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市2016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德州市2016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使用清水洗去解离液 B.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C.观察到多层细胞,说明制片时未按压装片 D.在细胞中央观察到赤道板时,说明细胞分裂处于末期 ‎2.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生长提高了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 B.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C.只要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发生细胞癌变 D.细胞分化是细胞在遗传物质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下列数量关系一定不相等的是(  )‎ A.核DNA分子数与着丝点数 B.染色体数与染色单体数 C.核DNA分子数与染色单体数 D.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 ‎4.如图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含量变化曲线及某时期分裂图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AE段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图1中BC段的染色体数随DNA的复制而加倍 C.图2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 D.纺锤丝的消失和细胞板的出现发生在图1中EF段 ‎5.下列过程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①核膜消失 ②染色质丝螺旋缠绕为染色体 ③细胞体积增大 ④形成纺锤体 ⑤着丝点一分为二.‎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6.下列液体不属于体液的是(  )‎ A.神经元内的液体 B.毛细淋巴管中的液体 C.突触间隙中的液体 D.小肠肠腔中的液体 ‎7.如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人体内的四种液体,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乙可表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 B.丙中CO2浓度一定高于丁 C.丙比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D.若丁到甲过程受阻可引起组织水肿 ‎8.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Na+、氨基酸和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和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D.内环境稳态是由消化、循环、泌尿、呼吸这四个系统来维持的 ‎9.如图表示神经元在正常条件下及经某药物处理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药物会影响神经元膜内的K+外流 B.ab段和bc段的形成原因不相同 C.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阻断了部分Na+通道 D.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引起细胞外Na+浓度减少 ‎10.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 B.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D.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11.神经递质和激素都被称为信号分子,它们的共性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C.都是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D.在发挥作用后仍保持活性 ‎12.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的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B.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 C.渴觉中枢兴奋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肾小管细胞表面存在抗利尿激素的受体 ‎13.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中存在冷觉感受器 B.甲表示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乙可以表示肌肉产热增加 D.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14.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部分调节过程,其中字母代表器官,数字代表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表示垂体,是①和③的靶器官 B.激素②能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激素①‎ C.炎热条件下激素①和②分泌增加 D.A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为神经调节 ‎15.关于特异性免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需要淋巴因子参与 B.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 C.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D.参与的细胞都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 ‎16.病毒侵入人体后可能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并摄取、处理病毒 B.T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的抗体与之结合 C.B细胞识别病毒后直接转化为浆细胞 D.记忆细胞识别病毒后增殖分化 ‎17.对胚芽鞘进行不同的处理,生长状况相同的是(  )‎ A.d和e B.a和e C.b和c D.c和d ‎18.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小叶黄杨的插条,其生根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浓度a 浓度b 浓度c 平均生根数 ‎29‎ ‎38‎ ‎7‎ A.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应长势一致 B.该实验结果不能表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促进黄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b D.处理时间的长短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1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向光性的内因是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B.顶端优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D.同一种植物的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小于根 ‎20.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仅在果实中形成并促进其成熟 B.生长素浓度较低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C.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果实发育 D.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代谢进行生命活动调节 ‎21.科研小组对某池塘鱼类数量进行调查,数据如表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 第二次捕获个体数 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鲤鱼 ‎60‎ ‎50‎ ‎15‎ 鲫鱼 ‎20‎ ‎25‎ ‎5‎ 鲶鱼 ‎5‎ ‎4‎ ‎0‎ A.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较大 B.采用的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C.两次调查不能估算鲶鱼的种群数量 D.鲫鱼的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 ‎2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23.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由一定的空间和资源决定的 B.环境容纳量就是该区域中种群的最大数量 C.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就会下降 D.种群数量未达到环境容纳量一半时,不存在环境阻力 ‎24.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原群落中的植物没有分层现象 B.蝗虫的捕食往往会改变水稻的丰富度 C.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其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25.