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易错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高考历史易错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 ‎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B ‎3.(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31,4分)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B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本题的关键是时间的限定,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政府调整了外交政策,因此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得以上升。A项是70年代后伴随着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才实现的。C项是改革开放后推行的外交政策;D项是在70年代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后出现的。‎ ‎4.(2016·天津文综,9,4分)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民党的外交政策。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共不承认国民党对外签订的一切丧权辱国的条约,因此D项正确。而A、B、C三项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排除即可。‎ ‎5.(2016·江苏单科,12,3分)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 ‎6.1931年11月以来,人民习惯称毛泽东同志为“毛主席”。毛泽东同志1954年当选的“主席”与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含义不同,这主要是基于(  )‎ A.政党和政府的不同  B.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执政理念的更新 D.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化 ‎【答案】B ‎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毛泽东同志通过人大选 举当选主席,而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是第一届全国政协选举产生,这种差异是根本政治制度确立的结果,与政党和政府的区别无关,A项错误,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理念没有变化,代表广大人民利益,C项错误;1956年所有制性质才发生根本变化,D项错误。‎ ‎7.乌兰夫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中说:“民族的区域自治是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正式确认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  )‎ A.1949年 B.1954年 C.1984年 D.1998年 ‎【答案】B ‎ ‎【解析】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8.如图,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 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A.《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一国两制”构想推动 C.“九二共识”基本达成 D.两岸“三通”最终实现 ‎【答案】B ‎ ‎9.(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中断的原因是政治运动的干扰。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因素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可归纳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由“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可归纳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由“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可归纳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第二小问,根据上述过程的归纳可以概括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其有利因素,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10.(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一“‎ ‎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可知《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是:参照西方法律编纂;对于第二小问“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考生抓住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主要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二“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对于第二小问则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易错起源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例1.美国《时代》周刊一直关注中国的变化,以下四图均选自《时代》封面,其中与1969年中国民主政治悲剧对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A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根据题干“1969年中国民主政治悲剧”及图片反映的内容可知,刘少奇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最后迫害致死,答案为A。‎ ‎【变式探究】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 8 600 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这反映出(  )‎ A.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B.新时期地方自治权日趋加强 C.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民主与法治的制度化趋势 ‎【答案】D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法制化历程。结合题干材料中“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B、C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说法错误,排除。故答案为D。 ‎ ‎【名师点睛】‎ ‎1.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所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易错起源2、祖国统一大业 例2.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反映出 (  )‎ A.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变化 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基本成型 C.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条件渐趋成熟 D.中美两国间的最大障碍已解决 ‎【答案】A ‎ ‎【解析】1979年中国政府改变武力统一,宣布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变化,A项正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B项错误;1979年国民党也未响应大陆的政策,C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声明》,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已解决,与题干内容不符,D项错误。‎ ‎【变式探究】1997年7月1日0时12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作题为《追求卓越,共享繁荣》的讲话。他说:“香港回归祖国,是香港发展的一个契机。”对香港回归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 B.香港回归,标志着香港和大陆实行统一社会制度的开始 C.香港回归,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D.香港回归,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答案】B ‎ ‎【名师点睛】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一国两制”的基础。‎ ‎(2)“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行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长期不变。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具有稳定性。‎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的异同 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 不同点 本质 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干涉 港澳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 权利 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同点 措施 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权利 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易错起源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例3.《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答案】A ‎ ‎【解析】据材料中“审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内容废除或修改等,可知该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A项符合题意。B项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特权;C项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D项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排除。‎ ‎【变式探究】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950年2月14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方此举(  )‎ A.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B.希望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承认 C.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D.借助苏联恢复在联合国席位 ‎【答案】C ‎ ‎【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这三项原则都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逐渐摆脱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易错起源4、开创外交新局面 例4.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指出:“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份公报在当时 (  )‎ A.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B.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加速了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D.导致了美苏争霸态势的缓和 ‎【答案】A ‎ ‎【变式探究】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年)‎ ‎1957‎ ‎1965‎ ‎1972‎ ‎1972‎ ‎1973‎ ‎1974‎ ‎1978‎ ‎1980‎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 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C ‎ ‎【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阶段 特征 原因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 遏制与对抗 ‎(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2)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 ‎(3)企图扼杀新中国,对新中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与西欧和日本经济竞争激烈 ‎(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牵制和应对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要求,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紧张与缓和并存,未发生较强对抗 ‎(1)中美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其中,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2)中美之间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 ‎(3)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60多年来,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既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的。‎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