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读名言,谈体会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 ‎——(匈牙利·裴多菲)‎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 ‎——(夏明翰) ‎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性善论”的要点: ‎ ‎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 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 Mp3朗读 flash朗读 朗读 正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 苟:gǒu 为:wéi ‎ 朗读 正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恶:wù 朗读 正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dān 羹:gēng ‎ 蹴:cù 屑:xiè ‎ 朗读 正音:‎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妾:qiè 乡:xiàng 为:wèi 为wéi 注意停顿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读——鱼我所欲也 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熊掌: 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所欲: 所喜爱的。‎ 不可得兼: 不能同时得到。‎ 舍: 舍弃。‎ 取: 选取。‎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 生 义: 大义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放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探究:‎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 舍鱼取熊掌 鱼、熊掌 ‎ 提出 论点 所欲 ‎ 舍生取义 生、义 ‎ 由浅人深,自然明晓 ‎ 译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甚于: 有比……更重要。‎ 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 wù,厌恶,与“欲”相反。‎ 患: 祸患,灾难。‎ 辟: 通“避”,躲避。‎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然而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也不躲避。‎ 辨 证 分 析 ‎  ‎ 所欲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所恶 甚于死(不义)‎ ‎(正面)‎ 故不避患 探究:‎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 原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莫: 没有。‎ 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假 设 分 析 莫甚于生 ‎(最喜生)‎ 所欲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 莫甚于死 ‎(最恶死)‎ ‎(反面)‎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原文: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 采用某种手段。‎ 是故: 由此可见。‎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就是“不义”)‎ 有甚于生者 不用 由是则生 因 果 分 析 ‎(原因)‎ ‎(结果)‎ 因 果 分 析 有甚于死者 不为 由是避患 原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 不仅仅。‎ 是心: 这种本性。‎ 勿丧: 不丢掉 译文:不仅仅圣贤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不过圣贤的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探究:‎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 ‎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递 进 论 说 非独贤者有 升 华 主 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 人皆有 贤者勿丧 论点 分析第一部分 论证 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 舍生而取义 ‎ 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 正面论 证 不为苟得 ‎“甚于生者”“义 ” “义”;‎ ‎“义”‎ ‎ ‎ 患有所不避 ‎“甚于死者” “不义”‎ ‎ ‎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所欲莫甚于生 反面论 证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所恶莫甚于死 ‎(“性善论”)‎ 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原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 豆: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呼,吆喝 蹴尔: 用脚踢。尔,助词。‎ 不屑: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呼尔”‎ ‎“蹴尔” ‎ 羞恶 之心 舍生 取义 ‎ 得——生 一箪食 一豆羹 舍——死 不屑接 受 ‎ 原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万钟:高位厚禄 则:却 辩:通“辨”,辨别。‎ 与:通“欤”,语气词,吗。‎ 而:就 受:接受 之:它 何加:有什么益处 为:为了 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欤:通“欤”,语气助词,吗。‎ 译文:“万钟”的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万钟”的高位厚禄对我于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宫室之美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原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为,宁愿,宁肯。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 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它;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原文: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此。已,停止,放弃。‎ 之谓: 相当于“叫做”‎ 本心: 本性,天良 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不受食羹 关乎生死 保有本心 ‎ ‎ 丧失本心 身外之物 接受万钟 探究:‎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 义存于心 正)‎ 举 例 论 证 对 比 论 证 排 比 论 证 ‎1、行道之人 ‎2、乞人 嗟来之食 排 比 论 证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见利忘义 ‎(反)‎ 万钟之禄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 ‎(45页图太复杂,而自己打幻灯片或自己画)‎ ‎•小结:‎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 (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中心论点(喻证)‎ ‎–第二层: (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一步:辨证分析(正) ‎ ‎•二步:假设分析(反) ‎ ‎•三步:因果分析 ‎–第三层: (本段最后一句)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 (正面举例)‎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 ‎(47页图太复杂,而自己打幻灯片或自己画)‎ 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延伸、拓展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播放:董存瑞.3GP 搏击巨浪勇救人:魏青刚 ‎ ‎  借助于青岛一位普通市民不经意间留下的DV影像,我们认识了一位平民勇士——魏青刚。 ‎ ‎  去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台风带来的海潮。不料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正在岸边、从河南农村来青岛做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 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40分钟,而在这次下海救人前,他从未见过海,也从未在海浪中游过泳,只在家乡有过两次勇救落水者的经历。 ‎ ‎  穿着被海水浸透的衣服,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魏青刚缓步走回了工棚。3天后,人们才知道了英雄魏青刚的名字。 魏青刚的义举很英勇,但他的言辞却极朴素:“小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能帮助人家就尽量帮。你有困难,别人可以帮你,人家有困难你不帮助别人,你的善心在哪里?我总是想人家的命是命,自己的命也是命,比方自己牺牲了,换取了人家的生命也是一样的。” ‎ ‎  【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 ‎2006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主要事迹感动中国颁奖词 ‎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 ‎ 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 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物欲、生命、礼义三者之关系 万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礼义故,二者皆可抛。 ‎ 鱼,我所欲也 文言现象梳理 一、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三、古今异义 ‎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钟 古义:一种量器 ‎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 四、词类活用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六、虚词 ‎ ‎1、之:‎ 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宾语提前,这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主谓,不译 代词 呼尔而与之——他 人皆有之——指羞恶之心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2、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表示比较,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示对象,对、对于 ‎3、为:‎ 介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做,接受 故不为苟得也——做 ‎4、则:连词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表示假设,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结果,就 ‎5、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示并列,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转折,却 呼尔而与之——表示修饰,不译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表示承接,就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示转折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示承接,就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色字注音 所恶( wù ) ‎ 一箪食(  dān ) ‎ 一豆羹( gēng   )‎ 蹴(  cù ) ‎ 苟得(gǒu ) ‎ 不屑( xiè )‎ ‎2、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通“向”;从前。‎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辩”通“辨”;辨别。‎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占有   )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假如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本性   )    ‎ ‎④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丢掉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突难 ) ‎ ‎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看看意思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表示反问。)‎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给)‎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表示修饰,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但是,表转折)‎ ‎3、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介词。表示比较。‎ ‎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 ,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3.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 问答题 ‎1、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思想。其义与“本心”相同。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简要回答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而取义。‎ ‎⑵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⑶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4)、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 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 开放性试题 ‎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7、《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 8、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   *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祝你 ‎ 一路顺风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