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测评试卷A(语文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_2018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测评试卷A(语文版附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二单元测评(A)‎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园囿/原宥  噱头/戏谑  风光旖旎/迤逦不绝 B.缫丝/围剿 蜕变/颓唐 笑靥如花/因噎废食 C.丝绦/绦虫 请帖/字帖 徇私舞弊/逊色不少 D.怂恿/甬道 挟持/采撷 推诿扯皮/相貌猥琐 解析:A项,yòu,xué/xuè,yǐ;B项,sāo/jiǎo,tuì/tuí,yè/yē;C项,tāo,tiě/tiè,xùn;D项,yǒnɡ,xié,wěi。‎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憔悴 膻腥 放冷剑 乘坐火车 不落窠臼 B.殆尽 篱笆 假慈悲 九州大地 一愁莫展 C.苟且 松弛 捋胡须 唉声叹气 川流不息 D.祭奠 结盟 迷魂汤 一幅对联 天翻地覆 解析:A项,“剑”应为“箭”;B项,“愁”应为“筹”;D项,“幅”应为“副”。‎ 答案:C ‎3.下面均是摘自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 解析:A项,前一组为婉约词,后一组为豪放词。‎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   最细微的感情,   耐人寻味的思想,   铿锵的节奏、宛转悠扬的韵律,   言外不尽的神韵,更   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 ‎ A.领略  体会  感受  捉摸  陶醉 B.捉摸 感受 领略 体会 陶醉 C.领略 体会 捉摸 陶醉 感受 D.体会 捉摸 感受 领略 陶醉 解析:这组词语的选择,主要考虑该词与其后宾语的搭配。如“感情”只能用“体会”,意思是“体验领会”,而其他词语都不合适。‎ 答案:D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论“以文为诗”‎ ‎ 朱自清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为什么到了宋代才有诗文分界的问题呢?这有很长的历史。原来古代只有诗和史的分别,古代所谓“文”,包括这两者而言。此外有“辞”“言”“语”。但这些都没有明划的分界,诗与史相混,从《雅》《颂》可见。诗、史、辞和言、语相混,从《老子》《庄子》等书内不时夹杂着韵语可见。至于汉代称为《楚辞》的屈、宋诸作,不用说更近于诗了。‎ 汉代是个赋的时代,那时所谓“文”或“文章”便指赋而言。汉代又是个乐府时代,假如赋可以说是霸主,乐府便是附庸了。乐府是诗,赋也可以说是诗,班固《两都赋序》第一句便说:“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赋出于《楚辞》和《荀子》的《赋篇》,性质多近于诗的《雅》《颂》,以颂美朝廷、描写事物为主,抒情的不多。晋以后的发展,才渐渐转向抒情一路,到六朝为极盛。按现在说,汉赋里可以说是散文比诗多。所谓骈体实在是赋的支与流裔,而骈体按我们说,也是散文的一部分,这可见出赋的散文性是多么大。赋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那么,汉人所谓“文”或“文章”,也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了。‎ 乐府以叙事为主,但其中不缺少抒情的成分。它发展到汉末,萌芽了抒情的五言诗。可是纯粹的抒情的五言诗,是成立在魏、晋间的阮籍的手里,他的意境却几乎全是《楚辞》的影响。魏、晋、六朝是骈体文和五言诗的时代,但这时代还只有“文”“笔”的分别,没有“诗”“文”的分别。“有韵者文”,“无韵者笔”,是当时的“常言”。赋和诗都是“文”,和汉人意见其实一样。另一义却便不同:有对偶、谐声的抒情作品是“文”,骈体的章奏与散体的著述是“笔”。这个说法还得将诗和赋都包括在“文”里,不过加上骈体的一部分罢了。‎ 唐代的诗有了划时代的发展,所以当时人特别强调“诗”“笔”的分别。杜牧有“杜诗韩笔愁来读”的句子,可见唐一代都只注意这一个分别。杜牧称韩愈的散体为“笔”,似乎只看做著述,不以“文”论。韩愈和他的弟子们却称那种散体为“古文”,韩愈创作那种散体古文,想取骈体而代之,也是划时代。他的努力是将散体从“笔”升格到“文”里去,所以称为“古文”。他所谓“文”,似乎将诗、赋、骈体、散体都包括在内,一面却有意扬弃了“笔”的名称。唐人连韩愈和他的追随者在内,都还没有想到诗文的对立上去。‎ 宋代古文大盛,散体成了正宗。骈体不论是抒情的应用的,也都附在散体里,统于“文”这一个名称之下。王应麟《困学纪闻》有评应用文的(骈体居大多数),虽分评,却都称为“文”,这个“文”的含义,正是韩愈的理想的实现。这样,“笔”既并入“文”里,“文笔”“诗笔”的分别,自然不切用了,于是诗文的分别便应运代兴。诗文的分别看来似乎容易,似乎只消说是“有韵者诗,无韵者文”就成了。可是不然,宋人将诗从文里分出,却留着辞赋,似乎自己找麻烦,但一看当时“文体”的赋的发展,便知道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成立了诗文对立的局势,而二者的分别又不在韵脚的有无上,所以有许多争议。争议虽多,共同的倾向却很显明,那就是风诗正宗。‎ ‎(选自《朱自清文集》,有删改)‎ ‎5.下列对“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诗与史组成的古代的“文”与“辞”“言”“语”几者间没有明确的区分,《老子》《庄子》等作品是其有力的证据。‎ B.汉代所谓“文”就是赋,赋与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赋的支与流裔的骈体又是散文的一部分,故“文”也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 C.