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一中2016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台县一中2016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 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2、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3、 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三权相互牵制达到政治平衡              B. 建立独立监察体制加强君权 C. 中书省独大威胁皇权专制               D. 行政权和军权受制于司法权 ‎4、 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创建初期遇到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下史实与古田会议精神相符合的是 A. 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B. 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C. 规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D.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5、 某同学收集了如下图所示的一些资料。如果这些资料要成为一篇论文的主干内容,在下列可选的关键词中,最能恰当概括的一个应当是 A. 国共合作 B. 国际同盟 C. 民族主义 D. “总体战”‎ ‎6、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③摆脱共产国际干扰 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7、 “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A.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C.古罗马的法律原则 D.卢梭的政治学说 ‎8、 恩格斯曾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做过这样的评述:“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恩格斯的评述主要说明 A. 德意志帝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仍然没有消除 B. 德意志帝国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C. 《帝国宪法》为工人合法斗争提供了平台 D. 德意志帝国并不害怕工人武装起义 ‎9、 读图。导致1956年和1965年出现中外建交热潮的原因有 ‎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③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A. 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①④‎ ‎10、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11、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A. 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 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2、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A. “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北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13、薛福成说:“中国地博物阜,迥异诸国。前此善通有无者,有徽商,有晋商,有秦商,皆以忠实为体,勤俭为用,亦颇能创树规模,相嬗不变者数世;而于积寡为多,化小为大之术尚阙焉。”该观点所指出的中国古代商帮的局限性是 A. 国内市场狭小 B. 讲究忠实勤俭 C.未能实行规模经营 D.缺乏股份公司模式 ‎14、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 B. 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C. 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 D. 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 ‎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时间 ‎1937.8——1938.2‎ ‎1938.7——1938.10‎ ‎1938.12——1940.7‎ 迁移方向 上海→武汉 武汉→宜昌 宜昌→川渝等地 内迁企业数量 ‎121家 ‎304家 ‎448家 A. 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 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C. 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D. 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16、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17、下表是1949——1955年国家对私营工业企业的加工订货情况。这反映初 年份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加工订货占总产值(%)‎ ‎11.88‎ ‎28.83‎ ‎42.71‎ ‎56.04‎ ‎61.84‎ ‎78.53‎ ‎81.69‎ 自产自销占总产值(%)‎ ‎88.12‎ ‎71.17‎ ‎57.29‎ ‎43.96‎ ‎38.16‎ ‎21.47‎ ‎18.31‎ A. 私营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B. 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 C. 国家逐步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控制 D. 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8、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A. 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 B. 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 C. 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 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 ‎19、“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妇女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启蒙思想的传播 C. 家庭结构的变动 D. 女权运动的发展 ‎20、1952年,苏共(布)十九大中央工作报告指出:“某些领导采取不正确的路线,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这种做法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这表明当时苏联 A. 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 B. 农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C. 工业化推动农业高速发展 D. 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21、瑟·赖特说:佛教传人中国后,佛经译文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传统文化遭遇冲击 B.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外来文明汉化明显 D. 西学东渐进程加快 ‎22、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A. 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 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 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23、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以下材料。其研究视角是 A. 生态史观 B. 整体史观 C. 现代化史观 D. 社会史观 ‎2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作者在这里说明的是 A.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B . 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25、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 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 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4分,28题20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电影》‎ 材料二 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材料三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对义和团的评价有何不同?运用新史观指出产生这种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你如何理解陈旭麓的观点?(10分)‎ ‎27、(14分)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三 2013年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明确提出在中国西部古丝绸之路沿线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国际新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区。有学者指出:习主席提出的发展战略,必将重振古代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力,把古丝绸之路促进下的中西文明交流、互动提升到新的历史阶段。‎ ‎——摘自《现代丝绸之路》‎ ‎(1)根据图文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4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6分)‎ ‎(2)举例说明古丝绸之路促进下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4分)‎ ‎28、(20分)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观念。阅读下表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材料序号 名称 颁行时间 基本内容(摘要整理)‎ 材料一 ‎《奏定中学堂章程》‎ ‎1903年 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外国史当“示以今日西方东侵危局”“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材料二 ‎《中学校课程标准》‎ ‎1913年 侧重“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重要事迹”。‎ 材料三 ‎《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 ‎“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必然死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苏联是人类解放道路上的灯塔”“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的侵略的中心”。‎ 材料四 ‎《普通 ‎2003年 ‎“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史教学的核心宗旨。归纳当时外国史教学中注重培养什么意识?结合背景说明当时强调培养这种意识的主要原因。(8分)‎ ‎(2)材料二特别注重对“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的学习,其教育意义何在?结合民国初年史实对哪些思想政治运动产生了影响。(4分)‎ ‎(3)材料三与材料四在世界史教学的目标上有何差异?结合中国当时的外部环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8分)‎ ‎1~5 AABCC 6~10 DCCDD 11~15 BDDDB ‎16~20 DCCAD 21~25 CDDDD 二、非选择题。‎ ‎26、(16分)‎ ‎(1)材料一高度赞扬了义和团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材料二对义和团运动予以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同的原因:材料一从革命史观角度出发,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事实;材料二着眼与近现代史观,与世界和历史发展潮流背道而驰。(6分)‎ ‎(2)如何理解陈旭麓的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之举;但是义和团盲目排外,仇视一切西洋事物,与近代文明背道而驰,阻碍了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半封建时代的中国,只有努力地学习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民族振兴。(10分)‎ ‎27、(14分)‎ ‎(1)重大变化:路线:从陆上为主转变为海上为主; ‎ 商品:从丝绸出口为主转变为瓷器、茶叶出口为主;‎ 贸易:从宋元时期的显著增加到明清时期的萎缩;‎ 政策:从政府扶植到政府限制。(任意2点4分)‎ 主要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瓷器和茶叶质量好;西方国家对瓷器、茶叶需求扩大;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海上商贸活动的发展(任意3点6分)‎ ‎(2)实例及内容:佛教等西方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2分)中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各国,促进了西方各国文明的进步。(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如:儒学的对外传播、物质文明的交流等)‎ ‎28、(20分)‎ ‎(1)宗旨:强调忠君尚贤。(2分)‎ 意识:民族危机与自强意识。(2分)‎ 原因:外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或答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等)(2分);‎ 内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或者答封建思想影响)。(2分)‎ ‎(2)意义:培养学生民主共和的价值观,促进青年一代思想解放。(2分) ‎ 影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2分)‎ ‎(3)差异:材料3:强调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抗,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2分);‎ 材料4:强调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与文明交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世界意识。(2分)‎ 原因:1956年,世界处于两极格局对峙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分);‎ ‎2003年,两极格局已经解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2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