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高分突破相似三角形专题一遍过强化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数学高分突破相似三角形专题一遍过强化卷

ID:733691

大小:1790976

页数:29页

时间:2021-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初三中考数学高分突破相似三角形专题一遍过强化卷 一、单选题 1.如图,在 Rt△ABC 中,∠C=90°,放置边长分别为 3,4,x 的三个正方形,则 x 的 值为( ) A.5 B.6 C.7 D.8 2.如图,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BD 相交于点O ,E 是 BC 的中点,DE 交 AC 于点 F ,若 12DE  ,则 DF 等于 ( ) A.3 B.4 C.6 D.8 3.如图,△ABO 的顶点 A 在函数 y= k x (x>0)的图象上,∠ABO=90°,过 AO 边的三 等分点 M、N 分别作 x 轴的平行线交 AB 于点 P、Q.若△ANQ 的面积为 1,则 k 的值为 ( ) A.9 B.12 C.15 D.18 4.如图,△ABC 中,D、E 分别是 BC、AC 边上一点,F 是 AD、BE 的交点,CE=2AE,BF=EF, EN∥BC 交 AD 于 N,若 BD=2,则 CD 长度为( ) A.6 B.7 C.8 D.9 5.如图,在 Rt ABC 中, CD 是斜边 AB 上的高,则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共有( ) A.1 对 B.2 对 C.3 对 D.4 对 6.如图,正方形 ABCD 中,E、F 分别在边 CD,AD 上, BE CF 于点 G,若 BC=4, AF=1,则 CE 的长为( ) A.3 B.12 5 C.19 5 D. 16 5 7.如图,平行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 O,CE 平分∠DCB 交 BD 于点 F, 且∠ABC=60°,AB=2BC,连接 OE,下列结论:①∠ACD=30°;②S 平行四边形 ABCD= AC BC ; ③OE:AC=1:4;④S△OCF=2S△OEF.其中正确的有(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8.如图,已知 Rt△ABC 中,∠ACB=90°,E 为 AB 上一点,以 AE 为直径作⊙O 与 BC 相 切于点 D,若 AE=5,AC=4,则 BE 的长为 A. 5 3 B.10 3 C.3 D.1 9.如图,矩形纸片 ABCD 中,AB=6,BC=8,E 是边 CD 上一点,连接 AE.折叠该纸片, 使点 A 落在 AE 上的 G 点,并使折痕经过点 B,得到折痕 BF,点 F 在 AD 上.若 DE=4, 则 AF 的长为( ) A. 16 3 B.4 C.3 D.2 10.如图,将正方形纸片 ABCD 沿 EF 折叠,折痕为 EF,点 A 的对应点是点 A′,点 B 的 对应点是点 B′,点 B′落在边 CD 上,若 CB′:CD=1:3,且 BF=10,则 EF 的长为( ) A. 2 10 B. 6 5 C. 6 10 D.12 2 二、填空题 11.如图,光源 P 在水平横杆 AB 的上方,照射横杆 AB 得到它在平地上的影子为 CD (点 P 、A 、C 在一条直线上,点 P 、B 、D 在一条直线上),不难发现 //AB CD .已 知 1.5AB m , 4.5CD m ,点 P 到横杆 AB 的距离是1m ,则点 P 到地面的距离等于 ______ m . 12.已知 ABC 是等边三角形, 6AB  ,点 D,E,F 点分别在边 , ,AB BC AC 上, : 2 : 3BD BE  , DE 同时平分 BEF 和 BDF ,则 BD 的长为_____. 13.如图,在 Rt ABC 中, 90 , 3, 4A AB AC     ,正方形 DEFG 的顶点 ,D G 分 别在 ,AB AC 的边上, ,E F 在 BC 边上,则正方形 DEFG 的边长等于_______. 14.如图,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 BD 相交于点O , 5 2AB  , E 为OC 上 一点, 2OE  ,连接 BE ,过点 A 作 AF BE⊥ 于点 F ,与 BD 交于点G ,则 EF 的长 是______. 15.如图,在 ABC 中, ,AB AC BD 平分 ,ABC E 在 BA 延长线上,且 DE BD , 若 8BC  , 2AE  ,则 CD 的长为_____. 