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时08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时08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 )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C.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答案】C【解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数据不难看出,从17世纪前期至18世纪前期,中国的人口并没有出现数量方面的增长,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随着高产经济作物玉米、番薯等的传入和广泛种植,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生变化,土地利用率提升,故C项正确;此时农耕文明未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2.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下表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 )类型具体做法活卖卖方在契约上写明“卖活契",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找贴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经济补偿,在反复几次后,原主人才会完全丧失土地绝卖卖方一开始就通过立下“绝卖契”等方式出卖土地,不允许赎回、找价A.租佃关系与契约关系盛行B.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C.土地所有权变更灵活多样D.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 【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找贴”类型中“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经济补偿”,这反映出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故选D项;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就形成了租佃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不涉及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活卖”保留土地所有权,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排除C项。3.商书兴于晚明,是一种专门性商业用书。明清一些商书写道:“大船至上海,由柳湖东去黄埔,为外河,有潮、盗之防。”“近来江浙等省通用洋钿(即洋钱),有光毛真假之分……凡收洋钱,务请内教人仔细看,切勿大意,只有吃亏。”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长途贩运发展成熟B.海禁政策逐步放宽C.商品经济高度发展D.偷盗假冒之风盛行【答案】C【解析】据材料“商书兴于晚明,是一种专门性商业用书。明清一些商书写道:‘大船至上海,由柳湖东去黄埔,为外河,有潮、盗之防’‘近来江浙等省通用洋钿(即洋钱),有光毛真假之分……凡收洋钱,务请内教人仔细看,切勿大意,只有吃亏’”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商业用书,并记述了经商路途、贸易中应注意的地方,说明当时商品贸易比较频繁,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专业性商书的出现和用途,并没有说明长途贩运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对外贸易并没有放宽,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洋钱有真假之分,并没有说明偷盗假冒之风盛行,排除D项。4.明朝的江南市镇上,有收购周边农副产品的各种商行,有为客商与农家之间交易中介的牙行,有供应农家消费品的各种店铺以及制造农具和各种器物的手工作坊。这表明( )A.私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B.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C.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明显D.雇佣关系得到迅速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有收购周边农副产品的各种商行,有为客商与农家之间交易中介的牙行”等信息可知,明朝江南市镇上的商行、牙行、各种店铺和手工作坊,是各种商品贸易和服务的中心地,这表明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故选B项;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居于主导地位,题干只是反映了市镇上有手工作坊,但不能得出私营手工业已经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江南市镇上的各种行业,没有反映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特征,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雇主与受雇人之间达成以契约为基础的雇佣关系,排除D项。 5.山东临清从明代后期至清中叶一直是华北重要的商城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漕粮储运码头,下图是乾隆—道光年间临清关实征关税额的变化。该图可以表明( )A.清乾嘉年间临清税收额持续下降B.沿海贸易发展导致临清地位下降C.明清的经济重心持续向南方转移D.运河年久失修导致运输能力下降【答案】B【解析】“乾隆—道光年间临清关实征关税额的变化”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可见临清的经济地位在相对下降,这是由于沿海贸易的发展导致其他地方兴起,故选B项;“乾隆—道光年间”没有明显的降税的政策,反而税收有增加的趋势,排除A项;“经济重心”在南宋已经完成向南方转移,而非明清时期,排除C项;“山东临清从明代后期至清中叶一直是华北重要的商城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漕粮储运码头”没有证据说明运河运输能力下降,排除D项。6.下表为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A.农业经济没有发生本质变化B.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摇摆不定C.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D.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只有两项数据:粮食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粮食总量逐渐增多,而人均到明清却明显减少,是因为人口增加的缘故,可见农业没有更好的办法促进发展,增长模式没有变化,故选A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无法反映土地的情况,无法判断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排除B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宋辽金元时期人均粮食上升,可能是因为此时民族间征战不断,人口减少,不能一定说明此时的经济水平高,排除C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明清时期的粮食情况无法判断其生产关系的表现形态,排除D项。7.图1、图2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 )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画作反映了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故选B项;画作主要歌颂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而不是体现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排除A项;图画主体是康熙皇帝,不能体现农民的社会境遇,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科学进入总结阶段,没有新的突破,排除D项。8.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天下置预备仓,并购粮储存以备救荒;设置营田司,专掌水利,使“遇旱涝,民不为病”。此外,朱元璋也重视对灾区的赈济,措施主要有调粟、养恤、除害等。这些措施( )A.有效地维持了社会长期安定B.成效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权威C.