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黑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ID:737210

大小:92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跟西方近代有很大的不同。整体讲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跟 西方近代价值观相比,我们的特点叫做“责任先于自由”。中国人很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 然所负有的那一份责任。所谓责任,就是已经超越独立的个人,他的欲望、他的生存,他是在一个更大的 社会范围里提出的。在西方近代来讲,是突出个人、自己的要求来满足,天下大事不是我的责任,但是中 国不一样。特别是从古代先秦讲的“士君子”,到汉代的”“士大夫”,有一个很突出的责任意识,就是 对天下的责任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为什么关心?因为你对它有一份责任心。汉代到宋代的士 大夫,代表就是范仲淹,他提倡忧乐以天下为先,就是责任意识在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义务先于权利”。近代西方社会非常强调个人的权利。但是在我们中国的思想里,特别是 儒家思想里,是强调义务。仁义礼智信,含义非常广,其中也包括了义务。上世纪大儒学家梁漱溟在曹州 做过的乡治运动的实践里的体会,就是中国人和人的关系,是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这是中国人 伦理的一个特色。所以今天讲中国人的伦理,就特别强调义务感。当然这个义务感,是个开放的序列。你 对父母的孝、敬,是你对家中的父母兄弟应该尽的义务。同时这个义务,还从家庭可以放大到社区,到宗 族(就是古代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应该说,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是特别强调义务感,而不 是伸张个人的权利。所以梁漱溟先生就说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父母有照顾小孩的义务,这在中国人讲 是很自然的。 第三点是“群体高于个人”。中国文化讲以人为本,近代西方有一个阶段也是讲以人为本。古代世界 三千年以前都是以神为本,公元前 10 世纪以后我们中国人就开始转向以人为本了,但是直到 18 世纪西方 才从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那中国跟西方的人本主义有什么不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的是以个人 为本,中国的以人为本是以群体为本,所以群体是高于个人的。当然群体对个人来讲,有不同的感受,要 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很早就超越了小的地方局限性,成为大的天下情怀。如《论 语》里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说“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是中国人的基本观念,家庭关系 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中国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第四点是“和谐高于冲突”。就文化史来看,人类的文化里充满了冲突,充满了斗争、流血。但是相 较来讲,中国文化更强调人间的和谐。所以我们把和谐的“和”跟天人合一的“合”分开讲,以和为贵。 西方的文化里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是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别人、宰制他者、占有对方。 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但是在中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宗教战争。甚至我们说,两次世界大战, 它的根源都在西方近代文化。从价值观来讲,中国古代“和”的理念,也体现在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中。 古代中国也有一些个皇帝到外面搞侵略,但是总体来讲这些皇帝的作为,在中国主流价值观中也是受到批 判的。中国是以安土为先,所以从这一点跟西方的文化相比,我们是强调和谐高于冲突的。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文化突出个人、自己的要求的满足,至于天下大事如何发展跟我没有关系。 B. 中国人伦强调的义务感是个开放的序列,社会个体所承担的义务可以从家庭开始无限放大延伸。 C. 以人为本就是以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人为本,只不过中国文化更注重每个个体构成的群体。 D. 人类文化里充满了冲突,充满了斗争、流血,所以西方总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宰制他者、占有对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围绕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观逐层展开。 B. 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展开论证,在中西方对比分析中阐述并凸显中华文明价值观。 C. 文章阐明的中西方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在时间上的巨大差异,解释了中西方人本主义不同。 D. 文章末段比较中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状况,印证了“和谐高于冲突”的价值观念的积极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超越独立个人,主动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范围里承担了责任而 被称为“诗圣”。 B. 西方人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义务观念 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权利观念多。 C. 在传统观念中,中国小孩对父母说,我有权利要求你照顾我,这是不合时宜的。 D. 英国历史学者汤因比认为只有中国的儒家和大乘佛法能拯救人类社会。中华文明价值体系加以推广,会 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西方文化突出个人、自己的要求的满足,至于天下大事如何发展跟我没有关系”错误。原文是“在西 方近代来讲,是突出个人、自己的要求来满足,天下大事不是我的责任”。 C.“以人为本就是以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人为本”错误。从原文“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的是以个人为本, 中国的以人为本是以群体为本,所以群体是高于个人的”来看,“以人为本就是以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人为 本”无中生有。 D.“人类文化里充满了冲突,充满了斗争、流血,所以西方总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宰制他者、占有对方”错 误。