科学家发现一种叫西波洛斯的植物,它能产生某种激素,是侵害它的蝗虫翅膀扭曲或卵无法完全发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西波洛斯产生的激素是一种物理信息 B.可以利用该激素对蝗虫进行生物防治 C.该激素可以降低蝗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D.该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6.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法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 ‎27.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有大型杂食性鱼类甲,其食物来自浮游植物乙、草食性鱼类丙和以丙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且三者所占比例相同,甲每增加3k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乙(  )‎ A.15Kg B.35 Kg C.155 Kg D.1100 Kg ‎28.如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3中的能量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 B.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 C.A1、A2、A3、A6中的能量都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100%‎ ‎29.沙漠中的龋齿动物和蚂蚁分别以甲乙两种植物为食,植物甲在与植物乙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蚂蚁构成一个种群 B.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龋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龋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 D.龋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30.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循环往复 B.信息传递只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 C.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D.生态系统的结构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55分)‎ ‎3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其合成部位主要是      ,与其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      .‎ ‎(2)某兴趣小组欲验证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洋葱若干均分为甲、乙两组,进行生根培养,甲组加入一定量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另一组加入      .培养一段时间后,结果发现      组生根效果较好.‎ ‎②研究表明细胞分裂素能促进DNA复制,从而促进细胞分裂.为进一步验证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分别取甲、乙两组的根尖进行解离→      →      →制片,用显微镜观察,统计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并计算所占比例.若      ,则说明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3)实验过程中某同学观察到如图所示细胞,该细胞处于      期,判断依据是      .‎ ‎32.根据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其中的效应器是      ;婴儿被多次刺破手指后会通过      的建立而形成刺痛的长期记忆.‎ ‎(2)取指血化验时,虽然感到疼痛但并没有缩手,是因为位于      的高级神经中枢对缩手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进行了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      调节.有人看见鲜血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出现目眩、心悸,该过程的调节方式属于      .‎ ‎(3)手术时,注射的麻醉剂能阻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导致      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4)伤口感染时首先通过      免疫和体液免疫抵御病原体攻击.未被清除的病原体侵入细胞后,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 ‎3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问题:‎ ‎(1)机体长时间运动,血糖浓度降低,导致下丘脑的某一区域兴奋,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      增加,而促进      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此过程体现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      .‎ ‎(2)饭后,胰岛B细胞接受信号分子      、      的刺激,分泌胰岛素,从而促进组织细胞      ,进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3)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含有胰岛B细胞抗体,这些抗体可以损伤胰岛B细胞.据此推测,Ⅰ型糖尿病是一种      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      免疫导致的.‎ ‎34.如图是某稻田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 ‎(1)河蟹与水稻害虫的种间关系是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养殖河蟹的意义在于      .‎ ‎(2)养殖河蟹前,稻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较低,原因是      .‎ ‎(3)若养殖河蟹后食物网中其他生物的原捕食关系没有改变,则稻田中新增加的食物链      条.河蟹感染某种病菌大量死亡,则水稻的产量会      (填“升高”或“降低”).‎ ‎(4)稻螟和稻飞虱的蛾虫被蛛网粘住后,引起蛛网振动,从而被蜘蛛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5.某淡水湖泊中生物种类繁多,有芦苇、荷花、浮萍、绿藻等植物,还有多种浮游动物、鱼、虾、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荷花、浮萍分别为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它们在水体中的分布属于群落的      结构,这种分布有利于      .‎ ‎(2)历史上,因大规模围湖造田及取水等人为因素影响,该湖泊几近干涸,湖底杂草丛生,这种演替类型为      演替.该事例表明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是      .‎ ‎(3)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沿着      (渠道)进行的,其中的“物质”是指      .‎ ‎(4)湖泊作为旅游景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近年来,由于景区过度开发,水质污染严重,湖内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使用清水洗去解离液 B.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C.观察到多层细胞,说明制片时未按压装片 D.在细胞中央观察到赤道板时,说明细胞分裂处于末期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解答】解:A、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解离液,一方面防止解离过度,另一方面利于染色时碱性染料着色,防止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反应,影响染色效果,A正确;‎ B、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不能观察到染色体,B错误;‎ C、观察到多层细胞,说明制片时未按压装片或未解离,所以细胞不能分开而重叠,C错误;‎ D、赤道板是虚拟的结构,是观察不到的,D错误.‎ 故选:A.‎ ‎ ‎ ‎2.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生长提高了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 B.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C.只要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发生细胞癌变 D.