三、解答题 16.如图,在矩形 ABCD 中,E 是 BC 上一点,DF AE 于点 F ,设  0AD AE    . (1)若 1  ,求证:CE FE ; (2)若 3, 4AB AD  ,且 D B F、 、 在同一直线上时,求  的值. 17.如图,在△ABC 中,点 D 在 BC 边上,点 E 在 AC 边上,且 AD=AB,∠DEC=∠B. (1)求证:△AED∽△ADC; (2)若 AE=1,EC=3,求 AB 的长. 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抛物线 y=﹣ 1 2 x2+bx+c 与 x 轴正半轴交于点 A (4,0),与 y 轴交于点 B(0,2),点 C 在该抛物线上且在第一象限. (1)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 (2)将该抛物线向下平移 m 个单位,使得点 C 落在线段 AB 上的点 D 处,当 AD=3BD 时,求 m 的值; (3)联结 BC,当∠CBA=2∠BAO 时,求点 C 的坐标. 19.如图 1,四边形 ABCD 内接于 ,O AC 是 O 的直径, AD BD .延长 AD 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E . (1)证明: ACD ECD   . (2)当 8, 5AB CD  时, ①求 AD 的长度. ②如图 2,作 BF 平分 ABC 交 O 于点 F ,连结 ,DF AF ,求 ADF 的面积. 20.如图: ABC 中,AB AC ,以 AB 为直径作 O 交 BC 于点 D ,交 AC 于点 E , 点 F 在 AC 的延长线上, 1 2CBF BAC   . (1)求证:直线 BF 是 O 的切线; (2)若 2FC  , 6BF  ,求 CE 的长. 21.如图,已知边长为 10 的正方形 ABCD,E 是 BC 边上一动点(与 B、C 不重合),连 结 AE,G 是 BC 延长线上的点,过点 E 作 AE 的垂线交∠DCG 的角平分线于点 F,若 FG⊥BG. (1)求证:△ABE∽△EGF; (2)若 EC=2,求△CEF 的面积; (3)当△CEF 的面积最大时,求 EC. 22.如图,抛物线 2y x bx c   与 x 轴交于 A 、 B 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C , 3OA OC  ,顶点为 D . (1)求此函数的关系式; (2)在 AC 下方的抛物线上有一点 N ,过点 N 作直线 / /l y 轴,交 AC 与点 M ,当 点 N 坐标为多少时,线段 MN 的长度最大?最大是多少? (3)在对称轴上有一点 K ,在抛物线上有一点 L ,若使 A , B , K , L 为顶点形成 平行四边形,求出 K , L 点的坐标. (4)在 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 E ,使 ADE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 E 的坐 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解:如图,标注字母, ∵在 Rt△ABC 中(∠C=90°),放置边长分别 3,4,x 的三个正方形, 90C FPN    , 由正方形可得: // ,EF PN ,CFE FNP   ,CEF PFN ∽ 同理: ,CEF OME ∽ ∴△CEF∽△OME∽△PFN, ∴OE:PN=OM:PF, ∵EF=x,MO=3,PN=4, 结合正方形的性质可得:OE=x-3,PF=x-4, ∴(x-3):4=3:(x-4), ∴(x-3)(x-4)=12, 即 2 7 0x x  ,  7 0,x x   ∴x=0(不符合题意,舍去)或 x=7. 2.D 解:∵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E 是 BC 中点, ∴CE= 1 2 AD, ∵AD∥BC, ∴∠ADF=∠DEC,∠AFD=∠EFC, ∴△CEF∽△ADF, ∴ 1 2 EF CE DF AD   ∴ 12 1 2 DF DF   解得 DF=8, 3.D 解:∵NQ∥MP∥OB, ∴△ANQ∽△AMP∽△AOB, ∵M、N 是 OA 的三等分点, ∴ 1 2 AN AM  , 1 3 AN AO  , ∴ 1 4 ANQ AMP S S   , ∵四边形 MNQP 的面积为 3, ∴ 3 1 4 ANQ ANQ S S    , ∴S△ANQ=1, ∵ 21 1 9AOB AN S AO      , ∴S△AOB=9, ∴k=2S△AOB=18, 4.A 解:∵NE∥BC, ∴∠NEF=∠DBF,∠ENF=∠BDF, 又∵BF=EF, ∴△NEF≌△DBF, ∴NE=BD=2. ∵NE∥BC, ∴△ANE∽△ADC, ∴ NE AE CD AC  , ∵CE=2AE, ∴ 1 3 NE AE CD AC   , ∴CD=6. 