的扩张,由此可知,欧洲处于对峙状态,故选B。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而不是美苏的战略意图,排除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处于守势,排除C;北约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就已建立,排除D。‎ ‎【点睛】解答漫画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或漫画里的文字信息,而不仅仅是对漫画本身的解读。‎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卫生防疫虽然在理论和立法上仍属于以“爱民”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的职责范围,但它们由于大都并不直接关乎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所以显然不是国家和官府的施政重点,官府的举办与否,完全是视当政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随机因素而定,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在民间社会力量相对活跃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苏、杭等中心城市,这类事业往往由社会力量来承担而由地方政府给予名义和法理上的支持,但也因为缺乏经常性保障,以及必要的管理、监督,故而也必然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 材料二 下表为1912—1989年我国卫生行政机构沿革表。‎ 时间 机构 隶属 职掌或下辖机构 北洋政府 ‎1912年 卫生司 内务部 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预防接种以及其他卫生事项,海港及铁道的检疫,医师及药师的监督管理等 ‎1913年 卫生科 内务部警政司 ‎1916年 卫生司 内务部 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 卫生司 内政部 ‎1928年 卫生部 行政院 设总务、医政,保健,防疫、统计五司等 ‎1931年 卫生暑 内政部 设总务、医政、保健三科 ‎1937年 卫生署 内政部 ‎1941年 卫生署 行政院 设政、保健、防疫、总务等科 ‎19417年 卫生部 行政院 设医政、保健、防疫、地方卫生,药政,总务等司 ‎1949年 卫生部 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 卫生部 国务院 设保健局、药政司,妇幼卫生司等,后增设血吸虫病防治司、工业卫生局等 ‎1989年 卫生部 国务院 设卫生防疫司,卫生监督司和地方病司等 ‎——据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卫生防疫的特点和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卫生防疫制度的变化,并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卫生防疫制度的意义。‎ ‎【答案】(1)特点:防疫理念滞后;缺乏制度性保障;偶然性较强;各地发展不平衡;以社会力量为主,政府仅给予名义上的支持;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措施。‎ 成因:儒家思想的影响;专制政府职能相对单—;乡绅在基层社会扮演重要角色;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的特殊性。‎ ‎(2)变化:由中央政府主导;领导机关级别越来越高;卫生防疫机构越来越健全;适应现实需要,职能不断调整;有监督机构;日益制度化。‎ 意义:减少了许多地方病、传染病,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防止了疾病的大规模扩散,维护了社会稳定;政府通过实施有效的卫生防疫,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 ‎【解析】‎ ‎【详解】(1)特点:由材料“在理论和立法上仍属于以“爱民”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的职责范围”可知防疫理念滞后;由材料“官府的举办与否,完全是视当政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随机因素而定,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可知卫生防疫既缺乏制度性保障,偶然性又强;由材料“在民间社会力量相对活跃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苏、杭等中心城市,这类事业往往由社会力量来承担而由地方政府给予名义和法理上的支持”可知卫生防疫各地发展不平衡,且以社会力量为主,政府仅给予名义上的支持;由材料“但也因为缺乏经常性保障,以及必要的管理、监督,故而也必然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可知其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措施。‎ 成因:由材料“‘爱民’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完全是视当政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可知防疫理念滞后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由材料“它们由于大都并不直接关乎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所以显然不是国家和官府的施政重点”可知卫生防疫缺乏制度性保障且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措施,与政府不够关注有关,因为专制政府职能相对单—,只关注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由材料“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随机因素而定”“这类事业往往由社会力量来承担”可知卫生防疫之所以以社会力量为主,是因为乡绅力量活跃,在基层社会扮演重要角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社会力量”除了乡绅力量,还包括宗法家族的力量,而这受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最后卫生防疫之所以偶然性较强且各地发展不平衡,是受到了小农经济特殊性的影响,因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小农经济发展在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且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一般较小,故导致其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不强,所以偶然性较强。‎ ‎(2)变化:由“机构”上的变化可知逐渐由中央政府主导。由“隶属”上的变化可知领导机关级别越来越高。由“职掌或下辖机构”上的变化可知卫生防疫机构越来越健全,其机构的设置适应了现实需要,职能不断调整,并且还有了监督机构。从其常设的机构可知卫生防疫日益制度化。‎ 意义: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入手解答,直接的意义是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间接的意义是维护了社会稳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电影《摩登时代》于1936年在美国上映,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电影梗概如下:‎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查理·卓别林饰)是摩登时代大工厂中的一个流水线工人,他在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下精神失常,被送进医院。出院后,失业的查理阴差阳错地被当成罢工首领抓进了监狱,出狱后,路遇一个流浪女,从此与其患难与共,勇敢面对人生。‎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情节:电影中的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概述和评价:‎‎1929年10月24日 ‎,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全面的经济大危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美国历史进入大萧条时期。这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导致国民贫富分化严重,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毫无顾忌地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烘托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又冲击着金融市场的稳定。这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并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示例二情节:查理在单调而又狂的机械劳动下精神失常。‎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工业化带来的影响。‎ 概述和评价: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工业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和挑战。工业革命使得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社会矛盾尖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的冷漠、工人劳动的“异化”等社会问题。‎ 示例三情节:查理阴差阳错地被当成罢工首领抓进了监狱。