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毕业》(第一教时)课堂实录
加入VIP免费下载

《明天,我们毕业》(第一教时)课堂实录

ID:54864

大小:86.93 KB

页数:8页

时间:2007-12-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明天,我们毕业》(第一教时)课堂实录 作者:奉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晨瑛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0 《明天,我们毕业》(第一教时)课堂实录   执教:奉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晨瑛   学生:奉化市锦溪小学六(2)班同学 教学要求: 1、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眷恋之情。 2、在欣赏咀嚼语言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 3、结合自己的体验,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欣赏咀嚼语言的同时感受浓浓的眷恋之情。 [课前谈话] 师:读读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这个词吧!(生读“心想事成”) 师:读了“心想事成”这个成语,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如愿以偿”。 师:你想到了与“心想事成”意思相近的词。 生:美梦成真。 师:嗯,你说! 生:万事如意。 师:“万事如意”我们一般用在对别人的——(生:祝福上)。那“心想事成”呢? 生:可以用于对别人的祝愿,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 生:我想到了自行车。“心想事成”的意思就是心里想的最好能够实现。而我现在迫切想要一辆自行车,所以我想到了自行车。 师:非常感谢各位同学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刚才你们从三个角度说了对这个词的联想,一是说了相近的词,二是说了这个词的用法,三是这个词让你想到的事情。那么从心想到事成,需要通过什么才能实现? 生:通过努力。 生:必须付出。 师:对,通过努力和付出才能达到心想的目标。这使老师想起了一个故事。 (教师讲述美国一位家庭妇女有目的地养一条哈巴狗的故事。) 师:这就是她养狗的目的。平时你们经常读报吧?那你们读报有什么目的呢? 生:我认为首先应该读懂报中的内容,了解报中告诉我们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 生:我读报的目的是在于知道国家最近发生的时事。 …… 师:那我们上语文课,拿到这样一篇课文,阅读时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生:我们应该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生:我们首先要体会到作者的谴词造句方面的功底,要弄懂文中的字词句。然后在文中读出问题,联想自己的生活,更加了解文章。 师:对,我们首先要读懂。(板书:读懂)就是读懂课文究竟写了什么,还包括对字词句的理解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行评析,因为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同学了,马上要跨入初中。(板书:评析)评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刚才一位同学说的学习作者的谴词造句,就是“欣赏”(板书)。但是我们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的,文章也可以说是金无足赤——(学生接:文无完文),我们应该带着一双批判的眼睛去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 一、初读感知。 (教师发复印的课文,学生自由读)  师:大家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有什么收获? 生:作者非常眷恋母校、老师、同学,校园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让他眷恋,不想毕业,很想永远在母校生活下去。 师:大家听清楚没有,他刚才用了一个词来表达对母校的感情。是哪个词? 齐:眷恋! 师:在课文中找到这个词了吗?读读有“眷恋”的句子。“眷恋”的意思相当于? 生:相当于“留恋”、“依恋”。 师:想一想,“眷恋”和“留恋”一字之差,之间有什么区别?(生答不上来。) 师:(请学生查字典)“眷恋”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深深的留恋”。那也就是说,“眷恋”的感情要比“留恋”——(深!) 师:还读懂了什么?继续交流。 生:我觉得我们也快毕业了,就像文章里说的那样,我们眷恋美丽的校园,慈祥的老师,活泼的同学,这篇课文也点出了我们的心声。 师:你能联系自己说出了真实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我从第四段中的一句话中感受到他们对老师的感情很深。“粉笔的灰尘,已把您的青丝染成了白发”,我从这一句看出,老师教授我们知识,却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写得很有感染力。 师:你已经在开始欣赏了。 生:我读懂了作者先是说了自己很眷恋自己的学校,接着就写了很多在学校里发生的事,也就是写了校园生活,最后又写了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 师:你很会思考,一下子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不是按这个思路写的。 (学生浏览思考) 师:你们很会读书,有的从作者表达的情感角度交流,有的从文章的内容角度交流,有的从作者的写作思路角度交流,还有的同学对某些语句谈了自己的感受。这样说来,我们对文章的情感、内容、思路基本了解,那么这是不是真正懂了呢?让我们继续走进文章,进一步读懂作者如何表达这种眷恋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欣赏。 二、欣赏文本。 你们想先学习哪一段呢?(大多数学生说:第四自然段)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这段 师:第四自然段是如何表达我们对老师的眷恋的? 生:第四段选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的眷恋。 师:是大量吗?哪些是排比句? 生读:是您……是您……是您…… 生:我也觉得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写出了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比如文章中写到的“我们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我们对老师的感情就是在这点点滴滴中,年年月月中慢慢变深的。 师:(教师先纠正从严格意义上这句不算排比句)是啊!这六年来,我们和老师至少有一千七百多个日子朝夕相处。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就在这年年月月中渐渐深厚起来的,都六年了,能不让人眷恋吗! 生:我在读“日夜操劳……染成了白发”这句话时,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文中写到“您的皱纹是为我而生,您的白发是为我而白”。是老师教育我们一点点成长。 