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十七“顺乎世界之潮流”作业课件人民版202104171146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十七“顺乎世界之潮流”作业课件人民版202104171146

ID:945378

大小:225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三十七 “顺乎世界之潮流”(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下列两本著作的主要区别是()A.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B.是否抵御外来侵略C.是否与外国正常交往D.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思想萌发时的两部代表作在向西方学习中的区别。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深度和广度不同。《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没有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 2.(2021·成都模拟)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以商制夷”“以夷制夷”“师夷制夷”“以民制夷”“以静制夷”等思想,这些思想呈现相互交错、互为参差之势。上述这种制夷思想()A.仍保留有传统夷夏观念的色彩B.表明开启民智成为当时首要任务C.因具有空想性而无法付诸实施D.反映出统治阶级政见的根本分歧 【解析】选A。“夷”原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后泛指外国,夷夏观念具有尊中国贬外国之意;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的种种制夷思想说明当时仍保留有传统夷夏观念的色彩,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启民智的内容,B错误。“师夷制夷”等思想顺应时代潮流,也能付诸实施,不具有空想性,C错误。材料说明地主阶级内部的政见有分歧,但不是根本分歧,种种制夷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D错误。 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球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解析】选C。材料“提出球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反映出魏源的一些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正确。A是洋务派的观点,排除;B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是维新派的观点,排除。 4.面临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洋务派秉持着“中体西用”的思想,用自己的脊梁支撑起没落中的清帝国,使得蓬勃一时的洋务运动,最终只能如同绣在屏风上的鸟儿无法飞翔,随着那个时代一起下沉。以下言论与洋务派思想一致的是()A.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B.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C.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D.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解析】选A。“中体西用”思想强调用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A认为应当维护孔孟传统儒家思想,学习西方技术来实现富强,与洋务派思想一致,故选A。B认为圣人教导众生的方法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导众生的方法也要变化,与洋务派思想不一致,排除;C主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与洋务派思想中维护旧制度的主张不一致,排除;D认为应当变革,这与洋务派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不符,排除。 5.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解析】选B。根据材料“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可知,曾国藩主张留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而且要兼修孝经、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B正确。材料无法全面反映留学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是为了培养洋务事业的人才,从而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曾国藩的中体西用思想,并非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排除C;仅由材料中留学生要兼修孝经、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得出其“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排除D。 6.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A.体现了其中体西用思想B.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C.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D.指导了其洋务实践的开展 【解析】选D。材料中的“经济”是较之“义理”而言的,故“经济”实为经世济民之意,由此可知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这指导了其洋务实践的开展,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出曾国藩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排除A;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奉行的是“中体西用”思想,不可能对传统文化不满,排除B;C是对材料中“经济”信息的错误理解,排除。 7.(2020·济南模拟)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词“从国民而起”“国民之议论”可知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A正确;由材料“各国之革政”可知B错误;康梁变法依靠了朝廷,且材料主旨是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不是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C错误;D本身说法错误,排除。 8.晚清王韬强调,“天道与时消息,人事与时变通……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其主张()A.与严复“进化论”思想一致B.折射出《易经》倍受当时民众推崇C.奠定了反清革命的思想基础D.为社会变革自强运动提供理论支撑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早期维新派王韬用《易》和天道、人道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说明发展和变革的必要性,故D正确。严复是用“进化论”证明维新的必要性,两者的时代和理论依据不同,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易经》在当时倍受民众推崇,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王韬主张变革,并不是要推翻清政府,C错误。 9.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张香涛(张之洞号香涛)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这反映出()A.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C.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D.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个例,A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对变法改革的决心,但也体现出他的固执和缺乏变通,不能有效争取更多实权派的支持,这表明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着失败危机,故B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康有为的主张没有得到张之洞的支持,并未体现维新派急于求成,维新思想也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故排除C、D。 10.(2021·南阳模拟)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故A错误;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开放,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C错误;根据材料“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当时社会主流思潮依然是改良,故D正确。 11.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驳辩。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C.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林纾与蔡元培等人的论战使《新青年》声名大振、印数大增,而报刊的受众面较广,从侧面体现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平民化的趋势,B正确。A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林纾与蔡元培等人的论战,由材料不能得出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的结论,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D排除。 12.夏曾佑在1903年写给严复的信中说:“《原富》(《国富论》)前日全书出版,昨已卖罄,然解者绝少,不过案头置一编以立懂于新学场也。”这反映了()A.救亡图存推动出版业迅速发展B.清末“新政”推动科举制度变革C.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D.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风尚 【解析】选D。材料中的案例不足以说明整个出版业的发展或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故A、C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与清末“新政”关系不大,故B错误;西书译著在中国畅销说明此时国人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风尚,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中英武装力量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二) 材料二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其民……德慧术知较而论之,又为吾民所必不及。——严复《原强》(1895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在“睁眼看世界”方面的主要史实。(8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西方认识的发展之处。结合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深化的政治、经济、思想原因。(17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是器不良也……是技不熟也”可知林则徐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军事装备和技术均落后于英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林则徐在“睁眼看世界”方面主要是主动了解外国情况,收集国外信息,同时收集资料组织编译西方书籍等。第(2)题,根据材料“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其民……德慧术知较而论之,又为吾民所必不及”可知严复认为西方自由平等,经济制度完备,国民素质也比较良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因此深化了对西方的认识。 答案:(1)观点:英国的军事武器和技术均优于中国。(4分)史实:主动了解外国情况,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籍如《四洲志》等。(4分)(2)发展之处:认识到西方国家政治自由平等,经济制度完备严明,民众素质良好。(7分)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学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明确了学习敌人是为了战胜敌人的辩证关系,对富国强兵以御外侮的道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他(梁启超)和以前的文人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是他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因为在他之前,文人往往以沉默寡言作为一种美德:埋着头,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这是不求名利的一种标志。——《八千里路云和月》 (1)根据材料一回答,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康有为是如何“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的?(4分)(3)根据材料三回答,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2分) 您好,谢谢观看!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考查的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第(3)题结合维新变法的意义加以概括。答案:(1)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4分)这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是近代中国迈出的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分)(2)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减少了变法的阻力。(4分)(3)促进了思想的启蒙,推动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2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