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33宋明理学课件新人教版2021042214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专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33宋明理学课件新人教版20210422142

ID:945375

大小:178 KB

页数:49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33宋明理学 【思维引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有哪些?必备知识·拓展融合 【素养点拨】1.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宏观认识程朱理学出现的时代背景,明白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儒学面临困境的内外因素,理解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动因。3.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及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程朱理学1.背景:儒学危机(1)客观上:儒学受到冲击。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 (2)主观上:儒学的自身缺陷。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 2.人物:(1)奠基人——程颢、程颐。 (2)集大成者——朱熹。 3.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易错陷阱】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不断发展的。“三教合一”是指儒家的伦理纲常,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力量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各派别的“合并”,儒、佛、道并没有融合成一个思想流派。 【关键词汇】理学理学,又称道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按哲学性质可分为“道本论”“理本论”“心本论”“气本论”等各派。其中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两个最基本的派别。前者受到南宋、元、明、清各朝统治者的扶植,被奉为官方哲学;后者在明朝中后期得到广泛传播。 【以图解史】 【素养点拨】1.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陆王心学的思想核心。2.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分析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理解理学的实质。3.从唯物史观角度,综合考查陆王心学的思想解放作用。 二、陆王心学1.人物:(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①核心思想:“_________”:“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②求“理”的方法(方法论):“_________”。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2)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影响:(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心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 【知识补遗】1.“存天理,灭人欲”(1)朱熹强调“性本善”,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2)“存天理,灭人欲”是理派和心派的共识。(3)程颐和朱熹甚至认为寡妇再嫁就是失节,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到了明朝,这成了专门束缚妇女的教条。 2.宇宙本原(1)二程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一“理”,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2)朱熹进一步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3)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将“宇宙之心”进一步发展为人的“本心”,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以图解史】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情境素材】材料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摘编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思维交互:结合材料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何不同。 ◆微点拨 提示: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世界观和认识论方面的分歧: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则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万物,王阳明则强调内心自省。 【史论阐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相同点:(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不同点: 探究点二 宋明理学的特点及评价【情境素材】1.特点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 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思维交互:据材料,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 ◆微点拨 提示:宋明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礼法和伦理道德;吸收佛、道思想,从而提高了思辨性,成为一门理性主义的哲学;强调了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注重自身修养,关注社会现实。 2.评价材料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 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思维交互:据上述材料,说明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 ◆微点拨 提示: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史论阐释】一、宋明理学的特点 二、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2)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3)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的不务实际之风。 精准预测·命题前瞻1.北宋儒家学者范祖禹赞扬宋仁宗,认为他“其事有五:‘畏天、爱民、敬祖、好学、听谏’,仁宗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该观点反映了北宋儒学()A.具有神化君权色彩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被确立为正统思想D.继承孟子“仁政”学说 【解析】选D。范祖禹赞扬宋仁宗“畏天、爱民、敬祖、好学、听谏”,肯定其遵循孟子“民本”思想的行为,反映出北宋儒学继承了孟子“仁政”学说,D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神化君权”,A错误;材料中对宋仁宗的评价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关,B错误;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C错误。 2.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解析】选C。依据材料“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格物”获得知识,可以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故选C。A、B、D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B.主张先有理后有物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解析】选C。据题干“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宋明理学实现世俗化、生活化,故选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主张先有理后有物”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宋明理学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是对的,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 4.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解析】选D。王艮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认为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体现了民众的利益,顺应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工商市民利益要求,故选D;泰州学派属于儒家思想,明朝儒学仍然占正统地位,排除A;泰州学派属于儒家思想,与近代民主启蒙思想有本质区别,排除B;“家国一体”把家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根据“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可知,这一思想淡化了“家国一体”观念,排除C。 5.“亚圣”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一 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 材料二 汉唐之际,在儒学圣贤中,孟子地位低于孔子的弟子颜回等人。宋神宗年间,《孟子》成为科举及教育的重要内容,孟子被加封为“邹国公”;徽宗时《孟子》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作《四书集注》,影响巨大。元代,《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中“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深为反感,令人删改《孟子》。明世宗时直接尊孟子为“亚圣”。清康熙帝时将孟庙扩建,规模仅次于孔庙。——摘编自刘景文、陈美容《孟子历史地位的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2)结合材料二,简析孟子地位是如何变化的。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也以仁”可以看出孟子主张是行“仁政”以得民心。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信息,汉唐之际,孟子地位低于孔子的弟子颜回等人;宋神宗时《孟子》成为科举及教育的重要内容;元代,《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世宗时直接尊孟子为“亚圣”。可以看出孟子的地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孟子的思想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其思想适应了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后来经过后世思想家发展改造,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您好,谢谢观看! 答案:(1)思想主张: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行“仁政”以得民心;善用人才。(2)北宋至清,孟子的地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自北宋开始,孟子被历代君主不断加封,最终成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并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孟子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的需要,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后世思想家、统治者所重视并不断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