细胞分化是细胞在遗传物质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细胞的分化;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1、在环境中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DNA损伤,引起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正常细胞的分类和生长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解答】解:A、细胞生长使表面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降低了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A错误;‎ B、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B正确;‎ 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累积导致的,C错误;‎ 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未变化,D错误.‎ 故选:B.‎ ‎ ‎ ‎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下列数量关系一定不相等的是(  )‎ A.核DNA分子数与着丝点数 B.染色体数与染色单体数 C.核DNA分子数与染色单体数 D.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解答】解:A、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核DNA分子数与着丝点数相等,A错误;‎ B、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数是染色单体数的一半,B正确;‎ C、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单体数相等,C错误;‎ D、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相等,D错误.‎ 故选:B.‎ ‎ ‎ ‎4.如图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含量变化曲线及某时期分裂图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AE段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图1中BC段的染色体数随DNA的复制而加倍 C.图2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 D.纺锤丝的消失和细胞板的出现发生在图1中EF段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图1: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图2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解答】解:A、图1中AF段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A错误;‎ B、图1中BC段的DNA数随DNA的复制而加倍,此时染色体数目不变,B错误;‎ C、图2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图1中的CD段,C正确;‎ D、动物细胞不会出现细胞板,D错误.‎ 故选:C.‎ ‎ ‎ ‎5.下列过程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①核膜消失 ②染色质丝螺旋缠绕为染色体 ③细胞体积增大 ④形成纺锤体 ⑤着丝点一分为二.‎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①核膜消失发生在分裂前期;‎ ‎②染色质丝螺旋缠绕为染色体发生在分裂前期;‎ ‎③细胞体积增大分生在分裂间期;‎ ‎④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 ‎⑤着丝点一分为二发生在分裂后期.‎ 因此①②④都发生在分裂前期.‎ 故选:A.‎ ‎ ‎ ‎6.下列液体不属于体液的是(  )‎ A.神经元内的液体 B.毛细淋巴管中的液体 C.突触间隙中的液体 D.小肠肠腔中的液体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由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 ‎【解答】解:A、神经元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是体液的组成成分,A错误;‎ B、毛细淋巴管中的液体是淋巴,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B错误;‎ C、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因此属于体液,C错误;‎ D、小肠肠腔中的液体既不是细胞外液,也不是细胞内液,因此不是体液,D正确.‎ 故选:D.‎ ‎ ‎ ‎7.如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人体内的四种液体,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乙可表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 B.丙中CO2浓度一定高于丁 C.丙比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D.若丁到甲过程受阻可引起组织水肿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穿过毛细 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形成血浆;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2、由题图可知,该图是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图中甲是淋巴,乙是细胞内液,丙是血浆,丁是组织液.‎ ‎【解答】解:A、乙是血细胞的细胞内液,A正确;‎ B、丙是血浆,其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丁组织液,B错误;‎ C、丙是血浆,甲是淋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C正确;‎ D、丁是组织液,甲是淋巴,组织液进入淋巴受阻,组织液量增加,会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B.‎ ‎ ‎ ‎8.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Na+、氨基酸和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和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D.内环境稳态是由消化、循环、泌尿、呼吸这四个系统来维持的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都是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血浆: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相互调节的,时刻在变化,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解:A、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血红蛋白存在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中,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D错误.‎ 故选:A.‎ ‎ ‎ ‎9.如图表示神经元在正常条件下及经某药物处理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药物会影响神经元膜内的K+外流 B.ab段和bc段的形成原因不相同 C.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阻断了部分Na+通道 D.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引起细胞外Na+浓度减少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此时为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Na+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 ‎【解答】解:A、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Na+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而不影响K+外流,A错误;‎ B、ab段为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大量外流,导致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bc段为动作电位,即神经元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大量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正确;‎ C、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Na+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C正确;‎ D、药物的作用可能是引起细胞外Na+浓度减少,D正确.‎ 故选:A.‎ ‎ ‎ ‎10.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 B.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D.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神经递质还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引起肌肉收缩,A错误;‎ B、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正确;‎ D、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D正确.‎ 故选:A.‎ ‎ ‎ ‎11.神经递质和激素都被称为信号分子,它们的共性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C.都是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D.