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版共40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版共40页)

ID:105811

大小:352 KB

页数:40页

时间:2020-07-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1.说说自己在暑假中的收获。 2.了解上学期的成绩,明确取得好成绩的原因,确立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 3.了解本册课文结构,培养学习兴趣。 4.对自己提出新要求,对照“课堂常规细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师:暑假生活结束了,我们进入了六年级,这是小学的最后一年,希望同学们珍惜 这最后的小学时光,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请读下面的小诗,相 信它会给你带来特别的感受。 2. 再见,童年!     听,操场上的嬉闹声, 听,外出时的欢笑声; 听,比赛时的呐喊声, 听,军训时的口号声。 所有欢声笑语, 在此时此刻, 被谱写成爱的篇章。 看,同学们的你追我赶, 看,老师们的认真批改; 看,园丁们的细心灌溉, 看,干净而亮堂的教室。 所有美好事物, 在此时此刻, 被定格在你我心中。两千一百九十天, 有欢笑, 比赛获胜的欢笑, 外出秋游的欢笑…… 有泪水, 同伴受伤的泪水, 你我争执的泪水…… 欢笑与泪水, 成为小学六年生活里, 最美好的回忆。 3.教师范读,然后师生合作诵读。 4.师:小学六年,两千多天的喜怒哀乐,多么值得铭记!珍惜我们最后的小学时光吧! 二、说说暑假的收获。 请学生讲述暑假中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可以说说游玩的经过,可以说说出人意 料的小插曲,也可以说说新的收获。 交流时注意:要引导学生说出在享受快乐的暑假生活时收集到了哪些语文信 息或用到了哪些语文知识。(体会语文知识的无处不在,感受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表扬那些在发言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表扬那些在假期中语文作业完成得 出色的学生,以此来激励并鼓励其他同学。 师:大家想想,新学年第一课,老师为什么表扬这些同学呢?(因为他们认真、踏 实,都是学习中的有心人) 讨论:为了学好语文,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呢? 寄予希望:希望同学们都向身边的这些有心人学习,争取新学期更上一层楼。 三、分享学习经验。 1.分析讨论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 2.请成绩优异的学生分享经验,了解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3.总结取得好成绩的诀窍:平时踏实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多复习。脚踏实地地走好 每一步,上课专心听讲,回家认真复习,不搞小聪明,不做自欺欺人的事情。 四、了解本册教材内容。 师:接着,让我们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开目录,看着目录说说你和六年级上册语 文书第一次见面的感受。1.这本书一共有多少篇课文?共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又由哪几部分构成? 2.初读课题,你能说说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什么主题编排的吗?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单元 触摸山川湖海 第二单元 重温革命岁月 第三单元 读书好比串门儿 第四单元 小说,生活的影子 第五单元 以立意为宗 第六单元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第七单元 美好的艺术之旅 第八单元 初识鲁迅 师:针对这些内容,在新的学期里你们有什么新打算? 五、师生齐诵。 师:再有一年的时间你们就成为中学生了,在小学的最后阶段,你们要更加努 力。 在风中跌倒, 在爱中流泪, 在生命中感动。 漫漫旅程, 如果我们能敞开宽阔的胸怀, 鼓起真爱的勇气, 美好的追求,艰难的挫折, 也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年少的我们, 渴望拥有梦想, 因为我们知道, 平淡的人生如果缺少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生命的花朵就难以绽放。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 给自己一个自信的理由吧, 放飞自己心中的梦想!六、教师寄语。 春天,花开了,树绿了。 秋天,花谢了,树叶黄了。 同学们,花谢了有再开的机会,树叶黄了有再绿的时候,而人生的春天只有一 次!珍惜我们的美好时光吧!让我们为自我完美而努力! 【板书设计】   开学第一课 1.分享学习经验 2.走进本册教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1) 【教学目标】 1.养成“勤于搜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2.掌握搜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不清楚的地方,都应虚 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培养搜集资料的兴趣,锻炼辨别资料、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真观察图片,结合平时的学习经验,了解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 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该提前作些什么准备?(搜集有关资 料等) 2.引导学生说说搜集资料的好处。 3.小结:搜集资料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 们应当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1.两幅图片。 两幅图上的学生分别在哪儿?在干什么? (第一幅图中的学生在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并将查到的资料抄录到笔记本上。 第二幅图中的几位学生在学校的图书馆搜集资料,有的在查阅,有的在摘抄,他们 都很专心,还有一位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誊抄、粘贴到活页纸上。) 2.搜集资料有很多种方法,我们看第一幅图,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资料。交流:可以通过翻阅报刊、网络检索、参观展览、采访相关人士等途经来搜 集资料。 师:你还有哪些搜集资料的方法?(讨论后再交流) 3.搜集资料有哪些常用方法呢? 观察第二幅图,然后交流、归纳。 (1)做摘抄笔记,即把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最好分类 摘抄,这样便于查阅)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搜集到的各方面资料制成图片墙,以这种形式来积累。 (4)编辑剪报。把搜集到的各方面资料制成小报,以这种形式来积累。 (5)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录像、录音、复印等搜集资料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 今后我们要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两周后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 【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学会搜集资料         方法:做摘抄笔记 制作资料卡片 拍照片 编辑剪报 录像、录音、复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认真观察图片,懂得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多问的道理,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 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图片。 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图片。 (1)第一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在干什么?(2)第二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3)第三、四幅是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观看图片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请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里,在家里,还是在其他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一句话,问所有 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书本之外的 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讨论: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么样? 3.请学生说说今后的打算。 三、总结。 同学们,不懂就要问,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课本中、生活中,只要自己有疑问, 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只要是自己动了脑筋仍不能解答的问题,都可以向别人请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也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谁就是老师。不懂就要问, “多问”是与“勤学”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常说的“勤学多问”就是这个道 理。 【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不懂就要问——勤学多问 1 草  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 8 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 文第 1 自然段。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 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并根据阅读的内 容展开想象,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知道的描写草原的诗句或歌曲。 2.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辽阔的境界。 3.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 知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 由腾格尔的《天堂》引入《草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给课文划分 层次。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4.课文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三幅画面,抒发了作者对 草原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美。 1.自学提示。 (1)初入草原,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来写? (2)抓住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学生自学并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抓住空气、天空、小丘、平地、羊群等景 物来写。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2)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 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新鲜空气。 ②指导学生读出愉快的心情。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②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的意思。 ③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描绘了草原的辽阔风光。 ②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齐读) 设计意图:小丘是绿的,羊群是白的,抓住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感悟草原的美丽。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两个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 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老舍先生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 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句子五: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骏马和大牛在想什么? ②这样写说明了什么?(从动物的表现写出了草原很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联想骏马和大牛在想什么,进一步感悟草原的美丽。 句子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 的小诗。 ①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草原的景色很美) ②假如你置身于广袤的草原,(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 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 这种境界,既     ,又     。 设计意图: 在学生理解、体会了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在他们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 及时表达,一吐为快,同时也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刚才,我们跟随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 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观察,运用了比喻、拟 人等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 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4.美好的画面值得观赏,更值得我们用心来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 刻在记忆深处吧。(齐读第 1 自然段) 设计意图: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文字在脑中构建画面,去想象草原的美,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积累语 言,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四、课堂总结。 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草原 人民,感受他们的淳朴善良。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蒙汉情深”。 2.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喜迎远客、主客联欢。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图片)草原风光。 欣赏草原风光,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中背诵课文第 1 自然段。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然后进行下文的学习。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 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 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2.指名读,并提问: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感受“洒脱”:没有红绿灯的规则,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的翠色欲流, 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3)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感受“人情美”。 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包,感受“人情美”。 2.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第 2~5 自然段,思考、勾画: (1)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特点?用“  ”画出来。 (2)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用 “  ”画出 来。(小组交流) 3.预设: A.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2)理解“襟飘带舞”。 师: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 迎接远方的客人,他们的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4)指名读,再齐读。 B.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人们相见的情形?你猜想他们在说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第 2 自然段,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C.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了什么来款待远方的来客?(2)除了给“我们”提供吃的、喝的,蒙古族同胞还不忘以歌助兴。主宾无拘无束, 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第 4 自然段。 D.尽情联欢 (1)联欢的项目有哪些?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族同胞最喜爱的传统项目,他们能骑善射、能歌善舞。 E.深情话别 (1)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响起。 (2)师: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主宾双方站在蒙古包外, 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 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 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分别的成语) 这正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设计意图: 带学生体会蒙古族同胞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进一步理解“蒙汉情深 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光美令人陶醉,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蒙古族同胞和汉族 人民尽情联欢、深情话别的场景更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刻。 2.生活中,你有过与别人惜别的经历吗?和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2 丁 香 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 11 个生字、19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 3.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 力。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各种花的图片,最后展示丁香花。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 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丁香 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各种花的特点,为最后的“小练笔”作准备。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宗璞,1928 年出生,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 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 《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篇小说《三生石》。 《弦 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散文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以便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可用谈话的方式带领 学生入境,这样,既可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 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生字。 师指导书写“缀、幽、雅、案”等字并组词。 3.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愁怨:忧愁怨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 (1)文章题目为“丁香结”,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2)作者写“丁香结” 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2.指名读第 1~3 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它们各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第 1 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和宅院里的丁香花,第 2 自然段描写 的是城外校园里的丁香花,第 3 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3.文章结构。丁香结 赏丁香(第 1 自然段—第 3 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 4 自然段—第 6 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 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层并概括层意,促使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 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 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 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请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地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 的部分,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丁香花的美及丁香花高雅的品格。 2.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 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赋 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可帮助学生自 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二、学习“赏花部分”,赏析优美语句。 1.自学提示(一)。 (1)默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作者描写丁香花时,你感觉哪些语句比较优美?试着 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调动了哪些感官?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 品格? 2.学生自学交流。学生汇报优美句子。 3.优美词句讲解分析。