师:刚才你们有的发现了文章用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有的能够联系学过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也有的……但是没有从整段的结构这个角度来说说。 生:这一段先写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接着概括地写了几件事,最后赞扬老师。 师:一开始是在写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吗?(学生交流:是感叹) 师:这段话先感叹—再叙事—再感叹、赞美,把抒情和叙事交揉一起。 师:那么假如我把中间这个排比句删去,仅仅是缺少了排比句这种修辞手法吗? 生齐:不是! 生:这个排比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老师对我们的无私培育。 生:如果没有这些概括的事情的回忆,感谢赞美就变得空洞,干巴巴的了。 师:对,就变得无病呻吟。我们平时写作文,也不能总写今天我很快乐,今天我开心极了,而没有写什么事令你开心快乐,这样是无法感染人的。 师:文章像橄榄,越嚼越有味道。还是这个排比句,不用这种排比的形式说,可以怎么说?(学生一时愣住) 听老师读读:您一丝不苟地向我们传授各种知识;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小发明,您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 师:什么感觉? 生:读起来干巴巴,情感不够强烈,缺乏气势。 生:把“是您”放在前面,可以突出是“老师”而不是别人更加的辛苦和劳累,如果放在中间显得平淡无奇。 师:那你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句排比句,再感受一下。 师:我和你们在一起,很快乐,我们彼此都有收获。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刚才我领着你们欣赏了第四自然段,现在让我们来读读第三段吧!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第三段,有什么收获? 生:这一段可以分成三部分,“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lán)的画卷!”是总写,“每天清晨——欢乐和幸福。”是叙述了在学校里的生活,最后感谢母校。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应该从“每天清晨——有的制作标本……”。(其他同学纷纷点头,刚才那位学生主动站起来说自己搞错了。) 师:那你们觉得这一部分是怎样来表达眷恋的?(学生遇到困难,大都不能自主欣赏) 师:那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这一句写了什么?(有意放慢节奏给学生引路) 生:写了每天清晨,我们走进大门,校园里就有了欢声笑语。 师:读读第二句,写了什么? 生:写了早操开始了,我们排着队进入操场做早操。 师:那第三句呢? 生:上课了,我们听得专心,读得动情,议得热烈。 师:读读第四句。 生:这一句写了中午15分钟时间,我们在描红临贴。 师:最后一句呢? 生:写了每周两次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各自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 师:这样一句一句地理解似乎很小儿科啊,知道我为什么让你们这样一句一句地说?读读这几句,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从清晨一直写到中午,还写到兴趣活动。 生:也就是他从早到晚写了在学校里一天的学习生活! 师: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一千多个日子,难忘的事说也说不完,他就选取了典型的一天,具体写了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样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他们一天的学习安排得满满的,但又是丰富多彩的。 师:课件出示浓缩了的一段话(即把第三段缩写了)读一读,这样写不也写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吗? 生:不行,这样写好象有点不通。 师:是不通吗?有其他意见吗? 生:这样写就没有活泼感了。 生:我也觉得不行,因为第一句说:“6年的学习生活像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如果把中间的5句话变得简炼、概括了,那么就不能说明“学习生活像五彩的画卷”了。 生:这样简单地写就不能深深地表达他们对学校的热爱了。 师:你们都说到了点子上。那请你们再读读这一段,抓住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具体说说如何写出校园生活的美好。 生:我从“在课堂上,我们听得专心,读得动情,议得热烈,就像棵棵幼苗尽情地吮吸着汩(gǔ)汩流来的甘泉。”这句话中感受到我们像幼苗一样吮吸着汩汩流来的甘泉,就是在学习知识。 师:读读前后文,能说说他们像幼苗一样汩汩吸着哪些知识的甘泉吗?(学生议论略) 师:吸收知识本来是——(学生接:无声无形无息的)但是这样写能让我们仿佛看到幼苗在——(学生:长大),汩汩的声音仿佛就是幼苗拔节而高的声音。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感受比喻的妙处吧!(生读) 生:我还发现前面写了我们像棵棵幼苗,后面又写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也把我们比成了幼苗,前后呼应。 师:你能联系文章的前后思考,很有眼光。继续交流。 生:“每天清晨,我们迎着朝阳跨进学校的大门,沉寂了一夜的校园顿时荡漾起我们的欢声笑语。”这句话写出了校园有我们的欢声笑语。 生:让我感受到了同学都是充满活力的。 生:我觉得我们就如同刚升起的朝阳一般,充满活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生:我觉得校园是因为有了我们才充满了欢声笑语,才充满了活力。 师:“那把这句话改为——每天清晨,我们迎着朝阳跨进学校的大门,沉寂了一夜的校园顿时有了(或者改为充满)我们的欢声笑语。”你们再读读。学生经此冲击,目标锁定了“荡漾”这个词语。 生:“荡漾”这个词用得好,荡漾是有一种水的柔情那种感觉,又有点似母亲的感觉。我感觉学校像一位母亲,我们在她的怀抱里,尽情嬉戏,尽情学习。 生:我感觉欢声笑语也像水波一样在荡漾。 师:嗯,大家都看到过水波荡漾吧,水波是——学生接说:一圈一圈荡起来,漾开去的,有涟漪的。师:那么欢声笑语“荡漾”,让我们仿佛看到——学生接说:欢声笑语也像水波一样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荡漾开去。师: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在我们的耳边、在我们的心房——学生接说:回荡、碰撞、荡漾……师:我们被欢声笑语包融了,我们沉浸其中。 学生朗读这个语句。朗读整个语段。 三、小结。 师:因为时间关系,这一节课就上到这,这节课我们只完成了两个任务,读懂和欣赏,还没来得及批评。这一篇文章是一位老师写的。她是站在一个老师的立场,是以一种成人的眼光来想象你们的心情来写的,可能会有不足的地方,课后你们好好去发现发现。 (生迫不及待想说) 生:老师写得没有童趣。 生:他没有写出我们心里的真实想法。 师:哦,带有一种成人腔是吗? 生:我觉得在6年的学校生活中,不只有高兴,还有许多痛苦和挫折。 师:你说的是没错。这篇文章只是从“留恋”这个情感角度去表达的。课后找找毛病,修改修改文章,请你们的老师转交给我,好吗? http://blog.fhedu.net.cn/user1/fhzcy/archives/2006/2006128142653.shtml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