在发挥作用后仍保持活性 ‎【考点】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 ‎【解答】解:A、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起作用,即在细胞膜上发挥作用,激素在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起作用,A错误;‎ B、神经递质和激素都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B正确;‎ C、神经递质不属于蛋白质,激素中也含有氨基酸类衍生物以及固醇类物质,C错误;‎ D、两种物质在发挥作用后均丧失活性,D错误.‎ 故选:B.‎ ‎ ‎ ‎12.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的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B.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 C.渴觉中枢兴奋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肾小管细胞表面存在抗利尿激素的受体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解答】解:A、该过程的感受器位于下丘脑,A正确;‎ B、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B正确;‎ C、渴觉中枢兴奋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 D、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因此肾小管细胞表面存在抗利尿激素的受体,D正确.‎ 故选:C.‎ ‎ ‎ ‎13.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中存在冷觉感受器 B.甲表示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乙可以表示肌肉产热增加 D.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解答】解: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A正确;‎ B、甲表示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 C、乙可以表示肌肉产热增加,C正确;‎ D、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体温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 ‎ ‎14.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部分调节过程,其中字母代表器官,数字代表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表示垂体,是①和③的靶器官 B.激素②能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激素①‎ C.炎热条件下激素①和②分泌增加 D.A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为神经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为垂体,②促甲状腺激素,③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A表示垂体,是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③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A正确;‎ B、甲状腺激素能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寒冷条件下,为了抗寒,增强细胞代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 D、下丘脑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A.‎ ‎ ‎ ‎15.关于特异性免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需要淋巴因子参与 B.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 C.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D.参与的细胞都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特异性免疫一般需要淋巴因子参与,A正确;‎ B、特异性免疫中不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均能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B正确;‎ C、特异性免疫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C正确;‎ D、特异性免疫中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 ‎ ‎16.病毒侵入人体后可能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并摄取、处理病毒 B.T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的抗体与之结合 C.B细胞识别病毒后直接转化为浆细胞 D.记忆细胞识别病毒后增殖分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首先引起细胞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此时抗原将失去藏身之所,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就会消灭抗原.‎ ‎2、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阻止内环境中的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 ‎【解答】解:A、吞噬细胞识别抗原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 B、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分泌产生,B错误;‎ C、B细胞识别病毒后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 D、在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识别病毒后增殖分化,D正确.‎ 故选:D.‎ ‎ ‎ ‎17.对胚芽鞘进行不同的处理,生长状况相同的是(  )‎ A.d和e B.a和e C.b和c D.c和d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a在尖端下部插入玻璃片,使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图中b在尖端下部插入琼脂片,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弯向左侧光源生长;‎ 图中c在尖端下部的右半侧插入玻璃片,影响胚芽鞘右半侧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弯向右侧光源生长;‎ 图中d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 图中e用锡箔遮住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 因此,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d与e,都直立生长.‎ 故选:A.‎ ‎ ‎ ‎18.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小叶黄杨的插条,其生根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浓度a 浓度b 浓度c 平均生根数 ‎29‎ ‎38‎ ‎7‎ A.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应长势一致 B.该实验结果不能表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促进黄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b D.处理时间的长短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分析实验表格,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为平均生根数,无关变量包括每组扦插枝条的数目、枝条的长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量、温度等.‎ 在该类实验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并且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解答】解:A、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应长势一致,A正确;‎ B、由于该实验缺乏空白对照组,因此实验结果不能表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C、促进黄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浓度b左右,C错误;‎ D、处理时间的长短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C.‎ ‎ ‎ ‎1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向光性的内因是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B.顶端优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D.