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 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描写 出了丁香花的可爱。星星的比喻写出了丁香花的样子。)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 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人们在夜色中能辨出是丁香花 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②仿照第 1 句话,补充下面的句子。 阳光下的野菊花,黄的    ,白的    。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遮 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 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 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5.从感官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官?(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了丁香 什么样的品格?(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 1~3 自然段。三、理解“悟花部分”,总结主题内涵。 1.自学提示(二)。 指名读第 4~6 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 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 4 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指名回答。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描写 出雨中丁香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丁香为什么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雨中的丁香妩媚、朦胧,颜色交融,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印象派 画作。 ②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丁香“化”入雨中的场景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更加凄楚 动人,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作者理解了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 3.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 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作人的愁心,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 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研读第 5、6 自然段,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理解文章结尾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 淡无味了吗? 这是作者思考后的感悟: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 开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 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6.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 幸?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使学生深入体会“丁 香结”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 丁香的淡淡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 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 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 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 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 题,把它看作是生活的有益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人生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去感受如雪丁香的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朦 胧的丁香结,去体会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 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小练笔。 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文章 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特点,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请你也选择 一种花,调动各种感官去具体描写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 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2 丁 香 结 赏丁香(第 1 自然段—第 3 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 4 自然段—第 6 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 味 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2.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古诗词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 古诗词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或想到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 【教学过程】 一、阅读古诗词,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词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一首古 诗词给大家听听呢?一段优美的音乐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3 课“古诗词三首”(板书题目),现在学习第一首诗《宿建德 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 读。 2.解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在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 浩然)这首古诗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 设计意图: 由背诵积累的古诗词导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把生字读准,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注意节奏。 3.大家齐读《宿建德江》。设计意图: 多层次地朗读,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或字典释义理解诗义。 2.字词解释。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划动小船。 泊:划船靠岸。 烟渚(zhǔ):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3.小组讨论说说诗义。 设计意图: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自学提示。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船停靠 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景色。(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 处异乡,旷野无边,天幕低垂,月与人亲) (2)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孤独、愁、凄凉) 3.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进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设计意图: 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4.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 5.体会作者的愁绪: (1)作者的愁是什么?(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诗中的哪一个字可以看出来? 预设:(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景物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 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想象一下,诗人此时正在干什么呢? (4)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 诗人一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①(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 ②(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就好了)感到寂寞; ③(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 受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 抓住“愁”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画面的形式,体会诗人的处境,感 悟诗情。 五、拓展延伸、情感朗读。 1.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想 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 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 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 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2.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 情感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3.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 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与月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赏析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六、全诗回读,情感共鸣。 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 变的月。学完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了孟浩然的知己,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在日暮时 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腔愁绪。 七、拓展阅读。 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课下搜集孟浩然的诗,进一步了解孟浩然。