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评说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评说

ID:99811

大小:9.2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1-1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评说  一、整合教材子目,确定教学目标  (一)理清子目关系,构建有机整体  首先,本课的课程内容为: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其次,《明朝的统治》一课是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开篇,共分四目: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如果按部就班设置四个学习板块,则内容分散,不利于串联和突出重点主题----皇权的加强及其弊端。仔细分析各目,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改革科举制度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之一。2011版新课标中没有涉及第四目“明朝经济的发展”,但此目不可或缺。经济的继续发展不仅侧面印证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强化皇权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是单元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重要表现。  因此可以这样构建整体联系:第一目明朝的建立和第三目科举考试的变化都服务于第二目朱元璋强化皇权,为它奠基或配合这一主题变化,前三子目又为第四目明朝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综合课标学情,明确教学目标  历史课有历史课之“魂”,所有的教学活动及材料  准备都应围绕这个“魂”并为它服务。历史课的“魂”是由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来确定,当然也要结合班情学情实际。七年级学生拥有充分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掌握一定的方法,初步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感性多于理性,运用辨证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依托图片材料、地图、制作表格等形式,可以帮助他们直观感受,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本课综合课程标准、课本内容、学情等因素,整合思考,希望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阅读课本利用历史地图讲述明朝的建立过程和明朝经济的发展表现,学会识读历史地图,提升口述历史的能力。2.通过阅读课本整理表格,知道明朝改革官制、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初步学习归纳概括、整理表格、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历史图片想象明朝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影响,利用顾炎武对八股文的评价学会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形成史论结合的意识和开放思维。4.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理解明朝皇权强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立足教学实际,优化活动设计方案  (一)精巧设计活动,突破教学重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有效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1.重点突破一:对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活动设计  阅读课本,结合设计的表格指导学生概括相关措施。对照表格的直观展示,设置有效教学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先从图表中归纳朱元璋改革官制前后的变化和特点,再利用材料研读分析朱元璋实施官制改革的目的,进而探究这些措施的利弊得失,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影响。这些有梯度有引领有开放的问题设置,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保护了学生探究信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思维能力。  2.重点突破二:对科举考试的变化的活动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我们更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科举制度是现代世界各国考试制度的来源,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他们听说过八股取士,很想对八股取士有全面的认识。为了保护学生兴趣,调动参与热情,本课补充明朝八股取士的示意图,选取一些简洁、浅显的原始史料,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认识八股取士的概念。设计活动观察《举子看榜图》进行想像描述,学生有了代入感,进行换位思考,体会时人受八股取士的影响之深,同时展示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观点,让学生开放思考,提出自己对八股取士的认识评价。这样不仅展示了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如图片、文献材料、口述等,还逐步掌握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如识别和运用历史图片、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史论结合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史证意识、开放意识、独立分析思考的意识等。  (二)重视课本资源,培养学生能力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和资源,是新教材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本课在教学设计时积极运用这些栏目,导入时利用图片《朱元璋像》让学生直观认识。在明朝的建立一目,运用书本相关史事和地图让学生了解朱元璋其人并讲述明朝建立过程,了解明朝疆域。在突破明太祖强化皇权措施这一重难点时,运用图表辅助,用《锦衣卫印》文物图片拉近历史现实距离,增强历史直观性。通过讲述宋濂请客的故事了解明朝无孔不入的特务政治。利用材料研读引导思考朱元璋立下祖训的目的进而为深入分析强化皇权的弊端做铺垫。为突破八股取士的难点,补充示意图,利用《举子看榜图》设置情境,进行人物神态的观察和想象,进而思考其影响,利用材料研读开放设问,了解历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对于明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用地图和代表成就的实物图片《明代青花扁壶》直观展示各项成就,学会读图、识图和口述历史的能力。  本课通过这些课本栏目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生学会如何听课、如何阅读、如何观察、如何运用材料、如何分析问题等。学会识图、填图和用图,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反思教学过程,探索提升空间  1.关于导入  设想一:运用旧教材上明太祖画像与新教材朱元璋像对比,引出疑问,有利于激发学生考证意识和兴趣,但对本课主题没有帮助因而放弃。设想二:猜谜方式,用一系列关键词、标签词引出朱元璋,但带有主观和片面性故而放弃。设想三:运用课后知识拓展“廷杖”引出本课主题,不过廷杖概念需要先讲清,而且这一现象反映的主题本身就是重难点,从逻辑上而言不顺畅。最终考虑到科学性和完整性,导入利用书本画像和清康熙皇帝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客观科学,开门见山,切入核心人物,点出核心主题,为本课学习奠基。总结本课时回到康熙皇帝的评价,首尾呼应,完整提升。  2.关于正确认识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评价  历史学家、北京大学祝总斌教授在《正确理解顾炎武八股文取士“败坏人才”说》(《文史知识》,2001年第2期)文章中曾经提到:“多年来,提到八股文取士,有关论著几乎是一片否定声,而且是全盘否定;作为全盘否定的重要佐证,又几乎无不引用顾炎武这样一段话,见于《日知录集释》卷十六“拟题”: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成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可是,顾炎武果真全盘否定八股文取士之制吗?否! ”……他认为:“如何评价明代八股文取士之制,对它究竟应不应该全盘否定,这可以讨论;但举顾炎武“败坏人才”说作为全盘否定的重要佐证,根据……考证,则似应认为是不符合顾氏原意的。”而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2017年12月第1次印刷)版本中第69页新增材料研读正是引用的顾炎武的这段话,并提出思考: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鉴于以上情况,本课设计时利用了这种观点,但设置为开放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说明,希望通过此类设计,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增强史证意识,提升论述能力,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