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突破02神经调节(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突破02神经调节(解析版)

ID:773480

大小:1028715

页数:15页

时间:2021-09-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02 神经调节 1.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景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 A 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 正确。 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隔合 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 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 正确。 2.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结构①是线粒体,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 错误;③是 突触前膜,当其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 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 C 错误;结构④是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是由 Na+大量内流引起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 性,D 正确。 3.下列与动物体内 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Cl 中 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 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 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 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 输 【答案】A 【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浓度有关,A 项错误;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 K+有关,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 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Na+从红细胞外顺浓度运入红细胞内 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BCD 项正确。 4.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 Cl-同时内流 【答案】D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 正确;神经冲动属于电 信号,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所以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 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相应的离子通道打开,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 若兴奋则 Na+内流,若抑制则 Cl-同时内流,D 错误。 5.如图所示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 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也属于神经递质 B.图中结构②为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C.图示表明,多巴胺完成兴奋传递后会被运回上一个神经元 D.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受到抑制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①是突触小泡,多巴胺也属于神经递质,A 正确;②为特异性受体,多巴胺与其 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B 正确;图示表明,多巴胺在完成兴奋传递后,会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回上 一个神经元中,C 正确;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会使下 一个袖经亓持续卖兴奋,D 错误。 6.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外 Na+的内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基础 B.Na+、K+、神经递质等物质出入细胞均不需要消耗 ATP C.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的过程 D.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为双向传导 【答案】C 【解析】神经细胞外 Na+的内流是产生和维持电位的基础动作,A 错误;Na+出细胞、K+进细胞的方式为主 动运输,神经递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都需要消耗 ATP,B 错误;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 号变成化学信号的过程,C 正确;兴奋在离体的袖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体内的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D 错误。 7.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 化 ATP 水解,每消耗 1 分子的 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 3 分子的 Na+泵出细胞外,将 2 分子的 K+泵入细胞 内,其结构如右图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左图中静息电位-70 的绝对值大于动作电位 30 的原因是 K+细胞内外浓度差大于 Na+ B.左图中 b-c 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不需要消耗 ATP C.右图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右图中随着氧气浓度的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会先增大后稳定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由 K+外流引起,动作电位由 Na+内流引起,故左图中静息电位-70 的绝对值大 于动作电位 30 的原因是 K+细胞内外浓度差大于 Na+,A 正确;左图中 b-c 段,Na+通过 Na+通道蛋白内流, 该过程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 ATP,B 正确;由题干可知,Na+—K+泵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随着温度的提 高,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其化学结构改变,蛋白质的活性丧失,导致其运输速率下降或功能丧失,C 错误; 随着氧气浓度的逐渐提高,细胞呼吸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产生的 ATP 增多,Na+—K+泵的运输速率会先 增大,由干细胞膜上酶的数量有限,继续卖提高氧气浓度,产生 ATP 的量不再增加,目当呼吸作用所提供 的 ATP 当达到一定水平后,Na+—K+泵数量和其离子结合位点有限,故其运输速率趋于稳定,D 正确。 8.如图为人体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f 为突触前膜,上面的褶皱是由于释放神经递质形成的 ②e 属于内环境,当其中的蔗糖含量过低时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 ③d 处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 ④e 处出现了神经递质也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f 是突触后膜,其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引起肌肉收缩,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就被分解,不能进 入肌肉细胞,①错误;蔗糖是植物特有的糖,故人体的内环境不含有蔗糖,②错误;d 突触前膜处进行电信 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③正确;e 处出现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所以不一定 能引起肌肉收缩,④正确,D 正确。 9.下列对健康实验小白鼠进行的处理,对其机体功能产生的相应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损伤脑干,会影响小鼠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及运动的平衡 B.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效应产生 C.切除其胸腺,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将全部丧失 D.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引起细胞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A 【解析】动物体的脑干中含有呼吸和心跳中枢,并参与控制生物的节律,机体的运动受 脊髓的直接控制, 并受大脑的间接控制,A 错误;反射的完成需借助完整的反射弧,若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刺激感受器, 无相应感觉、效应产生,B 正确;切除小鼠的胸腺,T 细胞缺失,其参与的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将全 部丧失,C 正确;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引起细胞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 正确。 10.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进而引起呼吸肌快速收 缩或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中的某些细胞显著活跃 B.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双向的 C.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传人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 D.直接刺激延髓的相关中枢也可引起呼吸肌的咳嗽反射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呼吸道黏膜中分布有感受器,所以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可以使其中某些 细胞显著活跃,A 正确;由于刺激部位是呼吸道黏膜中的感受器,因此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 电流的方向是单向的,B 错误;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经过了突触结构,故其在传入神经元 和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上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或 局部电流)传导,C 错误;反射活动的产生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参与,D 错误。 11.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人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 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下列对于“沉默突触”不能进行信息传递原因的表述中,科学 合理的是( ) 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突触后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C.突触前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D.