魏、晋、六朝时期对“文”有另一种释义,所谓“文”是与“笔”相对的有对偶、谐声的抒情作品,包括所有的赋、诗和骈体。‎ D.宋代,散体成了正宗,“笔”并入“文”里,“无韵者文”,形式包括赋、骈体、散体等,这些也都统于“文”这一个名称之下。‎ 解析:C项,不是包括所有的骈体,而应该是骈体的一部分。‎ 答案:C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的屈、宋诸作,近于诗,但不是诗,这说明古代诗、史、辞、言、语之间的划分不明显,诗文分界也无从谈起。‎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B.汉代的赋与骈体逐渐从诗中分离出来,且二者都具有浓郁的散文性,这是因为作为散文一部分的骈体是赋的支与流裔。‎ C.纯粹的抒情的五言诗成于魏、晋间的阮籍之手,且可见《楚辞》之影响,而汉末的乐府孕育的五言诗也不无抒情的痕迹。‎ D.宋代,将“笔”并入“文”里,所以“文笔”“诗笔”的分别就不甚明了,只是“有韵者诗,无韵者文”的说法也非楚河汉界。‎ 解析:B项,赋与骈体并未从诗中分离,文中无依据;赋具有浓郁散文性的原因,文中未作说明。‎ 答案:B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文的对立在出现之前,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如汉代、魏晋六朝、唐代,先后出现了诗史的分别、文笔的分别、诗笔的分别。‎ B.唐代的诗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当时只注意到“诗”“笔”的分别,即使韩愈和他的追随者扬弃了“笔”,也还未料及诗文的对立。‎ C.到了宋代,诗文才出现分界,这与历代文学样式的发展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如唐诗的飞跃与突破、“笔”归到了“文”中等。‎ D.诗文对立存在许多争议,是因为根据韵脚的有无不能区分出诗与包含在“文”中的用韵的“辞赋”,而“风”是诗的正宗却显而易见。‎ 解析:A项,诗史的分别出现在先秦时期,而非汉代。‎ 答案:A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先是,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且唱第后,曹泳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庐木巳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并海囊橐②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③。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但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论曰:张孝祥早负才畯,莅政扬声,迨其两持和战,君子每叹息焉。‎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四十八》,有删改)‎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并海囊橐:人名,大富豪。③行在:天子所在之地,指京城。‎ ‎8.导学号929240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冠:第一。‎ B.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 峻:急切。‎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 陵:顶撞,冒犯。‎ D.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 祖:承袭。‎ 解析:B项,“峻”,高或快。‎ 答案:B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B.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C.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D.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句中的“孝祥”“显谟阁直学士”等专有名词,“之”“曰”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答案: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孝祥廷试夺魁,是高宗皇帝干预的结果。高宗认为秦埙的文章说的都是秦桧说过的话,远不如孝祥的文章,于是把他俩的名次互换。‎ B.张孝祥颇有从政才能。他在抚州、平江、潭州、荆州等地任职,都取得了出色的政绩,在政坛上名声远扬;但他仕途坎坷,屡遭罢黜。‎ C.张孝祥多才多艺,过目成诵,才思敏捷,擅长书法。高宗看了他写的奏章,称赞他的书法必定名传后世。他英年早逝,孝宗深感痛惜。‎ D.张孝祥在和与战这两种意见中模棱两可,时人为此惋惜。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张浚主战,汤思退主和,而这两个人都对他有知遇之恩。‎ 解析:A项,“把他俩的名次互换”不合文意。考官把秦埙定为第一名,孝祥是第二名;高宗皇帝干预后,孝祥是第一名,秦埙是第三名。‎ 答案:A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曹泳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3分)‎ ‎(2)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3分)‎ 解析:注意下列关键点的翻译:(1)“揖”译为“施礼”,“请婚”译为“说要把女儿嫁给他”或“请求两家结为婚姻”,“憾”译为“怨恨,嫉恨”;(2)“莅事”译为“处理政务”,“精确”译为“精明,正确,没有差错”,“老”译为“老练”。