重在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D.是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的表现【答案】C【解析】材料“令天下置预备仓”重在预防,“重视对灾区的赈济” 重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济,体现出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故选C项;这些措施只是有利于维持社会安定,A项的效果无法得出,排除A项;皇帝的个人权威影响成效,并非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防灾救灾,与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无关,排除D项。9.明朝末年,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对外贸易繁荣B.地区经济差异C.交通工具创新D.经济政策改变【答案】B【解析】由材料“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可知,南北方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南方的商品经济较北方发达,故出现北方的原棉在南方加工后又卖回北方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贸易情况而非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交通工具,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10.洪武五年二月,诏命内外府州县及乡之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民人有犯者,书其过,明榜于亭上,使人心知惧而不敢为恶。后又设族善亭,亭上书写善人善事、恶人恶事,以示褒扬或惩劝。材料主要表明( )A.市民文化日趋成为主流B.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教化C.宋明理学逐渐深入人心D.宗族乡约制度发展完备【答案】B【解析】明朝政府把犯错之人的行为记录下来,并“明榜于亭上”,让人心生恐惧不敢再作恶,把行善的人的行为也记录下来,进行表扬,这些都体现的是政府在对善恶行为进行引导教化,故选B;市民文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C、D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11.以下为某学者对明末清初一思想家思想发展脉络的认识。据此推知,该思想家(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B.否定儒家学说,动摇传统基础C.宣传经世致用,强调平民意识D.反对迷信权威,追求思想自由【答案】A【解析】据材料“维新派和革命派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可知,其思想应与民主相关,且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共同需求,故选A项;维新派并未否定儒家学说,且康有为借助了儒学作为宣传工具,排除B项;据所学维新思想和三民主义的知识可知,C项在二者的思想中均未体现,排除;D项并不能体现民主,不符合题意,排除。12.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推崇,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和“存天理,灭人欲”相对立,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指的是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显然和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3.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李贽的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李贽( )记述出处“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顾炎武《日知录》“(李贽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沈瓒《近事从残》A.缺乏良好道德素养B.深受当时学者推崇C.批评社会吏治腐败D.具有离经叛道思想【答案】D【解析】“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强调其著作的批判性,不能体现其道德品质,故A项错误;“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可见对李贽的贬低,故B项错误;三条记述都未涉及吏治腐败问题,故C项错误;从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可得其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故D项正确。14.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反映了(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答案】D【解析】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故A项错误;《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C项错误;《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红楼梦》在民间极受欢迎,即《红楼梦》是世俗化的文学,故D项正确。15.徐光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其主要原因在于( )A.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B.西方列强的入侵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科举考试的束缚【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主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B项是外部环境,客观上有利于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可排除。A、C、D三项都是其原因,三者相比较,A项是主要原因。故选A项。1.明朝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民多从事纺织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B.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C.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D.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朝中叶以后,部分地区的农民从事种桑养蚕、种植棉花和纺织业等行业,这些行业都与市场有关,说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故选A;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南北方之间的经济比较,也无法说明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排除B、C;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的信息,排除D。2.明代小说“三言”“二拍”塑造了许多商人形象:《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施复拾金不昧,归还失主,生意兴隆,家道殷富,子孙兴旺,还免去性命之灾;《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的阿寄,历经艰辛,发财致富“尽从勤里得”。这些作品( )A.说明现实主义成为文学主流B.满足了民众对通俗文学的需求 C.迎合了统治阶级的艺术品位D.体现了文学与商业伦理的融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发财致富“尽从勤里得”表明,这些作品突出了商人群体的道德意识和勤劳致富的观念,具有浓厚的商业伦理色彩,体现了文学与商业伦理的融合,D项正确;A项“主流”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满足了民众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在材料不能体现,B错误;“统治阶级的艺术品位”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3.雍正时有人说过:“商人积丝不解织,放与农家预定值;盘盘龙凤腾向梭,九日辛勤织一匹。”苏州道光二年一个碑文上写道:“查民间各户,将经丝交织机匠工织”。各户把经丝等原料及一些工具交给机匠织造,回收成品,机匠“计工受值”。这表明,当时中国( )A.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分工细致B.