从原文“就文化史来看,人类的文化里充满了冲突,充满了斗争、流血”来看,这是陈述人类文化史 的发展特点;从“西方的文化里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是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别人、宰制 他者、占有对方”来看,西方“总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宰制他者、占有对方”是因为“西方的文化里有一种 冲突意识”,故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阐明的中西方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在时间上的巨大差异,解释了中西方人本主义不同”错误。 从原文“那中国跟西方的人本主义有什么不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的是以个人为本,中国的以人为 本是以群体为本,所以群体是高于个人的”来看,中西方人本主义不同的原因并非因为“在时间上的巨大 差异”,原文只是说存在不同,并没有解释不同的根源。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从个人本位出发则义务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权利观念多”错误。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 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观念多。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速迈向“碳中和”有难度也有后发优势 ——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 随着各国为了发展经济而消耗能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对地球生态系统形成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承诺在 2030 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 峰值之后还要迅速减下去;到 2060 年前在实现温室气体深度减排的同时,还要采取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的 方式,全部抵消剩余排放量,实现净零排放,这就是“碳中和”。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主要对策是 什么?国家、部门和地方层面在制定“碳中和”路径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清华大学 何建坤教授。 记者: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何建坤:欧盟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实现了“碳达峰”,美国则在 2005 年左右实现“碳达峰”, 它们距离 2050 年实现“碳中和”大概有 45 年到 70 年的时间来过渡。此外,它们都是在工业化完成之后才 实现“碳达峰”,经济呈内涵式发展,增速趋缓,可以很从容地推进经济发展与能源脱钩。我国从“碳达 峰”到“碳中和”只有 30 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时间大大缩短,减排的速度和力度要大得多。同时,我国目 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后期,未来经济增速仍有较高的预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发展阶段上 要比发达国家来得早,因此难度明显更大。不过,我国也有后发优势——近 10 年来,全球范围内,风电、 太阳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日新月异,成本大大降低,使我们能够更迅速地实现能源和产业低碳转型。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经济、贸易、技术等国际规则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深度脱碳、零碳 技术已成为科技发展前沿,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拥有广阔的市场……这些都将激 励着我们去抢占先机,获得优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 峰。有条件的地方具体指哪些? 何建坤:有条件率先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的,有这样两类地区:一类是深圳、上海等经 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因为经济转型领先,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已非常缓慢,经努力有条件率先实现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另一类是我国西南部地区,可再生资源禀赋好,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虽 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可以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即以新能源的增长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也可 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记者: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十四五”期间非常关键,需要采取哪些必要措施? 何建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即“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单位 GDP 能耗 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与此同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十四五”期间,单位 GDP 的二氧 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可达到 19%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约达 20%;要坚决控制煤炭消费量反弹,到“十四五” 末实现煤炭消费稳定达峰并开始持续下降;在此基础上,“十五五”期间可努力实现石油消费量达峰,天 然气消费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可由煤炭消费量下降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来抵消,从而保障能源消 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 记者: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主要对策是什么? 何建坤:我国当前温室气体年排放量约为 14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占全部温室 气体排放的 73%,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约占 10%,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约为 17%,而农林业吸收碳汇 每年约增加 8 亿至 10 亿吨,仅相当于排放量的 7%左右。未来,随着新增林地面积潜力减少,主要依靠加 强林地管理增加森林蓄积量,到本世纪中叶,每年新增碳汇量将难以高于现有规模。