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选修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选修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ID:737040

大小:42

页数:5页

时间:2021-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教材分析】本课所录 6 则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说”。孟子主 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 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 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在写作特色上,孟子擅长用比 喻说理,化抽象为形象,深入浅出,鲜明生动。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是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 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孟子的文章多有接触,也在荀子的《劝学》中接触 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相对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4、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重点讲授第 1、2、5、6 则。 2、熟读课文,落实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及文言现象,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1、把握“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质疑法 朗读法 讨论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看下面几张图片,请仔细看,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限制,在中国偏远山区的很多地方,许多孩子要经 过“重重考验”才能在教室里坐下来念书。爬天梯、溜索、渡河……这些成人尚且 畏惧害怕的交通方式,却往往成了山里孩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上学常态。为了 上学,四川凉山地区阿土勒尔村的孩子们要冒着生命危险爬藤梯,稍不留神便会落 入悬崖;重庆保家镇凤阳村的孩子要每天凌晨摸黑走 10 公里,其中还有段落差 200 米左右陡峭的悬崖,坡度将近 90 度,最窄的地方只有 10 厘米;广西昭平县的一些 孩子要在百米宽的河流中趟过齐腰深的水,为了安全,孩子们只能穿上救生衣;而 在云南的一些地区,有些孩子每天要乘坐铁笼般的划索跨过百米深渊才能到达悬崖 对岸的学校。 2、学生谈感受。 3、看到这些图片,听完这些故事,面对他们的不幸、痛苦和危难,我们的内 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情、怜悯的感觉。这种感受,我们的先哲在两千年前就已经 体察到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来了解孟子的“性 善论”思想。 二、作者回顾 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 2 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 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三、解题 学生自由发言对仁义礼智的理解,老师最后总结何为仁义礼智(我,泛指我们 每个人。固,本来。) 四、翻译解读课文 (一)朗读 1、师生齐读 1、2、5、6 则。 (二)翻译第一则并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接龙翻译第一则。 明确: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 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 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 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原因)不是要想去和这孩 子的父母结交,不是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 样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 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 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 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残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残害君主的人。凡 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 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 母都成问题。” 2、刚才我们提到,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 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 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就是发端。 ) 3、小结:“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 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也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当然,一个 人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要“扩而充之”,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 礼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 (三)学生翻译二、三、四、五、六则后讨论研究问题: 1、学生分组轮流翻译文章。 明确: (2)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 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 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 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3 (3)、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很少,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予把它 保留了。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结论: 仁义礼智——人之本性应存之。 (4)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日常琐事,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 反省自己,如果是真诚无欺的,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尽力按恕道(即推己及 人;名词作状语)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 (5)译文: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最美好的种子(定语后置),如果不 成熟还比不上稊米、稗子。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6)【译文】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说什么,自弃的人 不能和他做什么。言谈诋毁礼义叫做自暴,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 弃。仁是人们安适的住宅,义是人们正当的道路。使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居住,丢 开正当的道路不沿着它行走,可悲啊!” 五、合作探究 1、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 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 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 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 ②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 智。 ③要“求”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就可以成为宽大为怀的仁者、 遵礼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诚实无欺,宽容大度,推己及 人。 ⑤要“熟之”。仁的价值就在于使它成熟。 ⑥要不“自暴自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怎能舍弃? 2、拓展:“自暴自弃”的由来。 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出言诋毁礼义的行为。稍加引申, 就是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且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例如,越王 勾践、司马迁、华罗庚、贝多芬、爱迪生、霍金、海伦等。 六、写作特点 1、事例论证: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 皆有怵 惕恻隐之心。 2、对比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比喻论证: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 哉! 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 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 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存和发扬。与此同时,作为议论 4 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 鉴的。 七、课堂检测 1、字音: 孺.子 ( ) 怵惕.. ( ) 恻.隐 ( ) 铄. ( ) 内.交 ( ) 荑稗.. ( ) 2、词义: (1)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 (2)非恶.其声而然也。 ( ) (3)若火之始然。.. ( ) 3、句式: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 (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 (3)万物皆备于我矣。 ( ) (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 ) 八、升华主题,总结教学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 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有没 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所固有的潜能,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 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 至堕入了邪恶。你又是怎样不断挖掘你的潜能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巨大的潜 能,你是一个火炬,要看你怎样把他点燃,你是一块宝藏,要看你怎样去挖掘;你 是一颗星星,要看你怎样去发光。 我们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还要品味其中所蕴含的 深刻的文化内涵。孟子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但是有发端之后还 要不断向内心求取,还要使他成熟,不能自暴自弃,只有这样才能把仁义礼智四端 发扬光大。 九、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1、2 小题。 1、 孟子说:“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每段文字中得到的认识或启 发。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笞汝未尝哭泣,今泣,何也?”对曰: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十、课后反思 本文计划用一课时完成,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采取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由老 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本文的学习,从而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把握孟子 的“四端说”的正真内涵。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体会孟子 的滔滔辩才。 落实了重点字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情感与思想的引导和培养。 上完《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后,学生们基本能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能自主理 5 解全文的内容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能深刻感知孟子的“仁义礼智”思想并接受传统 美德的熏陶,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