已出现大量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C.商业资本的规模比较庞大D.存在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答案】D【解析】据“放与农家预定值”“各户把经丝等原料及一些工具交给机匠织造,回收成品”“计工受值”等信息可知,当时出现了雇佣关系,存在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的倾向,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出现,A、B、C与题意主旨不符,均排除。4.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该材料表明( )A.清朝政府已经放弃海禁政策B.海关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C.宁波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D.清朝曾经推行过有条件的对外开放【答案】D【解析】根据“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乾隆表示要是税收增加,定海也可以像广州一样开放。由此可见,清朝曾经推行过有条件的对外开放,故选D;A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海关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宁波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故排除C。5.为解决边镇军事消费与供给的矛盾,明朝政府利用食盐专卖特权,吸引商人纳粟于边,官给引目,支盐于坐派之场,货卖于限定地方。山西商帮靠多种经营垄断了北方的军需贸易,其势力范围亦向两淮、河东等全国所有的盐产地扩张,达到了所谓“贸迁四方”的影响。这表明( )A.明朝政府财政问题比较严重B.此举解决了朝廷的军粮运输问题 C.山西商帮垄断明朝军需贸易D.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官商的共赢【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山西商帮借明朝政府的食盐专卖特权政策垄断北方军需贸易,扩展势力范围,同时也解决了政府边疆地区的军需问题,故D项正确;政府财政困难在材料中不能体现,A项错误;北方军粮的解决不等于朝廷所有军粮问题的解决,B项错误;C项对材料中“垄断了北方的军需贸易”解读错误,排除。6.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D.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答案】B【解析】京剧艺术用特定的颜色(红、黑、白等)勾勒出色彩纷呈的脸谱,展示人物的性格、性情或类型,区分人物“善恶”,达到“褒贬”人物的功能,说明京剧脸谱艺术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与京剧脸谱艺术“寓褒贬、别善恶”不符,A项错误;京剧脸谱艺术并未折射社会伦理秩序,C项错误;京剧脸谱艺术的出现不能说明戏剧艺术的成熟,D项错误。1.(2021.年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 2.(2021年6月.浙江选考)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A.“心外无理”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万物的尺度”D.“天地之化日新”【答案】D【解析】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由此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即宇宙间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化着的,故D正确;“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错误;“宇宙便是吾心”是陆九渊的思想,故B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塔格拉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3.(2021年6月.浙江选考)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判断下列有关清代科技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用支撑式指北罗盘用于方向测定B.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C.避暑山庄、圆明园的营造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D.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古今图书集成》【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开始使用支撑式指北罗盘用于方向测定,明代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清代的避暑山庄、圆明园的营造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清代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部书是《古令图书集成》。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4.(2021年.广东学考)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答案】A 【解析】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5.(2021年.湖南学考)如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冰嬉图》(乾隆时期)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答案】C【解析】依据史实,早在宋代,我国就已经有了滑冰运动(“冰嬉”)。这项“冰嬉”运动延续了几个朝代经久不衰,到了清朝已经成了民间普遍的文体娱乐活动。八旗官兵主要由满、汉、蒙三个民族构成,多民族共同参与该运动,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C正确;追求神韵意趣是文人画的特征,宫廷画呈现出雍容华贵、吉祥、富丽堂皇的特点,A排除;嬉戏图不属于军事训练,因此不能由此得出清朝军事训练废弛,排除B;生活奢靡与滑冰活动无关,排除D。6.(2020·全国Ⅱ卷)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 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7.(2020·山东卷)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他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目的是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故选B项;“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是这一论断反映的本质,并非其作出这一论断主要目的,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崇本抑末”的经济思想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在论述本末的关系,主张工商皆本,并未涉及此时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8.(2020·全国Ⅰ卷)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表明,这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9.(2020·江苏卷)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 【解析】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项;“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表明农村出现雇佣劳动现象,但是无法得出基本普及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排除B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材料没有涉及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排除C项。10.(2019·全国Ⅰ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D项;河运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C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