5.C ∵∠ACB=90°,CD⊥AB ∴△ABC∽△ACD,△ACD∽△CBD,△ABC∽△CBD 所以有三对相似三角形, 6.A 如下图,过 D 做 DH FC 于点 H ∴ 90DHF   ∵正方形 ABCD ∴ 90FDC   且 4AD CD BC   ∵ 1AF  ∴ 4 1 3FD AD AF     ∴ 2 2 2 23 4 5FC FD CD     又∵ 90DHF FDC     ∴ FDC FHD△ ∽△ ∴ 3 5 FH FD FD FC   ∵ 3FD  ∴ 9 5FH  又∵正方形 ABCD ∴ //AD BC ∴ DFH BCG   ∵ BE CF 于点 G ∴ 90BGC CGE     ∴ FDH CBG△ ∽△ ∴ 4 3 GC BC FH FD   ∵ 9 5FH  ∴ 12 5GC  ∵ =FCD ECG  且 90FDC CGE     ∴ ECG CDF△ ∽△ ∴ 12 35= 4 5 EC GC FC CD   ∴ 3 3= 5=35 5EC FC  7.C 解:∵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C=∠ADC=60°,∠BCD=120°, ∵CE 平分∠BCD 交 AB 于点 E, ∴∠DCE=∠BCE=60° ∴△CBE 是等边三角形, ∴BE=BC=CE, ∵AB=2BC, ∴AE=BC=CE, ∴∠ACB=90°, ∴∠ACD=∠CAB=30°,故①正确; ∵AC⊥BC, ∴S▱ ABCD=AC•BC,故②正确, 在 Rt△ACB 中,∠ACB=90°,∠CAB=30°, ∴AC= 3 BC, ∵AO=OC,AE=BE, ∴OE= 1 2 BC, ∴OE:AC= 3 :6;故③错误; ∵AO=OC,AE=BE, ∴OE∥BC, ∴△OEF∽△BCF, ∴ CF BC EF OE  =2 ∴S△OCF:S△OEF= CF EF =2, ∴S△OCF=2S△OEF;故④正确. 8.A 连接 ED 并延长交 AC 的延长线于点 F,连接 OD,如图, ∵⊙O 与 BC 相切于点 D, ∴OD⊥BC, ∵∠ACB=90°, ∴OD∥AC, ∴△BOD∽△BAC, ∴ BO OD BA AC  ,即 5 5 2 2 5 4 BE BE   , ∴BE= 5 3 . 9.C 解:∵矩形 ABCD, ∴∠BAD=∠D=90°,BC=AD=8 ∴∠BAG+∠DAE=90° ∵折叠该纸片,使点 A 落在 AE 上的 G 点,并使折痕经过点 B,得到折痕 BF, ∴BF 垂直平分 AG ∴∠ABF+∠BAG=90° ∴∠DAE=∠ABF, ∴△ABF∽△DAE ∴ AF AB DE AD  即 6 4 8 AF  10.C 设CB x  ,则 CD=3x, 2DB x  , 由折叠得 10B F BF   , ∴CF=3x-10, ∵ 2 2 2B F CF CB   ∴100= 2 2(3 10)x x  , 解得 x=6 或 x=0(舍去), ∴CD=18,CF=8, DB =12, ∵∠C=∠D=∠ 90A B F    , ∴∠ DB M CFB  , ∴△ DB M ∽△ CFB , ∴ DB DM MB CF CB FB      , ∴ 12 8 6 10 DM MB  , ∴DM=9, 15MB  , ∴ 3A M  ,AM=9, 在 Rt△ A ME 中, 2 2 2EM A M A E   , ∴ 2 2 23 (9 )EM EM   , 解得 EM=5, ∴AE=4, 过点 E 作 EH⊥BC 于 H,则四边形 ABHE 是矩形, ∴BH=AE=4,EH=AB=CD=18, ∴FH=10-4=6, ∴EF= 2 2 2 218 6EH FH    6 10 , 故选:C. 11.3 解:如图,作 PF⊥CD 于点 F, ∵AB∥CD, ∴△PAB∽△PCD,PE⊥AB, ∴△PAB∽△PCD, ∴ AB PE CD PF  , 即: 1.5 1 4.5 PF  , 12.14 5 解:如图, DE 同时平分 BEF 和 BDF , BDE FDE   , BED FED   , 在 BDE 与 FDE 中, BDE FDE DE DE BED FED         , ( )BDE FDE ASA   , DBE DFE   , BD DF , BE EF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60A ABC C       , 60DFE   , 120ADF AFD AFD CFE         , ADF CFE   , ADF CFE ∽ ,  AD DF AF CF EF CE   , : 2 :3BD BE  , 设 2BD DF x  , 3BE EF x  , 6 2AD x   , 6 3CE x  ,  6 2 2 3 6 3 x x AF CF x x     , 9 3CF x   , 4 2AF x  , 6AF CF  , 9 3 4 2 6x x     , 7 5x  , 142 5BD x   . 