因此,实现长期“碳 中和”目标,主要依靠减排,特别是能源系统要实现自身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记者:请您描述一下我们进入“碳中和”时代后的社会图景。 何建坤:进入“碳中和”时代,首先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形态会发生改变。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 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那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再依赖地球的矿物资源,也不再破坏地 球的环境,而是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 其次,人们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乃至财富观念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过去,有钱了,你可以买大房 子和高档车,这是财富的标志;将来,为了保护地球环境,物质消费会以低碳、绿色为价值导向,比如共 享电动汽车就会替代私人小汽车而变为主流消费模式。 最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将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发布自己的“碳足迹”, 制定“碳中和”目标——这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一场自觉的革命, 既有企业的自觉行动,也有公众的自觉参与,如此才能营造低碳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和生活方式。 总之,“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结束,一个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 一个全新的绿色发展时代开始。 (张蕾《光明日报》 2021 年 02 月 01 日 10 版)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 2060 年前在实现温室气体深度减排的同时,还要采取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的方式,全部抵消剩余排 放量。如果届时实现了净零排放,就实现了“碳中和”。 B. 欧盟和美国在工业化完成后才实现“碳达峰”,经济呈内涵式发展,增速趋缓,并且距离 2050 年实现 “碳中和”有半个世纪来过渡,所以能很从容地推进经济发展与能源脱钩。 C. “十五五”期间将通过煤炭消费量下降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来抵消天然气消费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增加以保障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 D. 进入“碳中和”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再依赖地球的矿物资源,也不再破坏地球的环境,越来越多的 企业都发布自己的“碳足迹”,制定“碳中和”目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趋势,新能源科技日新月异创新与发展背景下,一旦率先掌握深度脱碳、零 碳技术,我们在未来就会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B. 深圳、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经济转型领先,西南部地区可再生资源禀赋好,它们可以同 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C. 每年农林业吸收的碳汇温室气体量相较排放量占比过低,且新增林地面积潜力减少,到本世纪中叶,每 年新增碳汇量将难以高于现有规模。 D. 保障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要坚决控制煤炭消费量反弹,努力实现石油消费量达峰,抵消天 然气消费增长排放的二氧化碳。 6. 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我国将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答案】4. D 5. B 6. ①落实行动方案,有条件的地方先达峰; ②强化能源消费双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 ③主抓减排,实现能源系统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进入‘碳中和’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发布自己的‘碳足迹’,制定‘碳中和’目标”错误。从 原文“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发布自己的‘碳足迹’,制定‘碳中和’目标”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 都发布自己的“碳足迹”,制定“碳中和”目标是“如今”,不是“进入‘碳中和’时代”,选项时间错 位。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深圳、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经济转型领先,西南部地区可再生资源禀赋好,它们可以 同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错误。从原文“一类是深圳、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因 为经济转型领先,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已非常缓慢,经努力有条件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另一类是我 国西南部地区,可再生资源禀赋好,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可以 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即以新能源的增长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也可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来看,“深圳、上海”是有条件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西南部地区”是可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 放达峰,并不是“可以同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分 析可概括出,落实行动方案,有条件的地方先达峰; 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即‘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单位 GDP 能耗强度和能 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与此同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分析可概括出,强化能源消费双控,加快能 源结构调整优化; 由“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主要依靠减排,特别是能源系统要实现自身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分析可 