同一种植物的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小于根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 ‎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 ‎3、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解答】解:A、植物向光性的内因是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A正确;‎ B、植物的顶端优势是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 C、在植物不同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C错误;‎ D、同一种植物的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小于根,D正确.‎ 故选:C.‎ ‎ ‎ ‎20.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仅在果实中形成并促进其成熟 B.生长素浓度较低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C.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果实发育 D.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代谢进行生命活动调节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插条生根,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赤霉素的作用:促进细胞伸长而使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植物在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答】解:A、乙烯的形成场所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A错误;‎ B、生长素浓度较高时,会促进乙烯合成,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C正确;‎ D、植物激素调节与动物激素调节一样,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对细胞代谢进行调节,D错误.‎ 故选:C.‎ ‎ ‎ ‎21.科研小组对某池塘鱼类数量进行调查,数据如表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 第二次捕获个体数 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鲤鱼 ‎60‎ ‎50‎ ‎15‎ 鲫鱼 ‎20‎ ‎25‎ ‎5‎ 鲶鱼 ‎5‎ ‎4‎ ‎0‎ A.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较大 B.采用的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C.两次调查不能估算鲶鱼的种群数量 D.鲫鱼的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解:A、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较大,A正确;‎ B、池塘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B、由于鲶鱼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为0,则无法估算种群密度,C正确;‎ D、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无法判断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D.‎ ‎ ‎ ‎2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据图分析,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结构,c表示种群密度.‎ ‎2、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鉴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3、“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答】解: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 B、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增长率,但是并不是没有死亡率和迁出;B错误.‎ C、b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C正确.‎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 ‎ ‎23.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由一定的空间和资源决定的 B.环境容纳量就是该区域中种群的最大数量 C.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就会下降 D.种群数量未达到环境容纳量一半时,不存在环境阻力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解答】解:A、环境容纳量是会改变的,受空间和资源的影响,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B错误;‎ C、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会处于动态平衡,并不一定下降,C错误;‎ D、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但仍然存在环境阻力,D错误.‎ 故选:A.‎ ‎ ‎ ‎24.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原群落中的植物没有分层现象 B.蝗虫的捕食往往会改变水稻的丰富度 C.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其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解答】解:A、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的现象,只是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层明显,A错误;‎ B、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水稻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原先的物种并没有消失,C正确;‎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如果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其物种组成也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 ‎ ‎25.科学家发现一种叫西波洛斯的植物,它能产生某种激素,是侵害它的蝗虫翅膀扭曲或卵无法完全发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西波洛斯产生的激素是一种物理信息 B.可以利用该激素对蝗虫进行生物防治 C.该激素可以降低蝗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D.该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西波洛斯产生的激素是一种化学信息,A错误;‎ B、可以利用该激素对蝗虫进行生物防治,B正确;‎ C、该激素可以降低蝗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C正确;‎ D、该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A.‎ ‎ ‎ ‎26.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法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法,B正确;‎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C正确;‎ D、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D正确.‎ 故选:A.‎ ‎ ‎ ‎27.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有大型杂食性鱼类甲,其食物来自浮游植物乙、草食性鱼类丙和以丙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且三者所占比例相同,甲每增加3k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乙(  )‎ A.15Kg B.35 Kg C.155 Kg D.1100 Kg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杂食性鱼类甲的食物来自浮游植物乙、草食性鱼类丙和以丙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说明该生态系统存在的食物链有3条如下:乙→甲、乙→丙→甲、乙→丙→丁→甲,由于是最少需要消耗的量,应按能量的20%传递来算,据此答题.‎ ‎【解答】解:杂食性鱼类甲的食物来自浮游植物乙、草食性鱼类丙和以丙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且三者所占比例相同,甲每增加3k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乙的量为3××5+3××5×5+3××5×5×5=155kg.‎ 故选:C.‎ ‎ ‎ ‎28.如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3中的能量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 B.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 C.A1、A2、A3、A6中的能量都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100%‎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可以概括为下图:‎ ‎2、一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量;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遗体、残骸、粪便等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遗体、残骸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存储起来的能量.