‎ 参考答案:(1)曹泳在殿庭给孝祥施礼,说要把女儿嫁给他,孝祥不答应,曹泳为此怨恨他。‎ ‎(2)(孝祥)年龄不到三十岁,处理政务精明无差错,在州县政事处理上非常老练的人都比不上他。‎ 参考译文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张孝祥,字安国,是历阳县乌江人。他读书只看一遍就不会忘记,写文章一会儿就能写出几千字。他十六岁就负责乡里文书的事务,接着乡里推举优秀人才他是第一。绍兴二十四年,在廷试中获第一名。(当时)主考官已经在众多考生中把秦埙定为第一名,孝祥是第二名。高宗读秦埙的文章(认为)都是秦桧说过的话,于是就把孝祥提升为第一,而秦埙成了第三,朝廷授予孝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的职务。在这之前,皇上压制秦埙而提升张孝祥这一件事,秦桧已很是恼怒,后来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交情深厚,秦桧向来嫉恨胡寅,而且考试的名次公布后,曹泳在殿庭给孝祥施礼,说要把女儿嫁给他,孝祥不答应,曹泳为此怨恨他。于是曹泳就散布流言诬陷张祁要谋反,朝廷下诏将张祁关进大牢。适逢(后来)秦桧病死了,于是朝廷让孝祥担任秘书省正字。当初,孝祥廷试高中状元,因为他出自汤思退的门下,思退担任宰相,把孝祥提拔到很高的地位。但思退向来不喜欢汪澈,孝祥与汪澈一同在宰相馆任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孝祥年轻气盛,常常顶撞、违背汪澈的意愿。到汪澈任御史中丞时,首先弹劾孝祥,说他的奸诈不在庐木巳之下,孝祥于是被罢免。不久朝廷任命张孝祥担任抚州知府。(孝祥)年龄不到三十岁,处理政务精明无差错,在州县政事处理上非常老练的人都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孝祥任平江知府。事务繁杂,孝祥处理得很果断,公堂上没有久拖不决的案子。属平江府管辖的县邑有个富豪大族名叫并海囊橐,干了许多坏事为己牟利,孝祥把他抓捕起来并治罪,查封了他家的粮库,没收谷粟数万石。第二年,吴中地区遭受大饥荒,(百姓)都依靠这些粮食救济……张浚从蜀地回朝,向朝廷推荐孝祥,(朝廷)征召他调回京城。孝祥一向被汤思退所器重,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思退不高兴。孝祥入朝奏对,就向皇帝说:“张浚和汤思退两位丞相应当齐心合力,来实现陛下收复中原的大志。”皇帝赞许他的建议。适逢金人再度侵犯边境,孝祥说金人势大,我方敌不过,想与金人缔结和约。宣谕使(为此)弹劾孝祥,(朝廷)将孝祥削职罢免。不久(朝廷)起用孝祥担任潭州知府,孝祥处理政务崇尚简易,不时用严厉的方法作为辅助手段,湖南地区于是太平无事。(后来)又等待朝廷的任命,调任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到任后)他修筑寸金堤,从这以后荆州没有水患发生。(后来)张孝祥请求辞去官职,因病去世,孝宗深感痛惜,有用人才没有用尽的感叹。(张孝祥)做官到显谟阁直学士之职就离任(去世)了,年龄才三十八岁。孝祥风度潇洒,文章超过常人,尤其擅长书法,他曾经亲笔写的奏章,高宗看见后,称赞说:“必定会名传后世。”只是在渡江之初,(朝廷)让大臣商议对金人是和还是战,张浚力主为复仇而战,汤思退承袭秦桧的意见力主求和,孝祥出自这两人的门下因而在这两种意见中摇摆不定,议论这件事的人都为孝祥感到惋惜。评论者说:张孝祥年轻时就很有才干,在政坛上名声远扬,到他在和与战这两种意见中摇摆不定时,有见识的人常常为此感到惋惜。‎ 四、鉴赏与默写(1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13题。(9分)‎ 临 江 仙 ‎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本句出自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类似口语中之“啊”。‎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E.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 解析:C项,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年老退隐;“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D项,“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这一表述不当。‎ 答案:CD ‎13.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参考答案:(1)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2)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乱石穿空,        ,          ”。 ‎ ‎(2)用典是古诗常用手法,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用刘义隆典“         ,         ,赢得仓皇北顾”。 ‎ ‎(3)《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         ”。 ‎ 答案:(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3)镜中衰鬓已先斑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5分)‎ 解析:情景演绎式扩展要根据规定情景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在本题中就是要扣住“悠然”二字,而陶渊明的“悠然”是通过南山的幽静朦胧映射出来的。‎ 答案示例:远处的南山上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清澈的泉水沿着崎岖蜿蜒的沟涧涓涓奔流,发出汩汩的声响。