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新增的课文学案合集(2013版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新增的课文学案合集(2013版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散步(山口:姜海平 冯焕亮)‎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主题。‎ ‎2.领悟文章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3.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分歧 粼粼 霎时 蹲下来 熬 ‎2. 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 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面对分歧,“我”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处理事情的原则是什么?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4. 结合课后第一题,说说本文标题的特色。‎ 二、合作探究 ‎1、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3、找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2‎ 三.当堂达标 ‎(一)积累运用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分歧( ) 一shà( )时 chāi( )散 各得qí( )所 ‎ 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 嫩( )芽 ‎2.根据所列出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相信并佩服。——( )‎ ‎②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 ‎③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 ‎④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 ‎3. 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 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 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 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 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4. 仿照例句写一段话。‎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丰收。‎ ‎(二)阅读理解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2‎ ‎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1.“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中的“这”是指代:( )‎ ‎ A、树上的嫩芽   B、大块小块的新绿 ‎ C、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  D、以上三项都是 ‎2.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 A、解释说明  B、声音延长 C、意思递进  D、意思转折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32‎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4.“母亲”开始想走大路,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了?( )‎ A.因为小路有意思,好玩。 ‎ ‎  B.因为她呵护和关爱孙子。 ‎ ‎  C.她怕儿子为难。 ‎ ‎  D.因有儿子在身边,可随时背她。 ‎ ‎5.“母亲”改变主意,说明了这个家庭的关系是:( )‎ ‎  A.老人总爱迁就孙子,原则性不强。 ‎ ‎  B.老人本来没什么主见,总爱听别人的。 ‎ ‎  C.表现了祖孙三代相互谦让、团结、和谐的关系。 ‎ ‎6.“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整个世界”的正确理解是:( )‎ ‎  A.世界就是由“母亲”和“儿子”构成的。 ‎ ‎  B.“我”上有老,下有小,因此责任极其重大。 ‎ ‎  C.家庭生活里,“母亲”和“儿子”是最重要的两代人。 ‎ ‎  D.“母亲”是老一代,“儿子”是新一代,他们代表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段话中的一“前”一“后”一 “叫”一“笑”,写出了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说:‘走大路。’这段话表现了 “我”对老人的孝敬,即“敬老”。“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段话则表现了“我”对孩子的疼爱,即“爱幼”。‎ 32‎ C.“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极言母亲过冬的艰辛,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同情与关心。‎ D.“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段话中“早已习惯”和“还习惯”不能互换,因为“我”与母亲生活的时间长,所以说“早已习惯”;儿子与“我”生活的时间短,尚未养成习惯,但儿子比较懂事听话,所以说“还习惯”。‎ 教师讲评 四.课后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6、我的老师 ‎ ‎ ‎【学习目标】: ‎ ‎1、能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自学质疑】:‎ 一、自主学习 1、 初读课文,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将其积累在下面。‎ 2、 ‎2、查找作者魏巍的资料 ‎3、再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 ‎ ‎4、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 32‎ 二、合作探究 ‎ ‎1、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 1、 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中“狡猾”一词在这里是什么含义?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你能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 ‎ ‎3、课文三个部分回忆、依恋、思念之间各有什么联系?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当堂达标 ‎(一)积累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 ‎ kē(   )头    tuì(  ) 色  yú(   )钱 黑痣(   ) ‎ 焚(   )香 狡( )猾(  ) 卜( )问  纠( )纷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咎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漠大的支持!‎ ‎②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练!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慢长!