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ID:774272

大小:20.6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10-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一、 之 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 “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 “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 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 二、 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 者 1、结构助词 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 性短语。 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 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 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 “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 (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表顺接时,相当于 “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 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 六、其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 “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 “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 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 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 ②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 译为“恐怕”。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 1、作介词时 除表被动外都读作 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 “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 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 读 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 “当作”、“成为”,“雕刻”,“是”等。 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八、于 1、引进动作 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 “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 1、疑问代词 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 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 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十、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十一、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 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二、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 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策之不 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俯身倾耳以请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 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三: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四、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 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十五、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 “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 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六、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 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七、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 相当于“了”、“啊”。 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资料: 286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