概括出,主抓减排,实现能源系统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市人的压力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 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 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 20 多年没有 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 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 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 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 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 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 6 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 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 7 点 7 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 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 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想,如果有一 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 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 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 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 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 20 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 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 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 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 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 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 “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 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 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 ,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 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 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 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是这样的,” 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 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 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 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 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 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B. 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去路,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 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C. 当发现被大象挡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 上班迟到而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了。 D. 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使“我”的 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 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①起线索作用。这些内容反复出现在“我”的梦境中,贯穿全篇,使情节更加集中,紧 凑,连贯; ②暗示小说主题。无论是一根普通的香蕉,在城市里很难出现的大象,还是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姨妈,都在 梦中给“我”以紧张、焦虑的感觉,它们的反复出现,象征着压力的难以摆脱和排遣(压力大、重)。 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反复写“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表现了“我”在梦中和梦醒之后 对梦境追因溯源的执着,表现了“我”的焦虑不安和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心理状态,使人物心理更真实, 形象更鲜明。 ④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这些不相干的形象在“我”的梦境中和“我”醒来后的话语中反复出现,将梦 境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性和戏剧性。 9. ①善于设置悬念。开头写“我”在大街上遇到的种种怪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情节怪诞离奇。小说梦中有梦,“我”自认为梦醒,却依然在梦中,真正醒来却又把现实当作梦境,怪 诞离奇的情节表现出并不荒诞的主题,凸显了“我”因压力过大而疏离亲情的无奈愧疚。 ③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迭起,突转频繁)。我路遇种种怪事快要迟到的经历原来只是个梦;以为找到了 梦境中种种怪事的合理解释,却发现自己仍在梦中;醒来后得知梦中的解释并没有依据,却又与老板的创 意不谋而合。 ④线索明晰。小说以“我”的怪梦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情节围绕“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铺设,显 得清晰紧凑。 ⑤伏笔设置巧妙。如二十多年未见的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并不惊奇,“我”看到城市出现大象也没有感 到奇怪等都暗示了这一切不是真实的。 ⑥结尾出人意料,自己的梦境竟然与现实中老板剧本的创意不谋而合,但“我”又将梦境与老板的创意混 为一谈,揭示了生活压力导致城市人精神恍惚的主题。