‎ 错别字 改 正 ‎3.熟读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32‎ ‎(1)我们见了她 就围上去。(不自觉、不觉得、不由得、由不得、恨不得)‎ ‎(2)我跟母亲非常 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想念、纪念、怀念、牵挂、牵连)‎ ‎(3)这时候蔡老师 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帮助、援助、救助、支持)‎ ‎4.下面是专门为老师拟写的一副对联,只有上联,没有下联,你能对出下联吗?‎ ‎ 上联: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染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她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 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语段句子中甲、乙两处的括号里。(填序号)‎ 甲( ) 乙( )‎ A模模糊糊 B迷迷糊糊 ‎6.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32‎ ‎7.作者对蔡老师一直是以第三人称“她”来称呼的,但在画线的句子中改用第二人称“你”。下列选项中对其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直接对话,更加真实 B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C形式变换,更加活泼 D叙述自如,更加简洁 ‎8.对“默默地”一词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正确的是( )‎ A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所想念的感情。‎ B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 C表达了“我”关心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心情。‎ D表达了“我”埋怨老师放假回家的心情。‎ ‎9.我记忆中的珍宝”用的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课后巩固 ‎ 在教你的老师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你能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一下吗?(外貌、动作、神态等)‎ ‎7、《再塑生命的人》‎ 32‎ ‎ 设计人: 泰安第十五中学 陈忠梅 徐宗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了解作者成长历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及重点语句分析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及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之情。‎ ‎ 一、自主学习 ‎ 1、积累下列词语:‎ 企盼: 迁徙( ): ‎ 繁衍( ):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期期艾艾( ):‎ ‎2、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 ‎                                        ‎ ‎3、阅读课文,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 ‎ ‎ 二、合作探究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思考:为什么称“‎1887年3月3日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  ‎ ‎2、讨论: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  ‎ ‎3、感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对“再塑生命”有怎样的理解?‎ 32‎ ‎ ‎ ‎   ‎ ‎ 三、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绽开(zhàn) 搓捻(niē) 疲倦(pí) 小心冀冀(yì)‎ B、惭槐(kuì) 觅食(mì) 繁衍(yǎn) 花团锦簇(cù)‎ C、预兆(zhào) 迁徙(xǐ) 企盼(qǐ) 落英缤纷(bīn)‎ D、穿梭(sōu) 煎熬(áo) 冥思(míng) 不可明状(míng)‎ ‎2、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选择正确的词语。‎ ‎(1)、下午的阳光穿透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 (A、搓捻B、抚摸C、揉捏D、触碰)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2)、水 (A、拯救B、改变C、鼓舞D、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3)、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_______(A、奇特 B、神秘 C、神奇 D、特别)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 ‎3、下列词语中全部是表心情的一项是( ) ‎ A、唯恐 油然而生 悔恨莫及 企盼 B、恍然 轻而易举 冥思遐想 愣着 C、愤怒 美不胜收 不求甚解 煎熬 D、苦恼 不可名状 所作所为 遨游 ‎4、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②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③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④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③②①④‎ 32‎ ‎5、仿照下列句子,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 爱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爱是__________ ;爱是漫漫长夜里的一豆灯光,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二)、阅读训练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32‎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6、下列对“我”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所以发脾气。‎ B、只有发脾气,“我’心中才觉得特别痛快。‎ C、因为“我”处于黑暗世界之中,感到很痛苦,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缺乏强烈的爱。‎ D、“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感到厌烦。‎ ‎7、“这是生平第一次”这句话中的“这”具体指代的内容是( )‎ A、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B、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C、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 D、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 ‎8、下列对文章写法特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体现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烘托老师的形象。