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里缓缓飘出,将整座南山笼罩在一片雾海之中,像梦一样轻柔而缥缈。‎ ‎16.导学号92924018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5分)‎ 解析:按照图示组织答案,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叙述,先指出这一次春游活动分5组,然后明确小组内的任务和要求,最后讲各组在班级内进行评比的项目与开展的活动。注意语言表述要准确连贯,不要超过75字。‎ 答案示例:本次春游全班分为5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人人参与,组长负责协调,各组拿出美食进行班级评比,并参加游艺活动。‎ 六、写作(60分)‎ ‎17.请以“高处凭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选择角度,明确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提示:看到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古诗词中有关“高处凭栏”的诗句,如“高处莫凭栏”“无言谁会凭栏意”“凭栏总是销魂处”“误几度凭栏,莫愁凝睇”等,这些诗句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提醒人们不要在高处凭栏远眺,因为在古代人们登高望远时,看到的不外乎破碎的山河、零落的古迹、萋萋的芳草等。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题目中词语的意思:“高处”,就是实际的制高点,如高山、高楼等;“凭栏”,不是指扶着栏杆,而是取“远望”的意思;两个词语合起来的意思是在高处凭栏远眺。延伸探讨,我们可以理解“高处”不仅仅是实际生活的“高处”,还可以是思想境界的“高处”;“凭栏”也不仅仅是看到的,还可以是想到的,即联想、想象的内容。这样,我们的立意可以是:①高处凭栏远眺看到的事物和自己的感受;②高处凭栏远眺想到的和自己的看法;③讨论处在高位的人们的思想境界;④‎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讨论我们高处凭栏后如何提升个人品质。行文中,可以讨论:①那些“高处凭栏”的人们的行为、思想、影响等,可以是一些人相似或相反的表现,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不同表现;②如何在高处做到让世人崇敬,探讨不同的做法对后世的影响;③现实生活中让人感动的或厌恶的事例,表现自己在高处凭栏的理性思考;④古代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等。总之,在探讨“高处凭栏”时,要把握“高处凭栏”这个题目体现的线索意义和范围意义,确保文章表现的内容、使用的材料符合题目要求。‎ 例文 高处凭栏 站得更高,所以看得更远。‎ ‎——广告词 站在自然的高处,你会尽收眼底风景,欣赏山河美景;站在社会的高处,你会览尽万种风情,感叹人间百态;站在人生高处,你能够更好地规划人生,走好每一步。但是站在良知的高处,我们会思考些什么?‎ 站在良知的高处凭栏远望,眼前有好有坏,有美有丑。好的、美的东西美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而坏的、丑的事物丑态百出,令人咬牙切齿。‎ 把自己的身体弓成桥,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老师们用血肉之躯架起生命的通道,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生命诚可贵”,但这个“生命”也包括老师的,但是灾难之中的精神如此光芒万丈。如果让他们再选择的话,他们一定还会这样做,不仅仅因为那是职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良知的珍视。‎ 凭栏远望,他们的英魂在熠熠生辉,被神圣的光环笼罩,时时刻刻激励着世人坚守自己的灵魂高地,不让自己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高处凭栏,我的心被美所震撼;高处凭栏,我又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 但是,人类的一些罪恶行径,有时也会让你的良知蒙羞,让你耻为人类的一员。如今,猎杀海豹似乎已成为一些地方的消遣手段,他们抡起棍棒向出生刚两三周,还未睁眼的小精灵般的海豹头上打去,顿时雪地被血染红。真不知这些人的良知是否还在,不知他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有多么可怕。‎ 虽然我不是参与者,但当在视频上看到这样的画面时,我不禁拷问自己的良知:自己是否干过类似的残忍的事情?一些人的良知正在退化、癌变,他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让其他生灵为其买单。君不闻见证过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古老美丽的五种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君不闻珍贵华南虎,在人类的不断“努力”下,也终于十几年不见踪影了;君不闻人类为了自己的“快乐”,竟然把枪口指向了全世界仅存800多只的罗布泊野骆驼。‎ 高处凭栏,我心惶惶。良知的拷问使我感到羞愧难当,人类的活动使地球上大量的物种加速灭绝。‎ 高处凭栏,顿感人心的至善至美与至丑至陋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反差。高处凭栏,深深理解了什么是永恒,什么是天地之痛。‎ 站在良知的高处凭栏远眺,感知人间至爱,体会人情冷暖,领悟美丽良知,鄙视丑恶行径,悲悼遇难物种,缅怀纯真心灵。‎ 高处凭栏,收获很多。‎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