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 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说法错误,根据文章“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是梦境,而非现实。 B.“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理解不准确,只是后来老板在新创意中提到了大象和香蕉。 C.“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依据不充分,从小说结尾处不足以断言老板脾气暴躁。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形象(包括物象)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事物、人物的具体作用,要注意从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写作风格等角 度分析。 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就是紧紧围绕这些行文的; 从主题表达的角度分析,“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体现了“我”生存的压力等,根据文章第九、十、 十一三个段落中“我”与妻子以及母亲的对话分析可以得出;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体现了“我”的焦虑不安和执着; 从写作风格的角度分析,“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这些不相干的形象交缠在一起,体现的是小说的荒 诞性等。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构思行文特色能力。 这篇小说一开始就写“我”的匆忙,不知所措,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梦中有梦,“我”自认为梦醒,却依然在梦中,真正醒来却又把现实当作梦境,怪诞离奇的情节表现 出并不荒诞的主题,凸显了“我”因压力过大而疏离亲情的无奈愧疚,可以看出小说情节荒诞的特点; 文本叙述我路遇种种怪事快要迟到的经历原来只是个梦;以为找到了梦境中种种怪事的合理解释,却发现 自己仍在梦中;醒来后得知梦中的解释并没有依据,却又与老板的创意不谋而合,可以看出小说情节离奇 曲折,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小说以“我”的怪梦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情节围绕“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铺设,显得清晰紧凑; 伏笔设置巧妙。如:二十多年未见的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并不惊奇,“我”看到城市出现大象也没有感 到奇怪等都暗示了这一切不是真实的; 结尾出人意料,自己的梦境竟然与现实中老板剧本的创意不谋而合,但“我”又将梦境与老板的创意混为 一谈,揭示了生活压力导致城市人精神恍惚的主题;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几方面进 行分析鉴赏。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 道,共 39 分) (一)(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幼有孝行,少厉清节,然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侨居平阳,太守 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余人,三魏称焉。为之语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魏末,本郡察孝. 廉.,辟司隶都官从事,京邑肃然。毅将弹河南尹,司隶不许,曰:“攫兽之犬,鼷鼠蹈其背。”毅曰:“既 能攫兽,又能杀鼠,何损于犬!”投传而去。武帝受禅..,迁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帝以毅忠蹇正直,使掌 谏官。咸宁初,转司隶校尉,纠正豪右,京师肃然。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时人以毅方之诸葛丰、 盖宽饶。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帝 尝南郊,礼毕,喟然问毅曰:“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德不及古人, 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 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毅夙夜 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尝散斋而疾其妻省之毅便奏加妻罪而请解斋妻子有过立 加杖捶其公正如此然以峭直,故不至公辅。帝以毅清贫,赐钱三十万,日给米肉。年七十,告老。久之, 见许,以光禄大夫归第,门施行马,复赐钱百万。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尚书以毅悬车..致仕,不宜劳 以碎务。于是青州自二品已上共奏。由是毅遂为州都,铨正人流,清浊区别,其所弹贬,自亲贵者始。太 康六年卒,武帝抚机惊曰:“失吾名臣,不得生作三公!”即赠仪同三司,使者监护丧事。 (节选自《晋书·刘毅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坐而待旦/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尝散斋而疾/其妻省之/毅便奏加妻罪而请解斋/妻子有 过/立加杖捶/其公正如此/ B. 坐而待旦/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尝散斋而疾其妻/省之/毅便奏加妻罪而请解斋/妻子有 过/立加杖捶/其公正如此/ C. 坐而待旦/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尝散斋而疾其妻/省之/毅便奏加妻罪而请解斋/妻子有 过/立加杖捶/其公正如此/ D. 坐而待旦/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尝散斋而疾/其妻省之/毅便奏加妻罪而请解斋/妻子有 过/立加杖捶/其公正如此/ 11. 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始设于汉武帝时期,明清时成为举人雅称。 B. 受禅,本为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后来王朝更替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 鼓吹,与管弦义同,是指由鼓与箫、笳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组成的乐队。 D. 悬车,古代官员退休后把原来任职时所乘坐的车悬挂起来,表示告老退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毅品评人物,不惧权贵。他早年和晚年都喜欢品评人物,以致那些被他品评过的亲贵都惧怕他,尤其 是晚年,他品评弹劾的对象直指权贵。 B. 对毅为官正直,执政有力。他将弹劾河南尹,因司隶阻拦,他愤然投传而去;在司隶校尉任上,他打击 豪强,使京师一带安定平静,秩序井然。 C. 刘毅借古讽喻,痛下针砭。他在晋武帝的问对中,将晋武帝比作卖官的桓帝和灵帝,并直陈晋武帝将卖 官的钱收入私门,还不如桓、灵二帝。 D. 刘毅生前清贫,死后哀荣。因他清贫,皇帝两次赐钱并帮他解决生活困难;在他去世后,皇帝非常悲伤, 追赠他为仪同三司,派使者办理丧事。