故答案为: 14 5 . 13. 60 37 解:∵ 90 , 3, 4A AB AC     , ∴ 2 2 2 24 3 5BC AC BA     , ∵四边形 DEFG 是正方形, ∴∠DEB=∠A=90°, ∠B=∠B, ∴△ABC∽△EBD, ∴ AB AC BE DE  , 即 3 4 BE DE  , 同理, 3 4 FG FC  , 设 BE 为 3x,则 DE 为 4x,FC 为16 3 x , 163 4 53x x x   解得, 15 37x  , DE=4× 15 37 = 60 37 , 14.14 29 29 解: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5 2AB  , 90AOB  ∴ ,OA=OB=OC=OD, ∵ 2 22OA AB , ∴ 5AO BO CO   , AF BE , EBO EAF   , EBO EAF ∽△ △ ,即 EF AE OE BE  2OE  , 5OB OA  , 29BE  , 7AE  , 7 2 29 EF  ,解得 14 29 29EF  15. 57 3 解:∵BD 平分∠ABC, DE=BD ∴∠ABD=∠DBC,∠AED=∠ABD ∴∠DBC=∠AED 如图,在 BC 上取点,使 BF=AE 则在 AED 与 FBD 中, AE FB AED DBC DE BD       ∴  AED FBD SAS△ ≌△ ∴AE=BF=2, DAE DFB = , AD DF ∴CF=BC-BF=8-2=6 ∵∠BAD=180 DAE ,∠DFC=180 DFB ∴∠BAD=∠DFC 又∵∠C=∠C ∴ CFD∽ CAB ∴ CF CD CA BC  ∵AB=AC ∴∠ABC=∠ACB ∠BAD=∠DFC ∴ 180 - 180 -FDC DFC C BAD ABC         ∵ 180 -C BAD ABC     ∴ FDC C   ∴DF=FC=6,则 AD=DF =6 ∴CA=6+CD 又∵CF=6,BC=8 ∴ 6 6+ 8 CD CD  解得 57 3CD   . 16. (1)∵ 1  , ∴ 1AD AE  , ∴ AD AE , 又∵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90 //B AD BC AB CD AD BC    , , , , ∴ DAF AEB   , ∵ DF AE , ∴ 90DFA B     , ∴在 DFA 和 ABE△ 中, DFA B DAF AEB AD AE         ∴ DFA ≌ ABE△ , ∴ AF BE , ∵ =AE AD BC , ∴ AE AF BC BE   , ∴CE FE ; (2)如图, D B F、 、 三点共线, ∵ 3, 4AB AD  , ∴ 2 2 2 24 53BD AB AD     , ∵ DF AE , ∴ 1 1 2 2ABDS AB AD BD AF   △ , ∴ 3 4 12 5 5 AB ADAF BD     , ∴ 2 2 2 212 164 ( )5 5DF AD AF     , ∴ 16 95 5 5BF BD DF     , ∵ //AD BE , ∴在 ADF 和 EBF△ 中, FAD FEB ADF EBF AFD EFB        , , , ∴ ADF ∽ EBF△ , ∴ AD DF EB BF  , 即 16 4 5 9 5 EB  , ∴ 9 4EB  , ∴ 2 2 2 29 153 ( )4 4AE AB EB     , ∴ 1 4 16 155 4 AD AE     . 17. 解:(1)证明:∵∠DEC=∠DAE+∠ADE,∠ADB=∠DAE+∠C,∠DEC=∠ADB, ∴∠ADE=∠C. 又∵∠DAE=∠CAD, ∴△AED∽△ADC. (2)∵△AED∽△ADC, ∴ AD AE AC AD  ,即 1 1 3 AD AD  , ∴AD=2 或 AD=﹣2(舍去). 又∵AD=AB, ∴AB=2 18. 