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设计(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设计(苏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教学目标: ‎ ‎1、 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 教学设想: ‎ ‎ 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 ‎ 一、自读《寄李儋元锡》 ‎ ‎ 1、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 ‎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 ‎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 ‎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 ‎ 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了,又是一年。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片,自己无法预料。面对春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去,难以睡着。我身体多病,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感到惭愧。听说您要来,我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了又圆,我站在西楼上眺望,仍不见您来。 ‎ ‎ 3、问题研讨 ‎ ‎ 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 ‎ ‎ 6‎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 ‎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 ‎ 4、背诵全诗 ‎ ‎ 二、学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 1、结合注释了解作泽及写作背景 ‎ ‎ 2、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 ‎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纹身的地方,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 ‎ 3、问题研讨 ‎ ‎ 寓哀情于哀景是本诗一大特点。说说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 ‎ 提示一:诗人遭贬后的心情如何? ‎ ‎ 提示二:诗中写了哪些景?这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 ‎ 4、归纳小结 ‎ ‎ “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 “惊纷乱飐” “密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 ‎ ‎ “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 ‎ 三、课后作业 ‎ ‎ 背诵本诗,预习新课 ‎ ‎ 第二课时 ‎ ‎ 一、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 1、 解放注释了解作泽及背景。 ‎ ‎ 2、 指导阅读、感悟体会。 ‎ ‎ 3、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 6‎ ‎ (1)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相译释诗句,圈点疑问。 ‎ ‎ (2)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 ‎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 ‎ (3)、翻译大意。 ‎ ‎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 ‎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 ‎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 ‎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 ‎ 4、 讨论交流。 ‎ ‎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 ‎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 ‎ 明确:(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 ‎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 ‎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 ‎ 5、 课文小结 ‎ ‎ 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 ‎ 面对诗人此种情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以为该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又该以何种心态来面对呢? ‎ ‎ 二、自学《西塞山怀古》 ‎ ‎ 1、结合注视了解作者及背景 ‎ ‎ 2、鉴赏提示 ‎ ‎ 诗人立于西塞山(今湖北大冶东长江南岸)旧时的战垒之上,面对滚滚长江,并没有直接描写当地风光,而是引西(益州──今四川成都)接东(金陵──今江苏南京),贯今通古。 ‎ 6‎ ‎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一开篇就以苍凉辽远的意境将读者深深吸引。让秦始皇都害怕的“金陵王气”,在晋国大将王浚沿江东下的浩浩大军面前,却黯然失色,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历尽艰辛所创基业一朝化为乌有,东吴政权的垮败转眼间成了历史。 ‎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 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吴军望风而逃,石头城上投降的旗幡早已高高挂起。“沉”和“出”二字分别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垮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用的传神精道。东吴败亡虽是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但有了后面“人世几回伤往事”的照应,便有了普遍意义:不论是什么样的人掌权,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这是不可抗拒的铁的法则。 ‎ ‎ “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 ‎ “山形依旧枕寒流”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 ‎ “故垒萧萧芦荻秋”与“山形依旧枕寒流”相叠,让人们仿佛听到看到了诗人面对浩浩江天发出的浩浩慨叹:人世真的就不能长治久安,走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怪圈和周期吗?一个“寒”字的嵌入,更是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冷静头脑和关注天下兴亡的赤子之情,使得纵论千古的豪放中回荡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气。故而,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本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道,一生杰作,压倒元(稹)白(居易)。“人世几回伤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尽收笔底。 ‎ ‎ 4、课文小结诗:人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地方格局势力,怀故意在叹今,警告当权者别忘六朝覆灭的历史教训。 ‎ ‎ 5、课后作业 ‎ ‎ 背诵本诗,预习新课。 ‎ ‎ 第三课时 ‎ ‎   一、学习《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 ‎ 1、导入课文。 ‎ 6‎ ‎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 ‎ 2、整体感知本诗 ‎ ‎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 ‎ 3、问题研讨: ‎ ‎ 诗人是如何表达“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兄弟之情的? ‎ ‎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 ‎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 ‎ 二、自学《天上谣》 ‎ ‎ 1、作者简介:李贺一生位卑职冷,病贫交迫,深感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死生问题纠结于心。诗作虽情绪低沉,然想像新奇,境界辽阔,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 ‎ 2、整体感知 ‎ 6‎ ‎ (1)、诗作主要内容 ‎ ‎ 这十一首游仙诗,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诗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曲折地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 ‎ (2)、作者思路 ‎ ‎ 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 ‎ ‎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主体部分四幅画面,说说诗仍是如何表现这种瑰丽境界的? ‎ ‎ 画面之一: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 ‎ ‎ 画面之二:秦妃当窗眺望晓色。 ‎ ‎ 画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图景。 ‎ ‎ 画面之四: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 ‎ ‎ 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诗人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 ‎ ‎ 三、比较韩柳两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 ‎ ‎ 提示:结合创作背景谈。柳一贬再贬,愁思弥漫,凄苦无比,对恶势力进行了有力的控诉;韩满腔忠诚,几遭杀身之祸,内心充满不平之气,然语虽凄切,却不哀飒,有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 ‎ ‎ 四、作业 ‎ ‎ 1、背诵本专题4首教读篇目 ‎ ‎ 2、课后完成“积累与应用”3‎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