‎ B、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C、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事物的本质。‎ D、凭借触觉去感受大自然,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9、下列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莎莉文小姐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 B、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C、莎莉文小姐把爱和欢乐带给了“我”,给“我”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D、由于莎莉文小姐的教育,“我”最终成功地掌握了学习语言的钥匙,也最终成为了一个作家。‎ 32‎ ‎8《我的早年生活》‎ 设计:范镇 :郭红美 石锡广 ‎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 理解重点语句,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 2、 通过榜样的力量,建立自信,理性对待人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对职高的学习生活 。 ‎ 学习过程: ‎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生于牛津附近的布莱尼姆宫。祖父马博罗将军在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父亲拉道尔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他从小便被送入寄宿学校学习,曾就读于著名的哈罗学校,但生性执拗,学习成绩不佳,只喜欢历史、文学和军事游戏。1893年勉强考入桑德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后,由于志趣相投,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军官资格。战争期间,他还广泛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方面的著作,以弥补自己书本知识的不足。 ‎ ‎1899年,丘吉尔退伍参政,1900年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06年以自由党身份首次入阁担任殖民副大臣,后出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担任海军大臣,战争期间担任过军需大臣。 20世纪30年代,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欧洲形势日益紧张,丘吉尔坚决反对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成为强硬派领袖。他到处发表演说,揭露战争的危险。他的演说滔滔雄辩,警句迭出,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大演说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他临危受命,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与美苏结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萤火虫( ) 冷漠 ( ) 遗憾 ( ) 辛辣 ( ) ‎ 停滞 ( )威慑 ( ) 锡兵 ( ) ‎ ‎ 荣耀 ( ) 尴尬 ( ) 宽宏大量( )‎ 32‎ ‎2、积累、理解、识记下列词语: ‎ 毫无例外 宽宏大量 独具慧眼 蛛丝马迹 停滞 遗憾 停滞不前 滚瓜烂熟 整装待发 辛辣 尴尬 ‎ 二、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萤火虫?(萤火虫有什么特质)文章写了我的早年生活当中的几件事?‎ ‎3、我的成功是偶然的吗?面对场场考试失败,面对入学考时几乎零分,面对在差班读书,丘吉尔是如何想的呢?哪些语段可以看出丘吉尔的自信?‎ ‎4.通过对丘吉尔课前了解,丘吉尔在事业中,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他的自信?(运用课文知识,验证自信这个观点) ‎ ‎5、丘吉尔将会如何评价他早年所受到的教育,他的心态怎样?‎ ‎6.丘吉尔为什么要强迫孩子必须懂英语?联系现今社会上人们对待语文学习和英语学习的态度,简单谈谈你对这两种语言的学习的看法。 ‎ 32‎ ‎7、丘吉尔丘吉尔是怎样认识和对待自己在哈罗公学的处境的?表面看来,丘吉尔这个人真幸运,拉丁文和数学那么差还能被哈罗公学的校长承认;凭借抽签也能取得第二天征兵考试的好成绩……可是他的成功真的是出于这个原因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促成了他的成功呢?‎ ‎ ‎ 三、当堂达标:‎ (一) 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冷漠(mò)慧眼(yǎn)惨境( cǎn)蛛丝马迹(jì)‎ B.考虑(lù)遗憾(hàn)尴尬(jiān)滚瓜烂熟(shú)‎ C.辉煌(huáng) 辛辣(là)生涯(yá)出人意料(lào)‎ D.偏爱(piān)谋生(mú)开拓(tuò)宽宏大量(hóng)‎ ‎2、下列词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 B宽宏大量 独具慧眼 蛛思马迹 停滞 ‎ B滚瓜烂熟 整装待发 辛 辣 尴尬 ‎ C.毫无例外 自相矛盾 震慑 讽刺 D.一字不漏 仁慈 敏锐 荣耀 ‎3、这篇自传行文诙谐幽默,在轻松的调侃、自嘲中不失严肃认真,体现出一位英国绅士和资深政治家的谦逊与机敏。请你在文中找出两个让你忍俊不禁的句子并对其中一句作简单评点。‎ ‎ ‎ ‎4、仿写《我的早年生活》第一段 ‎ 32‎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改变命运的一分 ‎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 ‎ 32‎ ‎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 ⑾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 ⑿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注:高利贷:索取特别高的利息的贷款。)‎ ‎ 1.(2分)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 ‎2.(3分)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 ‎3.(3分)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 ‎4.(2分)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 ‎5.(3分)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32‎ ‎13.风雨 ‎ 备课人:徂徕一中张静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前置备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先独立完成下列预习内容,然后组内交流。‎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两遍。‎ ‎2.按要求整理 一.走近作家作品 ‎ 贾平凹,( )代作家,陕西人。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二.字词 ‎1) 给加点注音。‎ 32‎ 蔓 ( ) 撩( ) 捶( ) 偌大( ) 攀附( ) 蜷曲( ) 屋檐( ) 弧形( )倐忽( )锥形( ) 刹那( )‎ ‎2) 解释词语 偌大: 刹那: 倐忽: ‎ 蜷曲: 攀附: ‎ ‎3.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 ‎ ‎【合作探究】‎ ‎1.