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集绵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集绵

ID:755735

大小:137728

页数:9页

时间:2021-07-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中考历史专题知识汇编 专题一 中国共产党 91 年的奋斗历程 一、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1921 年——1923 年) 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 浙江嘉兴游船),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心: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意义: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 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 年——1945 年)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最重要的成果)③恢 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中共“十五大”(1997):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 的指导思想。 8.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 的指导思想。 9.1992 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判断姓资还是姓社 的标准。针对当时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三、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三农问题) 1、建国初期 1950 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 1952 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8 年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 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6 年实行免除农业税政策) 考试链接注意:①党和国家每次调整都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根本出发点(着眼点):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民着想,急人民所急,视人民利益为最高 准则。 3、 在新时期下实行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合理性的建议有:a、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b、 调整产业结构;c、实施“科技兴农”战略;d、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e、重视农村教育和医 疗,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结论(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专题二:新中国风雨六十年(新中国的崛起) 一、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1)1949—1952 年。①表现:1952 年国家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② 原因:a、新中国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 (2)1953—1957 年(一五计划期间)。①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 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 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②成就表现:a、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b、交通运输:武汉长 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宝成、包兰,兰新铁路。 ③成就主要原因: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实施; c、苏联的支持与帮助。 (3)1956—1966 年(探索社会主义时期)。成就表现:a、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 时代;b、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涌现出先进的人物有:“铁人”王进喜、 “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人民的好战士”雷锋等。 (4)1978 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①成就表现:a、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 棉产量大幅度增大,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现代化开辟了新路。b、工 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c、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三级跳,总体达到小康水 平。 ②成就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5)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a 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b 中共领导下制定符合国情的正确策略; c 广大劳动者不懈的努力。 二、新中国政治建设成就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1949—1953)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a、时间 1949 年 9 月;b、地点:北平;c、内容:P2;d、意义:为新 中国的成立作了多方面准备。 2、开国大典:a、时间:1949 年 10 月 1 日;b、意义:(国内)和(国外)P4。 3、政权的巩固:(1)西藏和平解放 a、时间:1951 年;b、主要人物:阿沛·阿旺晋美;c、意 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 4、土地改革:a、时间:1950—1952 年;b、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土地所有制;c、主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 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 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准备了条件。 5、抗美援朝:a、背景:美国借朝鲜内战之名,首次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并且炮轰 我东北边境城市;美国还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行为对我国的安 全构成了威胁。 ;b、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c、持续时间:1950 年 10 月—1953 年 7 月;d、结 果: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e、人物: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黄继光、邱少云 (上甘岭战役) ; f、影响:是巩固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又一胜利。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 信心和凝聚力,也使新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二)三大改造(1953—1956 年) 1、改造的内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改造的方式:个体农业、手工业通过走合作社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和平赎买。(公私合营) 3、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 4、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 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新中国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的提出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时间:1997 年 7 月 1 日,1999 年 12 月 20 日。 2、意义:P62。 (三)台湾问题 1.几个时间: ①. 1895 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台湾人民坚决反对,进 行了长期艰苦的反日斗争。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罗宣言》,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 国的领土。 ③.1945 年 10 月,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台湾问题的确由来: 1949 年国民党残余势力叛逃、盘踞台湾,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1950 年,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 至今 3、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政策的变化。a、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提出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b、改革 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并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c、1995 年,江泽民提出对台“八项主 张”。 4、新中国成立,两岸关系的变化。a、1987 年台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打破了被隔绝状态,两 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b、1990 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 年大陆海协会成立,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达成共识。c、1992 年“汪辜会谈”。①地点:新加坡;②人物:汪道涵、辜振甫;③内容:加强两岸经 济交流,互补互利;④影响:海峡两岸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海峡两岸的交往。a、交往日益密切的原因:①党和政府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和采取的政策;② 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③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b、交往的具体表现:经济, 文化旅游;c、两岸交往的感想和启示:①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心愿, 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7、有利条件:有一个科学的构想;国际上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两岸血肉相连 的民族认同感;统一的必然趋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综合国力的增强。 8.阻扰祖国统一的因素:岛内的台独势力;国际上的反华势力。 四、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一)20 世纪五十年代外交 表现:a、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 17 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 出时间:1953 年底;②参与国家:印度 ③具体内容:(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④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倡导万隆精神,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二)20 世纪七十年代外交成就 1、表现:a、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b、中美邦交正常化:①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 20 多年的对抗,中美关系正常化,②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c、中日关系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2、意义:打破了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五、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失误)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a、党和人民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b、缺乏经验,急于求成,C、忽视客 观经济规律。 2、实质:左顷错误泛滥。 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 4、后果:导致了 1959—1961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5、对策:从 1961 年起调整国民经济,使经济恢复和发展。 6、教训与启示:a、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办事。b、制定政策应依据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 实际出发。c、生产关系的调整应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背景:①左顷错误发展到以阶段斗争为纲。②法制缺失,个人崇拜严重。 2、过程:①开始标志:1966 年,发出“文革”通知。②结束标志:1976 年,“四人帮”粉碎。 