解:(1)把点 A(4,0)和点 B(0,2)代入抛物线 y=﹣ 1 2 x2+bx+c 中得: 1 16 4 02 2 b c c        , 解得: 3 2 2 b c    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 2 x2+ 3 2 x+2; (2)如图 1,过点 D 作 DG⊥x 轴于 G, ∴DG∥OB, ∴△ADG∽△ABO, ∴ AD DG AG AB OB OA   , ∵AD=3BD, ∴AG=3OG, ∵A(4,0),B(0,2), ∴OA=4,OB=2, ∴OG=1,DG= 3 2 , ∵D(1, 3 2 ), 由平移得:点 C 的横坐标为 1, 当 x=1 时,y=﹣ 1 2 ×1+ 3 2 ×1+2=3, ∴m=3﹣ 3 2 = 3 2 ; (3)∵∠CBA=2∠BAO,点 C 在该抛物线上且在第一象限, ∴点 C 在 AB 的上方, 如图 2,过 A 作 AF⊥x 轴于 A,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F,过 B 作 BE⊥AF 于点 E, ∴BE∥OA, ∴∠BAO=∠ABE, ∵∠CBA=2∠BAO=∠ABE+∠EBF, ∴∠FBE=∠ABE, ∵∠BEF=∠AEB=90°, ∴∠F=∠BAF, ∴AB=BF, ∴AE=EF=OB=2, ∴F(4,4), 设 BF 的解析式为:y=kx+n, 则 4 4 2 k n n     , 解得: 1 2 2 k n     , ∴BF 的解析式为:y= 1 2 x+2, ∴ 2 1 22 1 3 22 2 y x y x x         , 解得 0 2 x y    或 2 3 x y    , ∴C(2,3). 19. (1)证明:∵  AD BD , ∴∠BAD=∠ACD, ∵四边形 ABCD 内接于 O , ∴∠ECD=∠BAD, ∴ ACD ECD   ; (2)解:①由(1)得: ACD ECD   , ∵AC 是⊙O 的直径, ∴∠ADC=∠CDE=90°, ∵CD=CD, ∴△ADC≌△EDC(ASA), ∴AD=DE,AC=CE, ∵∠E=∠E, ∴△CDE∽△ABE, ∵ 8, 5AB CD  , ∴ 5 8 CD CE AB AE   , ∴ 5 2 8 CD CE AB DE   , ∴ 5 4 CE DE  , 设 5 , 4CE x DE x  ,在 Rt△CDE 中, 2 2 2CE DE CD  , ∴ 2 225 16 25x x  ,解得: 5 3x  , ∴ 20 3AD DE  ; ②连接 CF,过点 F 作 FH⊥AE 于点 H,如图所示: 由①得: 20 3AD DE  , 25 3AC CE  , ∵ BF 平分 ABC ,∠ABC=90°, ∴∠ABF=45°, ∴∠ACF=∠ADF=45°, ∵AC 是是⊙O 的直径, ∴∠AFC=90°, ∴△AFC 和△FH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F=FC,FH=DH, ∴ 2 25 2 2 6AF AC  , 设 DH=FH=x,则 20 3AH x  , ∴在 Rt△AHF 中, 22 220 25 2 3 6x x              , 解得: 1 2 5 35,6 6x x  (不符合题意,舍去) ∴ 5 6FH  , ∴ 1 1 20 5 25 2 2 3 6 9AFDS AD FH      . 20. (1)证明:连接 AD , ∵ AB 是 O 的直径, ∴ 90ADB   , ∴ 90BAD ABD     , ∵ AB AC , ∴ 1 2BAD BAC   , ∵ 1 2CBF BAC   , ∴ CBF BAD   , ∴ 90CBF ABD    , ∴ 90ABF  ,即 BF OB , ∵OB 是 O 的半径, ∴ BF 是 O 的切线. (2)设 AB AC m  ,则 2AF AC CF m    , 在 Rt ABF 中, ∵ 2 2 2BF AB AF  , ∴  22 26 2m m   ,解得 8m  , ∴ 8AB AC  , 8 2 10AF    , 连接 BE , ∵ AB 是 O 的直径, ∴ 90AEB  ∠ , ∴ 90AEB ABF     , 又∵ BAE FAB   , ∴ ABE AFB  , ∴ AB AE AF AB  , ∴ 2 28 6.410 ABAE AF    ∴ 8 6.4 1.6CE AC AE     . 21. 解:(1)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EF AE , 90B G AEF       , 90BAE AEB    , 90AEB FEG     , BAE FEG   , 90B G     , BAE GEF ∽ ; (2) 10AB BC  , 2CE  , 8BE  , FG CG  , 2EG CE CG FG     , 由(1)知, BAE GEF ∽ ,  AB BE EG FG  ,  10 8 2 FG FG  , 8FG  , 1 1 2 8 82 2ECFS CE FG      ; (3)设 CE x ,则 10BE x  , EG CE CG x FG     , 由(1)知, BAE GEF ∽ ,  AB BE EG FG  ,  10 10 x x FG FG  , 10FG x   , 2 21 1 1 1 25(10 ) ( 10 ) ( 5)2 2 2 2 2ECFS CE FG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当 5x  时, 25 2ECFS 最大 . 