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 2. 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3.作者有着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楚景物的细节及变化,试举课文的一两处,说说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的。‎ ‎【研读赏析】‎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写作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处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二:_____________ ‎ 32‎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拓展】‎ 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选取景物十分典型,描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你能模仿这样的写法把下面这首散曲中的景物描绘出一段。‎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收获反思】‎ ‎【达标测试】‎ 一.字词注音 蔓( ) 撩 ( )捶( ) 偌大( ) 攀附( ) 蜷曲( ) 屋檐( ) 弧形( )倐忽( )锥形( ) 刹那( )‎ 二.选词填空 ‎ ‎ 1.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 )了。( 笔直、僵直)‎ ‎2.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 )。( 黑青、青黑)‎ ‎3.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 )的颤声。( 彻裂、破裂 ) ‎ 三.阅读 ①树林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a);接着就向一边 32‎ ‎( ),漫地而行的;忽的又( )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 )向另一边去,再也( )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墙头。 ‎ ②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b)。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③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c)。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 在院子里旋转, 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d)。 ‎ ‎1.在空白处选上正确的词( )‎ A倒 滕 扑 扯 B倒 滕 扯 扑 C滕 倒 扯 扑 D扯 倒 滕 扑 ‎2.对画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A、a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 B、b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柳条似乎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在尽情的舞蹈。‎ C、c句中“跑”“撑”“撞”“跌”等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纤绳的羊”的一连串的表现。‎ D、d句中“两步远”与“长时间”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女孩的寸步难行。‎ ‎3下列对语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中主要描写了树林的全貌,呈现出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B、②段中从形状、声状的方面对垂柳、杨叶、芦苇进行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C、③段中描写羊和女孩的寸步难行反衬风之烈。‎ D、这三段都从正面描写了风雨之大之猛烈。‎ 32‎ 20 ‎《虽有佳肴》‎ 学案编者: 翟清军 薛辉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把重要的字词及解释积累在下面。‎ ‎3.读课文2遍,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教师指导:‎ 三、当堂达标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32‎ 嘉肴 (   )(   )自强.(   ) 兑命(   )学学半(    )‎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虽有嘉肴       (2)不知其旨也      ‎ ‎(3)虽有至道       (4)不知其善       ‎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6)教然后知困  ‎ ‎ (7)然后能自反 (8)然后能自强           ‎ ‎(9)教学相长 (10)此之谓乎其    ‎ ‎3.古今异义。 ‎ ‎(1)虽有佳肴 古义: 今义:‎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 : 今义:‎ ‎(4)学学半 古义: 今义:‎ ‎4.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礼记》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 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 的记述,又有 的论述。‎ ‎5. 翻译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 ‎(4)故曰:教学相长也。‎ 32‎ ‎ ‎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 ‎(二)阅读理解 今之教者①‎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注①本文选自《学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及:‎ ‎(2)其施之也悖 悖:‎ ‎(3)其去之必速 去:‎ ‎(4)教之不刑 刑:‎ ‎2.翻译句子 ‎(1)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2)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3.写这篇文章扥目的是什么?‎ 教师讲评:‎ 四.课后巩固 背诵默写课文,并能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学以致用。‎ 32‎ ‎25.‎ 泰安第二十一中学 孟庆战 李兴洋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正确把握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 ‎2、整理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 ‎3、反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讲解参照①小段)‎ ‎4、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32‎ 三、当堂达标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曳铁钯(  ) 湮(  )溯流(  )  臆断(  ) 啮(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山门圮于河 ②二石兽沉焉 ‎ ‎③棹数小舟 ④曳铁把 ‎ ‎⑤是非木柿 ⑥湮于沙上 ‎ ‎⑦不亦颠乎 ⑧啮沙为坎穴 ‎ ‎⑨反溯流逆上 ⑩可据理臆断 ‎ ‎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翻译下列语句。