3、后果: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专题三 整体世界的形成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注: 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①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②汽车、飞机的发明和使用,扩大了人们活动范围,缩短了人们旅 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促进了运输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③电话、无线电报 的发明,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6)给我们的启示:(得出的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要努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学习科学家成功的经验,适应时 代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时间: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 3 3、地位:规模、深度、影响超过前两次 4、特点:a、科技对生产的推动力加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技术各领域间 相互渗透、相互促进。c、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5、影响: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c、引起国际经济格局的变 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d、科技进步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是把双刃剑) 1、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a、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b、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 之间的联系。 2、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a、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 中的原子弹。b、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c、高科技犯罪: 网络“黑客”、冰毒等。d、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科技革命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个人则需要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注意:历史上中国曾错过了哪三次战略机遇期?中国错过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在三次科技革命中 落后的原因)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与世隔绝,使我们错过了机遇。 (2)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中国没有能够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 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又一次错过机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时:由于社会动荡(国共两党的内战),再加上建国后左倾错误及十年文革, 使我们再次错过了发展的机遇。 五.21 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应如何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 发展是硬道理,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 观,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经济全球化趋势: 1、根本原因:新科技革命的影响。 2、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A、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B、贸易的全球化、(世界 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即 WTO 成立于 1995 年 1 月 1 日,被称为:经济联合国))C、金融的全球化 3、 特征: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影响: ①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发展中国由于科技水平和 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很难取胜;②拉大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冲击发展中国家对 本国经济的控制能力。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 5、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表现: 2001 年中国上海成功的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成员领导人会议,同年,中国也正式成为 WTO 成员的一员。 6、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应对措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经济全球化 过程中,顺应潮流积极加入,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坚持 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7、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A、地球生态环境危机、核战争威胁、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国际恐怖主 义、贫富差距拉大、网络安全问题、跨国犯罪、经济危机、疾病蔓延等问题。B、解决的途径(措施): 必须依靠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协调行动;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8.二战中的国际会议: (1)在“华盛顿”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会议:①时间:1942 年 1 月 1 日(元旦);②参与国:中、 美、英等 26 国参与国与三国同盟战斗到底,三国同盟指:德国、日本和意大利;③签署的宣言及其意义: 在“华盛顿”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作用(意义):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使战争性质转变为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它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扭转了战争形势,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2)雅尔塔会议:①时间:1945 年 2 月;②参与国及其首脑: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 大林)③内容:打败德国后对德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决定成立“联合国”;苏 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 3 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3)二战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4)二战的影响: 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破坏,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 的发展进程。 (5)二战胜利的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②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 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联合起 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④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 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6)如何避免战争:(1)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国力,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 和平;(2)各国人民要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遏止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军国主义,促进世 界和平与发展。 (8)对今天反恐、反霸的启示:我们须坚决反对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各国人 民需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9)如何评价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1)日本法西斯分子是二战的发动者,是战争的元凶,不是受 害者;(2)日本人民同其他遭受侵略的国家人民一样也是战争的受害者;(3)美国对日本进行原 子弹袭击,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10)设计“反战”宣传标语:①“世界是一家,和平靠大家”②“放飞和平鸽,世界充满爱” 11.1870-1945 年法德之间发生了哪几场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12.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对待历史、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及影响。 (1)德国态度:正视历史和现在,以史为鉴,承担战争责任。影响:化解了民族仇恨和国家矛盾,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发展。 (2)日本政府(右翼势力)的态度:否认侵略、美化侵略、推卸战争责任。日本人民:正视历史, 要和平不要战争。日本政府(右翼势力)的影响: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是对正义、 和平的严重挑衅,威胁了世界和平,阻碍了世界发展。 (3)中国人的态度:纪念历史、牢记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目的:以史为鉴,实现民族的伟大 复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 13.针对日本政府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我们的应对策略:牢记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我们须面 向未来,以史为鉴;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 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关系,深 4 刻影响着“二战”。 ②战争目的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 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 ③性质不同:“一战”从总体上看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从整体上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根 本区别) ④危害程度不同:“二战”的规模更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更大。 小专题二: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原因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 1.巴黎和会(1919 年 1 月—6 月) (1)巴黎和会的性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最能体现性质的内容:殖民地问题——德国全 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德国在“中国山东”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3)中国外交失败的说明道理及启示:①道理:“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政策是实力政 策,半殖民地中国在外交上没有独立权。②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 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4)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2.凡尔赛体系 (1)含义:1919—1920 年,协约国分别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的和约与 《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 (2)确立的国际秩序:帝国主义在“西方”即“欧洲、西亚、非洲”统治新秩序 (3)确立的和平秩序或和平制度无法长久的原因:《凡尔赛和约》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 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依靠《凡尔赛和约》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世界 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是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 5.华盛顿会议(1921—1922 年) (1)背景:日本和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 (2)操纵国:日本、英国、美国 (3)《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实质:表面: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 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实质(性质):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 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确立的国际秩序:帝国主义在“东方”即“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评价:此会议表面上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打 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中国是此会议的最大受害国。 