22. 解:(1)∵ 3OA OC  ∴点 A 的坐标为(-3,0),点 C 的坐标为(0,-3) 把点 A,点 C 的坐标代入 2y x bx c   得, 2 3 ( 3) 3 0 c b c        解得, 3 2 c b     所以,此函数关系式为: 2 2 3y x x   (2)如图, 设直线 AC 的函数解析式为: y kx b   , 将 ( 3,0)A  , (0, 3)C  代入 y kx b   ,得 3 3 0 b k b      , 解得, 3b   , 1k   ∴直线 AC 的解析式为 3y x    ∵点 N 在直线 AC 下方的抛物线上, / /MN y 轴 ∴ 2 2 2( 3) ( 2 3) 3 ( 3 )MN y y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为了使 MN 最大,就要使 2( 3 )x x  取最大值, ∴ 2 3x x 取最小值 ∵ 2 23 93 ( )2 4x x x    ∴当 3 2x   时,MN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9 4 , 将 3 2x   代入 2 2 3y x x   中,得 y= 15 4  , ∴N 的坐标为 3 15( , )2 4   (3)抛物线对称轴为 12 bx a     令 y=0 得, 2 2 3=0 x x , 解得, 1 3x   , 2 1x  , ∴点 B 的坐标为(1,0) ①当 AB 和 KL 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点 1K 和 1L 都在对称轴 1x   上时, ∴ 1( 1, 4)L   , 1( 1,4)K  ②当 AB 和 KL 是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边,且 KL 在 y 轴右侧时, ∵ 3 1 4AB OA OB     ∴ 2 2 4K L  ∴ 2L 的横坐标为 3, ∴ 2 (3,12)L , 2 ( 1,12)K  ③当 AB 和 KL 是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边,且 KL 在 y 轴左侧时, ∵ 3 3 4K L AB  ∴ 3L 的横坐标为-5 ∴ 3 ( 5,12)L  , 3 ( 1,12)K  综上所述, K , L 点的坐标为  1,12K  ,  3,12L ,或  1,12K  ,  5,12L  或  1,4K  ,  1, 4L   ; (4)如图, 设直线 AD 的函数解析式为 ADy kx b  将 ( 3,0)A  , ( 1, 4)D   代入 ADy kx b  得 3 0 4 k b k b        ,解得 2 6 k b     ∴ 2 6ADy x   ①当 AE AD ,A 为垂足时, ∵ 1 1 90E AO AE O     , 1 90E AO DAP     ∴ 1AE O DAP   ∴ 1AE O DAP  ∴ 1OE AP AO PD  ∵AO=3,AP=2,PD=4 ∴ 1 2 3 4 OE  ∴ 1 3 2OE  ∴ 1 30, 2E      ②当 AD DE ,D 为垂足时, 同理可证 2DE O DAP  ∴ 2 DQ DP QE PA  ,即 2 1 4 2QE  , ∴ 2 1 2QE  ∴ 2 1 74 2 2OE    ∴ 2 7(0, )2E  ③当 AE⊥DE,E 为垂足时, 2 2 2AE DE AD  设 OE=x,则 QE=4-x ∴ 2 2 2 23 9AE x x    , 2 2 2 21 (4 ) 8 17DE x x x      , 2 2 2[ 1 ( 3)] ( 4 0) 20AD         ∴ 2 29 8 17 20x x x     解得: 1 1x  , 2 3x  ∴ 3 1OE  , 4 3OE  ∴  3 0, 1E  ,  4 0, 3E  . 综上,点 E 的坐标为: 30, 2E      , 70, 2E     ,  0, 1E  ,  0, 3E  .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