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人教必修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人教必修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年教学设计生物科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章节所学的孟德尔遗传规律,减数分裂的基础上通过萨顿的假说串起来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提出有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此时学生的心中会有一些疑问:遗传因子(基因)是什么?遗传因子(基因)在哪里?接着在第2章的第1节又学习了减数分裂,知道了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对于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所用到的假说—演绎法,此时再次提出起到 了有效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以两种科学研究方法为主线,“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为主线,分别解决“萨顿的假说”、“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等几个主要问题。其中涉及到与旧知识的联系较多,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列表比较、小组合作、学生板书等方法展开学习,辅以一定的讲解和课件展示,适时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2)会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2)联系所学知识进一步归纳“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 ‎(3)联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归纳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基因的物质基础。‎ ‎(2)参与讨论、探究、分享,形成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认识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本节教学目标的确定突出:一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二是说明基因与染色体 的关系,在染色体和基因水平上阐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板书。‎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预计用1课时完成。‎ 八、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对萨顿、摩尔根等人的研究进行探究,设计合适的问题,以提问式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再现摩尔根使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探究的历程。从萨顿假说,到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引导学生在再现的科学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九、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导入:【学生活动】‎ ‎1、分析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特点。‎ ‎2、阅读:请同学们试着将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念一遍。‎ 替换后是否能恰当地描述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变化?‎ 那么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究竟如何?‎ 一、萨顿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背景介绍】:萨顿相关资料。‎ ‎【教师活动】:介绍萨顿利用蝗虫发现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过程中的行为变化。‎ ‎【教师活动】:介绍萨顿研究方法 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发现两者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发现如下(学案)‎ 引导学生填充两者行为变化比较的表格。‎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补充表格 切入:课本P28页,思考与讨论。‎ 图示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豌豆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请同学们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染色体上黑色横线代表基因的位置)。‎ ‎【学生活动】:填充图解 通过分析比较,同源染色体、基因行为上存在什么联系?(明显的平行关系)‎ 萨顿根据基因、染色体行为变化的一致性,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 ‎【教师活动】:介绍总结萨顿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并说明其不足之处:缺乏实验验证,仅为假说,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引入新课,为下面教学做准备 学生亲自实践萨顿假说发现过程,体会成功喜悦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生物学家摩尔根对孟德尔及萨顿的学说持怀疑态度,一致致力于设计实验探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教师活动】:介绍摩尔根其人及其研究 ‎1.实验材料介绍:果蝇 ‎【教师活动】:介绍果蝇,引导学生归纳摩尔根利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获得成功的原因。‎ ‎①果蝇具有什么特点?‎ ‎②孟德尔选用豌豆与摩尔根选用果蝇有何相识之处?‎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选对,实验就成功了一半。‎ ‎2.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教师活动】:介绍杂交实验过程、现象,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请同学们结合下列三个问题进行思考:‎ ① 实验如何判断果蝇眼色的显隐性?‎ ② 实验现象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依据?‎ ③ 果蝇眼色的遗传有何不同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肯定 果蝇眼色中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明确指出),如何解释呢?‎ 我们需要先认识下果蝇性别的决定方式。‎ ‎3.果蝇性别决定方式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雌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情况。‎ 果蝇体细胞中具有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相关。‎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 雌性果蝇性染色体同型用XX表示,雄性果蝇性染色体异型,用XY表示。‎ ‎(XY染色体示意图,人类染色体展示)‎ ‎4.对杂交实验的解释 获得结论,引发继续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化推理、应用能力 根据染色体的结构,控制白眼的基因存在位置做出三种假设。根据杂交现象,只有假设二可能成立。‎ 摩尔根及其同事假设: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用w表示)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不具有它的等位基因。‎ ‎【教师活动】:这种假设下,雌雄果蝇个体都具有哪些基因型?‎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问题 ‎【教师活动】:多媒体引导学生完成果蝇杂交试验遗传图解 ‎【学生活动】:完成遗传图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继续实验探究 ‎5.对假说的验证 ‎【教师活动】:利用摩尔根的假说,杂交实验现象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但是这还只是假说,如要验证以上假说是否成立,如何设计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设计测交实验,上板演示 ‎【教师活动】:巡视并及时与同学交流想法,引导实验设计运用能力 摩尔根同样设计并进行了测交试验(XWXw×XwY),结果发现实验结果与推理得到的结论相符。‎ 那么,摩尔根是否能根据测交试验结果,证明自身假说的正确性?‎ 提示:摩尔根等人又通过一系列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假说。‎ ‎6.摩尔根研究方法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引导回顾摩尔根实验过程,归纳研究方法 假说——演绎法 发现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什么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作出假说:控制白眼基因(w)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 实验验证:测交 得出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教师活动】: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 提问: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够自由组合吗?‎ 进行学习答题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持疑精神,并能通过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锻炼实验设计的能力 ‎【学生思考】: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 进一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巩固课堂知识,引申知识 十、板书设计 ‎&2.1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假说 ‎1、依据: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2、方法:类比推理 ‎3、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实验证据(摩尔根)——假说演绎 ‎1、材料:果蝇 ‎2、现象 常染色体 ‎3、染色体 ♀:XX ‎ 性染色体 ‎ ♂:XY ‎4、解释:‎ ‎5、验证: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三、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