6.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战胜国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和平制度) (1)含义:通过“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 (2)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秩序; (3)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的条约:《九国公约》 (4)两个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5)对欧洲关系作出调整的条约:《凡尔赛和约》 (6)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 社会经济发展。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 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7、存在矛盾:a、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b、分脏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 盾。c、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二、二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1、产生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冷战政策:(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1)含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 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即将开始的信号(序幕): 1946 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3)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 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4)开始的标志:1947 年 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杜鲁门主义的含义: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 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5)冷战政策的表现: 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欧洲复兴计划);军事上:1945 年 5 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6)实质: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7)马歇尔计划的目的:①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爆发;②打开西欧门户,控制西 欧(真正的目的、实质)。 3.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的两大军事政治政治集团的建立(两大阵营) (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 成);(2)两级格局的形成的标志:1955 年 5 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北约和华约的成立);(3)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991 年苏联解体。 (7)近年来霸权主义的表现和危害: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地区、民族、宗教矛盾,将其转化为国 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②西方国家打着“人权”旗帜,粗暴干涉 他国内政(美国多次发表《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③美国长期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 (“9.11 事件) 6、结束:1991 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三、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 定。 2.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两极格局(美苏争霸、二战后到 1991 年的世界政治格局) (2)新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政治格 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世界格局迄今还没定型,尚未形成。 注明:“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 3.世界格局变化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4.世界格局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济实力。 5 中国政治格局多极化应对策略:a 搞好稳定,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b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国家利 益至上的原则;d 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8.冷战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介入这些矛盾,将其 转化为国际纷争;恐怖主义的威胁。 9.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变化后中国的地位: (1).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一统天下。 5 变化的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 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 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二战后冷战政策开始,形成两极格局;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 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两极格局时的中国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 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1 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地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综合国力增强,国家 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10.关于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认识: ①国际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 ②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 大国间的经济力量的对比; ③任何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小专题一: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苏联模式改革 1、新经济政策(1921——1929 年): A、时间 1921 年,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 B、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使广大农民日益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 社会不稳。 C、内容: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②除重要工矿企业由 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 货币自由交换等。 D、特点:“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E、作用: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 固了苏维埃政权。 2、苏联的成立:1922 年 12 月(长达 69 年:1922,12——1991,12);不同时期国名的变换:沙俄 (1917 年 3 月前),苏俄(1917 年 11 至 1922 年 12 月),苏联(1922 年 12 月至 1991 年 12 月)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25 年制定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1928 年——1937 年,经过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的 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 业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特点:高度集中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 1936 年通过新宪法。 (3)评价: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在一定历史阶 段发挥过积极作用。②它也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第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 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 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积极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 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实施依法治国。 5.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1964 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它把苏联“改病了”) 6.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 “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它把苏联“改死了”) 7.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 年在“新联盟 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 制全局。 (2).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成为 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3)现实原因:戈尔巴乔 夫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引起思想上的混乱,社会动荡不安;(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 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启示: 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加强执政党建 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注意: 东欧剧变(1989 年下半年——1990 年):A、性质: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一次严重的挫折。 实质就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的变化。B、内容:共产党丧失 政权,改换国名,社会制度发生变化;C、后果: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变化,两德统一(90 年),南斯 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小专题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A:时间:1929 年—1933 年,开始于美国,席卷整个资本主义,首先是从金融业开 始。B: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特 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D: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 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国际关系紧张。 二、罗斯福新政:1933 年 1、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 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措施) 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 调整工业生产(注:这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核心法令是《全国 工业复兴法》) ③调节农业生产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注:田纳西水利工程,当 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公共工程为人们创造了数以百万的工作机会,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 会压力) 4、评价:性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1)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稳定; (3)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其中最积极的意义是:新政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 本主义民主制度。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固有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5.