‎ 历史现象: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概述和评价: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848年《(共产党宜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为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下生产锐减,大量工人失业,工人示威游行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危机。‎ ‎【解析】‎ ‎【详解】本题可以分三个步骤完成。步骤一,提取一个情节。例如,电影中的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步骤二,概括其历史现象。情节“电影中的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反映出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步骤三,概述和评价历史现象。首先是概述,概述=分析原因(侧重于导火线和根源)+内容及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导火线是‎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全面的经济大危机。其表现是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美国历史进入大萧条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和其他原因是这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导致国民贫富分化严重,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毫无顾忌地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烘托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又冲击着金融市场的稳定;其次是评价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危害是这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并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此外还可以从材料“查理在单调而又狂的机械劳动下精神失常。”概括其历史现象是反映出工业化带来的影响;可以从材料“查理阴差阳错地被当成罢工首领抓进了监狱。”概括其历史现象是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点睛】本题备考启示:其一,紧扣问题,逐个落实;其二,透过想想看本质,透过情节分析背后的历史现象;其三,概述和评价历史现象,可以紧扣历史现象,分析其原因,指出其内容或特点,分析其影响。‎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皇朝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法律的修订,一百多年间,先后修律达十多次其中以神麚(jiā)律、太和新律、正始律最有代表性。神麚律体现了北魏前期的法律特点,主要是来自汉律,以传统法制为基准。太和新律吸收了河西因素,正始律则加入了江左因素在历次修律时,又不断揉进儒家学说,故北魏律令集汉、晋、南朝律学之大成,为北齐、隋唐律令之源头。‎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修订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修订法律的意义。‎ ‎【答案】(1)特点:修订过程:与北魏封建化过程同步:修订内容:以传统法制为基准,采自汉律,不断揉进儒家学说:博采众长:不断吸收河西、江左地区因素。 ‎ ‎(2)意义:加速了北魏汉化过程;稳定了社会秩序:整理汇编了前朝法律成果: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解析】‎ ‎【详解】第(1)题指出特点,需要根据材料逐条概括注意表述。主要从过程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概括,根据“:北魏皇朝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法律的修订”推出与北魏封建化过程同步;根据“采自汉律,以传统法制为基准”推出以传统法制为基准,采自汉律,根据“不斷揉进了儒家学说”不断揉进儒家学说;根据“吸收了河西因素,正始律则加入了江左因素” 博采众长、不断吸收河西、江左地区因素。‎ 第(2)题说明意义,这个意义表述的角度应该从法律出发推到社会再推到政治统治最终推到后世影响。‎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 ‎ 黎以战争的起因,总的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在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势力来打击亲以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出击和炮轰……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82年,以色列觉得时机已到:首先,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其次,两伊战争继续进行,两国无暇他顾,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内部已五裂;第三,战争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叙利亚国内形势不稳定,且巴、叙间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内的亲以势力武装;第五,归还西奈半岛后,埃、以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 ‎——摘自刘斌《形势与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色列发动对黎巴嫩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黎以战争给两国乃至中东地区和世界局势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历史上的民族和宗教问题;领土争端;巴勒斯坦问题;美苏等大国的插手;借助有利的时机;等。‎ ‎(2)影响: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以色列占领了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其在中东的合法地位无法得到阿拉伯国家承认;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无法通过战争收得失地;;加剧地区局势的进一步紧张。‎ ‎【解析】‎ ‎(1)依据材料“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的信息从民族宗教、领土争端以及大国插手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列举五点并结合所学从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以及加剧地区局势的进一步紧张等角度思考回答。‎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 吉野作造从1906年起住在天津,担任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家庭教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吉野认为日本人应对中国持有“同情与尊敬”的态度,并加深了对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关注。1916年,吉野作造发表文章,提出中国和日本都是资本主义后进国家,一定要引进民主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请求外务省保护被捕的中国留学生,并为了释放留学生而四处奔走。他还将大学工资和稿费等收入,拿出相当一部分资助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吉野作造对中日关系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吉野作造上述做法的原因。‎ ‎【答案】(1)贡献:倡导中日友好;主张民主主义;解救被捕中国留学生;资助留学生生活;倡导言论自由。‎ ‎(2)原因:长期居住并关注中国,对中国了解较深;民主主义者的政治立场;和中国留学生交往频繁,同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诉求。‎ ‎【解析】‎ ‎【详解】(1)贡献:由材料“吉野认为日本人应对中国持有“同情与尊敬”的态度,并加深了对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关注”可归纳为倡导中日友好;由材料“提出中国和日本都是资本主义后进国家,一定要引进民主主义”可归纳为主张民主主义;由材料“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请求外务省保护被捕的中国留学生,并为了释放留学生而四处奔走”可归纳为解救被捕中国留学生;由材料“他还将大学工资和稿费等收入,拿出相当一部分资助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可归纳为资助留学生生活;由吉野作造发表言论或文章的背景可知其倡导言论自由。‎ ‎(2)原因:可从人物的立场、生活经历、人物个性等方面分析原因,在立场上由吉野作造主张民主主义可知,其是民主主义者;生活经历上由材料“吉野作造从1906年起住在天津”“并加深了对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关注” 可知,其长期居住并关注中国,对中国了解较深;人物个性上由材料“对中国持有“同情与尊敬”的态度”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帮助,可知吉野作造是个充满人文情怀的人,其和中国留学生交往频繁,同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诉求。‎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