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仁政》学案(2)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仁政》学案(2)

ID:734177

大小:71

页数:5页

时间:2021-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二语文教案 1 课时数 时 间 20 年 月 日 课 时 3 课 题 仁政 教 者 教 学 目 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重 点 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难 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教 学 方 法 合作探究法 讨论式教学 课前自学 知识积累: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 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 《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 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但尧舜时代的仁政 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 具体。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所谓 仁政的一个理想轮廓。 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二语文教案 2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 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 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 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 力量。学习时,须用心体会。 二、自主先学: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 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 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 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 而并非“不 能”做到。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 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这也就明确指出了齐宣王其 实一直施行王道,只是没有做到位而已。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施行王道的方法: 推恩 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 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明确提出推恩后的结果:1、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 敌。2、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3、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 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4、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这样就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 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 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合作互学: 探究文章的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 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 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 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二语文教案 3 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 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 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 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 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 起跑线上来了。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 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 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 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 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 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 学说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 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 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 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 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 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 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 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 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 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 梦。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 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 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 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 乐点。 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二语文教案 4 课后自评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 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 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 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 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 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 不为,而非不能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国家。 教 后 札 记 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二语文教案 5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