给我们的启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需高度重视以增加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需振 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健 康、稳定发展。 6 小专题三:20 世纪在世界现代化的三次重要改革和调整机遇 1.1921 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1933 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3.中国的改革开放 注意: ①中国和前苏联的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启示: (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 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3)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 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 位不动摇;(3)改革要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改革要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 和价值观采取正确对策。 ②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都是在确保本国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 下,不断调整政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专题五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美国“一枝独秀”到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 1.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90 年代新经济的出现 (1)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繁荣 表现: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原因:国际地位提高,政治经济实力大增,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20 世纪 90 年代新经济的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 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西欧经济的发展: (1)原因: ①美国的扶持:为对付苏联,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②发挥高素质劳动力优势, 利用美国援助,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共同体——欧盟的前身:①20 世纪 60 年代(1967 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欧 洲共同体;②成立的必要性(原因、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壮大,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 感到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提高国际地位,抗衡美苏,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 ③作用: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④对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影响:政治 上,有力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美苏的两极格局,美国的霸主地位衰落,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 方向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变为欧共体、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3)欧盟:①成立的时间:1993 年 1 月 1 日(世界最大经济体);②欧盟的性质:区域性的政治经 济组织;(4)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趋势):(政治经济一体化)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 (5)欧洲的三次统一进程、各自的结果及其原因:①拿破仑对外战争;结果:失败;原因:战争的 性质是侵略战争,损害了人们的利益,遭到了人民的反抗。②希特勒的对外战争;结果:失败;原 因:战争的性质是侵略战争,损害了人们的利益,遭到了人民的反抗。③欧共体、欧盟的成立;结 果:成功;原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国家不可能孤立发展,是经济 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要求。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大力发展 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 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专题六: 大国关系及崛起 一.中日关系 1.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 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 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 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 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 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启示: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 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 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9.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和战争。据史说说中日应如何交往? ①日本应牢记历史,正视历史,汲取历史教训②中国应警惕军国主义复活③两国人民须面向未来, 以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 10. 日本应如何正确对待侵华战争?①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深刻反省战争犯下的罪行;②信守和 平承诺;③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④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友好相处。 11. 对新形势下发展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加强中日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对 历史遗留问题要加大多方谈判与交流。 3.据史说说中美两国应如何交往? 当今世界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合作与发 展。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加快发展自己,也要对敌对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 4.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如何?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中美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 的原则,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专题七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注意归纳: 1. 按时间划分: 19 世纪中后期: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东欧匈牙利改革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2. 不同性质的改革: 地主阶级改革: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东欧匈牙利改革、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中 国改革开放 7 3. 按影响分: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改变了社会性质的资产阶 级改革)、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没有成功) 没有改变本国制度的成功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4. 同期改革的比较: 19 世纪中后期改革的比较:19 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的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日本、中国都发生了 要求改变社会制度的改革。 (1)日本、中国要求改变社会制度的改革分别是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2)两国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都面临民族危机 (3)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对本国的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4)由此我们得到的认识是什么? 答案:(3)结果的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 影响的不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 强国;中国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4)认识: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要走富国之路,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5 . 苏东社会主义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比较: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改革失败,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78 年以来, 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改革开放和苏东社会主义改革的结果一成一败,给我们的启示是什 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本国的国情,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6. “20 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的改革。一次是在 20 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 30 年代 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 70 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⑴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三次改革分别是什么? 俄国: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三次改革的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是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和政局不稳的情况下的改革; 前提相同:都不改变原来的社会制度; 影响相同:都使国家经济恢复发展、政局稳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2)苏联、新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是什么?并说明这种体制在中国是怎样改变的?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78 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0 年代后期,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90 年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完善。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本质区别。 (5)上述材料和问题能为调整经济体制提供哪些借鉴? 不同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 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 改革中风云人物的坚强意志值得后人学习。 7.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最终的结果怎么样?未来中国改革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结果:苏联无法克服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根据中国 国情,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未来道路:1、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2、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 8、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 代化建设; (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5)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中考历史感想、启发类题型分类归纳 (一)关于战争类 1.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或问:近代屈辱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富民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不会重蹈覆辙,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2.