突触小体中缺乏线粒体 【答案】B 【解析】受体应存在于突触后膜上,若突触小体缺乏细胞核或线粒体,仍可能有递质释放,故当突触后膜 上缺乏相应的受体时,必会引起信息传递功能中断。 12.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 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 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当兴奋传至突触 3 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突触 2 和突触 3 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突触 1 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 正确; 突触 3 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 3 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 错误;由图可知, 突触 1 和 3 为轴突—肌肉型,突触 2 是轴突—轴突型,C 错误;突触 2 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 3 则是抑制肌肉兴奋,D 错误。 13.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 a、c 两点,c 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 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 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 c 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 b 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C 【解析】动作电位由 Na+内流引起,所以兴奋的产生与膜对 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A 正确;从最左侧的图 可以看出,在没有受到刺激时指针向右偏转,此时 a 处为正电位,c 处为负电位,B 正确;兴奋传导到 a 时 指针不偏转,说明此时 a 和 c 处的电位相同,如果兴奋继续传导到 b 处,则指针应和最左侧的图一样向右 偏转,C 错误;结果表明,当兴奋传导到不同的部位,指针的偏转情况可能会不同,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D 正确。 14.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 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 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 一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若发生抑制,则突 触后膜不会出现电位逆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15.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排尿的初级反射中枢位于脊髓骶段。平时,膀胱逼尿肌 舒张,尿道括约肌收缩,膀胱内贮存的尿液不致外流。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图示反射弧中,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信号传递信息 B.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奋”和“抑制”性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 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 C.当尿液充盈使膀胱扩张时,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从而 产生兴奋,兴奋传至脊髓骶段产生了“尿意” D.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是因为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C 【解析】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方式进行,A 正确;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 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B 正确;受到刺激以后,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细胞膜外侧 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产生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C 错误;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 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是因为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D 正确。 16.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 Ca2+内流, 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都与各自突触后膜对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A 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 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 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 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 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 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 错误。 17.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 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 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 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 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 100 次/秒、持续 1 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 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 HFS 处理时高 2~3 倍,研究者认为是 HFS 使 H 区神经 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 N 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_______ 共同作用,使 C 酶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 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 对小鼠 H 区传入纤维施以 HFS,休息 30 分钟后,检测到 H 区神经细胞的 A 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 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 图中 A 受体胞内肽段(T)被 C 酶磷酸化后,A 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 A 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 T 上,需 将一种短肽导入 H 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 C 酶对 T 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 T 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 为验证 T 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 T 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 用 HFS 处理 H 区传入纤维,30 分钟后检测 H 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 A 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 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 HFS 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解析】(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 N 受体进入细胞的过程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 ATP, 属于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 C 酶;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 酶的活性改变的直接原因是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3)①由图示信息,根据"细胞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可推出有比较多的 A 受体胞内肽段转变成了 A 受体,该过程就是过程Ⅱ。②实验的自变量为短肽,要验证磷酸化位点位于 T 上,导入实验组的短肽含有 磷酸化位点,导入对照组的短肽不含有磷酸化位点,则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 T 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 T 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③为了验证 T 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 忆"这一假设,将 T 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 HFS 处理 H 区传入纤维,30 分钟后检测 H 区 神经细胞突触后膜 A 受体能否磷酸化,还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检测的实验 结果应可操作,膜 A 受体是否磷酸化不易检测,应补充施加 HFS 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 位变化的实验。 (4)图中所研究的机制涉及受体(糖蛋白)、酶及物质的运输,所以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揭示学习和记 忆的一种可能机制。 18.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 -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其 Na+/K+比与体液中______的 Na+/K 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 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___。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 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_________。 【答案】(1)NaHCO3 和 NaH2PO4 组织液 (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解析】(1)任氏液中 NaHCO3 和 NaH2PO4 可以和对应物质构成缓冲对,维持酸碱平衡;任氏液可以保持标 本活性,成分应和组织液相似。 (2)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提高到 15%,会使细胞发生渗透失水,从而使代谢强度下降。 (3)该标本脑和脊髓损毁,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则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不会有反应,刺激传出神 经或效应器有反应,能发挥功能。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同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乙酰胆碱(神 经递质)。 (5)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表现为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阻 断乙酰胆碱不能释放或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均会使突触后膜不能兴奋, 导致肌肉松弛。 19.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 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 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 回答: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____侧为参照,并 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 0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 变为-65mV 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 _。 (3)在缺氧处理 20min 时,给予细胞 25pA 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 理由是____________。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 ATP 主要在________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 ATP 含量逐渐 减少,对细胞通过___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 一。 【答案】(1)缺氧时间 (2)外 降低 (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解析】(1)根据本实验的目的“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和坐标系中横轴的含 义可知,自变量应为缺氧时间。 (2)图中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定 义为 0mV。静息电位数值变化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 程度。 (3)缺氧处理 20min,阈强度为 30pA 以上,所以给予 25pA 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有氧条件下,细胞进行有氧呼吸,ATP 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实现跨膜运输。 20.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进行应激反应和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小陈用针尖扎了小李一下,小李无意识地作出了反应,此时,小李受刺激部位膜内外电位是____ _,此电位的形成是__________造成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反射弧中存在____________结 构,在该结构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__。 (2)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产生________激素,作用于垂体,经垂体分 泌激素,进一步作用于甲状腺,引起人体内________激素的分泌增多,从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 同时,体温调节中枢直接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_________(填两种腺体),使其分泌的激素增多,增加产热。 (3)下图中若要通过刺激位点 M 和 N 及测量两位点电位变化情况,验证兴奋在突触位置的传递特点,请简 要说明操作流程及测量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外负内正 钠离子内流 突触 神经递质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甲状腺 肾上腺和甲状腺 (3)刺激 M 点,测量 N 点有电位变化;再刺激 N 点,测量 M 点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位置传递具 有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解析】(1)神经细胞受刺激时,膜上的 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 外负内正。反射弧中在在突触结构,兴奋在此处传递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 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故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 (2)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 经垂体分泌激素,进一步作用于甲状腺,引起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从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 加产热,这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体温调节中枢直接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肾上腺和甲状腺,使其 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多,增加产热。 (3)欲证明兴奋在突触位置的单向传递特点,可刺激 M 点,测量 N 点有电位变化;再刺激 N 点,测量 M 点 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位置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21.在反射活动中,神经中枢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这是反射的协调功能所必需的。神经中枢抑制 产生机制可分为如图所示三种模式。 注:图中的深色神经元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1)模式Ⅰ中,神经细胞①兴奋,使其末梢释放________进入________,再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合, 导致②兴奋,同时③④的状态分别是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模式Ⅱ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典型的________调节机制。 (3)模式Ⅲ中,若⑤兴奋会导致⑦兴奋,但若⑥兴奋后⑤再兴奋,⑦却不产生兴奋,分析其可能的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缩手反射中,屈肌因兴奋而收缩的同时,伸肌则受到抑制而舒张,该神经调节模式为图中的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 兴奋 抑制 (2)(负)反馈 (3)⑥兴奋后会抑制⑤释放递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Ⅰ 【解析】(1)神经细胞兴奋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前膜。突触前膜属于兴奋性神经元,兴奋会继续 传递,突触前膜属于抑制性神经元,则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2)兴奋传递后经抑制性神经元又回到原来神经元,属于反馈调节。 (3)⑥兴奋后会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抑制⑤释放递质。 (4)缩手反射中,屈肌因兴奋而收缩的同时,伸肌则受到抑制而舒张,该神经调节模式为图中的模式Ⅰ。 22.研究者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 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 缩,称为缩鳃反射。当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鳃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 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皮肤(对海兔为伤害性刺激),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 产生的缩腮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下图,请据图分析 并回答: (1)图示中参与缩腮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_________个。 (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连续电刺激部位测量指标及现象 喷水管皮肤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电位变化 持续产生 持续产生 ? 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持续产生 肌肉收缩程度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一直正常 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表中“?”处应填写___(产生/ 不产生),原因是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海兔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产生习惯化的原因是:兴奋在_____ (感觉神 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的___(传导/传递)减弱或受阻所致。 (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 L29 兴奋并释 放______(填写具体物质名称),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稍释放出更多的神 经递质,解除了习惯化。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_____(能/不能)产生缩鳃反射,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___________。 【答案】(1)2 (2)①负电位→正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不产生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或“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②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传递 【解析】(1)参与缩腮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2 个神经元参与。 (2)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静息电位转化成动作电位,所以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 位。连续刺激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因为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到突触前膜。②分 析表格连续电刺激喷水管皮肤、感觉神经元等部位,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 逐渐减弱,肌肉收缩程度逐渐减弱,而连续电刺激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肌肉一直 正常收缩,所以海兔重复效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阳。 (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刺激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 L29 兴奋并释放 5-HT,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在兴奋时其轴突末稍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据此判断,仅用短 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不能产生缩鳃反射,理由是此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 (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 减少。

资料: 1.1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