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读准字音,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品析诗句,并能借助阅读来想象,感受六月的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 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了“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 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是望湖楼。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作者介绍: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设计意图: 谈话式的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跳珠——跳动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散开,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大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溅。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学交流,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 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插图。 学生自学并讨论。 (1)古诗是怎样写出这些奇特景色的?(品味古诗中精妙的字词) (2)同学们仔细观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晴雨时奇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学,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2.教师点拨,学生汇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腾、翻滚、涌动……)你感受到乌云黑压压的 迅猛来势了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来势汹汹的气势。 (2)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乱”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急、雨大)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②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倾盆大雨、狂风骤雨……)作 者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 ③“跳”字说明了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忽”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来得快,下得大)体会出本句诗中狂风的急,可更 深一层地感受到狂风过后,西湖景色带给诗人的美。 ②有感情地读这一句。 (4)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这句诗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齐读这一句,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 样的景色? (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雨后西湖的美) ②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 了西湖的美景中。 3.交流讨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诗句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读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对雨后景色的陶醉,齐背全诗。 设计意图: 引导背诵,在诵读中感悟西湖在六月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1.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你们想看吗? 2. 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你们喜欢这些诗句吗?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大声朗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同类古诗的习惯。 六、课堂小结。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传诵的经典,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传承祖 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宋词,并背诵、默写。 2.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 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学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宋词, 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 利条件好。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因贬职在黄沙岭闲居多年,因此对那一 带非常熟悉。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介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课文全文。 轻声朗读词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我们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 3.自由读。 4.齐读。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中感悟词的意境。 三、再读诗词,理解词句意思。 1.自读要求。 默读,自主理解词句。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联系前后句等) (2)不懂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3)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设计意图: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体会美景,写作指导。 1.自学提示。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诗人来到了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提示:展开丰富的想象,使用优美的词句,结合诗人的 动作、语言、心理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2.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教师点拨。 (1)品读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 ②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 说丰年,它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之间试着说说。(提示: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等。)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 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③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④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⑤释义: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 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 是丰收的好年景。 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感悟美景。 (2)品味下阕 过渡: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 之中)是啊!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 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①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②学生交流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 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茅 草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 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作者的心情、感受,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 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③释义: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 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3)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 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 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愿这美好的意境永远 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2.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 的奇观壮景,但是这首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 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 的创作手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 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手法。 【板书设计】 4* 花 之 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诵,感悟花的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花热爱自然、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奇特想象。 【教学难点】 从“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人类尚 未完全领悟”中体会花的高尚品格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各种花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说说花给你们留下的印象。你们能说几个关于花的四 字词语吗?(预设:花红柳绿、花开富贵、花前月下……)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花的课文。(板书:花之歌) 设计意图: 出示美丽的花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感悟。 (一)自学提示。 1.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2.读“阅读链接”的《杨柳与水莲》,找出想象奇特的地方,分析选文运用了哪些 修辞手法。 3.找出哲理性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花的精神。 (二)学生交流讨论。 (三)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 2.请学生说说《花之歌》与“阅读链接”中《杨柳与水莲》的奇特之处。(都运 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都具有高尚的品格) 3.这些哲理指“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 “人类尚未完全领悟”的说法是对没有高尚情操且自私狭隘的人的批判。 “花”具有热爱自然、无私奉献、追求光明的情操,是一个天使的形象。 