‎ ‎ (1)山门圮于河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3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字晓岚,清代 ﹑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二﹚阅读理解 32‎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 ‎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 “之”指代 ‎8、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32‎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26小圣施威降大圣 汶口一中 张传芝 ‎[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了解吴承恩及其小说相关的文学常识。‎ 2、 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真君的过程,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了解神话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的特点。‎ 3、 品味赏析文章语言,感受幽默机智的表达。‎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注意字音。‎ 掣棒 拽满 大鹚老 翎毛 淬入 青鹞 鹭鸶 老鹳 鳜鱼 花鸨 木木樗樗 蓼汀 窗棂 愕然 哪吒 铁钳 ‎ 2、 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本文的背景资料。‎ 3、 从本文的标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在本文中孙悟空分别变做了什么?二郎神相应的变做什么?‎ 5、 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根据下面的提示练习复述课文。‎ 32‎ ‎ 小说由小圣与大圣的激战起笔,由于众猴惊散,大圣 ( )‎ 接下来,写二郎神与大圣( ),结果( )。后来,写大圣( )。‎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2、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借助你对《西游记》的了解,结合本文分析一下大圣、小圣是个怎样的人?‎ ‎4、课文中描述的打斗经过,紧张中透着诙谐,使用的语言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细心品味并举例加以评析。‎ 三、 当堂达标 (一) 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掣棒( zhì) 吆喝(yāo) 金箍棒 (gū)‎ B、钉住(dìng) 寻觅(mì) 淬入水内 (cuì)‎ C、鲂鱼 (fáng) 花鸨 (bǎo) 幌一幌 (huàng)‎ D、高擎 (qíng) 青鹞 (yào) 大鹚老 (zī)‎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树梢 铁钳 窗棂 园睁凤目 32‎ B、磕头 云宵 饿鹰 趁着机会 C、踪迹 猢狲 低贱 众皆愕然 D、翎毛 鳜鱼 拽满 安下云头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神话小说是以虚象幻境作为表现形式的,是社会生活的曲折的反应,也是人们精神的悠远的寄托。‎ B、《西游记》运用的语言是古代白话,其中杂用了不少方言、俗语,所使用的语言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 C、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 D、文中的大圣指二郎神,小圣指孙悟空。‎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 ),字汝忠,号( )。汉族,山阳人。( )代杰出的小说家 ,代表作《 》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节课后,班内决定举行一次“走进西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 (1)【西游故事】《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肯定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说出两个。‎ ‎( )、 ( )。‎ ‎(2)【西游人物】西游人物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 ‎( )‎ ‎ (3)【西游歇后语】写出两条你积累的西游歇后语。 ( ) ( )。‎ ‎ (4)向你的同学推荐这部小说,并写出推荐理由。 ( )‎ ‎(二)阅读理解。‎ 32‎ ‎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 真君前前后后乱赶,只见四太尉、二将军,一齐拥至道:“兄长,拿住大圣了么?”真君笑道:“那猴儿才自变座庙宇哄我。我正要捣他窗棂,踢他门扇,他就纵一纵,又渺无踪迹。可怪!可怪!”众皆愕然,四望更无形影。真君道:“兄弟们在此看守巡逻,等我上去寻他。”急纵身驾云,起在半空。见那李天王高擎照妖镜,与哪吒住立云端,真君道:“天王,曾见那猴王么?”天王道:“不曾上来。我这里照着他哩。”真君把那赌变化,弄神通,拿群猴一事说毕,却道:“他变庙宇,正打处,就走了。”李天王闻言,又把照妖镜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了个隐身法,走出营围,往你那灌江口去也。”二郎听说,即取神锋,回灌江口来赶。 ‎ ‎ 却说那大圣已到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正看处,有人报:“又一个爷爷来了。”众鬼判急急观看,无不惊心。真君却道:“有个甚么齐天大圣,才来这里否?”众鬼判道:“不曾见甚么大圣,只有一个爷爷在里面查点哩。”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那猴王使个身法,让过神锋,掣出那绣花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赶到前,对面相还。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提防愈紧。这康、张太尉等迎着真君,合心努力,把那美猴王围绕不题。‎ ‎(6)课文中展现了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变化,选项中都是孙悟空变化的一组是( )‎ A、麻雀 雀鹰 鱼儿 B、麻雀 鱼鹰 花鸨 ‎ C、水蛇 灰鹤 鱼儿 D、麻雀 花鸨 水蛇 ‎ (7) 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变成一座庙宇时,二郎神认出的原因是 ( )‎ 32‎ A、孙悟空的气味 B、旗杆(猴子的尾巴)立错了位置 C、孙悟空的眼睛 D、孙悟空的腿 ‎(8)在《西游记》中最能吃苦耐劳却有很多缺点和弱点,常常引人发笑的人物是( )A、唐僧 B、猪八戒 C、孙悟空 D、沙僧 ‎(9)从作者语言特点方面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 。‎ 四、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能马上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在别的作品中,你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写法?‎ 32‎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