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余人,三魏称焉。 (2)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时人以毅方之诸葛丰、盖宽饶。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在平阳客居,太守杜恕请他担任功曹,他上任后淘汰郡吏一百多人,三魏一带的人都称赞他。 (2)闻风到司部呈递印绶自首的郡守县令很多,当时的人将刘毅比作诸葛丰、盖宽饶。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为朝野之所式瞻”,“为……所……”为被动句式,句意为:被朝野敬仰。中间不能断开,据 此排除 AC 两项。 “其妻省之”,“其妻”为“省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B 项。 本句译为:有时坐着等到天亮,发言议论中肯正直,不转弯抹角,被朝野敬仰。他曾经在斋戒时发病,他 的妻子去探视,刘毅便请求治罪妻子而解除斋戒。妻子和孩子有过错,立即槌杖加身,刘毅就是这样公正 无私。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管弦义同”错,“管弦”指的是管乐器和弦乐器,“鼓吹”不包括弦乐器。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那些被他品评过的权贵都惧怕他”理解不够准确,从原文“望风”看,应是那些权贵担心受到他品评 而畏惧。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侨居”,在外乡居住;“沙汰”,淘汰,拣选;“称”,称赞。 (2)“投”,呈递;“方”,比作;“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望风投 印绶司部守令甚众。 参考译文: 刘毅字仲雄,是东莱掖县人。刘毅幼年有孝顺父母的品行,从小就磨砺高洁的情操,然而直欢品评人 物,王公贵族一看到他就惧怕。在平阳客居,太守杜恕请他担任功曹,他上任后淘汰郡吏一百多人,三魏 一带的人都称赞他。为此说道:“只听说刘功曹,没听说杜府君。”魏末年,本郡推举他为孝廉,征召他 任司隶都官从事,京都秩序良好。刘毅将弹劾河南尹,司隶不同意,说:“捉兽的狗,鼷鼠在它背上爬。” 刘毅说:“既能捉兽,又能杀鼠,对狗有什么不好!”将信符扔掉就走了。晋武帝即帝位,刘毅升任散骑 常侍、国子祭酒。武帝认为刘毅忠贞正直,让他担任谏官。咸宁初年,刘毅转任司隶校尉,纠发检举豪门 贵族的不规行为,京师安定平静。闻风到司部投印绶自首的郡守县令很多。当时的人将刘毅比作诸葛丰、 盖宽饶。皇太子上朝,乐队准备进东掖门,刘毅认为这是对皇帝不敬,将乐队阻止在门外,上奏弹劾太子 太保、太傅以下官员。皇帝下诏赦免,太子才得入朝。晋武帝曾在南郊祭天,祭礼完成,感叹地问刘毅说: “你把朕比作汉代哪个皇帝?”刘毅回答说:“可比作桓帝、灵帝。”晋武帝说:“我虽品德比不上古人, 还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处理朝政。又平定东吴,统一天下。你把我比作桓帝、灵帝,大概过分了吧!”刘 毅回答说:“桓帝、灵帝卖官,卖官的钱入了官库;陛下卖官,卖官的钱入了私门。由此说来,还是不如 桓帝、灵帝。”晋武帝大笑说:“桓帝、灵帝统治的朝代,听不到这此话。今天有正直大臣,所以朕和桓 帝、灵帝是不同的。”刘毅日夜操劳公事,有时坐着等到天亮,发言议论中肯正直,不转弯抹角,被朝野 敬仰。他曾经在斋戒时发病,他的妻子去探视,刘毅便请求治罪妻子而解除斋戒。妻子和孩子有过错,立 即槌杖加身,刘毅就是这样公正无私。然而正因为严峻刚直,所以不能做到宰辅之位。晋武帝因刘毅清贫, 赐他三十万钱,每天供给米肉。七十岁时,告老辞官。过了很久,才被批准,以光禄大夫职衔回府第,门 前设置拦阻人马通行的木栅,又赐他百万钱。后来司徒推举刘毅为青州大中正,尚书认为刘毅已经悬车卸 任,不应再以琐事相劳。于是青州从二品以上的官员一同奏请。于是刘毅被任为州都,评定人才等级,区 分辨别好人坏人,他弹劾贬斥的人,是从亲戚、尊贵的人开始的。太康六年刘毅去世,武帝手抚停尸之床 吃惊地说:“失去我的一个名臣,他不能活着做三公了。”当即追赠他为仪同三司,派使者监护丧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山兰若试茶歌(节选) 刘禹锡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注】①鹰觜:茶名。②宿酲:醉酒过夜仍然精神困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始二句,僧房、青竹、新茶几个意象的呈现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 B. 见客人到来,主人振衣而起,亲自采茶,表现了主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C. 茶香刚刚入鼻,便使昨夜的酒意消散了,以夸张手法表现茶的清香。 D. 从采茶、炒茶再到品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唐代制茶的大致过程。 15. 请对“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这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4. D 15. ①运用比喻:以松涛比喻茶水的鼎沸声,以白云比喻茶的雾气,以花比喻茶的泡沫,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炒青烹煮以后的美妙效果。 ②运用拟人:“徘徊”以拟人手法,表现了茶的泡沫在茶碗中的动态效果。 ③视听结合:先写听到的煮茶的声音,再写看到的茶的雾气和泡沫,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从……品茶,……写出唐代制茶的大致过程”错误。“品茶”不是制茶环节。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意思是:鼎中茶水的沸腾声,如同松涛乍起;冲到碗里,茶的雾气 就像白云一样缭绕,泡沫宛如花一样在碗中浮动。 “骤雨松声”“白云”“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松涛声比喻茶水的鼎沸声,以白云比喻茶的雾气, 以花比喻茶的泡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炒青烹煮以后的美妙效果:茶声如松涛,茶雾如白云,茶沫如花朵, 真是令人心生向往。 “花徘徊”,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茶沫以人的动作,写出了茶的泡沫在茶碗中的动态效果。 “骤雨松声”描写煮茶的声音,是听觉描写;“白云满碗花徘徊”描写茶的雾气和泡沫,是视觉描写,由 听觉到视觉,颇为巧妙的描写了煮茶的美妙,似乎茶香扑鼻而来,令人顿生如临其境之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11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作者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 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宋武帝曾经的住处,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的短暂,于是 会情不自禁的洒酒祭奠。 (6)古典诗词善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那一句“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忳郁邑余侘傺兮 (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 小楼昨夜又东风 (4).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7). 斜阳草树 (8). 寻常巷陌 (9). 人生如梦 (10). 一尊还酹江月 (11). 