设计意图: 抓住“阅读提示”的问题,适当加入其他的问题,层层引导,层层深入,便于学生 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大自然(植物、雨、雪、雷等)的美好,用比喻、拟人、排比等 修辞手法来说。(小组交流) 五、课堂小结。 花是美好的,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让我们以它为榜样,做一个高贵、谦逊的 人。 【板书设计】 4* 花 之 歌 花 奇特 (比喻、拟人、排比) 热爱自然、无私奉献、追求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展开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过程与方法: 回顾本单元课文及其中的写作手法,练习使用那些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换位思考和以不同的视角感受世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课文?每一篇的重点是什么?从中学到了哪些写作 方法呢?学生回忆。 2.《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 己变成另一种事物,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呢? 设计意图: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二、明确习作目标。 1.读课本第 12 页的习作要求。 2.这次习作的可写内容。 板书:我是一只蚂蚁 我是一盏路灯 我是一只小鸟…… 师: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可以是植物、动物,也可以是自然现象,还可 以是生活物品等,只要你敢想,任何事物都可以。 3.发挥想象,写出变形后的经历。 三、习作引导。 1.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 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 2.恰当地运用联想与想象。 通过联想与想象,让事物会说话、会哭、会笑、会做事、会活动、会思考…… 可根据事物的特点来想象,然后构成一个故事。通过故事可以说明一个道理或抒 发某一种思想感情。写作的时候,要大胆地使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尽 量把这段变形经历描述得生动有趣。 3.想象自己变形后是怎样生活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可以写看 到的、想象到的)融入自己的感受,把它们写下来。 (1)想象成动物:把自己想象成动物,写自己眼里的一个故事。 (2)想象成植物:让植物来介绍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长过程。 (3)想象成一种小物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生 动有趣。 (4)想象成一种自然景物:可从形态、颜色、动态变化等方面展开想象,还可以在叙 述的过程中介绍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使文章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具有知识性。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确定题目,增强写作的信心。 4.写法指导:开头—中间—结尾。 开头:可直接点题,点明你想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事物。如我是一个小雨点、我是一 片云等。 中间:具体描述变形后的世界。以物的眼光看世界,描述那个物可能看到的和感受 到的。(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生活细节。) 结尾:注意呼应开头,也可抒发感情。 四、习作范文。 假如我变成一只小鸟 假如我变成一只小鸟,那么我就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了!我有一双翅 膀,有一个尖尖的嘴巴,全身都覆盖着羽毛,我的羽毛是黄绿色的。我非常开心,每天 都有小伙伴和我一起玩耍,有时候我们会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有时候我们会在挺 拔的树上大声歌唱,有时候我们会和小花小草一起跳舞……每一天都很幸福! 我是一只早睡早起的鸟儿。早晨,我会用优美的歌声唱歌,然后会去运动。所 以有的时候人们以为我是一个叫人起床的闹钟——因为我爱叫又爱折腾。我还是一只爱旅游的小鸟,不过我不用像人们一样买车票,而是直接用一双翅膀就可以自 由翱翔,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首先,我要去英国,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博物馆、大本钟和神探夏洛克。然后 我再去广州的动物园飞上一圈,这样我就可以看到和我一样有翅膀的鸟儿。我还 要跟这些鸟儿做朋友,这样它们就不会寂寞孤单了。之后我还要飞到大象的头上, 让各种害怕大象的动物也称我为王。 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我是一只小鸟,是一只会唱歌、会跳舞、爱旅游、勇敢 飞的小鸟。 设计意图: 范文引导,明确文章是如何运用想象将文章写生动的。 五、小组交流自己准备写的内容。 六、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变形记 习作内容:我是一只蚂蚁 我是一盏路灯 我是一只小鸟…… 习作要求:发挥想象,写你变形后的经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对照要求,检查习作。 2.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习作的不足,并认真修改。 3.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习作方法指导。 学习本单元课文中使用过的联想的写法,然后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二、佳作欣赏。 1.教师读佳作,说说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2.学生可以从好词佳句、想象力是否丰富、开头结尾如何、构思是否巧妙等方面 去评价。 三、修改欠佳的习作,讨论说说该从哪些方面修改。 四、同桌互相修改习作。 五、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板书设计】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文章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3.明确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知晓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拼写规则。 5.背诵、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过程与方法: 自学、交流、汇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了解分号的用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我们这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2.如何从文章的内容想开去。 3.学生汇报: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4.这样阅读有什么好处? 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设计意图: 通过进一步学习,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从文章内容想开去的作用,让学生能把这 种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去。 二、词句段运用。 1.排比句例句。 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1)什么样的句子是排比句? 生述,师总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 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 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2)运用排比句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 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3)好处:运用排比句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句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 入微,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运用排比句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 彻;运用排比句抒情,可使节奏和谐,感情洋溢。 (4)排比句的作用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排比句的好处,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2.使用分号的例句。 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分号的用法。 (1)生读句子,说说分号的用法。 (2)师讲解,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 ①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 的两个或多个分句; ②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 同释义。 设计意图: 了解分号的用法,对课文的理解、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3.你注意过路牌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牌子上的地名吗? 我们外出时可以借助路牌上的拼音认识地点。 (2)用大写字母写写自己的名字。 (3)地名下面的拼音要大写,而且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要分开写;人名的拼音 拼写姓在前,名在后,分开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这一知识点,学生对路牌有了初步了解,便于今后出行;并且学习了 人名和地名的拼写拼写规则。三、日积月累。 唐诗《过故人庄》。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 年—740 年),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之一,与王维 齐名,并称“王孟”,著有《孟浩然集》。孟浩然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 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但诗人一生仕途困顿,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因此诗风平 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3.“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被一 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下的诗。 4.自由练习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5.小组翻译古诗,古诗译文。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家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农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再到这里来观赏菊花。 6.这首诗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 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设计意图: 学生自读,交流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一)交流平台:运用联想与想象将所读内容想开去。 (二)词句段运用 1.排比句: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分号: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分句,或是词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3.路牌使用说明,汉语拼音规则。 (三)日积月累 《过故人庄》: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