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案(人教版选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案(人教版选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清单一 改革的客观条件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  1.北魏的崛起 ‎(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 内容 影响 经济 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政治 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思想 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                                ‎ 清单二 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  1.社会矛盾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 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                                ‎ 清单三 改革的主观条件 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                                 ‎ 探究点一 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 ‎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每有骑战,汉人为肉篱。”‎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先进农耕文化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三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哪些矛盾。‎ ‎[答案] 鲜卑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激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人民起义频繁。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危机四伏。‎ ‎[结论形成]‎ 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1.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们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北魏的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3.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4.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探究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探究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答案] 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材料二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探究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 ‎[答案] 问题:赋税剥削沉重。结果:阶级矛盾尖锐。‎ 材料三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3)材料三所述说明了什么?针对材料一、二反映的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 说明: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儒家、道家非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措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结论形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必要性 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 ‎(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2.可能性 ‎(1)客观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2)主观条件:‎ ‎①冯太皇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具有推行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的强烈愿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 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 D.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B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的原因”。在北魏统一的过程中,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过征服强迫其他民族服从其统治。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政治模式还是社会经济,都是比较落后的,各民族间也是矛盾重重。‎ ‎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解析:选B 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拓跋贵族“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主要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矛盾的激化。‎ ‎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说明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是(  )‎ A.民族团结政策 B.民族平等政策 C.民族歧视政策 D.民族自由政策 解析:选C 由材料将四方各少数民族与“贼”并称即可知民族歧视现象严重,故选C。‎ ‎4.史书记载,孝文帝的祖母冯太皇太后在其成长过程中曾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皇太后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B.改变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作为统治者的政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5.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社会矛盾激化 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还是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和自己的统治,吸收先进汉文化不是根本目的。‎ ‎6.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          B.诗辞文章写作 C.政治 D.汉族文化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读材料可知,孝文帝在汉族文化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中原和代北的不同特点,拓跋珪规定了相应的租税赋役制度。天兴元年正月,他重申维持旧燕的租赋制度。在平城及其周围设置八部帅,其职责是对分土定居的氏族成员“劝课农桑,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同年,拓跋珪从中原地区迁徙大量被征服的人口到京城,“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国家按比例对定居从事农业劳动的国人和徙民考课,为北魏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北魏道武帝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指出北魏道武帝改革措施的意义。(6分)‎ 解析:第(1)问,可以从“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 来概括。第(2)问,可从生产关系的变化、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 答案:(1)改革措施:改革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 ‎(2)意义:在代北地区初步确立起封建生产关系;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 ‎8.公元4世纪,北魏政权勃兴,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也逐渐积聚,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从而推动了孝文帝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魏书·食货志》‎ 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 请回答:‎ ‎(1)试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崛起的过程及影响。(4分)‎ ‎(2)北魏政权在统一黄河流域之初就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封建化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内容 作用 不足 政治 仿汉制设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经济 实行编户;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文化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3)结合材料二分析北魏面临哪些严重的危机,北魏统治者是怎样应对这些危机的?(4分)‎ 解析:本题呈现方式新颖活泼,设问灵活多样,符合新课标的改革趋势。第(1)问,要围绕鲜卑族的起源、建国、统一黄河流域等几个关键环节归纳过程,影响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教材知识填写表格。第(3)问,要从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北魏面临的统治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统治者的应对措施。‎ 答案:(1)‎ 过程:鲜卑族拓跋部起源于今天的山西、内蒙古一带,大兴安岭的嘎仙洞是其发祥地;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并于398年迁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影响: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2)作用:推动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不足:各种制度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有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 ‎(3)危机: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经济上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应对:冯太皇太后与孝文帝掀起了旨在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维护自身统治的改革运动。‎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