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忳、侘傺、堪、作、巷陌、尊、酹、托。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 )甚至生造出一些 的 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牲和表 现力,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语言的规范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同时,语言 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 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 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且这些规定严重 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然而,语言的规 范真的毫无必要吗?心理学家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 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但他们却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伦不类 可有可无 避免 贬低 B. 异想天开 可有可无 取消 低估 C. 不伦不类 纯属多余 避免 低估 D. 异想天开 纯属多余 取消 贬低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B. 人们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也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 C. 某些词语会经常被人们错误地使用,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D. 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19. 下列引号的运用与文中“语言本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 A. 《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B. 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C.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 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1)空,不伦不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人的着装不得体或说话没有道理,颠三倒四。异想 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这里形容的是“概念和表达”, 应选用“不伦不类”。 第(2)空,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纯属多余:纯粹是多余的,指完全不 必要的事物。从后文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他们认为语言规范是多余的,是会对语言发展造成制约的,所 以此处应选用“纯属多余”。 第(3)空,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取消:停止计划,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 失去效力。这里修饰的是“人为干预”,应选用“避免”。 第(4)空,贬低:故意降低应有的评价。低估:不恰当地,过低地估计。这里的语境是“语言的立法者制 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这些规定”并非故意去降低“一般人的语言水平”,应选用“低估”。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的能力。 本题,根据后文“甚至生造出”,可知这里应填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人们”,由此排除 C 项。 根据句意的递进关系,先“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再“说出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由此排除 B 项。 根据前句的“经常会”,后文的“甚至”,可知后句应用“也会”来与之相称,构成严密的递进关系,由 此排除 D 项。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本题中,“语言本能”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 A 项,“正心诚意”,表示引用。 B 项,“读书人”,表示着重强调。 C 项,“招牌”,表示特殊含义。 D 项,“聪明人”,表示反语讽刺。 B 项和题中的引号用法相同,都是着重强调。 故选 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 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 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 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 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 准确提取下面文字里的信息,写出技术人员修复古画的实验步骤。 为了挽救博物馆的名画,技术人员想到了用性质非常活泼的单原子氧来清除油画上的清漆膜。同时, 为了对珍贵的古油画负责,也让博物馆管理人员放心,技术人员决定先用一张涂有清漆膜的普通油画来实 验。技术人员把制取的足够的单原子氧引入放有油画的真空馆做实验。开始阶段,单原子氧撕开了清漆分 子中的碳和氧之间的粘合,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随着这些气体不断被真空泵抽出,古油画表面的清 漆越来越薄,不久便旧貌换新颜,而且整幅油画毫发未损。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步聚一:制取足够的单原子氧 步骤二:把单原子氧引入放有油画的真空馆 步骤三:用真空泵不断抽出生成的气体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审题,明确要求,“提取下面文字里的信息,写 出技术人员修复古画的实验步骤”,既然是步骤,应有先后的顺序,同时应使用动词性的短语;然后找信息 的区间,分成三个部分;最后分别概括,形成答案。这段话共有四句话,其中前两句可以排除,答案主要 在三、四两句。其中第一句包括一点,第二句包括两点。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四、写作(6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相关专业人士预测:未来二三十年,现在世界上 60%的职业岗位将消失。三到五年内,洗衣店店员、 速记员、播音员将失业;五到十年内,驾驶员、售货员、专业翻译将失业;三十年以内,作家、医生、大 学教授甚至也将失业;时间越往后,传统职业消失的也将越来越多。 职业的兴衰,诉说着时代变迁,预示着未来社会生活状态,也挑战着当今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代人的知 识素养结构。 你对上述未来职业预测是否完全认同?