‎ ‎【解答】解:A、能量散失A3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该能量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A正确;‎ B、图中的a7是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该能量并没有被第二营养级同化,因此仍然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是A4+A7,B错误;‎ C、A3为散失的能量,最终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 D、题干中看出,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而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6,因此能量传递效率=A6÷A1,D错误.‎ 故选:A.‎ ‎ ‎ ‎29.沙漠中的龋齿动物和蚂蚁分别以甲乙两种植物为食,植物甲在与植物乙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蚂蚁构成一个种群 B.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龋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龋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 D.龋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根据题意,沙漠中的龋齿动物和蚂蚁分别以甲乙两种植物为食,为捕食关系;植物甲在与植物乙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为竞争关系.‎ ‎【解答】解:A、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蚂蚁可以不止一种,故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蚂蚁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 B、因为二者都直接以植物为食,故二者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由于啮齿动物喜食植物甲,而植物甲和植物乙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故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植物甲因没有捕食者及和植物乙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而数量剧增,植物甲占据劣势,进而导致蚂蚁数量减少,C错误;‎ D、由C项分析可知,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D正确.‎ 故选:D.‎ ‎ ‎ ‎30.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循环往复 B.信息传递只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 C.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D.生态系统的结构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信息传递.‎ ‎【解答】解:A、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循环往复,A正确;‎ B、信息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及生物群落内部进行,B错误;‎ C、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不一定相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而各级消费者利用上一营养级现成的有机物,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 故选:A.‎ ‎ ‎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55分)‎ ‎3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其合成部位主要是 根尖 ,与其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 脱落酸 .‎ ‎(2)某兴趣小组欲验证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洋葱若干均分为甲、乙两组,进行生根培养,甲组加入一定量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另一组加入 等量的蒸馏(清)水 .培养一段时间后,结果发现 甲 组生根效果较好.‎ ‎②研究表明细胞分裂素能促进DNA复制,从而促进细胞分裂.为进一步验证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分别取甲、乙两组的根尖进行解离→ 漂洗 → 染色 →制片,用显微镜观察,统计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并计算所占比例.若 甲组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大于乙组 ,则说明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3)实验过程中某同学观察到如图所示细胞,该细胞处于 有丝分裂后 期,判断依据是 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解答】解:(1)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其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与其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脱落酸.‎ ‎(2)①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洋葱若干均分为甲、乙两组,进行生根培养,甲组加入一定量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另一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清)水.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因此培养一段时间后,结果发现甲组生根效果较好.‎ ‎②研究表明细胞分裂素能促进DNA复制,从而促进细胞分裂.为进一步验证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分别取甲、乙两组的根尖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用显微镜观察,统计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并计算所占比例.若甲组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大于乙组,则说明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3)实验过程中某同学观察到如图所示细胞,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因此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故答案为:‎ ‎(1)根尖 脱落酸 ‎(2)①等量的蒸馏(清)水 甲 ‎②漂洗 染色 甲组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大于乙组 ‎(3)有丝分裂后 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 ‎ ‎32.根据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其中的效应器是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婴儿被多次刺破手指后会通过 新突触 的建立而形成刺痛的长期记忆.‎ ‎(2)取指血化验时,虽然感到疼痛但并没有缩手,是因为位于 大脑皮层 的高级神经中枢对缩手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进行了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 分级 调节.有人看见鲜血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出现目眩、心悸,该过程的调节方式属于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 ‎(3)手术时,注射的麻醉剂能阻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导致 化学信号到电 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4)伤口感染时首先通过 非特异性 免疫和体液免疫抵御病原体攻击.未被清除的病原体侵入细胞后,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效应T细胞 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其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经过多次刺激以后,可以通过新突触的建立形成长期记忆.‎ ‎(2)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活动收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说明神经系统的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机制;有人会看见抽出的鲜血而导致肾上腺素增加,出现目眩心悸.