关于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史,你有什么感想?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国力衰落,屡遭列强侵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今天的中 国就要不断的改革和开放,注重经济的发展,使国家不断富强。 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 义——根本原因(1)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2)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 国家。 4.从《南京条约》图片、日本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等图片上你得到了 哪些有益的启示? (1)(经验教训)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才能得以实现。 (2)(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3)(社会责任)树立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6.你对南京大屠杀的感想是什么? (1)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2)我们要勿忘国耻,更要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 (3)当今社会,我们仍要提防军国主义的复活,争取世界和平。 7.结合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等史实,说明了中国军民有哪些精神? 中国军队具有不怕牺牲、不畏强敌、为国献身的精神。 8.(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说一说两次世界大战给你的感受,使你有什么想法?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我们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 用和平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纷争。 8 9.怎样才能制止战争? 世界人民要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维护世界和平,提倡用和平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纷争。要想避免帝 国主义战争的威胁,我们就要提高综合国力,发展现代化的国防。 10.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1)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整个战争形势的变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法西斯处在东西两线作战的状态中,盟军势如破竹, 一个个被法西斯占领的欧洲国家得到解放,加速了德国的崩溃。 (3)攻克柏林战役:加速了德国的彻底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战争结素。 11.二战结束至今 61 年间,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2)二战的惨痛的教训。(3)世界经济全球化 (4)和平力量的增长。(5)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近代探索史的感想 1.你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 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 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我们要学习长征中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面对困难不低头,团结互助的精神。 3.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崇尚民主、科学,爱国主义精神等 4.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所历经的艰辛历程,你有哪些感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 命胜利的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一心一意 为人民群众服务等。 5.学习完中国近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根本原因。(2)认识抗击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 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6.学习完世界近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具有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 (2)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从此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三)现代史内容的感想 1.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有什么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你有什么认识? 新中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通过这场战争说明美 国不是不可战胜的,西方侵略者为所欲为的时代结束了;同时再一次证明不义的战争必败。 3.针对我国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我们应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搞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 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你认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改革开放的实行(4)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5)和平的建设环境。 6.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 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 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 7.学习完中国现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2)我们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3)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8.学习完世界现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 (1)了解了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2)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关于台湾问题的观点 1.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 中国政府仍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是如果出现台湾当局无限期拒绝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岸 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 的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2.你如何看待台湾?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 提和基础。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的神圣职责。 世界史 3、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的经济发展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农、 轻、重工业比例的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稳定地、高速地前进。 4、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答: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各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贫穷不是 社会主义,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5、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很多 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战争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战争历时六年多,遍及世界 各地,损耗了大量财富,夷平了许多城市和村庄,无数生灵涂炭。 避免措施:在当今世界上,第三世界国家为了争取独立与平等,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并积 极反对霸权,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 力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 同发展,这样才能最终避免战争。 6、战争的启迪: 答: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 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 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9 7、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答: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 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特点,由此地区冲突加剧,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导弹袭击中国 驻前南联盟使馆事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据理力争,维护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声张正义,参与国际合作。 9、面对今天人类社会要解决的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予我们什么 启示? 答: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互相支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等。(意 思相近即可) 10、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 答:努力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11、从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 主和法制,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快建设 步伐、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粉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阴谋等) 12、从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中,获得什么启示? 答: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 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 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布局;在 空间分布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13、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或借鉴。 答:要关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 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14、二次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找出其共同点。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 国借鉴? 答:共同点: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 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 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16、从三次科技革命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2 分)你认为我们国家应如何去应对这个结 论? 答: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措施:①重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②把科教兴国战略 作为我国发展的第一要务。③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大力发展高科技,而科技的竞争又是 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因此要大力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合 理配置人才资源。) 16、就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试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答: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要坚持科教兴国战 略,大力发展科 技②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③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④支持改革开放,学习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管 理经验⑤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等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