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五校2016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北五校2016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孝感市五校教学联盟 期末联合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命题人:杨弢 审题人:张小强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每小题的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1.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3. 古希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理性的言论。下列各项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符的是( )‎ A.“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B.“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C.荣誉远比财富、名声等东西更重要” D.“生好还是死好只有神知道”‎ ‎4. “这是对上帝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破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踞着的顽固堡垒,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这段话评论的是(  )‎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路德的因信称义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 ‎5.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6. 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 C.废除“六一汉”制度 D.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7. 以下对梭伦改革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有( )‎ ‎①梭伦是在雅典城邦的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的 ‎②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梭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④梭伦改革是整个古希腊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为雅典城邦的振兴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有学者认为,通过商鞅变法,“秦国井田制被废,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这样普通农民可以摆脱地方贵族的控制,但作为交换,他们要受到秦国政府的直接控制”。商鞅为实现对农民的直接控制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实行重农抑商 B.建立严密户籍制度 C.普遍推行县制 D.建立军功爵制 ‎9. 纵观古今中外的改革,它们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最突出的相同点是( )‎ A.都重视农工商业的发展 B.都采取了中庸的立场 C.都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 D.都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10.观察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1.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 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改变了社会性质 D.以失败而告终 ‎12.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论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教皇地位 ‎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基督教 ‎13.下列对穆罕默德•阿里经济改革评价最准确的是(  )‎ A.在埃及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工厂   B.培养了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 C.造出了可与欧美相比的新式战舰 D.推动了埃及近代化的进程 ‎14.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由于阿里……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据此,你认为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马木路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未从根本上触动原有封建生产关系 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D.欧洲列强的干涉 ‎15. 下图是反映俄国1861年改革的漫画。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 )‎ ‎①“文明的火炬”与废除农奴制有关 ②改革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③“文明”的传播主要靠沙皇专制的推动 ④“文明”进程的方式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典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6. 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导致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 A.沙皇专制终结 B.借鉴西欧的技术和经验 C.农奴制度的废除 D.上层建筑的近代化改革 ‎17. 下图为2011年俄罗斯发行的“斩断身上的锁链”纪念金币。此处的“锁链”是指( )‎ A.沙皇专制度 B.农奴制度 C.“村社”制度 D.黑人奴隶制度 ‎18. “黑船事件”客观上对日本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 ‎ A.议定关税 B.日本能获得欧美国家的廉价工业品 C.使日本社会更加动荡 D.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19. 导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多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 A..倒幕力量得到天皇的支持 ‎ B.废藩置县,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 C.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掌握政权,大力推行改革 ‎ 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20. 19世纪后半期,德国和日本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两国政体相同之处有( )‎ ‎①君主实际享有绝对权力 ②内阁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 ‎③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④议会具有一定的立法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1.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 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决定 ( )‎ A.废藩置县取消特权 B. 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C.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承认土地私人所有制 ‎22. 《应诏统筹全局折》与《五条誓文》( )‎ A.都是改革的施政纲领 B.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化措施并得到了贯彻执行 C.颁布于新政权建立后 ‎ ‎ D.都表达了统治者的变法决心 ‎23.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下列观点能够体现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 ‎24. 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④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3个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5分,共计50分。请将答案写在试卷答题卡上,不要写在试卷上。‎ ‎26.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释,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曰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 ‎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分)‎ ‎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4分)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5分) ‎ ‎27.中国和日本近代以来,两国的发展历程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我们来看看日本的发展史中哪些值得我们深刻反思(20分)‎ 材料一 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 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请回答: (1) 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4分)‎ ‎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6分)‎ ‎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一种观点的理解。(5分)‎ ‎ (4)从明治维新成功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启示?(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 ‎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 风行。 ‎ ‎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3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2分)‎ ‎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6分)‎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 ‎ 孝感市六校教学联盟期末联合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B D A B A D C A A B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A B D C B B A D D C 第26题:(共15分)‎ 参考答案:‎ ‎(1)措施: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2分) (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4分)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4分) (3)观点:能(1分)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目的、措施(或者内容)以及改革的历史影响等方面,综合判断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不单单看改革的主导者是哪个阶级。 (4分)‎ ‎ ‎ 第27题:(共20分)‎ ‎. 参考答案:‎ ‎(1)原因: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日本社会性质发生本质变化。(4分) (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答对每个要点给2分,共6分) (3)理解:(5分) 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三种观点任选一种,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给满分5分) (4)启示:应坚决反对外来压迫;改革者要有魄力;改革应顺应世界潮流;既要重视经济、政治、军事改革,又要重视文化教育改革。(答对其中2点即得满分) (5分)‎ 第28题:(共15分)‎ 参考答案:‎ ‎(1)主要意图:(2分)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  评价:(3分)变法以救亡为目的,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挽救腐败的清王朝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 ‎(2)核心观点:(2分)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 依据:(2分)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君权强大。‎ ‎(3)原因;(6分)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派脱离群众,变法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改革过程中应对危机的措施失当等等。(答对其中4点即得满分)‎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 孝感市六校教学联盟期末联合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3分)‎ ‎(1)措施: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采访使作为监察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4分)‎ 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宋朝:设通判监督知州。(2分,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监察制度完整、灵活;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共性:都很早就注意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察;都有相配套的监察措施;都注重监察过程与结果的统一。(2分)‎ 进步之处:中国汉唐监察体制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是没有民主意义的、狭窄的监督机制;英国的监察体制则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以法律而非君主的意志来规范监察过程和结果。(2分)‎ ‎32.(13分)‎ ‎(1)第一阶段拓荒阶段: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1分)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公派学生留学欧美。(1分)‎ 第二阶段觉醒救亡革命阶段:甲午战争后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重,(1分)鉴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经验吸收,留日教育勃兴。(1分)‎ 第三阶段自由发展阶段: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1分)新文化运动促进西方启蒙思想传播,(1分)十月革命鼓舞,留学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留苏现象出现)(1分)‎ ‎(2)主要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继而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后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3分)‎ ‎(3)从创建的背景看:留学教育伴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而出现发展,由留美预备校发展而来的清华学堂是《辛丑条约》后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创建的,是美国试图用文化征服中国的产物。‎ 从学习内容看,留美学习先进科技、思想文化、法律制度,体现中国人逐步认识到自身传统文化的落后,通过创办学校选拔留美学生,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从留学教育影响看:清华被称为“国耻纪念碑”,使大量的留美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为国家强盛和科技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校。(三个角度取一个)(3分)‎ ‎33.(14分)‎ ‎(1)阻力:皇亲国戚、权臣贪官。(1分)制度:监察制度。(1分)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人治色彩浓厚,监察和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2分)‎ ‎(2)原则: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制衡;主权在民。(每点1分,答出其2点即可,共2分)‎ 前提:责任内阁制和19世纪议会的改革的最终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2分)‎ 原因:1787年宪法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两党制下政党相互制衡;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官员自上而下带头执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执行;民众积极参与监督。(每点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共2分)‎ ‎(3)目的:为挽救国民党因解放战争不利局面和政治腐败引发的统治危机。(2分)原因:财产公示会触及官僚集团利益。(2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