调节该生理活动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经过神经递质,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麻醉剂能阻断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导致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受阻.‎ ‎(4)病原体侵入人体之前首先经过非特异性免疫的抵御,未被清除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内后,刺激T细胞形成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 故答案为:‎ ‎(1)反射弧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新突触 ‎(2)大脑皮层 分级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化学信号到电 ‎(4)非特异性 效应T细胞 ‎ ‎ ‎3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问题:‎ ‎(1)机体长时间运动,血糖浓度降低,导致下丘脑的某一区域兴奋,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 增加,而促进 肝糖原 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此过程体现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 内分泌腺本身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 ‎(2)饭后,胰岛B细胞接受信号分子 神经递质 、 葡萄糖 的刺激,分泌胰岛素,从而促进组织细胞 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进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3)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含有胰岛B细胞抗体,这些抗体可以损伤胰岛B细胞.据此推测,Ⅰ型糖尿病是一种 自身免疫 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 体液 免疫导致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血糖调节属于神经﹣激素调节.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种激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长时间运动后,血糖浓度降低,会促进下丘脑葡萄糖感受器,导致下丘脑的某一区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水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促进血糖浓度的升高.该过程体现了内分泌腺本身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饭后,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葡萄糖感受器可以引起下丘脑兴奋,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胰岛B细胞的分泌,此时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同时胰岛B细胞可以直接接受血糖浓度变化的刺激,此时胰岛B细胞接受信号分子葡萄糖,进而引起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具有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以降低血糖浓度.‎ ‎(3)根据题意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说明,Ⅰ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导致的.‎ 故答案为:‎ ‎(1)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内分泌腺本身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神经递质 葡萄糖 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3)自身免疫 体液 ‎ ‎ ‎34.如图是某稻田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 ‎(1)河蟹与水稻害虫的种间关系是 竞争和捕食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养殖河蟹的意义在于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2)养殖河蟹前,稻田生态系统的 抵抗力 稳定性较低,原因是 生态系统的组分较少,食物网简单 .‎ ‎(3)若养殖河蟹后食物网中其他生物的原捕食关系没有改变,则稻田中新增加的食物链 6 条.河蟹感染某种病菌大量死亡,则水稻的产量会 降低 (填“升高”或“降低”).‎ ‎(4)稻螟和稻飞虱的蛾虫被蛛网粘住后,引起蛛网振动,从而被蜘蛛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如水稻和稻螟)、竞争(杂草和水稻)、寄生(如噬菌体和细菌)和互利共生(根瘤菌和大豆).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而食物链一般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解答】解:(1)河蟹捕食水稻害虫,为捕食关系,河蟹与水稻害虫都捕食稻田杂草,为竞争关系,因此河蟹与水稻害虫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养殖河蟹的意义在于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养殖河蟹前,稻田生态系统的组分较少,食物网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3)若养殖河蟹后食物网中其他生物的原捕食关系没有改变,则稻田中新增加的食物链6条.河蟹感染某种病菌大量死亡,水稻害虫大量繁殖,导致水稻的产量会降低.‎ ‎(4)稻螟和稻飞虱的蛾虫被蛛网粘住后,引起蛛网振动,从而被蜘蛛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竞争和捕食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抵抗力 生态系统的组分较少,食物网简单 ‎(3)6 降低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 ‎35.某淡水湖泊中生物种类繁多,有芦苇、荷花、浮萍、绿藻等植物,还有多种浮游动物、鱼、虾、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荷花、浮萍分别为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它们在水体中的分布属于群落的 垂直 结构,这种分布有利于 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 ‎(2)历史上,因大规模围湖造田及取水等人为因素影响,该湖泊几近干涸,湖底杂草丛生,这种演替类型为 次级 演替.该事例表明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是 改变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3)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沿着 食物链和食物网 (渠道)进行的,其中的“物质”是指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 ‎(4)湖泊作为旅游景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 价值;近年来,由于景区过度开发,水质污染严重,湖内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是有一定限度的.‎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欣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科学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又叫生态功能),潜在使用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解:(1)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荷花、浮萍分别为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它们在水体中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布有利于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围湖造田使该湖泊几近干涸,湖底杂草丛生,由于有原始的土壤条件等,故这种演替类型为次级演替.该事例表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其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湖泊作为旅游景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近年来,由于景区过度开发,水质污染严重,湖内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故答案为:‎ ‎(1)垂直 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次级 改变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食物链和食物网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4)直接 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 ‎ ‎2016年8月20日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