团市委拟举办以“面向未来,青年何为”为主题的演讲大赛,作为 一名高中毕业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对未来职业变化的的认识以及即将面临 的志愿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青年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面向未来,青年何为”主题的演 讲 各位评委、各位参赛选手: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年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时代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也不断有消失的、也有新兴的,作为青年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跟着时代潮 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做好生涯规划。 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使一些职业面临挑战,这对于我们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冲击作用,因为我们所选的 职业,可能在这冲击下消失或将要消失,如微信公众号、各种小程序的出现,使得人们不用出家门即可办 理好自己要去银行或其他部门所办的事,在家中打开滴滴打车的软件可以预约车辆出行,无需在马路上拦 截,等待出租车,这些都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但这些软件也使得电信业银行业出租车等行业面临 巨大挑战,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职业规划要避开易被冲击而消失的职业,挑选适合自己的, 有发展潜力的职业,认真思考自己更适合在哪个方向发展。 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催生许多新兴行业,新时代我们的观念总有些改变,有些人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 总觉得有些职业不适合自己想找些和自己兴趣爱好相符合的职业,但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系统让这些 新兴行业蓬勃兴起,如数据分析师,色彩搭配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恰好就符合了人类追求健康生活的 这种需求。学生时代的我们都喜欢玩游戏,但又找不到与此相关的职业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竞行业出 现了,符合了他们的这个兴趣又能够为国争光,所以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不妨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 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 时代的发展,传统行业也能够焕发生机,许多综艺节目让一些与传统相关的行业再次走入人们的眼中, 一部纪录片的热播章丘铁锅意外走红,铁锅煅造这一老行当也、这一传统工艺又重新焕发生机,这也可以 作为我们职业规划的一项选择。时代的发展让一些传统行业会被代替,但也会有一些传统的行业,因为它 固有的特色,经过重新的包装与宣传之后,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以另外的一种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 去。有些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并非没有需求没有市场,而是没有被发现,通过一些包装可以让国家的传统文 化得到保护。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也可以考虑这一点,让他们在时代的变迁当中不被磨灭。 新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要找个适合自己的职业一定要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审材料:材料围绕的核心话题是“职业”,背景是“时代的变化”,矛盾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新 职业的兴衰”。根据材料涵义,结合题目提供的发言稿主题“面向未来,青年何为”,本文的立意的方向 可大致确定为“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青年,该如何看待新旧职业,从 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哪些旧职业是容易消失的?旧职业的消失会给社会 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二、哪些新职业是伴随着新时代产生的?这些新职业的兴起有什么意义?三、哪些旧 职业或者说传统工艺是不应该消失,需要我们坚守的?四、作为一名青年,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需担当哪些 社会责任?理清楚这几个问题,文章的立意构思就水到渠成。 审任务:团市委拟举办以“面向未来,青年何为”为主题的演讲大赛,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结合上述材 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表达对未来职业变化的认识以及即将面临的志愿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立意】1.职业素养永不过时; 2.紧跟时代步伐,勇敢接受挑战; 3.锤炼自我,不惧职业变迁。 【素材】1.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时代迅猛发展,有的职业注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消亡,甚 至被机器人取代。就普通劳动者来说,要保证自己职业生涯平稳、立于不败之地,有一定的超前眼光十分 必要,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全社会而言,要迎接、顺应这种时代的发展变化,鼓励、珍视 创造性劳动,培养、储备更多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2. 不管社会如何变迁,那些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并懂得利用理性选择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技能劳动者,都能够 在市场化浪潮中找到生存空间。有技术的匠人易得,有“匠心”的劳动者却难找。只有融入更多的“匠心”, 新兴职业才能更有品质、更有光彩。 3. 在社会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的当下,一些新兴职业不断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新兴职业不仅促进了这个 社会的“有机团结”,也让一些拥有技能的劳动者找到了价值实现的渠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过上了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新兴职业给这个世界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让一些年轻人找到了纵向社会 流动的路径,让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文化资本能够迅速地转化为财富和社会资本。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